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朝花夕拾》读后感分享

《朝花夕拾》读后感

  一、教学设计:

  1、通过分组展示的形式,分为“鲁迅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你所不知道的鲁迅”四个专题,引导学生找到作品与自身生活的联系,旨在“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四个专题展示的形式各不相同,有文字展示、图片展示、朗读展示、表演展示等,形式多样、发散思维、尊重学生个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分享活动是建立在教师导读、学生充分阅读、师生以及生生交流的基础之上,是学生自主思考、相互思维碰撞后的沉淀,在课堂上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做好总结和拓展引导即可;

  4、根据学情,这是学生进入初中读的第一本名著,在深度上不必做太高要求,关键是培养阅读兴趣,在认识的问题上拉近与经典作品的距离,在阅读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在经典中读到自己,读懂自己。

  二、活动准备:

  1.分组收集资料;

  2.分组讨论、形成文字;

  3.制作幻灯片、思维导图,做到图文并茂。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导读课型:

  读后分享,活动展示课。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小组答题

  1、小组必答题,答对者加一分,答错不扣分。

  2、小组抢答题,答对者加一分,答错不扣分。

  (二)各小组专题展示 :

  活动一:鲁迅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

  提问:在你们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呢?

  1、贪玩的鲁迅和贪玩的我;

  2、好奇的鲁迅和好奇的我;

  3、对学习不感兴趣的鲁迅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我;

  4、讨厌啰嗦的鲁迅和讨厌啰嗦的我;

  5、“感激他人”的鲁迅和“感激他人”的我;

  6、鲁迅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

  活动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1、小剧本“长妈妈”、“藤野先生”

  2、请大家猜猜剧中的主人公是谁?

  3、结合原句分析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

  4、小结:

  A、选取典型事件,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B、运用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活动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1、展示原句及观点(朗读及分析)

  示例: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作者认为要保护儿童好奇心,激发儿童求知欲,懂得扩展课本以外的知识。不盲目、死硬学课本知识。)

  B、《二十四孝图》:“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长辈”禁止,呵斥,甚至至于打手心。”(作者反对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束缚,不满封建教育的内容、方式。对儿童读物题材的严厉批判。)

  2、展示思维导图

  A、发散型的思维导图,以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为出发点,从《朝花夕拾》中选取了4个章节的6个片段,黑色字体是章节中的各个片段,红色字体是小组讨论后得出的心得体会。

  B、树型思维导图,树干是从文中找出的5个鲁迅对于儿童教育观点理念的观点,从5个观点理念中,找出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段,黑色字体是文段的内容,蓝色字体则是小组对于文段的点评。

  活动四:你所不知道的鲁迅

  1、提问: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一直都是“严肃”的代言词,但这位“民族魂” 又是怎样的人呢?

  2、“吃货”鲁迅;

  3、鲁迅趣事;

  4、鲁迅设计“北京大学”校徽、作品集《坟》的封面。

  (三)教师小结:

  1、按小组得分颁奖:林海音《城南旧事》

  2、老师希望大家通过这一次的读书交流会能够有以下三点收获:第一是能够学习到读书的方法。鲁迅先生在谈读书的时候曾经说过,“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也就是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认真、细致,要学会如何去分析一个词语、一个文段,如何去赏析一部作品,并且真正地去走入作品的本身,然后找到可以探究的专题来跟同学们分享。第二点,我希望大家通过这一次活动,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读书交流的方式,比如说以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手抄报、演讲比赛、朗诵会还有辩论赛的形式来开展读书活动。第三点,希望大家能够多读书,读好书,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道理非常简单,也就是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广泛地阅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你走进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你会看到墙壁上有这样一幅校长寄语《让书籍点亮人生》,希望大家能够读好书,以书为伴,以书为鉴,努力丰满自己的羽翼,在人生的蓝空大鹏展翅。

  六、教学反思:

  “《朝花夕拾》读书交流会”是我在2016年“湛江市七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的一堂展示课,在展示之前,我和学生都做了细致认真的准备,最终这堂课也获得了好评,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1、紧扣导读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的主题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对于怎样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课本指出,这是个认识问题,我们可以从四个方便来探讨: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和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更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可以涵养性情,启迪人生。

  依据课本提示,又因这是学生走进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名著阅读分享活动,经验不足,我要求学生参考课本提出的专题展开探究,另自行设计一个专题,共四个专题。专题一:鲁迅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专题四:你所不知道的鲁迅。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推荐组长一名,组织大家研读、探讨、做好展示的准备。我要求各个小组展示的形式不能重复,而且要以最合适的形式展示本小组的专题探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深入地研读了文本,更关注了细节,提升了思考、动笔、表达、合作等能力。

  负责专题一的小组学生选用了比较法和联想法,将鲁迅童年的趣事、烦恼等与自己童年的经历进行联系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读,而且要写,通过联想的方式,由人物、事件、细节、感受都联系到自身经历,以读促写。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经典作品,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能丰富个人对于人生的感受和体验。

  负责专题二的小组学生采用了舞台剧的形式,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用表演来还原经典片段、呈现人物形象,在排练的过程中,他们对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当时的场景描写展开了细致的研读,反复地揣摩和练习,甚至用心准备了小小的道具,在细节上做足了功夫,最终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获得了满堂彩。在对经典作品进行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研读是内化,表演是外化,成功的表演正证明了研读的收获。

  负责专题三的小组学生采用了做思维导图的方式,以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为出发点,从《朝花夕拾》中选取了4个章节的6个片段,提炼出5个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观点,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来标记文章标题、经典文段、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点、学生自己的阅读体会,将这些内容以树形或发散性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建立了全面而系统的联系,思路清晰、一目了然。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能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有利于人们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链接,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

  负责专题四的小组学生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他们以“吃货”鲁迅、鲁迅趣事、鲁迅的设计作品三个板块来讲鲁迅的生活故事,使大家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印象中那个严肃的鲁迅,其实生活中的鲁迅幽默、随性、不乏艺术天分,这一连串的几个小故事,讲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兴致盎然,现场不时爆发出笑声和惊叹声。这个小组在准备的过程中寻找了大量的资料,包括书籍和网络,他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时地向我汇报他们的收获,这其中有惊讶也有欢欣。不断地寻找就不断地有新的发现,将文本阅读拓展到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使得阅读面更宽阔,将搜集到的资料与经典文本互为补充和佐证,探究内部的关联和差异,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2、关注考点落实。

  课本推荐的名著在中考的考试范围之中,读后分享是学生阅读和交流一本名著的最后一个环节,此时,对考试内容的检测也很有必要,这也是学生在研读中的一份收获,也需要分享。

  因此,我在不影响四个专题交流的前提下,将检测设计为“课前热身小游戏”。有文学常识类,如:鲁迅原名周树人、《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有故事情节类,如:《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有人物形象类,如:.《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有作品主题类,如: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鞠挞的文章是《无常》。通过游戏的形式,有小组加分的激励机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寓教于乐的方式能促进学生对考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找准师生定位。

  在这堂课上,由学生来组织、主持、展示、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我对此有两点认识:一是学生的课堂展示本身就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法、展示的内容和方式等,这必定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够完成和呈现的,所以,“导”不一定体现在课堂上,可以在课前、在展示前的准备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应是一种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能带给学生一种普遍的学习方法、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在这堂课上,当所有的小组展示完毕,我给了他们高度的评价,由衷地表达了我的喜悦和赞扬,同时也借用鲁迅先生关于读书的名言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通过这一次的读书交流会能够有以下三点收获:第一是能够学习到读书的方法,在读书的时候,要认真、细致,要学会如何去分析一个词语、一个文段,如何去赏析一部作品,并且真正地去走入作品。第二是希望大家通过这一次活动,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读书交流的方式,比如说以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手抄报、演讲比赛、朗诵会还有辩论赛的形式来开展读书活动。第三是希望大家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广泛地阅读。最后引用了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墙壁上的一幅校长寄语《让书籍点亮人生》,希望大家能够读好书,以书为伴,以书为鉴,努力丰满自己的羽翼,在人生的蓝空大鹏展翅……醉心文字,我们走进文人墨客的世界;上下求索,我们触摸历史的吉光片羽;深沉仰望,我们沐浴艺术之光;顶礼膜拜我们心中的偶像——做一个勇敢而坚定的人!

  我认为这样的引导包含了规律性的方法指导、启发性的思维拓展、激励性的思想教育,同时没有脱离作品主题以及探究主题。在这堂课上,学生的智慧与才能得到了尽情的展示,师生的定位是准确的。

  阅读需要思考和交流,通过交流才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这次读书交流会所设计的四个探究专题,引导学生研读的目的和方向只有一个——“消除和经典的隔膜”,希望通过这次阅读活动,学生不再对经典作品敬而远之。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