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时运变迁》读书笔记

  《时运变迁》

  只读中国历史等于没读历史。只读唐宋元明清历史是永远不可能理解工业社会转型和国际贸易背景下的货币现象的。只要把美英法德日本韩国俄罗斯二战以后的经济发展历史扫一遍,一般人都能看的出来,今天的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其实有个十分清晰的套路。

  这是一本关于二战结束之后,世界主要金融体系的一小段历史的真人自述。

《时运变迁》读书笔记

  美联储前主席和同时期日本财务省前外汇政策负责人,一起写了这本书,亲自讲讲“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如果说今天的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是成年人,那么二战结束之后的六七八十年代,就是美国的大学时代《美国派》,日本的中学时代《棒球英豪》。对于今天正在读初三的中国经济,他们当年的经验和教训,绝对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议在阅读本书之前,先行了解战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历史。

  推荐前情提要作品《菊与刀》《日本经济史》《光荣与梦想》《战后欧洲史》。

  作者简介

  保罗•沃尔克:经济学家,1969-1974年担任尼克松政府的财政部副部长,他是美国1971年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和当今全球浮动汇率体制的主设计师。1979年至1987年任美联储主席,在他的领导下,通货膨胀得到牢固控制,对稳定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起过关键性作用。他是1985广场协议的美方官员,预言了美元的暴跌;领导处理了影响权世界的拉美债务危机.....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奥巴马邀请担任美国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提出加强金融监管的“沃尔克规则“。

  行天丰雄 : 服务于日本大藏省长达30余年,日本大藏省前副相 “广场协议”时日方官员。日本东京银行(现东京三菱银行)前主席。参与了包括“广场协议”在内的几乎整个日元国际化过程,被称为“日元大师”。根据对日本教训的深刻洞悉,他认为人民币未来的挑战不在于汇率,而在于政府与民间的共识和远见、相关重大改革的措施,能否与国力的提升同步。

  我的读书笔记

  财富——是对人类有用的,劳动产物的抽象概念。当这些产物没有被当期消费而消失,累积下来的时候,比如粮食和工具,财富变得可以被占有,可以被积累。

  在本质上,财富对于人类而言具有“稀缺性”这个属性。任何不具备稀缺性的东西,也不能成为财富。

  财富具有稀缺性的属性。因此我们可以用稀缺性的程度,来标记财富的数量。黄金,货币或者比特币,或者任何具备稀缺性的东西,不管是实体的,或者抽象的,都可以用来测度财富。请注意,是测度,而不是等于财富。

  “价值”是我们测度财富的方式,度量单位记为货币。

  假如财富是气压,汞柱来比例度量气压,气压的单位是帕斯卡,那么财富的表达方式就是价值。而 价值的单位是货币。

  换言之,劳动,财富,价值,消费是一套天然存在的体系。货币体系则是单纯为了标记测量而人为创造的,货币体系自身,本质上并不能创造或者转移财富。

  用货币手段转移的,只是暂时的财富使用权,不是财富本身。

  OK,到这里都能理解的话,本书简直小菜一碟。

  战争是导致财富灭失最有效的手段,没有之一。二战之后,欧洲亚洲财富大量消失,美洲忙着生产。战后一切财富都会更有价值,因为财富被消灭的速度,比人类被消灭的速度更快。

  用货币来体现这个价值增加的话,有几种途径。情况1,货币量不变,水柱变汞柱。通缩 然后 利率上升。情况2,货币量增加,通胀。

  美国成了坐拥实际财富的地主,日本欧洲成了有技术没本钱的资深技术型打工者。美国让渡其自身财富的使用权,欧日勤奋工作,快速创造财富。资本从美国流出,用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路径,必然导致黄金供应量不足,美国放贷,欧日借贷,相当于全球扩张资产负债表。美元作为货币的数量快速增加,相对黄金必然贬值。

  这里黄金由于其天然属性,供应量无法快速增加是情况1,相对财富是通缩的,密度变大的(利率上升),美元相对财富是通胀的,利率下降的。

  在固定汇率体制下,欧日货币只能被动跟随贬值。体现为高CPI,高增长。美国则进入高CPI低增长,也就是所谓滞涨。

  欧日打工了一段时间,干的多,吃的少,出口多,进口少,迅速积累起大量财富。他们本来可以用黄金标记这些财富,然而显然黄金产量增速跟不上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速度,标记物不够使了。黄金和纸币两个标记物的增速持续扩大,黄金和美元只能脱钩,现在全球可用的标记物只有美元。于是欧日开始累积外汇储备。国内投资饱和,这些外储只能通过国际金融渠道回到一个地方——美国。

  资本开始从欧日回流到美国。美国的金融体系这时候身不由己的扮演了世界银行的角色。这些财富只是存在美国,不是美国创造的,所有权也不是美国。美国从借出生产资料的土财主,变成了逐渐富裕的村民们存钱的神庙。

  美国之外的财富快速增加,这些财富是用美国的本币标记的。

  对美国自身来说,情况1,货币供应量不增加,通缩,升值。情况2,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胀和资产泡沫。

  这两种情况都很不利,哪里的银行只有吸收存款,不放贷款呢?美国发现了隔壁有几个屌丝心很大,喜欢借钱花,拉美那几个屌丝。赶紧转手把财富让渡给他们用用。当时大家天真美好的幻想是,南边村里这几个低保户拿到扶贫贷款,也能像欧日那样脱贫致富。

  然而,首先这几个低保户没有欧日的一技之长,二来人品太不上道。借钱买了猪仔拿来烤乳猪吃掉的,比用来干养殖的还多。于是坏账了。

  不管是展期还是置换,减免利息也好注销本金也罢,反正这笔财富是给低保户吃完了,想还上那是不可能了。

  美国人挣扎半天,最后只能认坏账,认了坏账,等于只能缩表。缩表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减少。但实际上美国日本欧洲企业里的技术工人们都还在持续快速的创造财富中,请拉美贫困户吃几个乳猪,并不影响全球财富快速增长的大趋势。

  财富增长快了,货币增长慢了。又是二选一,通缩还是升值?这次调整的比较舒服,低通胀+高增长+强势美元

  伴随欧日财富积累的高增长期结束,问题回又来了。多出来的财富这次往哪里投?拉美用不好,欧日用不了,美国吃到饱。烫手的资本谁拿在手里谁吹泡泡。

  这时候谁升值加息谁是傻逼。这次日本当傻逼了。。。后来日本泡沫爆炸的事情就比较有名了

  名人序言

  弗雷德·伯格斯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研究员、名誉所长。

  第一,《时运变迁》展示了见证者直接观察到的,在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世界里的主要大国,当时在努力维护繁荣和稳定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关键转折点。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从根本上终结了固定汇率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开始采用目前主要通行的浮动汇率制度。1978年的波恩峰会启动了“火车头战略”,尝试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协调努力。1978年后期的美国,其美元保卫计划,揭开了世界强势货币会像任何其他货币一样崩溃的真相,但同时也可能避免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全球经济“硬着陆”。1985年的广场协议,代表着迄今为止国际经济合作的巅峰,并成功纠正了时人眼中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失衡。1987年的卢浮宫协议实施了货币目标区的新制度,虽然只维持了很短时间,却是力求回归较稳定货币体系的大胆尝试。两位作者沃尔克和行天丰雄,详尽描述了所有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他细节,其中不仅包括他们经济方面的考量,也涵盖了其关键的政治立场。

  第二,沃尔克是20世纪后半叶最杰出的经济学家、政治家,本书则是他出版的作品中,最接近其自传的一本。通过两桩改变世界及其本国经济路径的不朽功绩,沃尔克为自己赢得了偶像地位。凭借其臻至完美的技术和勇气,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1979-1980年扭转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并制服了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令美国部分利率突破20%的通货膨胀。他的胜利,让美国经济恢复了稳定,从而为其后二十年的美国繁荣和大缓和奠定了基础,迎来了全球经济的空前盛况,同时也成为重建对美元的信心,以及因应的国际货币安排的前提。由沃尔克执笔的本书相关章节,十分引人入胜。

  本书关于沃尔克另一项壮举的章节也同样精彩,即最终成功应对20世纪80年代席卷拉美的债务危机。那次危机对世界经济和美国银行体系造成了破坏性威胁。它要求沃尔克及其国内、国际同事,在国内反通胀和国际金融紧急状态的处理之间,具备自由切换的娴熟技巧。

  第三,行天丰雄和沃尔克均断然否定了广泛存在却完全错误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国际合作的努力,尤其是广场协议,导致了日本经济在90年代初期的衰退,乃至此后其“失去的二十年”。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至今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特别是在牵涉到中国,以及中国是否应该同美国、其他国家合作以纠正全球失衡与汇率失调的情况下。那时,日本是主要的顺差国,是美国和其他国家贸易政策抗议的主要对象,一如今天的中国。行天丰雄作为内部人士,其对日本的政策反应及其后续演进的解释,应当被研究这一问题的所有学人划为必读内容。

  译者自序: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读时运变迁

  自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单一经济体后,美国何时将被中国超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议题。在中国国内,热点则更具体,从“中国借给了美国很多钱”到“要不要换一点儿美元”,北京的专家学者、出租车司机到各地的乡村书记,有着各自的逻辑。

  “二战”以后,美国之外实现快速、稳步发展的经济体,均有着鲜明的本地特色,但共性也很明显,那就是借助全球化。从战后的西德、日本,到后来的中国,概莫能外。一个普适的路径是,利用廉价成本优势,尽可能多地向美国市场出口,快速完成国内积累、增加美元储备,跻身全球重要经济体行列,同时提升本国货币地位。所不同的,只是时间上的差异。

  这个过程中,美国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同时期的后起国家,与美国间的摩擦不断,后者的地位被持续挑战。这些摩擦中,货币事务是典型且绕不过去的环节,过去七十年,美元就一直处于“将崩溃”的预言中。期间的曲折、妥协,正是过去半个多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这显然不是单纯的理论和事后演绎,能够完整诠释的。作为这个体系的参与者,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和日本大藏省前副相行天丰雄合著的《时运变迁》,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详解了形成和维护这个体系的过程。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对思考目前全球化面临的问题、世界货币动荡、人民币的地位和未来、以及居民个人的资产配置选择,都很有启发。对思考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可能性,同样很有帮助。

  再全球化七十年

  从影响力范围的角度,“二战”以来的全球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始,美国带领西方特别是西德、日实现经济复苏、繁荣,到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第二个阶段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第一阶段,西方大国通过协调、谈判,形成全球化的规则,并在冷战后推行于全世界。此间,英、美的贡献居功至伟,后来的日本、西德、法国和瑞士等国家,均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学界、政界、银行界和商界,均不可或缺,是西方世界的全球化合力。冷战对方的潜在威胁,强化了这个合力。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资金(石油美元)的参与,对全球化也有推动作用,虽然成本很高(拉美债务危机)。第二阶段,是新加入者遵守规则、享受红利并做贡献的时期。邓小平的开放政策是中国试探性地探索,朱镕基力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是历史性的一步。

  全球化过程中,失衡是常态,均衡是非常态。各经济体是在持续的失衡中,寻找均衡,这个寻找过程,就是摩擦、争端。摩擦起于贸易,贸易影响货币,货币再逆向影响贸易。解决争端的过程,需要妥协。

  美国同西德、日本之间的摩擦,如果不能很好解决,于其内部,西方经济将整体受损;对外则将因此败于冷战的另一方。即使在冷战结束之后,第一个考虑因素仍然存在。因此,“遏制”“打压”一类的政策,不会成为这几个经济体之间解决失衡的选择。协调才是他们的首选。

《时运变迁》读书笔记

  中国是最近全球化过程中的明星。原因是中国在此间的成绩突出,国内生产总值(GDP)跻身全球第二,且体量庞大。同时也因为这一阶段的全球失衡远超前两次,并出现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三次失衡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一方面是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全球市场的开放让后来者快速扩大产能、输出商品;另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产能的提升周期缩短。中国也是此轮全球化中的最大受益者。

  背景知识补充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变化迅速,体现出的特点是:

  ①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的形成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④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更为迅速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共同特性: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2.各国推行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领导;

  3.注意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国家科技水平;

  4.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5.美国的支持(美国除外)。

  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原因:二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

  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表现: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影响: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

  原因: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还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危机结束以后,又进入“滞涨”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表现: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影响: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严重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使美国即使在美苏争霸中也一度处于守势.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冲击了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其利益冲突,甚至对抗不断发生。

  三、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90年代至今)

  原因:1、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又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为维护自身利益,增强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出现。

  表现: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联系日益紧密,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特征.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遭受巨大损失,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出现,都是世界经济新变化的有力证据。

  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新一轮扩展.它一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其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同时,还给一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地区和平带来了威胁。

  区域经济集团化则促进了参加国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的形成.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也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经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美国在二战后能称霸全世界的原因

  1,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战后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超级强国。

  2,二战后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沿岸的欧洲转移到北美洲,带动北美洲的经济复兴

  3,二战大批科学家为了逃避战火由欧洲逃到美洲(最主要的是犹太科学家),带动北美科技成果的进步与发展

  4,二战美国式最大的受益国,从各个地方掠夺了大批资源

  5,美国自身发展潜力强大,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才,独特的地利,先进的政治制度和人口素质成为美国崛起之前的潜在因素

  6,战后世界格局的转变(两极格局)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一个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政治军事集团,也为美国称霸提供了平台

  7,战后经济体系的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为美国掘取了世界经济强国的主导地位

  日本能在二战后的20年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1、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规定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这一规定为日本“节约”了大量的军费,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之一,并大量出口。

  4、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1950年,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经达到99%;1970年,高中学生考进大学的已达23.6%。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

  5、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

  6、实行“倾斜”生产方式,以重工业为优先,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钢铁、电力、肥料四个关键性工业部门的生产,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复苏。

  7、在农村实行了“农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日本政府把地主的194万公顷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有的地方仅相当于一双靴子或一袋烟的钱),卖给420万户农民。日本首相吉田茂曾称之为“非共产主义世界进行得最彻底的土地改革”。

  8、面对剧烈的通货膨胀,日本政府规定,无论是皇族、达官、财阀家族,还是平民百姓,每人每月只能从银行提取500日元的存款(相当于当时一个月普通工人的工资)。这样,迫使所有的存款、国债、社债、股份都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急速贬值,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