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自控力》读书笔记4000字

  为什么减肥总是失败?为什么又是1点才睡?为什么不知不觉又买了很多东西?为什么这次又跟上次一样?

《自控力》读书笔记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意志力薄弱——力不从心和失控是常态,还有些人觉得自己总是被想法、情绪和欲望支配着,这些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意志力真的是天赋的神勇而无法后天习得吗?美国的一名老伙计,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全书一共九个章节,从意志力是什么谈起,揭示了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心理学原因,以及你失控的逻辑链条,全书看完,你会对自己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挑选(或者叫编造)了几个例子来将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重新演绎,以便理解记忆和使用,说实话,原文真的有点啰嗦啊。

  豆嫩个,现在开始说正事。

  自控的两种表现:我要做,我不要。容易忽视的第三种力量:我想要。

  大脑前额皮质的左边区域负责“我要做”,右边区域负责“我不要”,前额皮质靠下负责“我想要”。

  两种威胁:

  尖锐的威胁和温和的威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威胁,人类面对这两种威胁会采取完全不同的对策

  尖锐的威胁(外在冲突):一条迎面而来的大狗(我以前被狗咬过,因为它不是迎面而来的)

  这个信息通过眼睛进入你大脑的杏仁体,你会产生应激反应,肾上腺释放压力荷尔蒙,全身进入防御阶段。此时,身体的警报系统会让你的大脑发生复杂的变化,负责深思熟虑的前额皮质不再发生作用的,你脑子里只会想一件事,“跑”。你不会分心,思考这条狗,为什么追你,以及为什么易烊千玺还没有公布你们之间的恋情。

  尖锐威胁路径:信息→杏仁体→释放压力荷尔蒙→前额皮质(控制冲动)无效→应激反应→行动

  这种威胁帮助人类躲过了大草原上的大狮子,大脑斧,我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咕咚来了”,几个小动物听到“咕咚”的声音,以为是新型怪兽,吓得拔腿就跑,接着越来越多的动物也跟着跑。最后发现是木瓜掉进水里发出了咕咚的声音。当时老师说,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对不懂的事物要先了解清楚,不要人云亦云。然而结合动物们身处的环境来看,他们跑得太对了,跑得比香港记者还快的那个动物,注定要在食物链的上给跑得慢的动物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阴影。

  温和的威胁(内在冲突):抹茶蛋糕

  下午3点14分,抹茶味的蛋糕躺在橱窗,晕出幽幽的光。抹茶粉是最后撒上去的,不止一层。如果拿走蛋糕,会出现绿色的三角形轮廓,中间的一块空白刚好是欲望的形状。

  抹茶为什么非要是绿色,是不是所有抹茶都叫宇治抹茶?这些问题没有意义。此刻,你唯一想的是拥有这块蛋糕。 你听到细腻的奶油在呻吟,带我走,now or

  never . 她承诺,咬一口,你会忘记不开心的一切,是一切。

  吃掉我吧,然后跟生活和解。以上是巴胺上升与血糖降低时的心理活动,说人话就是,“现在不吃这块蛋糕,我可能会死。”(低血糖患者除外,因为真的会死,死在这里不是形容词)

  温和威胁路径:信息→多巴胺释放→控制动机、行动和注意力→血糖降低→自控力变弱

  然而大多数情况你知道你不该吃这块蛋糕,你在减肥,或者,你应该去写88页竞品分析而不是停下来在这里“尽享欢乐时光”。

  这种威胁其实是你的内在冲突,想要解决这种冲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慢下来,想一想,你是不是真的想要这块蛋糕。一般而言,思考的时间越长,人就会越少冲动,越理智。所以为了减少消费者的思考时间,有的商场要放那种听起来要飞天的音乐,淘宝店推出了“满100减50仅限今天”的优惠券,还有各种外卖红包,都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但是,好气啊总有但是。在一些比较小的决策上,其实没必要纠结太久,毕竟做决策要耗费人的精力,过多地执着于小决策,到做重大决策的时候可能就会有心无力。

  而科学研究表明,在小事上的持续自控会提高整体意志力。这里的小事包括但不限于勤加锻炼,戒掉甜食和咖啡,收拾书桌,每天把衣服挂起来而不是扔到椅子上……这里我有个小tips,意志力对很多人而言并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东西,所以在你意志力最强的时候,请集中尽力去处理“我想要”做的“大事情”,这个时间一般而言是早上。

  其实意志力的本质是选择做重要的事情的能力,要培养这个能力的前提是,学会观察。面对诱惑时,什么是你需要克制的内在冲动?哪些想法或感觉迫使你在不情愿的时候做出决定?

  晚睡强迫症:

  先说危害。

  睡眠不足会造成前额皮质受损,前额皮质受损就会使大脑的警报系统失去控制,这会导致它对普通的压力做出过激的反应(传说的起床气?),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就会释放大量的压力荷尔蒙。结果就是,压力越大,自控力就越差。

  这个轻度醉酒差不多,这种状态下,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给前男友打电话啥的,事后想起来恨不得跑回去扇一巴掌自己。

  不过这种受损是可逆的,睡眠不足的人规规矩矩补一觉,他的前额皮质就会恢复如初。

  然而晚睡强迫症的点并不在于不想睡觉,而是明明想早睡,结果一不小心又熬夜到天亮。真正的问题不是强迫自己去睡觉,而是远离那些让自己没法睡觉的事情(手机+WiFi+充电器,这三位联袂登场的后果我就不说了吧)。

  所以,理论上把“不要晚睡”这个目标变成“我要做个11点睡觉的人”更可能让你早睡,因为后者才是你的真正需要。

  健身与肥宅快乐水:

  先上理论。

  道德许可(moral

  licensing)效应:当自己对某事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之后,在做出与这项道德标准相关的行为和判断时,反而更倾向于违背这项道德标准的行为。

  翻译一下,只要我们的思想中存在正反(对错,好坏等)两方,好的行为就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

  举个例子,健身之后又去喝肥宅快乐水(是的,我本人),甚至我计划今晚健身,那么我可能在中午就吃掉一堆垃圾食品。我们补偿的往往是我们堕落的开始。因为我们总是认为,纵容自己(或者说一些不好的行为)就是最好的奖励。

  这里有个重点(难点),面对普通的意志力挑战,不要使用道德判断!

  比如,背着伴侣出轨,出卖朋友信任,不赡养老人等,这些是道德问题。而熬夜,吃垃圾食品,透支信用卡并不涉及道德和罪恶,我们不能用这些事情来测试我们的道德。Why?因为一旦把这些东西放在道德层面去想,我们会觉得健身半个小时的自己简直是耶稣下凡,是的,手动把自己圣人光环调到了5档,自我感觉良好,这种情况下,一点点小放纵算什么呢?我可是个圣人啊。

  所以,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动力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把健身,减肥,存钱等当成正确的事情,那完了,你自然而然会想,我为什么非要健身,非要减肥,非要存钱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拒绝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对我们有好处的规则。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主动把这些规则加在自己身上呢?不管是从道德角度,还是自我进步角度。你会很快意识到,自己不想被控制!(这个时候,千篇一律的“做独一无二的自己”的广告slogan都让你有强烈共鸣)当你赋予健身过多的道德意义,而不是把它看成一件能让你达成目标的事情,一旦自我感觉良好,你就会放弃自控,等待你的是源源不断的肥宅快乐套餐。

  令人欣喜的是,有一种方法可以让道德许可效应消失,那就是,记住我们为什么会拒绝诱惑。你会发现,所谓的奖励不过是对目标的威胁,屈从于诱惑的感觉并不好。下一次面对诱惑,请多多回忆上一次的拒绝体验,历久弥新,越用越灵。

  三岁看到老:

  斯坦福心理学家沃特米歇尔搞过一个“棉花糖实验”,让一群4岁的孩子面临两个选项,一个是现在就要1份零食,第二种是等15分钟,得到两份零食。这个实验揭示了4岁的小孩如何延迟满足感。所以有人建议,这个实验应该叫“学龄前儿童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奖励物质的自我延迟满足实证研究”。

  这个实验的结果在2006年纽约时报的记者大卫·布鲁克斯的报道后广为人知。人们发现:那些能忍耐得到两个棉花糖的孩子,高考成绩更好,在成年后身材保持得更好、更擅长处理压力,社交也更活跃成功。

《自控力》读书笔记

  这个实验的结果从情感层面确实有点伤人,但是这里又隐藏了一个新的东西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对你来说,今天的快乐比明天的快乐重要多少?对未来期许程度低的人,会更加关注当下的快乐,他们的时间根本不重要。所以他们没有理由去延迟满足感(是的,写到这里隐约看到了抖音和快手风靡神州的原因)。而对未来有强烈期许的人就不会,因为在他们眼里,面对诱惑时选择及时满足感等同于放弃更好的长期利益。

  白熊理论:我还想她

  美国心理学家把想忘记的事称为"白熊

  ","白熊实验"就是探讨怎样才能让人彻底忘掉某事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你越告诉自己"不要去想白熊","白熊"的形象就越会在你的头脑中时隐时现。也就是说,你越想忘掉某事,记住它的几率就越高。这是意志力失效的典型案例。这就是为什么失眠的人越想入睡越清醒,考前紧张的人试图摆脱焦虑却又一次次陷入对失败的幻想,越想忘记一个人越是把这个人供奉在记忆的灵堂早晚三炷香……

  这是一种讽刺性的反弹,当人们试着不去想一件事,反而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想得多。

  解决办法:接受自己所有的想法和感受(包括恐惧),不去对抗。这么做的目标不是摆脱焦虑和怀疑,而是培养自信,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如果实在睡不着,也没有关系,接受自己失眠的事实,一直想着“我正在失眠”并不是你能控制的,这只是思维运作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什么。失眠没什么大不了的,白天也许还能睡个回笼觉补救一下。这样想着说不定还能侥幸睡着,嘻嘻。

  今天少吃一口肉,明天维密我走秀,到底可不可行?

  答案是不可行。

  科学研究表明,当我们自我抑制,不吃某种事物时,我们反而对他有难以抑制的欲望。

  还有一项科学研究表明(这书里就是有很多科学研究,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你想减肥成功,请尝试把追求健康当做任务,思考自己可以做什么来改善健康状况,比如体育锻炼等,而不是把制食欲当做任务。至少这个实验里,被试者的体重显著降低,并且在接下来的16个月里保持了革命成果,没有复胖!

  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比如“不要迟到”重新定义为“做第一个到的人”“提前到的人”,这听起来或许没什么不同,但这会让你更有动力,更容易完成目标。

  我想了一下,可能是是因为“不要迟到”这个目标是面向过去的,你为这个目标做多少都是对过去的弥补,就算达成了也没啥可高兴的。而“做第一个到的人”这个目标是面向未来的,是一个美好的改变,完成了这个目标就会有相当大的成就感。

  全书总结:意志力是可以训练的,年纪轻轻不要放弃治疗。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困了,睡。祝大家看球快乐,赌球赢钱。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