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甘地传》观后感影评精选10篇

甘地传观后感

  《甘地传》观后感1

  电脑里一直存留着朋友介绍的一部《甘地传》,很久了!也很久就想看看!但一直没有机会,这有点好笑,看部片子的机会都没有,似乎在自欺欺人或讽刺,大概人都如此吧,咫尺的东西总是搁置!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在印度工作过两年的朋友(中国一家公司驻印度办事处的英文翻译),来家做客时,和他一起观赏了它。

  我在不解和唏嘘中倾听朋友介绍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家。随着情结故事的慢慢展开,风土人情的不断变换,他旁白:“一百年过去了,印度的生活设施没什么大的改观,国民整体素质也没太大提高,生活习性依旧如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心里状态依然延续那时的积极而愚昧,而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

  他像解说员,让我更加全面了解影片的初衷和寓意!

  我对印度几无了解,只知道他们崇拜伊斯兰教,瑜伽练的超好,男人女人都有双瑰丽的大眼睛,还有那不黑不白不黄的深幽的皮肤。

  因为不熟悉所以陌生,因为陌生,所以想往。

  甘地是印度上个世纪类似于孙中山于中国的一位伟大的精神领袖!

  当时年仅24岁的青年律师甘地,他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后,接受了南非的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却因肤色而被粗暴驱出。这是甘地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侮辱。

  (当时印度被大英帝国殖民,政治上归属英国管理并统治)。整部影片讲述甘地毕生为印度的民族独立呼吁奔走,不辞劳苦,不怕牺牲,蹲了好几次大牢,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一切力量乃至生命与大英帝国抗争并争取,最终赢得了印度的成功独立。

  这是精神上的抗争,心灵的抗争,是灵魂归属、民族归属问题的深深控诉,诚如中国的近代史,是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战争史,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抗争的血泪史,我的心与影片突然一瞬间就达到了共鸣。甘地矮小的个头、伶俐的口舌、思想的睿智、精神的博爱宽容,警醒印度人民什么叫屈辱、压迫,什么叫国家、独立自主!他用行动告诫了英国人特有的“绅士”般的卑鄙和无耻,还有那血腥的镇压及丧心病狂的罪恶给印度带来了多少伤痛和毁灭!

  正如甘地的妻子所言,如果大英帝国漂亮的布匹沾满了饥饿、肮脏和血腥,它再华美,穿在身上都不会让人有一丝舒服和温暖!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与历史上血溅疆场你死我活的正面冲突抗争,他的方法消极得近乎天方夜谭;但就是这样一个貌似不合理的斗争方法,却带领国家走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同时也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震动整个西方世界。

  甘地的“非暴力”斗争主要用来对抗不合理的社会法律制度。他在南非带头烧毁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在印度公然对抗英政府的食盐公卖并私自制盐。在“三八朗”地区被捕后,被法庭喝令离开三八朗,甘地不自辩,不服从,直言自己是知法犯法,甘愿坐牢。

  后来在冲击“达拉撒”食盐厂行动中,他的追随者们一排一排走上前,直面守卫警察的大棒,一个个被打得头破血流滚下田埂。一排倒下了,妇女接应包扎,又一排义无反顾的冲上去,毫不反抗,悲壮的迎接鲜血的挑战。

  甘地以自我牺牲的行动反衬统治者、压迫者的残暴,用高尚对比卑劣,让对方自行醒悟从而幡然悔改。这与基督教的“打完左脸打右脸”和佛教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做法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后者是比喻,甘地则是血的实践。从影片揭示这种与人的本能反应完全逆向而为的民权斗争方法之所以能起作用,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媒体的报道;二是英国政府的面子。

  不管是南非还是印度,英国政府都自诩其殖民为对方带来了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面前打出的王牌,不管背地里怎样偷鸡摸狗、烧杀抢掠,表面上总是正襟危坐,仪容严谨,一丝不苟,代表其虚伪的“皇室之尊,文明之邦。”

  片中,多次提到甘地的一句思想信仰:“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终究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是的,他成功了,赢得了印度的独立,这多么来之不易。

  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永远都在寻找真理,寻找大爱并实践它们。

  独立之后又面临国家的分裂,他主张以“和平”、“爱”来解决内战问题(印度独立后,因国内两个教系,伊斯兰教和印度教,这两大教都想直接掌管整个印度国家,但又互不能取信,导致一连串的流血事件和大规模的内战,最后只能分立成两个,即巴基斯坦和印度)。

  他几度绝食,以此引起内战期间人民疯狂行为的自我反照和自省!他总说:“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

  他还说:“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

  因而他靠自己的双手织布并自己做土布衣服穿,直至他70多岁依然如此,他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贱民,都是上帝的爱子!悲痛的是,在印度独立才四天, 78岁的甘地在一个大的花园祷告会上被印度教的极端分子连开三枪身亡!

  呜呼!悲哉!他一生都在主张“非暴力!”,在所有的印度人民都尊称他为“圣雄甘地”时,一生爱民如子、爱国如命的甘地却死在自己祖国人的枪弹中。

  国家是独立了,私欲也同样升级了!这是宗教信仰与国家政治联合后制造出的极端实例,使得国家的独立也是一个宗教的独立,这是多么滑稽和不可思议!宗教信仰本是净化心灵的、精神上的追求,它与政治总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如果宗教本身还保留它的纯净的话!

  因而,在影片的开端:1948年1月31日,才有印度举国为甘地举行的盛大葬礼!

  他是伟大的开路者,也是伟大的殉道者!

  《甘地传》观后感2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这句话是革命先烈郁达夫在鲁迅追悼会上说的。

  是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英雄,每个民族的英雄,都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爱戴。在那历史的长河中,在那印度的土地,有着这样一位英雄,他用他的一生,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为印度的独立事业,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他,就是人民心中平凡而伟大的甘地,人民心中永恒的“圣雄甘地”。或许,它的一生都是平凡而困苦地度过,然而他做的,却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度,民不聊生,印度人民的生存权和人权严重地遭到破坏,许多的印度人民忍饥挨饿,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多少的生命,在无力的抵抗中死去。然而,一代英雄在危难中出现了,他惨睹了在英国统治下,印度人民受到的种种不公与悲惨命运。于是,他站了出来,他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与独立展开了最坚决的斗争。他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作了许许多多的演讲,他的顽强抵抗受到了大英帝国的强烈反应,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忠实拥戴。他以最独特的方式,不暴力,不合作,不妥协,勇敢地与大英帝国作斗争。即使,他总遭到英国军队的威胁,或者无理逮捕,但是,他却以此作为获得胜利的筹码,迫使英国政府对他妥协,而事实上,他成功了。

  在他的领导下,印度人民空前地团结,他们紧紧的围在甘地的周围,与他一同作战。或许,在这场无尽黑暗笼罩着的斗争中,他们会为了坚持正义而牺牲,然而,他们就像他们的英雄一样勇敢,为了印度的自由与独立,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勇往直前。

  在电影中,我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为了人民的事业,饱受着无尽的折磨。他常常遭到无故的逮捕,坐过不一样性质的牢,他常常无奈的选取绝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妥协与胜利。终极甘地一生,他是伟大的,正因他奋斗的一生,是人民的事业。他总是和人民一齐,一齐受苦受难,一齐斗争到底。

  在许多人看来,或许他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然而,他却勇敢地去做了,并且获得了属于他的胜利。当一代民族英雄在几声枪鸣中永世,当历史的长河涌向了无尽的前方,人们已不再追究那历史英雄的杀害者,正因,那只能是历史的残酷事实,人们怀念与铭记的是那永恒的圣雄-甘地,还有他伟大的一生!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是这样······”

  《甘地传》观后感3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说他是世人所敬仰的神,我摇摇头表示不同意,因为他比那高高在上不知人间冷暖的神明多了那么一些的“人情味”。圣雄甘地,我只能按照电影里的说法说他是一个非常接近神的人。通过《甘地传》这部电影,我不能说我了解甘地这个人,只能说我从仅仅知道有着甘地这个人存在到认识下甘地而已。

  其实很多年前我就曾见过甘地生平的照片,当时唯一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位面容慈祥和蔼的老人家以及他有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却又难以言喻的独特气质。看过《甘地传》再现的甘地之后,我隐隐约约明白了当时感到的那种独特的气质究竟是什么了?他是东方神秘文化与西方理性文化互相摩擦产生的火花。甘地早年是一位律师,他相信法理和拥有法理赋予他理性与睿智;同时甘地也是一名教徒,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授予了他感性的一面,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气质却极为和谐地融洽在甘地这个人身上,使得他整个人看上去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迷人。

  《甘地传》获得1982年5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创作剧本 、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接七项奥斯卡奖。 它只要是讲述了甘地是如何从一个凡人成为印度人口中膜拜的圣雄,同时也是他用他独特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带领着印度独立,是印度人民摆脱英殖民者的统治的艰辛历程。自从24岁的甘地因为自己是有色人种而被扔下火车的那一刹那他看到了种族歧视对自己同胞的伤害,而且他也深深地意识到此刻被扔在这南非荒野上的不只是自己的人体和灵魂,还有自己民族的尊严。这一行为深深地激起了这位年轻律师的斗志,他希望自己的民族可以找回自己的尊严,堂堂正正地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着,被人尊重着,自此开始了他一生的事业——从北非到自己的国家,用他那独特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引领印度人民独立。

  身为印度的“国父”,我们很难想象甘地居然一点权力或者一个职位都没有,这也就是他值得尊敬的地方,他只是单纯地想引领印度人民去独立,去争取他们该有的权力,因此他没有想过关于权力关于财富的事情。在“不合作运动”出乎他的预料的时候,他用绝食去唤起那些被仇恨和愤怒蒙蔽了理智的印度人民,再一次将他们引回正轨。当时,我最深刻的就是甘地的那一句:以眼还眼,那只会让世界盲目。

  印度的独立离不开甘地的努力,可以说的是当时如果没有了甘地这个人,印度可能就不能独立,或者独立会延误几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而且其中的过程必将会更加的艰苦,更加的血腥。这一切我只可以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英雄造就了时势!”甘地选择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面对强权者的打击,关押,他们不反抗也不妥协,直到强权者心生惭愧,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当时的印度环境,甘地的这一行动的确是高明,直击人性的脆弱,让人不得不为他们的行为感到后悔,从而开始烦死自己的行为。正因为如此,他拥有了所有人的心和尊敬,包括他的敌人,就正如那个那位大英帝国的法官所说的,你若有一天能无罪释放,我将比任何人都高兴。印度不像中国,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的洗礼,人民开始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逐渐解放了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始那一代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自强自富的征途。

  身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那段历史的心酸,可是印度不同于我们,虽然都是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但是那个程度和同化的深度不一样,他们人民思想准备还处于以前的那种封建主义思想阶段,崇尚宗教主义,所以一开始,甘地和其他的国会成员煽动他们闹革命,印度的人民就走上了与甘地背道而驰的道路了,幸好当时甘地绝食,才没有使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歪。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印度的人民在当时的环境里只是一个很单纯的环境,被奴役,被歧视,他们都向当地习惯,虽然有怨言但是就是不敢说出口,当有一个人煽动他们就会迅猛地爆发,如果印度当局一旦采取了像中国那样的枪杆子出政权的方法,他们的独立肯定比中国的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所付出的更加惨烈,而且不一定会成功。民众的思想没有准备好,慢慢地这场运动就会演变成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可能会一下子被大英帝国镇压下去,毕竟人家的武器装备不是用来做摆设的,另有一个可能会像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一样,像一颗新生的明星却又用及其快的速度陨落,这两种可能对印度人民来说都没有好处,因为政局的动荡对经济的影响是很大,而且一旦引发了战争,说要恢复可不是那么容易,特别对当时那么贫困的印度,无疑是雪上加霜。

  还有一种做法的就是发动政变,但是当时的经济命脉可都是掌握的大英帝国的贵族上,没有了雄厚的经济支持要获得一个国家的政权谈何容易呢?当时巴黎公社也是靠着民众的一腔热情取得了当时巴黎的政权,但是就是因为没有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几个月之后还是眼睁睁地把自己辛苦得来的政权还回去。当时,英国的地主在印度有着绝对的话事权,他们说一就一,印度的农民一点都不敢违抗,就像其中有一个地主叫那里的人民只种某种植物,他们也就只可以种那一种植物,这样的情况,印度人又怎么可以把自家的经济话事权拿回来呢?又怎么可以轻轻松松让人家把印度这一块肥肉还回来呢?

  而说回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最好的办法,他们没有搞事,也没有策划政变,就算政府那边想抓他们小辫子也没有办法,他们就是没有配合政府的某些行动而已,政府那边也不能因为这就把他们全抓起来。他们这种做法直击了人性的脆弱,看似无用,却比枪杆子出政权和经济政变等方法更加地有用,更加地有效率而且更加地被人所尊敬。记得,甘地曾经几度地说过:“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的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的,好好想想,永远都是这样。”甘地懂得这个道理,其实所谓的非暴力,也就是和谐,这是人类的最终归宿,任何因暴力而取得的成果,终会为暴力所夺去,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暴力往往是人类最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但他永远不是最好的。所以人性的弱点成为了他强而有力的武器。最后他们也开始制衣,开始制盐,慢慢地满足自己的生活,是自己脱离了英帝国主义的统治也还是可以活下去,他们想全世界证明他们懂得自立自强,再也而不再是依靠英帝国的施舍才能存活的附属国。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时可能会有第二条路可以让印度独立,但是我相信甘地所选择的这一条路是最适合当时的印度。

  而我通过了这一部电影,我领略到什么是伟人的风采。他的一生都是那般的轰轰烈烈,也许在他的眼中没什么,自己只是在做一些自己认为要做的事而已,但是我却对他的崇拜到了极致。他的大半生差不多都是在监狱里渡过的,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印度的人民,知道死的一刻,他的财产和当时回到印度一样都是一无所有,两袖清风,这样人怎么叫人不钦佩呢?

  《甘地传》观后感4

  这天看了《甘地传》,再一次加深了对甘地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历史课上有他的一个说,那个时候觉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傻,甚至有点自虐的倾向,但是在这天看了《甘地传》后,我了解了他的那种思想。不一样地方,不一样国家的人有各自的思维习惯,有各自的信仰,又有各自的国情,因此不一样的群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一样。

  甘地所在的那个时候的印度已经完全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那个时候的中国只是半殖民,因此中国能够为了赶走帝国主义而发起武装斗争,而且我也坚信,如果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话,中国就不会那么快独立。而至于印度,已经在英国的统治下,突然发起武装斗争,只会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血腥镇压。因此甘地很聪明,利用他们自以为是礼貌讲法律的国家,发起非暴力不合作户外,让他们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然而在看到最后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位印度国父是那么的悲伤。他也是一个人,一个瘦弱的老人,他为印度奉献了一身,可最后,他们为了那个所谓的党派纷争,那个所谓的权利争夺而忘了他以前的贡献,甚至想要杀了他,而最后他也确实被杀害了。

  真的很让人心寒,好不容易争取了印度的独立,可又眼睁睁的看着内乱的发生,看着印度子民自相残杀,这比那次屠杀更让他心痛。

  甘地是一个伟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那瘦弱的身躯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甘地传》观后感5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这句话是革命先烈郁达夫在鲁迅追悼会上说的。

  是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英雄,每个民族的英雄,都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爱戴。在那历史的长河中,在那印度的土地,有着这样一位英雄,他用他的一生,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为印度的独立事业,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他,就是人民心中平凡而伟大的甘地,人民心中永恒的“圣雄甘地”。或许,它的一生都是平凡而困苦地度过,然而他做的,却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度,民不聊生,印度人民的生存权和人权严重地遭到破坏,许多的印度人民忍饥挨饿,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多少的生命,在无力的抵抗中死去。然而,一代英雄在危难中出现了,他惨睹了在英国统治下,印度人民受到的种种不公与悲惨命运。于是,他站了出来,他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与独立展开了最坚决的斗争。他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作了许许多多的演讲,他的顽强抵抗受到了大英帝国的强烈反应,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忠实拥戴。他以最独特的方式,不暴力,不合作,不妥协,勇敢地与大英帝国作斗争。即使,他总遭到英国军队的威胁,或者无理逮捕,但是,他却以此作为获得胜利的筹码,迫使英国政府对他妥协,而事实上,他成功了。

  在他的领导下,印度人民空前地团结,他们紧紧的围在甘地的周围,与他一同作战。或许,在这场无尽黑暗笼罩着的斗争中,他们会为了坚持正义而牺牲,然而,他们就像他们的英雄一样勇敢,为了印度的自由与独立,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勇往直前。多少的流血事件,多少无辜的生命。

  在电影中,我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为了人民的事业,饱受着无尽的折磨。他常常遭到无故的逮捕,坐过不一样性质的牢,他常常无奈的选取绝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妥协与胜利。终极甘地一生,他是伟大的,正因他奋斗的一生,是人民的事业。他总是和人民一齐,一齐受苦受难,一齐斗争到底。

  在许多人看来,或许他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然而,他却勇敢地去做了,并且获得了属于他的胜利。当一代民族英雄在几声枪鸣中永世,当历史的长河涌向了无尽的前方,人们已不再追究那历史英雄的杀害者,正因,那只能是历史的残酷事实,人们怀念与铭记的是那永恒的圣雄-甘地,还有他伟大的一生!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是这样······”

  《甘地传》观后感6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欢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择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介绍——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介绍,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接受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应该会记得甘地的名言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希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通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甘地传》观后感7

  最近,在英语课堂上看了一部著名的电影——《甘地传》,这是一部讲述圣雄甘地一生及其伟大作为的记录性电影。其实,我们很早就“知道”甘地了,但是却仅仅是从课本上略微了解到他叫什么、哪里人、做了什么事罢了。在没观看这部电影之前,你如果问我:“甘地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只能回答你“他是一位圣雄,伟大无私”,而至于为什么被称为“圣雄”,为什么伟大无私?我真的讲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是的,不曾深入了解的“知道”永远只能叫皮毛。可怕的是,我常常将这些皮毛当初全部。这是我必须改正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这部电影。《甘地传》可以说是对甘地生活的重演,但电影总是难以完整的再现一个为人的点滴生活,所以它也是干地生活的部分剪影。甘地从英国攻克法律学业回到南非,从受到歧视侮辱,毅然决心实现英属地人人平等,因此号召人们起来反对等级、歧视。后来,被捕入狱。然而出狱后,他一回到祖国,便到处游说,宣扬平等自由。发动印度人民争取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平等。随后的生命时光里,他一直致力于争取自由平等的运动热潮中。他还提出了“不合作”、“非暴力”等主张。为了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喀什米亚的战争,他毅然绝食抗议。每一次行动他都冒着豁出生命的危险,而他义无反顾!

  甘地让我知道了什么才叫“真正的无私、真正的博爱和包容”,这就是他为什么被称为“圣雄”!一代圣雄,无人可比!真正的博爱是即使凶手向甘地连开三枪,甘地最后加一句还是“噢,上帝保佑!”;真正的无私是不忍心他人受困受难,总想着救济他们;真正的包容是即使信仰不同,依旧希望穆斯林人放下仇恨,重归于好。

  《甘地传》观后感8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说他最接近神真的一点都不为过对人文的关怀自身的修养人格魅力身怀大爱啊

  真的很惭愧自己对甘地了解甚少看完本片敬仰万分啊一个人要多么的爱别人才能做到这个样子呢而且不失自己的风格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我想电影也只是表现了甘地一生中很重要的几个镜头而已从他开始为印度争取自由起一定遇到了很多很多困难然而他走了那么远肯定不止是他的运气真想知道这位德高望重的智者是怎么走过一生的看到一半时我开始仇视那个杀死甘地的人即使了解宗教仇杀这种动机也无法原谅这样的人可是快看完时突然没了这种感觉只是觉得无奈痛苦而已不是替甘地痛苦他到去世之前做了太多太多事情他的离去也许是可以让他安静的休息了我是替那个杀了他的人痛苦啊他杀了甘地他要怎样的仇视才能杀了甘地啊我回头一定会好好看看关于这段故事的背景其实甘地一定会因为他所做的事而最后离开人世的我想能等到那个时候已经是很厉害的了也许有不少人都像甘地一样为人民自由而牺牲过却不曾有这样的收获甘地是神选中的人吧或者说甘地的成功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我真不敢想象甘地跟中国作对的话会是什么后果大英帝国重视他们的高傲自大他们是有修养并且有灵魂的人在中国的话估计直接监狱干掉然后随便发个什么玩躲猫猫死了之类的。。。

  说说电影本身吧做的很有真实感主演把甘地表现的很到位人格魅力还是自身修养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据说本·金斯利本人很像甘地这真的是神奇啊如此好的一位演员可以演甘地我们真是幸福

  其实这部电影很多对白都很精彩但是我没有一一记录是想以后看书看看哪些真正是甘地说的话那些一定会写下来多么有智慧的一个人啊

  《甘地传》观后感9

  这部影片时长3小时30分,可谓吭长的一部片子。从甘地被枪杀用倒叙的手法讲述印度国父甘地的一生。

  甘地这位一生致力于印度摆脱殖民地命运的英雄,其实个子很小,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但就是这样一个貌似不合理的斗争方法,却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取得空前成功,震动整个西方世界。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中心是用自我牺牲的行动反衬统治者压迫者的残暴丑陋,用高尚对比卑贱,让对方自行醒悟从而幡然悔改。这与基督教的“打完左脸打右脸”和佛教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做法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后者是比喻,甘地则是血的实践。从电影的短暂描述中分析,这种与人的本能反应完全逆向而为的民权斗争方法之所以能起作用,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媒体的自由报道;二是英国政府的面子。

  在片中甘地的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他说;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幸福来自工作和工作带来的自尊,对这一句话深以为然。

  甘地的回答是贯穿全片的名言:“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的回答是超越生死的高度。

  我觉得甘地自我牺牲的人性尊严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很有道理,或者说,是一种信仰。甘地终生食素禁欲,奉行非物质主义的极简生活,自己纺线织布,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质的温饱。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躯体只是一个暂时借住的皮囊,精神上的完满才是最终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尺。对于这种信仰来说,生并没有那么重要,死也没有无比可怕,多活一天与少活一天区别并不显著。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甘地曾四次绝食。电影中强调的两次,一次是1922年为了平息印度平民针对英国执法人员的暴力事件,一次是独立临近后,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为了平息蔓延全国的宗教仇杀,执意绝食直至所有暴力武斗全部停息。可以说,在推行“非暴力”理念的过程中,甘地绝对身体力行,走在前列。也正是他甘愿自我牺牲的行动,印证了他的信仰,将原本最为孱弱的精神力量推至无穷,竟能影响印度全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堪称“圣雄”。

  《甘地传》观后感10

  最早认识甘地这个人物,是在一本少儿历史读本上。只知道他深受印度人与巴基斯坦人的爱戴,知道他带领人民晒盐、织土布,看到他半裸而又瘦弱的黑白照片。但这部长达三小时的影片,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位英雄般的人。

  影片的一开始就是一个激进的印度青年混入人群,向着甘地开了一枪。之后,时光倒流至年青时的甘地,在火车上因肤色而受到英国人的歧视。甘地是在欧洲留学的印度人,他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回到祖国。在意识到印度饱受殖民者的不公平对待时,甘地毅然发起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的自由运动——带领数千人烧毁自己的身份证,烧掉这将人分类的不公平之象征。尽管遭到英国警察的毒打,甘地仍不屈不挠。

  此后,甘地还成立了一个小社区,在那里人人平等,共同劳作。他甚至就扫厕所一事与他高等种姓的妻子大吵一架。在与一个英国记者的交谈中,他提到自己是基督徒,坚信平等、博爱。他的坚定竟使这位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感到敬佩、新奇。

  随着甘地发起的运动不断增多,他在印度人中的声望日益增长。当甘地向众人演说时,有激动的印度人扬言要杀死现场的英国警察。甘地温和地纠正他们,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之后就是我所熟悉的他带领人民晒盐、织布的场景。甘地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启迪着人民的独立思想。

  当然,甘地遇到的困难重重。撇开无数次被捕入狱不说,印度人民时常偏离他的思想,发起武装冲突。但在甘地的人格魅力之下,最终出现感人的一幕: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走向英国士兵,手无寸铁,一个个被英国人的棍子打伤,由旁边的妇女抬下去治疗。看到这一幕的英国记者写下报道:“自认为文明的西方人,在此刻失去了他们一切的优势,显得落后而又野蛮。”

  在甘地的努力下,印度最终迎来了独立。但一切就此结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印度内部的宗教冲突再次让甘地伤透了心。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互相攻击,民不聊生。

  于是甘地毅然决定用绝食来呼吁人民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个内部问题:让伊斯兰教徒成立独立的国家——巴基斯坦。此时的甘地已经虚弱不堪,每分每秒的绝食都威胁着他的生命。人民都恐慌了,印度的政治首脑都边叫“巴布”边求他进食,可见举国人民的心都牵挂着这个瘦弱的人。一个手上无军权、无政权的人能有这种影响,实为奇迹。

  有一幕特别令人难忘,一个印度人悲伤地告诉甘地:“我的孩子被穆斯林杀了,我也杀了一个穆斯林小孩,所以我要下地狱了。但我可不想背负谋杀你的罪名,你快吃东西吧!”甘地的回答令我意外。他用虚弱的声音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可以让你不下地狱:找一个穆斯林的孤儿,收养他,并将他培养成穆斯林……”在此时,我竟感觉甘地的面容,有些像耶稣。

  遗憾的是,有些印度人认为甘地是个帮助穆斯林的叛徒,误解他的博爱之心,并最终引发了对他的刺杀。

  在片尾,人们将甘地的骨灰散入河中。甘地生前的一句话在空中回响:“当我绝望的时候,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胜。历史上有很暴君和恶棍,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会失败的。好好想想,永远是这样。”

  印度人又称甘地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