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翻转式学习》读书笔记

  作者

  拉塞尔·L·阿克夫,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管理学名誉教授;

  丹尼尔·格林伯格,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历史系教授,瑟谷学校创始人之一

《翻转式学习》读书笔记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两位教授开篇讨论了什么是教育,对教育本质的问题透析深刻。我们知道,教育的英文Education是来自拉丁语“Educere”,意思是“领出来”、“带出来”、“唤起”。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教育是一个唤起每个人全部内在潜能的终身过程。

  教育是个一生的事业,是个在一种环境里得以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尽可能大的限度上支持——更确切地说,是“滋养”——所有人在一生中为“发现自己”所做的努力。

  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够发展自身,能够为他们身为其中一分子的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提出,教育有两个功能:外在功能,是鼓励和促进学生发展,让他们明白自己学到的东西对什么有什么贡献;内在功能,是使学生从不具有工具性价值的活动中获取满足感(主要来自于艺术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明白了教育的本质之后,我们来醒醒脑,了解一下作者认为如今教育的本末倒置现象。传统的教育强调“教”,而非“学”。具体地说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似乎是一斤的讲述会等于一斤的知识收获,其实真的有这样的效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请问,谁是掌握知识最牢固的人?对了,是我们敬爱的老师们。他们为了教会我们学生,会主动备课,反复咀嚼、消化所要讲述的知识,因此他们对知识烂熟于心。

  作者说:施教要比受教更能学到东西。真是一句切中要害的话。比如,我阅读完一本书,再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主要观点或整理出读书笔记,如此我一定比仅仅阅读完书而没有输出的人,理解更深一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边阅读边写评语或感想,这是强化学习效果的方式。

  所以,各位教育者、焦虑的家长们,请牢记本书两位作者的话: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

  通过解释一个知识/事物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式

  上述讲到,教师是掌握知识最牢固的人,因为解释者往往学到的东西最多。现实生活中,不只是老师,相对年长的人会和年轻人解释各类事情,传授知识或经验。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传统的学校没有利用这个“工具”。

  仔细观察,身边都是例子。我们楼下有一位4岁的小弟,经常喜欢与我女儿玩,他还时常“谦虚”地问她问题。在他面前,我女儿会觉得自己好有“知识”,什么都懂,自信满满。一会儿跟他讲这个怎么玩,一会儿告诉他那个应该如何弄。我女儿在向小男孩解释一件事情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习或巩固知识。

  学习一门课,不是一定我要成为什么而学,而是我感兴趣

  古希腊人喜欢蜂拥在苏格拉底面前,听他犀利的哲学观点,以及他对别人恶作剧般的幽默攻击。去听他讲的人,很多是兴趣使然,并非要成为哲学家。

  学习一门课,不等于你要成为什么,而是我感兴趣、有好奇心。学校,应该是一个让人想去的地方,而不是别人想让他们去的地方。部分家长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孩子没什么兴趣,不知道他/她喜欢什么。然而,家长不引导,学校老师不挖掘每个科目的兴趣点,如何上孩子产生兴趣?挖掘兴趣,可以用一件有趣的事、一段有趣的故事、一个奇妙的知识点等。

  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智慧传授给那些自愿倾听者

  在教育领域,作者梳理了一些关键词:

  教授——是把信息、知识、理解或智慧通过言语或书面教材峰方式传授给别人。本质上,这是单向交流。

  指导——是指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传播知识以及做事的方式,通常伴有指导者的阐述。

  培训——是指向他人灌输一种通常不断重复的具体行为,通常伴有实例。指导和培训的差别就如同前者我告诉你如何开车,后者是在教你开并让你自己驾驶,直至掌握驾驶。

  讨论——把某种东西展示出来以期他人接受或反对,就是讨论。

  智慧——既不是教授出来的,也不是指导出来的,更不是培训出来的。智慧是传授下来的,供人获取。不能把它强加于人,也不能靠死记硬背。

  我们到底要学习什么?

  大脑中的内容可以分为五类:数据、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

  这五个级别之间没有标准量化的代替关系,作者形象地解释了一番。

  假设:

  ●一盎司的信息相当于一磅的数据

  ●一盎司的知识相当于一磅的信息

  ●一盎司的理解相当于一磅的知识

  ●一盎司的智慧相当于一磅的理解

  如何这么理解,一盎司的智慧等值于65536盎司的数据和4096盎司的信息。这样的结论显然很荒谬。

  所以值得我们警醒:我们每天获取这么多数据、信息、知识,管用吗?有多少可以转化成智慧?从性质上说,智慧跟数据、信息、知识和理解完全不同,后四者都跟效能有关,即某人正在从事的事情成功的概率以及成功所要消耗的资源数量,与所追求之事的价值毫无关系。智慧则是把所追求之物的价值考虑在内。

  我们到底要学习什么?

  我们的教育,似乎还是陷入唯独拿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怪圈中。人,生来有独立个性,却被标准化的答案禁锢。考试,不能在现实社会中判定一个人的能力。

  脱离现实的课堂

  在传统学校课堂里,做练习占据了学生大多数时间。然而,可惜的是,做练习,没有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而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成绩。培养学生解答练习题的能力,只是给予学生一种处理现实中真实问题的虚假安全感。我似乎可以这么理解,很多学霸在学校自信满满,毕业后进入社会,发现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于是才发现,从做习题和考试中得到的自信有点虚。

  要知道,解决复杂问题是孩子天生的能力。观察一下,孩子学习爬行、走路时的状态:坚持不懈、不服输的、克服一切困难,跌倒无数次,站起来继续练习。那么,这种天生的本能,在逐渐长大后怎么就消失了呢?

  因此,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作者提出了对待问题的四种方法:

  ●消解法(absolution):不采取措施,让问题自行解决或自动消退。就如无人飞机飞过飓风区。

  ●消除法(resolution):1.寻找过去曾经出现的类似问题;2 询问导致该问题的原因

  ●解决法(solution):使用科学方法、技巧和工具,找到最佳方案或最贴近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似乎是最合理的,但是科学进步是由于产生了解决旧问题的方法,同样也是由于新问题的出现,因为事物是不断在变化中的。对待问题时,有对环境变化不甚敏感且不易产生更难以解决的新问题的办法吗?有,它涉及设计。

  ●取消法(dissolve):重新设计拥有该问题的实体或体系,或者重新设计其环境,这样这个问题就不会再出现,更不可能产生新问题。

  用一个例子说明什么是有效的学习

  我想学习汽车如何运作的,什么方法最管用?我们传统的做法就是先学习关于汽车的理论,背一通后多半还是云里雾里。作者的观点是:最佳方法就是设计一辆汽车。

  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会摸索,整合信息和知识,如有知识缺失,就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运用到任何学科。甚至是一个学校都由学生来设计,是不是匪夷所思?

  本书作者协助创办的瑟谷学校SudburyValley School,就是按照学生的很多设想,不断完善而成。它位于美国马塞诸塞州的Framingham(www.sudval.org )。学校招收4岁至19岁的孩子,并按照年龄分班,小学生可以和中学生,甚至高中学一起学习,关键是要有同样的兴趣和项目。

  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学习成了自然的副产品。是不是很好奇瑟谷学校都是些什么学生?他们爱动脑、充满好奇心、极为活跃。学校本身就是运作中的民主制社会。

  瑟谷学校,或者说理想的教育环境需要具备哪些特征:

  ● 学习是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进行的,学生应该独立,应该被视为负责任的人。

  ● 给予所有兴趣同样的地位。学科没有等级之分,学生喜欢就值得尊重。

  ● 学习者的产出通过自我评估得到评判,这一观念包括具有寻求外部反馈的自由。意思就是学生会欣然接受其他学生的正面或负面反馈。

  ● 根据共同兴趣组建学习小组,且不限制年龄。

  ● 不对学习者和施教者进行人为区分。这个其实就是印了中国的老话——教学相长。孔子与学生之间就没有区分,老师也能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

  ● 学习社区的所有成员都充分参与活动的制定。类似一个小型的民主政体。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