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800字
kittenchen
2021-12-11 00:39:55
0

  【第1篇】

  這個暑假讀了道德經,說到起因其實隻是BloG上的朋友推薦的而已,看完了一本書有種别扭的感覺,也不知道是爲什麽,感覺上和我印象中有點像但是又好像不是那麽回事的感覺,實在難以形容,不知道是老子的智慧太高深我無法理解,還是心情郁悶所使然……

  道德經分成上篇道經和下篇德經,道是世界萬物的始祖,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忻钪T。很多人将道理解喂猶如神一般的存在,創造萬物的上帝,其實我覺得那并不正确,道創造了萬物卻不是刻意的,将道比作一個人,那這個人吃飯,睡覺,解手等,都是自然規律,他想要也得要,不想要也得要,并非上帝一樣隻是一自欲望,可有可無的創造,而是自然而然,不加刻意的,就好比一棵樹,開花結果散葉,自然天成。這世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價值,對立面也是相對存在的,在老子看來,提倡遵紀守法,也就同時在提倡違法亂紀,提倡一個方面也就同時在提倡他的對立面,世上有越多遵紀守法的人,也就有越多違法亂紀的人,這是恒等的,所以老子建議将2個都去掉,按照自然規律來做人,生活,這樣就是古人常說的“天人合一”,現在有種說法很好,就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其實人與自然并不矛盾,我們也本就是自然所生,但是爲何會變的矛盾呢?因爲欲望和才智,人類的過高才智導緻了過高的欲望,然後産生出各種各樣不必要的東西,這些東西摧毀着自然,而人類最終也必定毀于其中,科技一直是人們推崇的,可是不知多少人統計過人類擁有了科技以後變得多麽懶惰,破壞了多少自然,使多少物種滅絕,讓生物鏈受了多少破壞,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可持續發展,但是科技的利益過于巨大導緻無人敢挑戰他的可持續性,這是否也是聰明絕頂的人類的一個智障呢?

  什麽時候我們也應該想下,我們是要創造最長久的種族還是要創造最輝煌的種族,如果有一天一個神降臨在你面前,告訴你,你現在有2條路,1條是你一輩子都不能有過高的成就,但是你能長命百歲,另一條是你從現在開始做什麽事都成功,但是1周後你就會死,來吧,看看人們都會選擇什麽道路,人類的生死對這個地球,這個宇宙,這片土地或其他非人類飼養物種都毫無價值,爲何我們可以将自己提高到萬物之靈的虛無高度?在自然面前人類的渺小程度也許比不過芝麻,而這個隻是仗着幾分聰明的的弱小動物居然如此狂妄,真是不可思議,我們一直教導孩子們要改正錯誤,有錯誤不要緊,關鍵是改正錯誤,但是又有多少人想過,錯誤是能改掉的嗎?保持優點改成缺點也許是這個世上最假的話之一,當一個人改掉一個錯誤時必定爲了改掉這個錯誤而誕生新的錯誤來維持優點和缺點的相對平衡,如此以來就是向前走一步再向後退一步,說白了就是原地踏步,錯誤是無法改掉的,錯誤隻能掩飾掉,掩飾掉的錯誤依然存在卻不易被人看到,别人看不到缺點自然就覺得你這人不錯了,那麽一個人,本身不怎惡魔好,但是他擅長掩飾自己的缺點張揚自己的優點,這樣的人就該被叫做僞君子吧?或者至少被評價爲虛僞或不真的人,但是真正善于掩飾的人完全就被叫做君子,所以得到的結論就是完全不掩飾的人被叫做小人,掩飾了卻沒掩飾到家的叫僞君子,把自己掩飾的地地道道的叫君子,這不正是完全的病态嗎?人類社會中許多像這樣的問題完全不被人發現,卻一廂情願的向更高級社會邁進,實在不可思議……

  道德經的本質道與德,道就是自然規律,德就是按照自然規律來最是的法則,掌握這些的人也許不能功成名就,但是一定能使自己的幸福指數達到一個飛躍,這就是道德經的作用,但是這個利益熏心的年代有多少人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呢?真是讓人無法想象……

  【第2篇】

  最近,我一直在看春秋時期的偉人老子的著作《道德經》,由于此書博大精深,蘊含高深至理的學問,所以暫時無法完全參透,但我仍感到其奧妙,例如老子講“道”、講“德”,以及“上善若水”的道理和水的性格、“有”、“無”之間的關聯……老子将神秘的“道”講述給後人,猶如仙人指路,令人心馳神往。

  我十分喜歡這本書,喜歡書中的道理。比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如果“道”可以用語言表達,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必須心神領會,因爲它不是常“道”。《道德經》這部書講了“道”,還講了“德”。“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認爲,具有上乘品德的人,從來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從來不放棄追求形式上的“德”,這才是真正沒有具備“德”。

  接下來,老子還講了“無爲”。什麽是無爲?老子強調,“無爲而非不爲”,無爲反而是大作爲。怎麽理解?“無爲”是指某個方面的“無爲”,再空出這個空間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這就是“有爲”,而且還是“大作爲”。說白了,“無爲”就是避開沖突,爲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歡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愛水,孔聖人亦愛水。“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就好似水一樣。“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此章裏還有一句:夫唯不争,故無尤。正是由于不與人争,所以沒有什麽過失。另外,道德經裏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講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克強者莫之能勝。”天下沒有什麽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這一方面沒有誰勝過他。有一個成語叫“無孔不入”,更是體現了水的威力。水往低處流,正是因爲往低處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縫隙,便乘虛而入。

  老子另外愛提“有”和“無”。“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有”是人可以用肉眼看得見的,可以對人們有利,“無”也可以被人們利用。這怎麽說?舉個例子,古時車子的輪子,是三十根輻條撐起一個空殼,空殼即是“無”,但若是“有”,不是“無”,那它就失去了車的用途,不再是車。再舉個例,碗的中間是空的,即爲“無”,倘若是“有”,是實心的,那便失去了碗的用途,變成一個廢物。有如,房屋是空心的,即爲“無”,倘若是實心的,那便失去了房屋的用途。總之,“有”可以對人們有利,“無”也可以爲人所用。另外,國畫中如果說落過筆的地方爲“有”,沒有落過筆的地方爲“無”,那麽,便是“無”襯托着“有”,“有”襯托着“無”。“無”離不開“有”,“有”離不開“無”。總不可能一幅畫裏全部塗黑或全部空白吧?并且,美學觀念上,畫中的“無”是有用的,給人空靈的感覺,好似一篇文章中的“……”,有留白,留給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這也是“無”。另外,“有”、“無”還有另一種含義:“有”代表着生,“無”代表着死。有無互相襯托,生死互相伴随。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無生則無死,無死何來生?一旦“生”,便代表着将來會“死”;而“死”便代表着将“生”。如此看來,“有”和“無”之間,是大有學問的。

  《道德經》是一部偉大巨著,以一部空前絕後的經典,它是自我閱讀《弟子規》以來的第二部經典,給生命以啓發。書中的道理,我感到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理解的更深。

  人生時間有限,我們應抓緊時間多閱讀這種經典書籍,《道德經》就是這樣的一部經典,仔細咀嚼品味,是不無裨益的。

  【第3篇】

  開篇之前我認爲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遊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跹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聖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内,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遊。 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後人。  

  《道德經》隻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謇C,字字珠玑。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歎。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爲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爲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可以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诠釋!《道德經》一書隻有五千餘字,而“道”字卻出現了八十多次,那麽究竟什麽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後幾章多次爲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裏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爲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爲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麽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争,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爲而無所不爲,不争而不所不得。 處腥酥鶒海萌f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爲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緻!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築物,銅牆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麽?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麽?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隻能在水中隐于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爲道是“無”。我們知道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星球,而我們的地球隻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隻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我們并不能因爲這一點兒自居,應爲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隻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隻是一種“柔”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隻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爲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些人常認爲隻有“有”才是可以被我們所利用的。然而實際并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可以獨立在“有”之上,隻有通過一定的形體才能顯示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因爲“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無”其實就是指空間。比方說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處是因爲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方說一個糖果盒,因爲裏面是空的,可以裝糖果,也就實現了他“有”的價值。“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僅适用于物質與空間。還适用于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說,給我們一些空間。如果其他人過多的涉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過氣,非常的悶。宇宙之所以爲宇宙,是因爲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這麽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由!(這裏所提到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内心總告訴我們,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這是因爲我們内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隻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現實與虛拟“有”與“無”并作的境界。隻有這樣,才可能達到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松。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爲什麽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爲什麽不是由一條線将其分割呢?爲什麽黑顔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顔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爲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體現。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爲世事都有相對面。“塞翁失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顔色,循環往複。而有其他物質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往複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幹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隻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後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後又恢複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态平衡。我們應該正确的、不幹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換,不能因爲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爲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呔筒卦谀闵磲帷? 

  【第4篇】

  朋友介紹道五班報名的時候,心裏還是打鼓了一下,這麽多要求!上課前誦讀道德經20遍,課程結束前誦讀150遍,不能缺席,每次寫學習心得,上課貌似老師還要抽查,還有結業證書……

  心裏糾結了一下,不知道自己工作忙的時候能不能堅持下來;可是又想聽聽,畢竟是難道的機會,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經典,就填了報名表。填表也挺複雜,并非一般性的簡曆,而是好幾頁的問題,每個問題都不是三言兩語倉促間能答出來的,還得絞盡腦汁想想。

  等被錄取爲正式學員後,才發現還可以旁聽的。隻能說是緣分。要是一開始知道可以旁聽,可能就偷個懶了,畢竟沒有那麽多要求,所以該着咱成爲道五正式學員吧。

  那麽就開始讀經吧,打出來11頁,一看也有點望而生畏的感覺,一天讀一遍吧,看來是完不成20遍的任務了。上課前,腦子裏一直想象,老師是怎樣的嚴厲?會一個一個抽查?“恩,你讀了幾遍?”

  忐忐忑忑地來到學堂,發現老師是慈祥睿智的,學長們是友愛親切的,氣氛是寬松自由的,倒覺得挺符合道德經的精神。

  第一講,老師重點推薦了誦讀的學習方式,認爲這是中國古代傳流下來的好的學習方式,可以不斷讓意識沉澱下來,有重大的調節身心的作用。而且最好是一次連續誦讀三遍,不要入腦,直接入心。

  我突然覺得我第一次對這種“機械式”的讀書方式産生認同,一方面老師的語氣并沒有強硬和逼迫,另一方面,我自己多年來的學習經驗正是對這種理論的一種印證。

  我記得中學學英語的時候,因爲很喜歡,幾乎沒有刻意去背過單詞。就是早讀課認真讀課文,體會英語在舌頭上跳躍的感覺,英語的聽說讀寫以及語感一直都很好。到了大學,開始有聽力課,發現也不比城市裏的孩子差,雖然中學的時候沒有上過聽力課,但因爲自己朗讀的過程中,自己的耳朵也相當于接受了聽力訓練,所以一點也不覺得吃力。而且在大學生普遍睡懶覺的氛圍中,每天我一大早起來就背着英語書到湖邊讀兩篇課文,這樣下來,連考試前都不需要特别複習,就可以次次第一,且比第二名多十分左右。當時經濟也比較拮據,備考四六級也買不起應考的教輔書,學校發了一本教輔,就把那本教輔反複做兩遍。僅此而已。

  遇到生疏的單詞,多數同學會選擇偷懶,問我是什麽意思,我就欣然去翻字典,順便看看例句、搭配以及詞性變化,反而最終記憶深刻的是我,而問單詞的那個人往往記憶是短時的。

  這不正是“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的注解麽,最笨的方法往往能取得最實在的效果。就像賣油翁一樣,“唯手熟爾”。今天我們爲了學習,搞出了很多炫目的高科技,電腦、iPAD、學習機以及各種介紹學習妙法的圖書,但關鍵在人,其他的不過是工具。如果那個人沒有一顆向學的心,再炫目的工具也隻是心理安慰而已。

  回到我這段時間的讀經感受:第一天讀,兒子就很感興趣,腦袋伸過來靠着我坐從頭聽到尾,老公也很感興趣,拿起來看了看,問有沒有解釋。所以,讀經不一定非要逼着孩子每天讀,自己讀就是榜樣。頭兩天讀下來,基本上還是入腦的,每一句都想要努力地理解一下什麽意思,有些句子比較耳熟能詳的,讀起來比較有感覺,多數句子沒聽過的,讀起來就要琢磨到底什麽意思。第三四天就對着一本解釋的書看看,連貫性地了解一下意思。第五六天再讀的時候終于舒服點了,雖然那意思基本上又忘了,但感覺至少是個老朋友了。早上起來,會突然冒出幾個句子;老公有時候問個問題,我也能突然想出個道德經的句子應對。現在是第二周,對句子比較熟了以後,不求甚解,讀的時候已經是麻木狀态了,就好像那些句子粘在舌頭上出去的。我讀的時候,老公和兒子也會躺在床上豎着耳朵聽着,也會幾個句子。挺好!我想堅持到課程結束,一定會有質變的。

  【第1篇】

  这个暑假读了道德经,说到起因其实只是BloG上的朋友推荐的而已,看完了一本书有种别扭的感觉,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感觉上和我印象中有点像但是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的感觉,实在难以形容,不知道是老子的智慧太高深我无法理解,还是心情郁闷所使然……

  道德经分成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道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很多人将道理解喂犹如神一般的存在,创造万物的上帝,其实我觉得那并不正确,道创造了万物却不是刻意的,将道比作一个人,那这个人吃饭,睡觉,解手等,都是自然规律,他想要也得要,不想要也得要,并非上帝一样只是一自欲望,可有可无的创造,而是自然而然,不加刻意的,就好比一棵树,开花结果散叶,自然天成。这世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其价值,对立面也是相对存在的,在老子看来,提倡遵纪守法,也就同时在提倡违法乱纪,提倡一个方面也就同时在提倡他的对立面,世上有越多遵纪守法的人,也就有越多违法乱纪的人,这是恒等的,所以老子建议将2个都去掉,按照自然规律来做人,生活,这样就是古人常说的“天人合一”,现在有种说法很好,就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其实人与自然并不矛盾,我们也本就是自然所生,但是为何会变的矛盾呢?因为欲望和才智,人类的过高才智导致了过高的欲望,然后产生出各种各样不必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摧毁着自然,而人类最终也必定毁于其中,科技一直是人们推崇的,可是不知多少人统计过人类拥有了科技以后变得多么懒惰,破坏了多少自然,使多少物种灭绝,让生物链受了多少破坏,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可持续发展,但是科技的利益过于巨大导致无人敢挑战他的可持续性,这是否也是聪明绝顶的人类的一个智障呢?

  什么时候我们也应该想下,我们是要创造最长久的种族还是要创造最辉煌的种族,如果有一天一个神降临在你面前,告诉你,你现在有2条路,1条是你一辈子都不能有过高的成就,但是你能长命百岁,另一条是你从现在开始做什么事都成功,但是1周后你就会死,来吧,看看人们都会选择什么道路,人类的生死对这个地球,这个宇宙,这片土地或其他非人类饲养物种都毫无价值,为何我们可以将自己提高到万物之灵的虚无高度?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程度也许比不过芝麻,而这个只是仗着几分聪明的的弱小动物居然如此狂妄,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一直教导孩子们要改正错误,有错误不要紧,关键是改正错误,但是又有多少人想过,错误是能改掉的吗?保持优点改成缺点也许是这个世上最假的话之一,当一个人改掉一个错误时必定为了改掉这个错误而诞生新的错误来维持优点和缺点的相对平衡,如此以来就是向前走一步再向后退一步,说白了就是原地踏步,错误是无法改掉的,错误只能掩饰掉,掩饰掉的错误依然存在却不易被人看到,别人看不到缺点自然就觉得你这人不错了,那么一个人,本身不怎恶魔好,但是他擅长掩饰自己的缺点张扬自己的优点,这样的人就该被叫做伪君子吧?或者至少被评价为虚伪或不真的人,但是真正善于掩饰的人完全就被叫做君子,所以得到的结论就是完全不掩饰的人被叫做小人,掩饰了却没掩饰到家的叫伪君子,把自己掩饰的地地道道的叫君子,这不正是完全的病态吗?人类社会中许多像这样的问题完全不被人发现,却一厢情愿的向更高级社会迈进,实在不可思议……

  道德经的本质道与德,道就是自然规律,德就是按照自然规律来最是的法则,掌握这些的人也许不能功成名就,但是一定能使自己的幸福指数达到一个飞跃,这就是道德经的作用,但是这个利益熏心的年代有多少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呢?真是让人无法想象……

  【第2篇】

  最近,我一直在看春秋时期的伟人老子的著作《道德经》,由于此书博大精深,蕴含高深至理的学问,所以暂时无法完全参透,但我仍感到其奥妙,例如老子讲“道”、讲“德”,以及“上善若水”的道理和水的性格、“有”、“无”之间的关联……老子将神秘的“道”讲述给后人,犹如仙人指路,令人心驰神往。

  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的道理。比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语言表达,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必须心神领会,因为它不是常“道”。《道德经》这部书讲了“道”,还讲了“德”。“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认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没有具备“德”。

  接下来,老子还讲了“无为”。什么是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非不为”,无为反而是大作为。怎么理解?“无为”是指某个方面的“无为”,再空出这个空间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这就是“有为”,而且还是“大作为”。说白了,“无为”就是避开冲突,为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欢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爱水,孔圣人亦爱水。“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就好似水一样。“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此章里还有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没有什么过失。另外,道德经里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讲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克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这一方面没有谁胜过他。有一个成语叫“无孔不入”,更是体现了水的威力。水往低处流,正是因为往低处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缝隙,便乘虚而入。

  老子另外爱提“有”和“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是人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被人们利用。这怎么说?举个例子,古时车子的轮子,是三十根辐条撑起一个空壳,空壳即是“无”,但若是“有”,不是“无”,那它就失去了车的用途,不再是车。再举个例,碗的中间是空的,即为“无”,倘若是“有”,是实心的,那便失去了碗的用途,变成一个废物。有如,房屋是空心的,即为“无”,倘若是实心的,那便失去了房屋的用途。总之,“有”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为人所用。另外,国画中如果说落过笔的地方为“有”,没有落过笔的地方为“无”,那么,便是“无”衬托着“有”,“有”衬托着“无”。“无”离不开“有”,“有”离不开“无”。总不可能一幅画里全部涂黑或全部空白吧?并且,美学观念上,画中的“无”是有用的,给人空灵的感觉,好似一篇文章中的“……”,有留白,留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也是“无”。另外,“有”、“无”还有另一种含义:“有”代表着生,“无”代表着死。有无互相衬托,生死互相伴随。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无生则无死,无死何来生?一旦“生”,便代表着将来会“死”;而“死”便代表着将“生”。如此看来,“有”和“无”之间,是大有学问的。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巨著,以一部空前绝后的经典,它是自我阅读《弟子规》以来的第二部经典,给生命以启发。书中的道理,我感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理解的更深。

  人生时间有限,我们应抓紧时间多阅读这种经典书籍,《道德经》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仔细咀嚼品味,是不无裨益的。

  【第3篇】

  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第4篇】

  朋友介绍道五班报名的时候,心里还是打鼓了一下,这么多要求!上课前诵读道德经20遍,课程结束前诵读150遍,不能缺席,每次写学习心得,上课貌似老师还要抽查,还有结业证书……

  心里纠结了一下,不知道自己工作忙的时候能不能坚持下来;可是又想听听,毕竟是难道的机会,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经典,就填了报名表。填表也挺复杂,并非一般性的简历,而是好几页的问题,每个问题都不是三言两语仓促间能答出来的,还得绞尽脑汁想想。

  等被录取为正式学员后,才发现还可以旁听的。只能说是缘分。要是一开始知道可以旁听,可能就偷个懒了,毕竟没有那么多要求,所以该着咱成为道五正式学员吧。

  那么就开始读经吧,打出来11页,一看也有点望而生畏的感觉,一天读一遍吧,看来是完不成20遍的任务了。上课前,脑子里一直想象,老师是怎样的严厉?会一个一个抽查?“恩,你读了几遍?”

  忐忐忑忑地来到学堂,发现老师是慈祥睿智的,学长们是友爱亲切的,气氛是宽松自由的,倒觉得挺符合道德经的精神。

  第一讲,老师重点推荐了诵读的学习方式,认为这是中国古代传流下来的好的学习方式,可以不断让意识沉淀下来,有重大的调节身心的作用。而且最好是一次连续诵读三遍,不要入脑,直接入心。

  我突然觉得我第一次对这种“机械式”的读书方式产生认同,一方面老师的语气并没有强硬和逼迫,另一方面,我自己多年来的学习经验正是对这种理论的一种印证。

  我记得中学学英语的时候,因为很喜欢,几乎没有刻意去背过单词。就是早读课认真读课文,体会英语在舌头上跳跃的感觉,英语的听说读写以及语感一直都很好。到了大学,开始有听力课,发现也不比城市里的孩子差,虽然中学的时候没有上过听力课,但因为自己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的耳朵也相当于接受了听力训练,所以一点也不觉得吃力。而且在大学生普遍睡懒觉的氛围中,每天我一大早起来就背着英语书到湖边读两篇课文,这样下来,连考试前都不需要特别复习,就可以次次第一,且比第二名多十分左右。当时经济也比较拮据,备考四六级也买不起应考的教辅书,学校发了一本教辅,就把那本教辅反复做两遍。仅此而已。

  遇到生疏的单词,多数同学会选择偷懒,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就欣然去翻字典,顺便看看例句、搭配以及词性变化,反而最终记忆深刻的是我,而问单词的那个人往往记忆是短时的。

  这不正是“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的注解么,最笨的方法往往能取得最实在的效果。就像卖油翁一样,“唯手熟尔”。今天我们为了学习,搞出了很多炫目的高科技,电脑、iPAD、学习机以及各种介绍学习妙法的图书,但关键在人,其他的不过是工具。如果那个人没有一颗向学的心,再炫目的工具也只是心理安慰而已。

  回到我这段时间的读经感受:第一天读,儿子就很感兴趣,脑袋伸过来靠着我坐从头听到尾,老公也很感兴趣,拿起来看了看,问有没有解释。所以,读经不一定非要逼着孩子每天读,自己读就是榜样。头两天读下来,基本上还是入脑的,每一句都想要努力地理解一下什么意思,有些句子比较耳熟能详的,读起来比较有感觉,多数句子没听过的,读起来就要琢磨到底什么意思。第三四天就对着一本解释的书看看,连贯性地了解一下意思。第五六天再读的时候终于舒服点了,虽然那意思基本上又忘了,但感觉至少是个老朋友了。早上起来,会突然冒出几个句子;老公有时候问个问题,我也能突然想出个道德经的句子应对。现在是第二周,对句子比较熟了以后,不求甚解,读的时候已经是麻木状态了,就好像那些句子粘在舌头上出去的。我读的时候,老公和儿子也会躺在床上竖着耳朵听着,也会几个句子。挺好!我想坚持到课程结束,一定会有质变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纪录片《复兴之路》观后感影评精... 《复兴之路》纪录片观后感1复兴之路总共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部分...
《盲山》观后感影评精选10篇 《盲山》观后感1《我就是演员》第三期,里面出现了《盲山》的片段,虽然短短十几分钟,可内容却十分的令人...
小王子读后感200字左右 小王子讀後感200字左右 《小王子》這本書是篇有關愛和責任的寓言。 小王子,是個多愁善感的小人兒,他...
英语电影观后感影评(精选10篇... 英语电影观后感1The King's Speech is based on real histori...
《西游降魔篇》观后感影评精选1... 《西游降魔篇》观后感1看完《西游•降魔篇》,一个人关了灯坐在床头,想说些什么,又不知道从何...
《地心历险记》观后感影评精选1... 《地心历险记》观后感1《地心历险记》影评:奇妙的享受科幻影片具有独特的魅力,不可思议的情节、场景令人...
《好记者讲好故事2016》演讲... 【导读】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晴今天我和妈妈吗观看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我看了之后。给我印象...
水浒传读书心得200字 《水浒傳》寫的是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1前後)宋江等聚衅鹆x的故事。下面是美文閱讀網提供...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一)从这部影片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
红色电影观后感400字——《铁... 【导读】红色电影《铁道游击队》观后感《铁道游击队》是一部让鬼子听了心惊胆战、让人民听了热血沸腾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