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读书笔记之徐虹《废墟之欢》

  徐虹,人大毕业的,原来是《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国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她的作品不少,但这本读书笔记是我看的她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以评书评人为主,而且评论的人物多是大牌,杨沫、郑振铎、张充和、杨绛、吴宓、林徽因......她读这些人的作品,也着力刻画和分析这些人的性格,虽然她自己说,“所有的读者和作者之间,都存在误会。即使瞬间地离近,也将永久地隔远”。但她的评论读起来真诚而厚重,尤其是对于很多“问题人物”来说,很中肯也很贴切。

废墟之欢

  李泽厚先生称赞她善解人意,说:“她不潦草、不武断、她敛衽而坐,用心地注释着你,绘制和绣制一幅画像”。

  以她分析杨沫为例,杨沫的一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大家都知道她和张中行的恩恩怨怨和难为人所道的是是非非,她的第二任丈夫与她在文革中互相揭发相互憎恨,两个人却一直没有离婚,儿子写《我的母亲杨沫》也不为其粉饰,直接写她晚年与比她小20岁的男秘书关系暧昧......徐虹分析杨沫,“她的一生基本属于一个人的战争”,她曾经就是《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渴求动荡和冒险,又敏感又多情,文革中,人性被逼仄到最后一步,为自保就得经过“火与血的洗礼”,而与秘书的传闻,不过是人生的一次突围罢了......很厚道有没有?

  写张申府,他是中国罗素研究的第一人,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始人之一。当年曾在北大图书馆领导过毛泽东,因为让毛重新再填写一叠图书卡片而后来被毛说“张申府的老板面色很难看”.......虽然长期被政治冷落,张申府应该还算比较想得开,他说:“人若想得开,一定自杀,生活不过这么一回事,活着有什么特别的趣味呢?人若想得开,一定不自杀,既然不过是这么一回事,又何必多此一举?人若想得开,一定不自杀,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人若想不开,一定自杀,所谓一是短见-想不开与想得开,自杀与不自杀,谁能合此二者,是谓通道......有死之心,不轻一死,而行不惜死之事,不死自此起"。唏嘘啊......

  写张爱玲,“她固然是带着一种自杀的心情。但死了倒也完了,然而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止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比当初想象中的不堪更加不堪”。

  写苏青,“为文总有一种风尘的味道-一个女人,到了文章中什么话都敢说的地步,难免等而下之,真正成为一个比妇女还妇女的地道的妇女了”。

  写王朔“已经一反以前紧实的战斗风范,有了江山美人亦如何的松懈感和厌倦感”。

  写徐坤:“一个女性在一座城市,在灯红酒绿的热闹间隙和来来往往的过场中,对自己必要的脉络清晰的安排。她必须知道,如何在繁杂的生活浮浪下面,把创作、健康、安全放在首位,自己对自己负责。她必须把生活条块分割,排布有序。生活教会了她严格地善待自己”

  ......

  整本书其实写于两个不同的时代,写现代作家部分多为2009-2011年写的,当代作家部分多是2006-2008年写的,怪不得我读起来感觉前后文体和文风不一样呢。个人比较喜欢她写的现代人物部分,后两章的当代人物,大多是她在生活工作中接触过的比较熟识的,所以更多地侧重在接人待物方面,针对作品的评价感觉就不如前两章深刻了。

  个人感觉这本书值得商榷的是很多比喻和句子重复使用的比例太多,比如“腐水”的比喻,在书中就出现了4次,分别是介绍郑振铎、张爱玲、章诒和、徐小斌的时候,句子基本就是“被囫囵吞咽的一整块沉重必须化作伤痛的腐水,慢慢流淌出来”。还有“棋子”的比喻出现了3次,介绍杨沫、罗孚、严歌苓,句子基本就是“年轻时的经历,只是围棋盘上最初布置的几颗棋子,看似漫不经心,煞尾时却生死攸关。它们所决定的格局与大势,终会随着时间逐渐显现”。再有“叶子和枝蔓”也出现了3次,分别是介绍张爱玲、周海婴、李敬泽的时候。“一个孩子的天目,必定是因为痛苦才被打开的”,也出现了3次,(张爱玲、徐小斌、臧健)。

  我理解是因为这些文章是前前后后写的,分别发表的时候这种重复感觉不出来,一旦集结成册,这种感觉就明显了,不知道编辑的时候常规的做法是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还是就应该忠于原文?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

  个人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一来信息量大,现代当代人物通吃,还是通过一个当代媒体人的角度去解读这些现代、当代文人和他们的作品。另外,书中引用的很多名人的话很是解痒,除了下面摘录的,我喜欢王小波看到骟牛说的话:“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那个被砸扁的瞬间被分解在若干年中的动作慢放-我们的精神活力是怎么被砸扁来的?由于日常生活中那些卤肉饭啦、姜汁撞奶啦、穿心莲啦之类的味觉麻药的作用,由于生存利益的驱使和威胁而随时随地、零零碎碎地自我拧巴,更由于漫长的时间造成的舒适感、麻木感和惯性,已经使我们忘了被砸扁时的最初疼痛。”

  有时候,看书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最初疼痛的过程......

  书中摘录:

  人生意义这种终极问题的最好解决是以不解解之。

  人仿佛是上界手中的巨大玩偶中的红绿骰子,在时刻颠簸中颠倒一个个-其实这才是接近真相的。人的命运由鲜亮变成黯淡之必然,之无可奈何的宿命感。

  人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在创世纪,妄想在天空中会留下翅膀的划痕,殊不知,天空中早已布满飞翔的轨迹,鲜有经验的空白。

  一个人在生活的传送带上能跳多高,跳多远,毕竟不是自身能量所能决定的,还有命运机缘的因素,还有在命运波澜之下的自我掌控力和审时度势的清醒度,还有与世界达成妥协的程度。

废墟之欢

  一个人心里疼痛的地方是不轻易示人的,它留下的印迹会像毒素一样缓慢地释放在小说里,每一个情节都是心灵开放的瞬间

  单就写作而言,长篇就像婚姻,开始是冲动,到后来靠的就是意志和信念,还有惯性;中篇是最完整最充沛的一场恋爱,该施展的施展,该放纵的放纵,该收敛的收敛,起承转合,全须全尾;短篇就是一次短暂出轨,需要悬念,猜谜式的探究与推进,还有吸引眼球的炫技。

  蔡澜说,家附近有一家云吞面馆。如果你肯多走几步,就可以吃到更好的云吞面。这多走几步,就是生活的质量。/人生所谓适可而止,补养不必每顿生猛海鲜,只吃自己缺乏的营养就够了;书也未必要读的多,但要选趣味所在,有所心得。/欲望与能量,所要和所得,基本持衡,方能内心平静,四体安和。

  据说好女人的标准是有足够的力量抵御男人的进攻,同时也有足够的吸引防止他们撤退。

  钱钟书说,奉承与恋爱一样,都是不能有旁人在场的。

  雷达:其实一个人对于没有和自己形成竞争之势的对手,都是宽容的,友善的,乐于援助的。但一旦发现对自己形成威胁,就完全不同了,这就是人性。所以,不要对他人抱有太大的期望。退到最后,其实还是自己和自己待在一起。

  荣格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婚姻是一种世俗的装饰、社会生活也是一种装饰。它使一个癫狂边缘的艺术家回归现实,不至于太过疯狂。

  孩子是魔鬼的照妖镜。

  青春晚期的男女都是空气中放置久了的一只苹果,慢慢内耗,慢慢萎缩,然后迅速老去。男与女,在时间面前,一样的同病相怜。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