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光变》读后感:京东方的秘密

  京东方的核心秘密——与地方政府结成“合伙人”

《光变》读后感

  自来

  《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既有案例实证,又有理论提升;无论是投资者、企业经营者还是政府管理者都能从中获益。作者路风用了将近500页的篇幅来讲述一个企业——京东方的历史,而京东方的故事还在延续下去。至于具体的获益,只有读者自己慢慢体会。下面我仅从公司分析者的角度谈谈读后的感受。

  但对我来说,目前写下这些文字对我来说仍然很难,因为这是一个未完的故事。从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来说,京东方已经是伟大的了。没有京东方的努力,中国的液晶面板产业可能难以有今天的局面,也许会和芯片一样,不仅进口价格高昂而且会在关键时刻受制于人。但从财务和投资的角度,京东方仍然需要验证,因为她选择进入的这个行业,不确定是如此之强,需要投入的资金和研发如此巨大;眼看长期投资之后收获的曙光已经显现,但是她还需要抚平液晶周期的支配。

  了解京东方的进入半导体显示(液晶面板)行业的历史,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巴菲特不愿意在科技行业投资,因为这个行业是如此难以理解,门槛是如此之高。想要在半导体面板行业取得领导地位,不仅需要忍受长期的亏损和没有短期回报的投入,而且“不知哪一天在某个车库里的男孩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就会颠覆整个行业”。(王东升语)

  然而,京东方身上散发出的中国工业企业的精神让人感到鼓舞。从苏联援建的老厂,到改革开放以后被边缘化的困惑,直至找到液晶面板这个主营业务展开巨大而漫长的投资周期。京东方身上始终体现出自主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的伟大心胸。血的教训也说明,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企业来说,靠技术引进和合资战略不可能发展出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在战略上,京东方的雄心势不可挡,而且其管理层和员工也在不断跟随战略,这是一种难以战胜的力量。京东方的员工流失很少,有些走的人后来也回来了并且发展的很好。

  液晶面板行业需要逆周期投资,就是说需要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反而需要加大投资力度,进行逆周期扩张,这样才能在下一轮行业繁荣到来时取得超额回报。这种行业的宿命以及京东方要成为行业领导者的愿景,决定了她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

  资金从哪里来?很多分析说京东方靠的是政府补贴。其实没那么简单,京东饭的融资模式是把政府作为了自己的“合伙人”,正式这一模式驱动了京东方战车的高速行驶。这种“企业-政府合伙人”的模式构成了处于扩张阶段京东方的核心秘密。

  这一模式是从京东方在成都建设4.5代线后不断发展起来的,就是向政府或特定战略投资者增发股票以短多获得资本金。通过股票增发,政府成为了京东方的股东;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通过引进京东方,地方有了液晶面板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群的带动力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税收的效果都非常好。京东方拿到了扩张需要的资金,地方政府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产业,共同的愿景使企业和政府结成了“合伙人”。有了这个成熟的模式,京东方以后的生产线建设就一马平川了。鄂尔多斯项目,政府的出资甚至用的是探矿权,不过实际意义是一样的。

  京东方的成功仍然需要验证。一是,如何抚平液晶周期的支配。就是如何彻底打败韩国和台湾的厂商,真正建立起行业的领袖地位。二是,DSH多元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并见到实效。目前京东方的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D(显示板块),S(智慧系统)和H(医疗健康)还仅仅是补充,离其物联网企业的目标还有很长距离。

  京东方:中国工业精神的缩影

  赵济洲

  书中讲的不仅是京东方的历史,而是如题目所说,借此企业的成长来探讨新中国的工业史。20年来,京东方从一家岌岌可危的老牌国企发展成领军中国工业的龙头企业,并在全球半导体显示工业中强势崛起,这一跌宕起伏的艰辛历程,恰恰是顽强坚韧,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中国工业精神的真实写照。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国营企业是如何建立、发展、僵化和衰落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工业的命运和京东方崛起的意义。

  八九十年代盛行的观点很简单,就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认为从国外买最先进的就是,买来的技术就可以提升本国工业的技术能力,这其实是一个很没有远见的做法。第一,核心的技术外国不会卖,尤其对于中国;第二,自己没有创新和研发的能力,就算是别人卖给你,你也学不会、造不出来。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中国汽车工业,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是能造汽车的,比如红旗和上海。但当时的领导认为,中国汽车油耗大、速度慢、不可靠,于是勒令中国汽车企业停产,以后汽车全部进口,结果中国汽车企业在20多年的时间里都无力自己开发一款车。直到这几年因为中国自主品牌的努力,如吉利、比亚迪和奇瑞等,情况才开始发生改变。八九十年代,在买办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工业经历了一个去技术化的工程,而其结果就是,到后来再怎么引进也掌握不了能够在市场上竞争的技术,与国外始终保持着代差的劣势。而几个成功的领域里,却都是因为改革前独立自主战略下保留下来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火种,在市场化条件下迸发出活力。

  和我们之前读的京东、沃尔玛这些企业相通的是,企业领导人在京东方从无到有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有理想有野心的企业领导人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命运。王东升是在北京电子管厂厂长另一位候选人退出竞选的情况下上台,从此也埋下了京东方重用年轻人的理念。王东升上台后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领导京东方的20多年里,他经历了许多孤独的时光,一意孤行、力排众议带领京东方进入液晶显示器工业,具有作为一个领军人物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理论支撑和强烈的个人使命感。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点是军工企业培育出来的忠诚感和责任感,在当时企业经过连年亏损已经资不抵债时,领导班子决定动员职工凑钱入股,虽然职工都认为京东方的股票能上市是天方夜谭,但却积极响应新领导班子的号召。大多数人买股票的动机是为了拯救企业,就算赔了也认了,只要能救公司就行。这在现在的大多数企业里应该是行不通的,除非公司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成功,员工们也想要发财。王东升也是数次放弃了去别的公司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为了一句“不让厂里的师傅去菜市场捡白菜帮子”而留了下来,这就是军工企业在危难之时强而有力的支撑和力量吧。

  从北京电子管厂到京东方,变的是体制,不变的是核心价值观

  宋紫

  在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后,尤其所谓的导火索是关于对中兴的“断芯”制裁,在这种情形下读这本书是非常具有现实讽刺意义的。世上大多数事情都有两面性,比如改革开放,经济确实是突飞猛进,国外各种好的优秀的东西都进来了,也让咱们这种常年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国家开了眼,但是坏就坏在,一旦太眼馋,就可能导致一些不好的决策,比如“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抛弃自己落后的”这种思想。那段时间太急了,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很急,说好的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是仅仅是做到了引进,学习了吗,没有,没有学习消化吸收,东西永远不可能是自己的。外资企业中国人说不上话,你以为合资企业就好过了吗,没有,核心技术根本不会让中国人碰,中方承担的角色只是装配工。

  然而北京电子管厂就是一股清流了。首先就是领导者,从战争时代走过来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迷之感染力。像毛主席等赤手空拳打天下的这代人,可能没有过硬的技术和装备,但懂得如何指挥其他人做成一件事,我们可以将他们成为指挥家谋略家。周凤鸣便是如此,那时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战争留下来的精气神还在,大家仿佛还在抗日统一战线上,所以即使到后来出现厂房工期延后等一系列问题,但由于大家的激情燃烧,还是用了较短的时间完成了。这种精神那到现在来说的话便是罕见的了,再也没有那样的时代能够让大家的思想空前一致了。

  然而就像我之前每次都在说的,个体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发展,北电管厂本身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那些年的混乱历史书中也或多或少的讲过,国家不得不出手,因此导致国营企业出现了难堪,第一就是政企没分开,政府过多的控制导致企业丧失自主研发权,沦为制造工厂,没有了灵魂和活力,第二就是只注重规模不注重技术,受政治因素影响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支持,第三便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导致了不健康的工人阶级优越感。

  但给我印象非常深的一点是,即使是在北电管厂最困难的时期,其仍保持着产品开发。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种工业精神的传承,对于现在很多大企业都有着教育意义。而决定进行体制性改革时,也是选择走技工贸,始终把掌握核心技术放在第一位,可惜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条道路呢?人们似乎没有那么多耐心了。

  历史的车轮一直向前,一个倒下了另一个会接着站起来,北电管厂没有了,京东方站起来了。同理,京东方也离不开优秀的领导者。作为第三代领导者,王东升在早期有过逃避,是前任领导感动了他,这种情形在如今看来也是不可多见了,现如今大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能跑路则跑路,有多少人能挽狂澜于既倒呢?所以后来京东方的核心骨干便是这些当初愿意留下来的有能力的年轻人们,顺带改革了一波体制。这样的精神还体现在员工集体入股救企业上,这在现在看来也不太可能了,毕竟军工企业取决于特定的历史环境,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想法很单纯,只要救企业就行,所以说现代社会这种情景很难见到是有原因的,和老厂子一起成长的这群人,内心早就与其融为一体了,将厂子定义为家,家不能倒啊。也可能是现在的选择更多了,人们也就不受困于一个地方,及时止损或许是最佳选择,无可厚非,但总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没有了中国人该有的内在了,这也是很多大企业正在拼命搞得企业文化建设,想要留住人,也想吸引更多人。

  关于京东方液晶产品的方面还是想下次读完全部内容后再一起感受,专业性有点强,得慢慢理解。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