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行者无疆》读后总结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余秋雨先生的又一卷著作《行者无疆》,总想写点什么。在2011年改定的新版中最后一篇文章《总结在黑夜》中也作了很精细和宏观的总结,看过之后感觉自己不可能有比余秋雨先生对自己作品更精准的总结了。

《行者无疆》读后总结

  余秋雨先生最终精简到七个对比性图像对本书作了一个总结。这七个对比性图像分别是:一行字母;一片墓地;一份图表;一个城堡;一群闲人;一块巨石;一面蓝旗。

  余秋雨先生的实地文化考察和文学作品一般都是从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考察各个文明的生存状态。所以尽管余秋雨先生已经筛选出七个代表性的图像对全书作了总结,我还是从以上两个视角,对自己触发比较大的几个作者本人没有提到的图像来写自己的一些感想吧。

  一本好书一遍放过,那是在暴殄天物,所以现在看书没有两遍以上是不会释卷的,也不是说刻意地要看几遍,然后就再也不看了,而是出于作品本身的魅力,让你觉得看一遍不过瘾,必须再看一遍,还是觉得不过瘾,那就再看一遍,看到过瘾为止。待到搁置一段时间后,你又想看了,那就再翻翻、再看看,说不定会有新的收获。而有的书你只看一遍,或者只看一种一篇,已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了,那就丢掉吧,这本书不适合你,看下去也不会有所增益。

  就像贾平凹先生所述,在阅读一部优秀的作品的时候,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地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你或许还会经历这样的心理历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先来说说《行者无疆》由来吧,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也详细描述过,是继《千年一叹》数万里历险,对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阿拉伯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的考察与探索,以之作为一个坐标,与中华文明进行对比,具体的内容可以看看余秋雨先生的原著《千年一叹》。

  经过与其他古文明对比后,余秋雨先生对于中华文明虽然自身也存在种种问题,有千年来遗留的文化问题,也有新时代新产生的文化问题,但还是对几千年而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重新投以光明的省视。

  但是在完成《千年一叹》中的旅程后回到国内,余秋雨先生却引起嫉妒者、造谣者、诽谤者各种无中生有的谣言、口诛笔伐。对此,余秋雨先生说道:“是啊,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谁想寻找一种机制来阻止谣言和诽谤吗?没门;谁想寻找某种程序来惩罚诬陷和毁损吗?还是没门。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因此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也正是那些造谣者、诽谤者、起哄者纠正了余秋雨先生对中华文化过于光明的解读,也正是这个原因,余秋雨先生决定寻找另一种坐标。

  “可以找美国,但它太年轻,缺少年代上的可比性,更何况它太霸道,缺少平等对话的可能性;可以找日本,但它太小,缺少体量上的可比性,更何况它与中国的历史恩怨太深,缺少平等对话所需要的安静。那么只能是欧洲了。”

  余秋雨先生考察欧洲的形成方向是:南欧→中欧→西欧→北欧。

  第一站:南欧

  这一部分代表性的图像:庞贝古城、罗马古城、威尼斯生态景观、马克·波罗、但丁、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米开朗琪多、伽利略、巴塞罗那、哥伦布、塞维利亚-塞万提斯、葡萄牙-达·伽马、麦哲伦、古江本。

  从以上这些文化和地理元素大致也可以看出余秋雨先生南欧考察的路径,分别是:意大利(庞贝-罗马-威尼斯)→南下佛罗伦萨→西行西班牙(巴塞罗那-塞维利亚-萨拉曼卡)→再向西抵达葡萄牙(里斯本)。

《行者无疆》读后总结

  余秋雨先生和凤凰卫视考察团的这次欧洲文化考察之旅首先从南欧开始,考察的第一站是位于亚平宁半岛的庞贝古城。意大利的庞贝古城是亚平宁半岛西南角坎帕尼亚地区的一座古城。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但由于被火山灰掩埋,城中的街道、房屋和人们死亡那一刻的姿势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给人一种人们刚刚离开,立即就要回来的感觉。

  至于为什么把欧洲之行的第一站放在庞贝,余秋雨先生这样说道:“因为人类的历史也是一个从灾难开始的宗教寓言。所谓的‘终极思考’其实有一半也就是‘灾难思考’。因此,灾难的废墟,是帮助我们摆脱日常平庸的课堂。”

  “庞贝的毁灭是由于火山灰的堆积,连火山熔浆都未曾光临,于是千余年后发掘出来,竟然街道、店铺、庭院、雕塑一应俱全。不仅如此,街石间的车辙沟、面包房里的种种器皿、妓院里的淫荡字画、私宅中的诡异密室,全都表明人们刚刚离开,立即就要回来。”

  我们在小学自然课的时候就知道了宇宙的浩瀚,后来我们也知道但并不放在心上的一个事实:在宇宙间无数星球的不息运动中,没有一种力量可以保证地球不消失,也没有一种力量可以保证人类不会被毁灭,就像庞贝古城,也没有一种智慧可以判断消失的时间是很远,还是很近。

  “这一切,构成了我世界观的基础:一种彻底看破了周遭功利的宏伟悲观。但是,这种悲观中的‘悲’也被看破了,因为悲喜本是人类的作态。”

  这是在这部分中我要谈的第二个图像。在描写罗马的时候,余秋雨先生这样写道:“罗马的伟大,在于每一个朝代都有格局完整的遗留,每一项遗留都有意气昂扬的姿态,每一个姿态都经过艺术巨匠的设计,每一个设计都构成了前后左右的和谐,每一种和谐都使时间和空间安详对视,每一回对视都让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过。因此,罗马的伟大是一种永恒的典范。欧洲其他城市的历代设计者,连梦中都有一个影影绰绰的罗马。”

  在罗马之旅中,余秋雨先生推而广之,讲到了欧洲文化中休假背后的文化心理和观念,写道:“何谓彻彻底底地休假?在观念上,这里体现了把个体休闲权利看得至高无上的欧洲人生哲学。中国人刻苦耐劳,偶尔也休假,但那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欧洲人反过来,认为平日辛苦工作,大半倒是为了休假。因为只有在休假中,才能使杂物中断,使焦灼凝冻,使肢体回归,使亲伦重现。也就是说,使人暂别异化状态,恢复人性。这种观念融化了西方的个人权利、回归自然等等主干性原则,很容易广泛普及、深入人心,甚至走向极端。”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是崇尚悠闲的。而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却不是这样,我们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总是在不停地忙碌着。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回忆起自己的传统,回忆起古人是如何悠闲地享受生活的。

  对于中国人崇尚悠闲的渊源,林语堂先生曾这样写道:“中国人之爱悠闲,有很多交织着的原因。中国人的性情,是经过了文学的熏陶和哲学的认可的。这种爱悠闲的性情由于酷爱人生而产生,并受了历代浪漫文学潜流的激荡,最后又由一种人生哲学—大体上可称它为‘道家哲学’—承认为合理近情的态度。中国人能囫囵吞枣地接受这种道家的人生观,可见他们的血夜中原有着道家哲学的种子。”

  “这种悠闲的生活必须有一个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一个能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方能享受。”

  第二站:中欧

  行程:奥地利(维也纳、因斯布鲁克、萨尔茨堡、布达佩斯)→匈牙利→(埃盖尔)→捷克(布拉格)→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德国(柏林、慕尼黑、魏玛、海德堡)→瑞士(伯尔尼、洛桑)。

  图像:维亚纳生态图像、莫扎特、卡夫卡、米兰·昆德拉、哈维尔、黑格尔、康德、洪堡大学、歌德、席勒、学生监狱、爱因斯坦。

  对于奥地利图像的净化、人迹的收敛,余秋雨先生把这种美学生态与中国古代的山水哲学进行对比,总结道:“孔子对于山水,并无厚此薄彼,说过八个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视野开阔、通达远近、崇尚流变,这一点,早已被历史证明。由这样的文明产生的机敏、应时、锐进、开通等等品质也就是所谓‘智’;与此相对比,山地文明则会以敦厚淳朴、安然自足、万古不移的形态给我们带来定力,这就是所谓‘仁’”。

《行者无疆》读后总结

  其实,整个人生,也就是平衡于山、水之间。

  水边给人喜悦,山地山地给人安慰。

  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

  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

  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正因为如此,我想,一个人年轻时可以观海弄潮、择流而居,到了老年,则不妨在山地落脚。

  在萨尔茨堡,余秋雨先生考察这座城市在莫扎特出现前后的城市坐标-生活气氛和美学格调。莫扎特以自己的伟大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坐标,然而这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好,还是坏呢?余秋雨先生总结道:“荣誉剥夺轻松,名声增加烦恼,这对一个人和对一个城市都是一样。……一种高层文化的过度张扬,也会使广大民众失去审美自主,使世俗文化失去原创活力。欧洲文化,大师辈出,经典如云,这本是好事,但反过来,却致使世俗文化整体黯淡,生命激情日趋疲沓,失落了太多的天真稚拙,浑朴野趣。这是我一路看到的欧洲文化的大毛病。在奥地利,大如维也纳,小如萨尔茨堡,都是这样。”

  这是余秋雨先生在欧洲中相对落后的一个国家-斯洛伐克考察时候的发问。在路边一个真实的地下井口的 铁盖已经打开,正有一个修理工人慢悠悠地伸头爬将出来,而这一切其实是一尊街头雕塑。

  “其实即使不是街头雕塑,欧洲处处可见这种阻碍人们快速行走的调侃和从容。于是我可以找到词句来概括欧洲了。所谓欧洲,就是用古旧黄铜雕铸于街市的闲散和幽默。”

  每一个地方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掉转头去回归自然,由于对于当下的中国城市,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更是迫在眉睫,对此,欧洲的一些城市给了很好的示范,比如维也纳森林、柏林,以及伯尔尼。

  对此余秋雨先生总结道:“本来,现代和古典,是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但是,欧洲很多城市却把两者协调得非常妥帖,甚至在两方面都逼近极致,为人类的聚居方式建立了典范。”

  “然而,聪明的欧洲设计者们知道,真正要让一座城市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处理城市和自然的关系,这比现代和古典的关系更加难办。”

  “城市的出现,本来是对自然状态的摆脱。但是,当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否定之否定’,把自然之美看做城市美学的最前沿。”

  ……

  在这里笔者也只是选择了其中一些印象比较深,或者感触比较深的几个图像,更多精彩内容,读者感兴趣可以买来看看,很值得一看。另外,个人建议看余秋雨先生的书最好是一整套地看,因为余秋雨书系共十八卷,《行者无疆》只是其中得第四卷,而要更好地理解这本书,你需要对第一卷《中国文脉》至第四卷《千年一叹》有些理解。当然了,这只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行者无疆》西欧和北欧部分的个人总结将在下一期图文更新,敬请关注行涯最新动态!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