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别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麽?後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隻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着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麽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隻會使人不斷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隻是一種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後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該不多吧。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麽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爲家長後,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責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爲我覺得随着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随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後,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爲我已經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爲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後,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爲父母就應該在适當的時候給予孩子适當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麽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後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叩娜恕臅形铱偰茏x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可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台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隻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複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着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後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所以我也很推薦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一定會獲益匪湹摹?/p>
【第2篇】
二十一歲,讀完《親愛的安德烈》後我才意識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歲。
大學生活已然兩年,每天思慮的不再是中午吃什麽晚上吃什麽,雖然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了發呆、電影和看書上,但看着周圍的同學開始埋首于實習和考研的事情,寫大把的簡曆參加大把的面試,心裏不免也有一點忐忑慌張。有時會整夜整夜的睜着眼睛,憂慮前方的路看不清方向。特别是當朋友問起以後的路怎麽走,是工作還是考研時,我發現我還沒有想的那麽遠,于是也就閃爍其詞搪塞了過去。
二十一歲,是該看清未來方向的時候了吧。也确實已經過了塞上耳機就能逃避一切的年齡,不可以再任性耍賴,不可以再自以爲是,不可以再覺得自己獨一無二不可代替。連承認自己的局限和渺小,接受“我很平庸”這個事實也變得理所當然。杖唬觳懦S校覀儾皇牵墒羌词乖俨磺轭姡惨姓J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天才隻是少數人頭上才有的光環。如若與其對比,隻能讓平庸的我們自慚形穢而毫無意義。但即便不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也不甘心泯然腥恕m對安德烈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将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稚!蔽液苜澩@個觀點,卻也讓我想起電影《後悔無期》中的一句的話:在大城市,有關系有勢力,就會比别人更公平。現實就是這麽殘酷的吧~
站在學校和社會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歲,免不了迷惘,前方亦是迷霧,隻有靠自己的雙腳才能踩出自己的天地。關于學業、感情、工作,現實中殘酷的一切,該來的總會來的,與其到時候不知所措睜着惶恐的眼尖叫不出聲,不如直面到底。朋友今天說,美好永遠是建立在現實的殘酷之上的。我不贊同,卻從千萬個例子中舉不出一兩個來反對。
安德烈問mm,當我們開始談事業、結婚、家庭時,怎麽有人已經身在其中了?二十一歲,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靈上來說,都是徹徹底底的成年人。朋友說,“成年人”這三個字的意義對他來講就是能光明正大地看毛片,玩笑之外,我看到的是更爲成熟的、能承受壓力的獨立自主的态度。孩子會說大人總是忙忙碌碌的活着,幹自己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後埋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我很心痛,人生不該是自己給自己畫的一個“不得不做”的圈,然後乖乖的呆在裏邊對生活的妥協。其實沒有什麽是不得不做的,在被逼着做這樣的妥協之前,我們應該爲擁有“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稚钡臋嗬Α?/p>
最後,關于人生,mm的比喻很精彩,分享下: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伴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隻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将家庭羁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從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複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械膽驯е校愣伎赡苡X得寂寞無比。”
【第3篇】
兒子成長了,本來就和母親漸行漸遠,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對這個世界的抱負,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無法跨越進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也就漸漸平淡。龍應台慌了,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系。于是,她邀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一方面她可以透過書信來了解兒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麽打算,以及爲人母親最渴求知道的——過的好還是不好?這36封信就是如此産生出來的。
從他們的對話裏,我看到的龍應台,是一個愛兒子的普通母親,她在認真地了解、認識兒子,同時也在努力解釋自己,三年的對話是成功的,母子收獲了巨大的幸福。在我看來,龍應台對“中國”和“中國文化”非常熱愛,反台獨、反獨裁、反強權,追求民主、關心民生,厭惡作秀的政治人物,呼喚公平正義。在給兒子的信裏,她對“貧乏”、“愚昧”的漁村娓娓道來(“漁村确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力,悲憫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後面對權力的傲慢、欲望的僞裝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雖然艱難卻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她對故土台灣愛的深沉。在一些話題的讨論中,她多次提到大陸見聞,關于将來,說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飯館裏,16歲的從甘肅山溝小村裏出來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個月賺兩百多塊,寄回去養她父母,安德烈說不知道将來要做什麽,龍應台就問:“安德烈,那16歲的女孩,知道些什麽,不知道些什麽,你能想象嗎?”回想自己,龍應台說:“18歲的我,不知道高速公路,不知道下水道,沒進過音樂廳和美術館,不知道環境污染和生态破壞”。龍應台對安德烈說:“我對于享受和物質,帶有幾分懷疑的距離”,爬黃山的時候,她看到挑90斤重的少年挑夫,一邊水泥、一邊食品,早晨4點出門,黃昏爬到山頂,回到家深夜,肩膀被扁擔壓出兩道深溝,一天掙30塊錢。她說:“安德烈,30塊錢不到3歐元,不夠你買3球冰淇淋,山頂咖啡一杯20元,我不太敢喝,但是不喝,那個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難呢?”她講黃山少年,我很激動,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動容了。
從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間的差異,教育、意識,很多方面。比如,他們長于理性思考,而我們重情感抒發,他們會積極參與、幹預現實,而我們更多是旁觀。18歲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讨論的内容在我們看來是不用讨論的,沒什麽好讨論或者讨論不出什麽,我們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們不會思考,也不會想去思考。我們依賴長輩、領導,我們相信權威,我們從小⒏接埂>拖愀圻x舉時間表出台問題,安德烈置疑香港遊行人數的少,在他看來,争取小小的本該的權利,爲什麽不發出聲音呢?龍應台是呼喚民主的,她在遊行之列。當然,一些問題上,安德烈跟我們一樣顧慮、煩惱。“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我幾乎确定不太可能有你們的成就,你會失望嗎?”龍應台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将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稚!?/p>
我完全贊成龍應台,但事實上隻有少數的人不是被迫稚R札垜ǖ倪@一段文字來看,我認爲,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所有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爲什麽世上還是有這麽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的身上呢?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頂尖中的精英,不斷的期許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這或許就是變相的施壓吧。但……就放任着他一事無成、遊手好閑?不!所有的母親都會擔心,會緊張。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親的爲難之處。
【第4篇】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别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麽?後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隻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着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麽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隻會使人不斷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隻是一種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後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該不多吧。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麽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爲家長後,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責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爲我覺得随着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随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後,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爲我已經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爲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後,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爲父母就應該在适當的時候給予孩子适當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麽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後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叩娜恕臅形铱偰茏x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可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台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隻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複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着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後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所以我也很推薦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一定會獲益匪湹摹?/p>
【第5篇】
寒假,讀了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合作寫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受益匪湣U緯易x出了兩個詞,尊重和自由。
龍應台對兒子的尊重和兒子與母親交談的自由,頗讓我們感動與羨慕。我們常說,對待孩子要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可是能做到的家長又有多少?龍應台女士在這36封家書中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記得書中這樣叙述到,龍應台非常讨厭自己的兒子吸煙,每當他吸煙的時候,都想狠狠地訓斥安德烈,但終于還是忍住了,理智告訴他,安德烈已是成年人,他有選擇的權利。而我們做家長的和龍女士所區别的,就是我們面對這樣的行爲,常常忍不住訓斥孩子,甚至對他們大打出手。因爲我們恐懼,恐懼孩子走彎路,恐懼孩子走向我們所不希望的道路。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甚至亞洲的傳統教育方法。《獨立宣言》一文中寫道:
一天,一些中國大陸記者來采訪龍應台,她的二兒子菲利普恰好在跟前。朋友剛離開,菲利普便說道:“媽,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女的華人朋友的特征?”
他說,“就是當他們要問我什麽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是看着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卻用第三人稱‘他’來稱呼我。”
從這可以看出,在我們中國,甚至亞洲傳統思想中,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跟前都是孩子。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常常不尊重孩子的原因之一,因爲這種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龍應台女士對于孩子的尊重還表現在,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平庸”。作爲中國的家長,我們常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形當中,便給孩子施加了壓力。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孩子和安德烈一樣,害怕自己的平庸,害怕自己所獲得的成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這裏,很喜歡龍應台女士給安德烈的這樣一段話與家長們共勉: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裏,什麽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
這兩句話使我醍醐灌頂,因爲我也是一名家長,我也渴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夠不平庸,但是對于不平庸的意義,我理解的很狹隘,能上一流的大學,能有一份非常體面的工作。并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麽?其實,正如龍應台女士對安德烈說的“平庸是跟别人比,心靈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
其次,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沖擊就是安德烈在母親面前是自由的。從書中可以看出來,安德烈,想談什麽就談什麽,毫無顧忌,就像對待自己的同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即使說得有些過分,有些無禮,對方也不會因此而大發雷霆。記得,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學》中,安德烈在和媽媽讨論音樂,說了這樣一段話:
“拿着曲子和同樣有興趣的朋友分享,大夥一起聽,然後會有無窮無盡的讨論,讨論歌詞裏最深刻的隐喻,和最奇怪的思想觀念,那真是不可言傳的獨特經驗——我不能給你解釋,因爲那種經驗是隻爲那一個時刻和氣氛而存在的,就如同那些歌曲本身,不可言傳而獨特。”
又在結尾時這樣寫道:“我不知道你要怎麽回複我這封信,因爲你不是樂迷,但是,mm,你‘迷’什麽呢?你的寫作,或者文學,所帶給你的,是不是和音樂所帶給我的一樣,一種獨特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窺探的一種秘密的、私己的美學經驗?”
這哪是和媽媽對話呀,這就是和同齡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探讨自己的隐私。
真好,通過這樣的對話形式母親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兒子,兒子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上一篇:读《我要做好孩子》有感800字
下一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