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流浪地球》观后感影评精选18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

  《流浪地球》观后感1

  现在是北京时间三点二十三,大约一小时前我在佛山市三水区万达广场看完了《流浪地球》的新春首映,看完的第一感受到现在依旧十分强烈,《流浪地球》,我可以吹爆!

  一定要看!

  一定要看!

  一定要看!

  先来一个三体梗,开个引子,以下为阅前说明

  原著党:不用担心剧透问题,电影情节基本与原著关联不大,况且看过原著的人也清楚流浪地球这部短篇小说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这次的电影确实也是在照顾大多数人的观影感受下对原有情节的创作改编。

  科幻迷:在我们被《星际迷航》、《降临》这样的国外硬核科幻震撼和吸引的时候,国内电影迟迟无法拿出一部像样的作品与之比较或是说靠近,现在,《流浪地球》是了。作为一个看了四年科幻世界和诸多科幻作品的人,我还是再严谨一下我的措辞:《流浪地球》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一部硬核科幻电影。

  普通观影者:即非科幻党,亦不是大刘的粉丝,更在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科幻作品。如果相信我对前两种身份的人的说辞,那我可以十分自信的告诉你,这篇电影应当是你春节期间最不容错过的国产大片,没有之一!我愿你足够幸运,能与千万观影者一起,见证国产科幻的序章。

  战狼PSTD患者:我只说一句,因为战狼梗而拒绝这部佳作是愚蠢的,但该群体本身在我看来也是愚蠢的,既然如此,多说无益,吴京在该片中做完了他该做的所有戏份,演技在线,发挥优秀,给赞。

  开始观后感环节

  回到这部影片上,刘慈欣短篇小说改编作品,大刘的作品我看过不少,《三体》、《球形闪电》、《朝闻道》、《乡村教师》等等。这篇《流浪地球》,大刘自己曾在访谈中提到,应当是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一部作品了。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它用极短的篇幅便描绘了地球逃离太阳系而求生的故事,故事线从发现太阳出事,到流浪计划成功,这其中是难以想象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上百代人的更迭不歇。

  一句话概括就是:太阳不行了,人类要带着地球跑路啦!

  电影便是以这句话为基础,选取其中某一节点上的事件做二次创作,进而搭建出一幕幕让我大半夜在这为之吹爆的壮丽、恢弘、心血澎湃的画面。

  客观评价影片本身,抛开大刘粉的身份,这部电影尽管是实打实的佳作,但仍不可避免的为了要照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做出了妥协,在人性的展现上更多时候皆是其感性一面,这一点上并未将大刘作品中人性的多样性完全展示。

  用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要人类保持一直理性是个奢望”

  看过三体的人都该记得,程心接替罗辑成为执剑人一秒后,世界便换了个模样,三体的圣母梗便由此开始。

  但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合理的改编和人性美的体现,才能让这类作品有现在这样上映的机会,至少我个人是认可的。

  再说到这部影片的架构上,即所有的科学原理,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否合理。对硬核科幻迷来说,些许地方确实存在BUG和疑惑,但对于其他观影者来说,看下面这句话就可以了:设定即是合理。

  所有的情节和推动情节发展的节点变化都可以用概率学来解释,看电影时少些纠结,如此之DIO的电影特效和一步步推进压迫人心的任务进程,就已经很足够你度过这短暂而精彩的两个小时了!

  另外要说的一点,可能会帮助很多人提高观影体验。

  当你觉得某影片中某个人物的角色塑造或是台词表达,让你觉得不舒服或者是违和时,请尽自己所能在此时此刻将自己代入角色当前身份,例如:想象一个十几岁刚上初中的小孩在剧中一系列的变故和磨难后该做怎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

  同理可代入任何设定的电影和角色,这样做之后,相信你会大大理解其合理性和实际性。

  在不涉及剧透的情况下,说了这么多,终归要有个打分总结。

  《流浪地球》 (10分制)

  剧情:8.5分 可猜想的范围之外给人以感动,给人以希望

  特效:9.5分 国产标签再加0.5,补足10分

  科幻角度:10分,中国不止有大刘一个优秀科幻作者,但这部作品势必将让更多人对国产科幻燃起兴趣和热情。

  综合评分:9.0分 (目前豆瓣评分:8.4,爱咋咋地,我打赌肯定会上8.7)

  新年第一赞,献给《流浪地球》,献给郭帆导演,献给刘慈欣,献给所有参演人员和制作人员。

  《流浪地球》观后感2

  电影

  电影本身我认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类型片, 加上了国产滤镜跟科幻滤镜以后, 口碑在春节档电影里排第一也是可以想象的。

  电影剧情的底子其实跟《钢铁侠》《超人归来》之类的超级英雄电影本质上是一样的: 主角出生 - 锻炼自己 - 遇到低谷 - 组成团队 - 创造奇迹 - 拯救世界。 这样的类型片近十年已经有不少了, 要想在他们中间脱颖而出, 需要能把故事讲好。

  大刘(刘慈欣)就在这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了。(我脑补的)

  虽然电影故事是在原作小说一段子情节之上, 原创发挥出的独立故事。 但电影开场的字母上写了“全程监制:刘慈欣”几个字, 整个剧本也透出了一股浓浓的“刘氏直男科幻”的味道。

  无论是最开始的“中国味道赛博朋克”的都市背景, 还是中间提到的“饱和救援”方法论, 甚至是贯穿电影的转折, 都用厚重的真实感冲淡了一部分超级英雄类型片本身的魔幻感。

  进而这又引出了这个电影非常“共产主义”的一部分: 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不是个体, 而是人类这个集体。

  之前看过一个说法, 说外国人看三国看到的是那个年代里英雄闪烁, 中国人看三国看到的是刘皇叔山穷水尽也要带上人民。 《流浪地球》也是一样, 虽然电影的镜头跟着主角一行人, 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 是人类本身,在创造人类自身的历史。

  除了原作者监制、共产主义精神这两点, 《流浪地球》电影里还有一点能让我露出“老母亲式”微笑的: 故事讲得圆。

  整个电影埋了不少伏笔, 虽然有些可能让观众能猜出后面剧情的进程, 但是电影并没有给人一种“穿山甲最后怎么了?”的失落感, 基本埋的伏笔都用上了, 而且还疑似致敬了大刘另一本小说的剧情, 提到了一个彩蛋。

  总的来说,电影本身的原作者监制、共产主义精神、故事讲得圆, 这三点让它成为了一部不错的类型片。 缺点的话其实要讲也有不少, 但在我的滤镜加持下就不提了。 额外提一句,假如是受“战狼PTSD”的影响有点怕吴京的话, 这部片里吴京武戏不多, 可以安心观影。

  感受

  先打个岔讲个好玩的 我是跟家人一起去看的电影, 去的是一家“4D电影院”。 我们都知道3D是指长宽高, 那多出来的第4D在哪呢?

  电影里冰天雪地吹大风的时候, 电影院的扶手会朝你吹风; 电影里主角开车颠簸的时候, 电影院的椅子会疯狂颠你; 电影里东西砸下来的时候, 电影院的椅背也会猛击你背…… 感觉像是去了一场欢乐谷…

  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回到正题。

  在我眼里这电影还有一点好, 就是它宣扬大爱的方式非常地中国化。

  比如西方人拍的超级英雄电影, 宣扬的大爱其实是“爱能解决一切”, “任何人通过努力都能做成任何看起来不可能的事”。 郭帆拍的是个啥子捏: “中国人的爱就是回家过年。” 很难想象外国人会拍出“回家过年吧”的桥段来… (当时电影院里也给我看的一愣一愣的)

  最后电影结束以后(没有菜单), 字幕放了两首歌, 一首是刘欢的《带着地球去流浪》, 一首是逃跑计划的《夜空中最亮的星》。

  看着结尾电影字幕里飘过的中英文制作组人员, 我有点出神。

  之前看惊奇/漫威的电影, Mia 跟我都会等到字幕结束。 然后一起指着“哇上面还有 HR 的名字”, “IT 的名字也能上诶”。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 外国能批量制造这么多的类型片, 是因为他们背后有强大的电影产业链在支持; 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也有先行者拍点片, 然后带动一下特效、道具、剧本、投资的相关发展, 即使拍的稍微烂点, 我也愿意当个精神股东支持一下啊。 毕竟我真的很想看以北上广深为背景的超级英雄电影

  希望“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能在今年敲定下来。 再许个愿吧, 希望大刘的《乡村教师》《球形闪电》也能被拍成电影, 等到相关产业链成熟了, 《三体》三部曲就可以拍它个七八部, 最终组成吴京大刘电影宇宙!

  更多

  观影之外的还有几个很好玩的事情。

  一个是去微博、豆瓣、知乎上看看《流浪地球》的口碑/票房发展。 毕竟从票房排片上来说, 小破球早期的目标观众还是泛科幻受众, 但口碑跟中国味是有望给电影带来不少自来水的。 品一品大众舆论也是很好玩的。

  二是电影目测能带动大刘的相关小说销量。 虽然人类在他笔下经常被揉来揉去, 但是他特有的科学与人文结合的方式, 经常会给人一种“科学宗教化”的观感。 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读读他在《三体》之外的一些小说。 (比如《球状闪电》)

  三是过节了,家人在一起要注意安全。

  只有中国人拍的电影, 里面才会加入这样的台词:

  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流浪地球》观后感3

  整体合理的改编——原著与荧幕间的流浪

  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小说中大刘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观,太阳急速老化并将在短时间内急速膨胀,吞噬地球,为了生存,人类决定开始“流浪地球”计划,将整个地球推离太阳系,前往半人马座比邻星。整个故事的情节围绕一个普通人的一生而展开,通过宏大叙事展现时代全景。

  原著中的确也有很多无法被拍出来的东西

  但要知道,在荧幕上展现宏大叙事是相当困难的,电影这一类可视化观感强烈又篇幅较短的作品与小说相比所能在背后传达出的信息更少,而再加上原著大刘近乎冰冷的笔触,剧组团队还是选择了只借用世界观而重写整个故事的操作。但实际上,虽然故事以完全商业片的架构重写了,但是我们总能发现刘慈欣式的美学风格充斥其中,后半段的故事也能看出参考了大刘的另一部作品《全频道阻塞干扰》。

  事实上,显而易见,《流浪地球》实现了近乎完美的类型控制,以科幻灾难类型为基础的创作向全世界证明了一件事情,我们也能讲出一个逻辑完备的科幻故事。

  科幻内核的继承——绝望与希望的交织

  在原著中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这时,我突然想起不久前的一堂哲学课,那个憔悴的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谜语。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死亡。”

  在电影的开头有这样一个场景:

  也是一个老师向同学们提问,问的是:“什么是希望。”

  被点到的同学回答到:“希望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钻石,是回家的方向。”

  当时看到这里不禁被这个语气抑扬顿挫、内容十分官方的回答笑到,笑完之后就想起了原著中的对应情节。希望与绝望,正是交织在这两百代人的流浪旅途中恢弘而又悲壮的明暗两面,原著更倾向于暗,而电影更倾向于明。

  看的时候甚至以为要BE

  除此以外,荒原上人的理性与感性的抉择、空间站里反抗沉重命运的安排,广播后的孤立无援等等,无不与大刘在原著中所传达的相映衬,虽然情节不同,但总归是那个时代下发生的无比科幻的故事,一脉相承的内核,一脉相承的宏大,厚重,冷峻,残酷但又不缺柔软的理工男刘慈欣式美学。电影的核心——“希望”、原作中既中国化又超中国化的设定、那种对于中国传统的乡土性的继承与突破在全片中淋漓尽致。

  毕竟,绝望过后就是希望

  优秀的本土化尝试——真实中国特色科幻

  本身原作对于科幻的本土化尝试就已经足够优秀了,电影改编对于原著内核的吸收与基于原著的再创作也沿袭了对于科幻历史、创作土壤等的尊敬。导演对于主旋律,社会特色与原作内核保留度的平衡总体来看很好地适应了贺岁档普罗大众的观影需求。

  太黑深残就不适合全家老小大年初一一起去看了

  而不仅是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科幻内核与叙事方式,电影的细节上也吸收了大量的本土化元素,地下城的农历新年,近乎洗脑的安全警示,榴莲味的蚯蚓干,工业特色的运矿车什么的看上去也都挺像模像样的。

  但是太过于讨好普通观众的结果就是有些地方让人看着感觉有些用力过猛,部分台词京味有余而幽默不足,生硬的现代元素的插入给人强烈的违和感等等。(黑色幽默可以,但是包袱不要乱抖)

  值得吹爆的特效——地球,木星,

  与行星发动机

  巨大的行星发动机

  巨大机械就是男人的浪漫!

  巨大机械就是男人的浪漫!

  巨大机械就是男人的浪漫!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首先不可否认的就是整个团队用相当精简的预算做出了相当不错的视觉特效

  不论是巨大的“山”——行星发动机;

  永冻的“川”——冰封后的地表建筑与悬崖;

  还是触碰的星辰——木星与其上的大红斑;

  亦或是最后的诺亚方舟——“领航者”号空间站

  这一切的一切的细致入微让所有人产生着一种明确的时代感与压迫感,再加上本土化的布景与相关情节的设计,真实感与代入感也一应俱全。

  总之,全片来看,没有看上去崩的场景,就算是这个特效也算值回票价了。

  警告

  吹爆程序已结束

  叙事结构上的问题

  由于整个故事是完全重新创作的,相当于一部用了世界观又顶着同一个名字的同人作品。从总体上看,导演尝试着创作一个多线并进最终收束的故事,但实际上全片的叙事节奏没控制好,前期略显平淡后期高潮又来得太快太猛,而这样也导致了叙事结构的碎片化。

  科幻设定的硬伤仍在

  原作作为硬科幻,本身的硬伤就不少,电影中尝试规避了一部分,但还是有些地方的处理不尽如人意。虽然说只要接受了这样的设定就没有问题,但是回头来看最后的解决方式真的非常草率。

  煽情部分与演员演技

  作为本质上走主旋律主线的电影,终究还是逃不开亲情、责任、团结、牺牲等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一在原作中几乎被冷酷与理性压制的部分在电影的重新创作中被表现得有些火候不足。

  角色塑造与演技也是一样,几处地方某些角色的表现方式存在问题,角色定位不明显,而这也正是全片最为诟病的部分之一。

  所谓希望

  总之,瑕不掩瑜

  能表现出整体宏大叙事的架构与格局确实证明了我们能够驾驭这样的世界观;

  能够以这么高的完成度产出一部好莱坞平均线以上的工业级科幻电影,也确实证明了中国的电影产业能够支持起这一类类型片的制作。

  元年已经来了

  《流浪地球》为之后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立下了一个标杆

  它所传达的“希望”也正是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希望。

  最后还有想说的就都在这三句话里了

  “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实在是太沉重了。”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

  “总有一天冰会化成水,我们会在贝加尔湖畔钓鲑鱼。”

  《流浪地球》观后感4

  转载声明:署名马小希的文章,皆为作者原创。基于作者对著作权底层架构的认知,特此声明,注明出处及作者即可转载作者的文章,该等行为不构成对作者著作权的侵犯,作者的认知与现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定不一致之处,构成作者对转载者的豁免承诺。

  过年放假去看了刘慈欣(以下简称并尊称“大刘”)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前些年火了一阵子的《三体》应该是已经凉凉了。也许正是因为没有那么多外行看热闹式的关注和指手画脚的帮闲,所以创作者可以心无旁骛地打磨这部作品,《流浪地球》在今年的大年初一,真的不错。虽然故事是假的,但被故事感动后流下的眼泪是真的。

  在读《三体》的时候就已经领教了大刘的冷酷。他不在乎主角的个人命运和读者的情感体验,在大刘笔下,任何的美好都随时可以被毁灭,这让主角和读者非常的抓狂甚至绝望。而大刘的作品之所以没有贴上“悲剧”的标签,则是因为每每在故事的最后,他总是把希望留在那还没有完结的故事当中,让它在读者的心里生根发芽。

  如果说最后留下希望是大刘笔下故事光明的一面,那么在他的故事里,也总是有着阴暗的一面:人类总是在这里或者哪里表现出俗称为屁股指挥脑袋的偏私性。在没有现实约束的科幻世界里,大刘把这种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偏私性像在显微镜底下一样极端放大,夸张却让人无言以对,故事的绝望感也正来源于此,因为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直面人性中的阴暗面,这是大刘冷酷的一面,他创作的故事也因此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绝望感,而故事的主角不得不面对人性的阴暗面并反抗,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大刘的作品让我找到了某种共鸣。大学给了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而我在拿到学位之后,对自己的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举起了反旗:环境无需人类保护,遑论以此为目的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资源是有限的,比如石油,这是事实,但是数千年来人类的历史已经证明,因为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偏私性的存在,所以人类在用完最后一滴石油之前,会为了争夺最后几滴石油,先流干自己的血。所以对于我来说,从养生的角度出发,放弃思考诸如环境与资源保护这种问题,专注于遵守法律,好好工作,爱身边的人,不主动害别人,这样就可以了。年前师兄弟小聚,多年未见面的师弟听完我的上述见解之后,用他们研究哲学的人的语言正告我:你是一个怀有最小的善意的一个令人恶心的人。我很受用。

  喜欢读大刘的作品。在偏私性造成的绝望中,他总是能够找到保存希望的路径,这让人至少愿意去相信希望是能存在的。这种希望的存在并非源自他者的说教,而是脱胎于内省后人性的觉悟,保有这种希望就不会对人性彻底绝望。这让我能够心安理得地继续当一个怀有最小的善意的一个令人恶心的人。何谓人性?自由?平等?博爱?信条?戒律?不,《流浪地球》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自我牺牲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选项。

  PS:逻辑是个好东西,比如:一个杯子只能倒出一杯水,如果倒出了四杯水,那么一定是在你看不到的时候,有人给偷偷续上了——排除一切的不可能之后,无论多么的不可思议,请相信,那不是奇迹,赌咒发誓也没用。

  《流浪地球》观后感5

  生存与毁灭的永恒话题。

  影片以十分中式的角度和表现手法,将牺牲与希望承托于亲情、责任,讲述了一个非常老套(…)的拯救地球的故事。

  首先这部电影特效做的可以,但是技术方面不谈,就感情方面我认为影片的处理略有欠缺。

  第一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韩朵朵那段台词(很长的那一段),台词当然是符合人物设计,但似乎在巨大压力面前,她的表现依旧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初中小女孩儿,丝毫没有表现出人类身处危境之中,体现出的迅速成熟和强压恐惧与泪水的责任感与危机感,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采用一大段台词来调节影片的节奏,煽情没到位,人物表现的张力也不足,倒是让人有些跳戏。

  第二点,到最后刘培强以一个人的牺牲换取地球的逃逸,让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隔阂消解。以及我认为儿子对父亲的不理解和在影片中儿子表现的责任感相互矛盾。如果他真的有那份担当,他就应该理解父亲的选择,早在他选择接上王磊共同战斗的时候,就应该原谅父亲,读懂父亲的选择。在更大的责任面前,个人私情需要稍稍置后。

  第三点,刘培强最后一个镜头的眼泪也略显用情过溢,最后关头其实他早已将生死看淡,将情感放下,一切的选择都是心甘情愿,既然心甘情愿就不会后悔。个人看来,以一抹浅笑做结可能更加意味深长。一则是作为计划的核心人员,在最后关头,能够以一己之力推动计划的完成,确保人类命运的暂时稳定,并且不辜负之前所有队友的信任与牺牲,为不悔之笑。二则是虽未能与儿子相见,却完成了小时候的承诺,能为那一颗星星。为欣慰之笑。

  最后一点,中国故事的通病吧……主人公完美无缺,啥啥都会,啥啥精通,在最危险的地方做最危险的事情,无数免死金牌360°全方位无死角的保护着主角的生命。(总之,主角不会死……

  本文还想从小切入点入手,浅谈英雄或是普通人,which is better?

  讨论英雄和普通人无可避免的是能力因素的影响,以及背景等等。但如果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控制变量…)做普通人还是英雄?

  如果做普通人,生如蝼蚁般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死,大环境要灭亡,没有一点点改变的机会,就像是双腿残废的人看着狂啸而来的海浪,即将淹没自己,除了恐惧和无力,什么都做不了。而选择做英雄,在面对命运时能够做出改变,未必能够真的改变命运,但至少努力过。相较普通人与英雄而言,二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面对人生的定数之际,能否愿意或是能否有力量去用变数击破定数。接受定数才是普通人,勇于去创造变数,即使普通人也足够令其不再平凡。

  佛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求啥得啥,有人谓之,心诚则灵。在我看来,内心坚守什么,追求什么,自然就会落实到行动中,用现在马克思主义来说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个人求仁得仁,也一定是平日里多行善积德,所以福德自来。

  《流浪地球》观后感6

  在下期待已久的《流浪地球》于今天上映。

  之前无论从宣发资料还是点映口碑、或者各大渠道的评分来看,

  这部电影作品无疑都算是春节档的口碑佳作。

  再加上大刘作品改编的“助力”,使这个片子备受在下期待。

  各方影评在上映之前也给出了几乎一面倒的评价,

  “中国科幻开山之作”、“感动之作”、“不输好莱坞”等等。

  可谓是吊足了胃口。

  所以,在观影之前的仪式感做得很足:

  比如为了防止瞌睡,喝了满满2大杯咖啡;

  比如为了防止情绪激动之后带来的饥饿感,

  特意买了小食拼盘(其实当时就饿了);

  比如为了防止尿点频发,特意认真地上了一次厕所并洗了手等等。

  下面写写这部《流浪地球》的观后感,

  不涉及剧透,尽量客观,请放心阅读。

  先说结论。

  电影结束走出影院,在下点燃一根香烟,深深吐出一口后,产生了莫名的空虚感。

  这个空虚感来自一个结论:

  大刘的作品真的不太适合拍成电影。

  改编

  《流浪地球》的原著勉强算是一个中短篇,

  有着宏大的背景设定+紧凑的故事进程。

  因为众所周知(片头那条大金龙)的原因,编剧对原著里的剧情设定进行了颠覆式的修改:

  原著中联邦政府和反叛军的巨大冲突彻底抹去;

  主角的爱情线消失了;

  弱化了主角的悲惨遭遇。

  这使得剧本变成了一个简单的“英雄和其他英雄们拯救地球”的故事。

  个人认为这样改编是注定失败,且又不得已而为之的。

  制作方为了更加迎合市场的口味,

  运用大量的CG特效和实景拍摄,成功将这部出色作品改装成了科幻灾难片,单从视觉效果来说很有诚意。

  但电影如此编排,显然是为了科幻而科幻。

  就好像现在的一些网游一样,

  主角并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跟着任务走就完了,

  你甚至不用知道任务的详情或者为什么这样做,

  任务就被完成了。

  同时影片强行融入“春节”和“亲情”这两个中国人最看重的元素,让每个人在阖家欢乐的春节假期,咀嚼着爆米花看英雄拯救地球。

  这也许能符合市场预期,

  但在下认为,《流浪地球》电影与“里程碑之作”、“开门之作”等等宣发时期的溢美之词还相距甚远。

  作为大刘小说粉丝来说,

  看原著如同古代逛青楼,

  那楼顶的花魁总是让你心旷神怡如沐春风,回味无穷还想再去;

  看改编的电影,就如同乔杉进了足疗店,198斤技师走一波,

  多少有点“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的感觉。

  但在下对这样的改编表示理解,毕竟片头那条大金龙是最NB的。

  所以才有了篇头那支“事后烟”的空虚……

  表达的难度

  如果大刘的小说风格比作一个人的话,

  其理性+硬科幻风格为皮囊;

  其呈现的宏大故事为血肉;

  其蕴含的哲学思考为灵魂。

  缺一不可。

  在下认为现在电影的语言还没法做到以上兼顾的效果。

  就一个宏大的故事就够受的了,不然《三体》电影也不会这么难产。

  电影的画面感可以让人产生很具象的观感,

  但无法像文字那样让人读后产生很深远又自由的思考。

  而后者正是大刘式科幻的最大特色。

  这就很尴尬了。

  这很容易给之后改编自大刘原著的影视作品起一个坏开头:

  “只要堆砌特效和技术就好了”。

  拜托,千万不要这样。

  不要再为了向市场妥协而糟蹋原著了……

  (这是一条弱弱的呐喊,毕竟大金龙最NB)

  另外就是篇幅的原因,

  个人觉得不到两个小时的篇幅,

  真的很难将小说想要表达的宏大内容表达清楚。

  衷心希望亚马逊啊、HBO啊、网飞啊等大金主们把大刘的版权收走,

  起码可以将小说中所想表达的内容,体面地讲完。

  这就够了。

  结尾

  虽说在下对这部电影的改编不是很满意,

  但在豆瓣上还是给了四星。

  等孩子长大后,我仍然会给他安利这些电影和大刘的小说。

  片中槽点无数,为防止剧透,

  等热映期过后,在下可以尝试着吐吐槽,

  娱乐一下。

  最后引用一段原著的文字作为结尾:

  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了,

  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

  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墓前洒下热泪,

  地球,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就酱

  <完>

  《流浪地球》观后感7

  虽然我近几年每年的观影数量都在八十部以上,但我还是没有办法去写一篇影评。

  因为现在的影评质量良莠不齐,很多的所谓“影评”其实也只是作者完全凭主观感受在直抒胸臆,甚至有些连书面语言都不规范,都快写出方言了。

  所以与其写一篇这样的影评,不如直接写篇观后感来的实在。

  以下观点仅仅是我个人拙见,如有谬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下列内容涉及剧透,没有观影的朋友请选择性翻阅】

  早早的买了票来看《流浪地球》的imax版本,就是怕把它错过。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何对于国产科幻片的特效产生了蜜汁期待。

  不过在视效上,《流浪地球》(以下简称小破球)没有让我们失望。据原著粉的描述,电影中做制作的效果与原著可以说是相差无几。在之前,我们的所谓“科幻片”,首先从视效上,就与欧美科幻片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而自小破球始,我们看到了,这种鸿沟般难以逾越的差距,似乎正在一点点的开始变小了。这也是第一点值得我们喜悦的。

  小破球在商业化运作上也是可圈可点的,能够称得上是一部合格的科幻大片了。尤其是那个福字在开门的一瞬间冻结成冰,还有“亲人两行泪”的梗,都显得很接地气,而不是将欧美片子生搬硬套,凑上银幕。

  对于这部片子其他部分,包括对于中国“科幻元年”的定义的抛出,还有将其称为“硬科幻”的种种描述,我就不做过多赘述了,其他公众号的文章中皆有精彩绝伦的论述。但是看完这部片子,我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想。

  首先,我的第一感觉是,小破球的原著一定要比电影好看。这不是因为很多电影都是“遵循”这样的定律,而是流浪地球整体看下来,显出了一处硬伤。

  这处硬伤说出来有些戏谑的意味,但却是再正常不过。我喜欢这部片子,因而我羞怯于将它叙述出来。因为如果这样来说,这部片子,有些不太成立。

  有些天文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体积是非常非常小的。而木星,土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他们的体积则都是十分庞大的巨型行星。

  其实按照这幅图来看,地球在木星面前就不只是个弟弟了,更像是人类与蚂蚁的体量。

  那么星体之间必然会产生引力,尤其是木星这么大的体积和质量,当然会将小小的地球吸引过去……

  如果地球上的科学家连这个都没有考虑进去,那么不就是有点搞笑了么?

  那么考虑进去木星等巨型行星的引力因素,流浪地球计划就根本不会选择那么一条有可能被木星吸引的轨道,也就是说这部片子就不能成立了……

  还有些违背事实规律的地方,比如脱离了地月系统和自身轨道,地球在宇宙中漂泊自身的重力似乎没有改变,以及科技已经进步到可以推动地球离开自身轨道,但是车辆却还不能自动驾驶等等,还有空间站如此高级却不能在最后时刻让吴京坐上逃生船飞走……都是片中的小瑕疵。

  不过对我来说,这些都是瑕不掩瑜。毕竟这是我们第一次拍出这样的科幻片,我们太爱追求完美了,连这样一部科幻片也希望它能够尽善尽美,但是很显然,这是不太可能的。用我们刚刚开始探索和起步的作品,和好莱坞拥有几十年积淀的作品相比较,也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科幻片正在起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小破球的成功,恰恰证明了,其实国人也可以拍出好看的科幻片。就像片中说的,希望像钻石一样珍贵。对于中国的科幻片而言,也是如此。

  其实在观看的过程中,当地球几乎马上快毁灭,片中的人物都在苦苦挣扎的时候,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希望地球就这样毁灭。

  是的,人类总是这样“不认命”,喜欢动手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一切。对于这样的行为我总是趋向悲观的。

  因为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就是人类个体认为“我不应该死亡”这种想法的群体化和放大化。

  人类总是认为“我不应该死”,“我不应该灭亡”。这种“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观念,贯穿着人类的每一种文明。

  可以说,这种观念,就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一个特点而存在着。但是我更倾向于“黑暗森林法则”。它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过于空泛。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

  因为人类,实在是过于渺小了啊……

  我也喜欢片中,包括很多科幻作品中,人类为了拯救自己,而做出难以想象的努力,最终扭转命运的桥段。但是透过实际来看,很多都是人类自己的锅。

  除了太阳要变成红巨星这种不可抗力(这一点是真实的,只是还要大约等五十亿年),地球变得无法让人类继续生存,大部分都是“归功”于人类自己,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不可能只有我一个人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对于地球的破坏停止过么?从来没有。

  这样的习性,天生就是存在于人类的骨子里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嘛。

  这是人类内核深处的众多bug之一,让可爱的人性有了对立的黑暗面,也注定了人类将会面临灭绝的命运。

  其实一个物种的灭亡,就像恐龙,灭亡了也就灭亡了。大千世界,还存在着无数种不同的物种,在“黑暗森林”中潜行着。人类只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将新生和灭亡赋予一个定义罢了。

  殊不知,在宇宙的深处,这种新生和灭亡可能从未停止过。

  所以看到片中人类的努力,尤其是最后点燃木星大气这个点子,让我在流浪地球这个脑洞中,看到了新的亮点。

  但是我总觉得人类没有权利不接受灭绝的命运,毕竟真正到了这一天,我们自己是要承担大部分责任的。

  小破球让我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希望,以后或许这样的作品会越来越多,我真的不希望,它只是昙花一现。

  看完电影,我十分怀念《星际穿越》中的那一片玉米地。这次小破球里也有一片起伏的水域,但可惜没有给我那种感觉。不过我相信,总会有的,总会有一天,我们的科幻片,可以在那样一片不一样的玉米地上,种出独有的果实。

  《流浪地球》观后感8

  我带美国朋友一起看了《流浪地球》观后感

  大年初二,亲爱的美国朋友说,想出门逛,但是不想吃喝、不想泡澡、也不想户外,于是只剩下看电影。

  看了一圈,发现只有《流浪地球》有英文字幕,于是走起!

  直观感受:巨幕 iMax (差点打成 iMac),音响很好!

  话说,这位旅居中国一年多的美国朋友,已经习惯了电影开始之前的绿色金龙画面。

  他都渐渐忘记了璀璨星空开头了。

  而且,每当 Alibaba Production 出现的时候,就会说:hell yeah!

  有钱,真的可以砸出一部像样的电影。

  今天这篇完全是娱乐观后感,请大家凑活看吧!

  1 叙事不违和。

  我要说句公道话,五年前、十年前,专门有一个流派的中国故事,讲那些衣着光鲜的有钱中国人的小时代、小生活、小烦恼,看起来很假,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并不那样生活。

  而这个故事,觉得没那么违和。

  我臆测原因有两条:

  故事本身不错。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2 朴素的世界观。

  我打赌我绝对不是一个人。

  我绝对不是唯一一个在语言选择当中找到了民族刻板印象的人。

  预警:此处有剧透。

  空间站里的老朋友说俄语,一路拧巴搞教条的声音说法语,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是东南亚国家的发射器,觉得无所谓反正也没希望的是印度口音,掏枪自杀的是日本队……

  如果不吐槽的话,这就是我们朴素的世界观。

  请大家不要着急,这种现象世界各国都有,请参考早先美国一部青春性喜剧叫做 Europe Trip,你能在里面找到所有美国人对欧洲的刻板印象。

  我并不讨厌刻板印象,因为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大家乐呵乐呵,不要太认真。

  3 人和人 vs 人与自然

  这个部分其实很复杂,我们可以两面来说。

  又要剧透了,请注意!

  如果把这一部和许多西方太空救援世界末日的题材相比,会发现我们的叙事当中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例如,推动人物做出“出格”行为的导火索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

  小男生因为爸爸要离开地下城;老爷爷因为外孙跑了出来;科学家因为儿子从休眠当中醒过来。很多角色可以不顾拯救世界的任务,违反所谓既定的操作规则。

  西方类似的电影也有亲情,但感觉没有这么的主旋律,而更多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博弈。

  这只是直观印象,大家别听我的。

  但我得出两个结论,都很积极:

  a 我们多年来忽略了人,这部电影矫枉过正地强调人,总还是有进步。

  b 我们多年来过于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联系,这部电影开始引入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把视角拉大,这也是进步。

  请叫我积极的好影民。

  3 那个没有被提到的国家。

  对!

  看完这个电影,美国朋友一脸黑线:我们美国人民是非常乐于助人的,怎么没看见!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请让我大笑三分钟。

  以前就有人说过,两个人如果破口骂娘,其实关系还不算僵,即便是骂娘,也意味着还在沟通。两个人如果拒绝沟通,彼此绝口不提,这才是关系到了微妙的冰点。

  我特别有注意美国符号,目前印象里只有一次:一辆破旧的运送车里,有一条破旧的美国国旗盖着一个什么机器,然后几个人垂头丧气地听着世界末日的消息。

  而且哟,大家发现了么?

  又要剧透了,请注意:

  地球停转之后,一半是永夜,一半是白天,亚洲地区在白天,那么黑夜在哪里?

  美洲大陆!

  我还特地去查证一下,学了一个英文单词叫做 Antipode。如果印尼是白天,并且有发射器,那么黑天就在哥伦比亚。

  此时, 美国朋友的脸,黑的跟北美大陆一样。

  尽管这样,走出电影院,他还是说:good movie, good movie for China.

  4 关于“kamikaze”(自杀式行动)

  由于我有英语老师的职业病,看字幕都盯着英文,于是看到一处不是很合适。

  具体的时间节点不很记得了,但我的确看见了,大家可以做细节的补充。

  当剧中某个角色说了一句大意是“这是自杀式行动,这等于是送死”之类的话时,英文的字幕是:

  It is kamikaze.

  我第一反应:翻译还是挺厉害的吗,知道这里用 kamikaze。

  但第二反应是:这个翻译应该是个会说中文的非中国国籍成员吧?

  因为中国人应该不太会选择 kamikaze,而会说 it is a suicidal move.

  剧中的角色是正面人物,而 kamikaze 来自日语,与当年神风敢死队有极大的意义联系,神风敢死队做过什么,大家应该都能百度到,这个褒贬联系不是太得体,我觉得应该修改一下。

  总结:

  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

  可以看出很多门道,尤其对于解读我们自己,有格外多的滋味。

  适合携带外国友人一同观看,之后可以谈谈感想,是个好话题!

  《流浪地球》观后感9

  希望和理智你选择什么—《流浪地球》观后感

  很早以前就听说大刘的小说要拍成电影了,也是很早以前就把《流浪地球》看完了。虽说改的面目全非,仍不失为一佳片

  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当死亡的威胁与逃生的欲望迫在眉睫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附属情感都变得不重要了

  什么是希望

  《流浪地球》开头的第一场戏讲的就是“希望”。讲台上的老师问学生什么是希望,同学回答:“希望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钻石,是回家的方向。”看完全片才明白,“希望”的确是本片最关键的一个词。

  其实在原著小说中,还有一个与之相呼应的问答。也是一名老师,一名形色憔悴的哲学老师问学生:“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答案是“死亡”,也就是”绝望”。

  两者对比,形成绝妙的互文。“希望”与“绝望”,正是这部电影和这部小说,最关键的两个词。他们犬牙交错,焦不离孟,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一种恢弘而悲壮,悲天悯人却又充满勇气,绝望中带着希望,希望中又尽是绝望的感觉。

  所谓流浪,其实是人类对绝望的恐惧,对未来对活下去的憧憬。

  此片很好的切中了人的这一本能,流浪地球注定是中国才能拍出来的科幻 如果是美国来拍,他们肯定会写人类抛弃地球然后去宇宙找新家园,比如星际穿越,比如机器人瓦力。而中国特有的故乡情结则诞生了哪怕要走也要带着地球一起走的想法 家园哪是那么容易舍弃的。

  而什么是理智

  理智是跳出情感的束缚,在宏观上审慎的抉择,这也是领航者计划变成火种计划的原因——站在宏观的时间上延续人类的生命火种。

  无论是希望还是理智,都无法避开死亡这一话题

  所以,“死亡”是一堵无边无际的墙,怎么也不可能绕过。“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人类绝望地没有未来。

  “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钻石,无比珍贵。“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这也正是我之所以认为《流浪地球》的改编非常成功,电影也非常优秀的原因所在——电影成功地截取了小说中最迷人的部分,也就是“希望”与“绝望”,并且成功地把它放大,大到足以打造一个坚实、可信、可供遨游和幻想的科幻世界。

  先说绝望的部分。太阳的毁灭,本来就是灭顶之灾。难以想象,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代过来的人类,如何接受没有太阳的生活。而“流浪地球”,就更是一项成功率近乎为零的任务。其中的绝望,可想而知。

  当地球被木星引力所吸引,错失最后的逃逸机会,最终即将撞上木星时,人类终于明白自己在浩大宇宙面前的渺小和无知,人类终于意识到这是注定是一场徒劳的救援。或者换言之,人类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这种绝望,不是一个两人的绝望,是全球三十五亿幸存者共同的绝望。毫无出路,是那堵无边无际的墙。

  再说“希望”的部分。但就算如此,在实现“流浪地球”的计划上,无论是开大型运输车的运输人员,或是联合政府的救援小队,还是太空之上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们,甚至还包括地下城中的小混混,每一个人都用尽全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种在世界末日面前,人类的团结和合作,更是令人动容。全球所有国家所组成的联合政府,不论语言、肤色、人种,大家共同患难,一起努力,为全人类的未来而奋斗,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业。

  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所说的,“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我原来以为家在身后,现在才知道家在前面”。正是这样,面对灾难,面对未知,于绝望中,人类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希望。

  正如莫斯所说,让人类保持理性,那就不叫人类了。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

  但是这部影片并不是那么的完美。

  首先就是一堆配角煽情过重,几乎死一个人就要煽情一遍,就要来个慢镜头,然后让其他人哭喊一遍。前半段塞入了太多的感情,不停的向观众倾吐,看的让人疲惫。前半段留个爷爷,后半段有个父子,这两点作为点缀这就够了,事实上我觉得本片的煽情点应该在于人类全体,那种面对灾害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所在,完全不用去拘泥于小家小情这地方,要歌颂人类的信念,精神,歌颂人类的赞歌,毕竟流浪地球啊,这本身就是一个听起来就浪漫无比的计划。

  其次主角在前半段基本上就是个拖油瓶,除了闹事没有屁用。尤其是韩朵朵,这个角色全片有个锤子用,就让你播报个消息求救援,就知道光喊人,也不解释下干什么。到了最后的最后了,一个全球播报,你吧啦吧啦说希望,说上课怎么样,谁关心你叫个啥,抓紧说正事啊。另外不知道中国导演是不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什么类型的片子都要塞一堆笑话进去,塞几个搞笑人物。对于本片的基调来说,有些角色你们真的很让人出戏好不好,这个白毛又有个什么用,仅次于韩朵朵第二讨厌的人物。

  而且本片地球上的救援显得太私人了。作为一个牵扯全球人类死活的事件,目光只局限于一个救援小队上,从头到尾都没有官方现身,最多有个声音,实在让我感到违和。就像我前面说的,这是关务全人类的生死存亡,这是需要全人类的努力,像《火星救援》只是救一个人,都拍了各个国家的领导以及群众的反应,而且各种磋商各种开会,这样才能显得是全球人民一起努力,而不是你一个救援队就把地球救了。

  总的来说,本片有我很喜欢的地方,也有我很讨厌的地方,但是确实是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

  最后希望《三体》尽早上映。

  自然选择,前进四!

  《流浪地球》观后感10

  你离实现梦想还有多远?---《流浪地球》观后感言

  大年初一,《流浪地球》在万众期待与瞩目下上映,作为科幻迷的我一定不会错过这部电影,更何况这是中国第一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作品,也是刘慈欣的作品首次被搬上大荧幕。当然,还有一位著名的演员,没有他的努力,也就没有如今的流浪地球,他在剧组陷入困境时带人带钱走进剧组,努力和剧组及导演郭帆一起,无论是特效还是深度上都拔高了好几个档次,他就是吴京,影片最后特别致敬了吴京,相信也是这个用意。

  认识刘慈欣,一定是因为他在科幻界获得雨果奖的著作《三体》三部曲,《流浪地球》和《三体》第一步曲地球往事出版的时间都在2008年。我们先来看看《地球往事》的设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故事梗概

  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这一宏伟计划的进程中,无数人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九死一生的冒险和对人性的终极拷问也同时上演。

  1

  你的梦想是什么?

  由于地球停转,环境变得恶劣,地表温度已经达到-100摄氏度,人类已经搬入地下城生活,在地下城里,老师在课堂上问,同学,你的梦想是什么?第一个回答的是班长,用着满腔的激情念着书本上的标准答案。这个场面是不是让我们不由自主回想起小时候,在课堂上,如果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标准答案是,为了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然而女主角朵朵却嘴里嚼着口香糖,翻了个白眼,回答到,我没有梦想。

  而到了影片最后阶段,女主角朵朵和男主角刘启及王磊率领的中国紧急营救团队一起,为了人类的一线希望做出最后努力的时候,女主角朵朵说出了这样一席话,“我现在很害怕,我不知道我们这样做能不能成功,但是我知道,希望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要轻易放弃。”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句经典台词,“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

  也许,看完电影以后,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还怀抱希望吗?梦想是个好东西,但梦想不等于每天做梦,梦想需要我们付诸行动,将梦想转化成一个一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上去,最终达到梦想的舞台。

  2

  如何实现梦想?

  在罗胖的2019跨年演讲上,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前,变化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变化可能成了生活本身。“

  很多时候,我们更在意大环境的改变,而忽略了自身的价值。

  流浪地球里,地球正在经历生死存亡的时候,吴京扮演的宇航员刘培强在由联合政府建造的空间站里,被告知联合政府已经决定放弃地球及地球上的人类,开启了“火种计划”之后,(火种计划:空间站携带足够的燃料和冷冻的精子卵子及100多位全球最优秀的宇航员一起,去其他星球建立新的家园),仍然不放弃地球,不放弃自己的孩子,独自选择了一条保卫地球之路,最后牺牲了自己,和地球上的救援队一起,成功保卫了地球。

  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在大环境是选择放弃地球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他选择拼尽全力,即使是要牺牲自己,也增加了一丝保卫地球的可能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主义。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过分在意了大环境,而忽略了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用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余热发挥到极致,这才是离梦想又进了一大步。

  3

  生命中的平衡点。

  吴孟达在影片里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我小的时候,人们都更在意赚更多的钱,而现在,我只想要回家,带着我的孩子一起回家。”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平衡点,一个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一个内心与外界的平衡点,一个自我追求和现实生活的平衡点,但我们常常忘记了一件事情,这样的平衡点其实根本不存在,生活,从来就是一道选择题。

  人为什么会焦虑?因为患得患失,因为娶了白玫瑰又想念红玫瑰,因为想要得到又怕失去更多。

  最终,我们会明白,生活只是一种选择。

  之前有个谷歌的女CEO分享过自己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她有两个孩子,都需要她来照料,还有一份谷歌的高级职位,当被问到如何平衡时,她是这样回答的,“我从来没有试图平衡过,我只是不停的做选择,孩子病了我自然要回家,某一个项目开展期间我肯定会加班把工作努力做到最好,这些都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4

  写在最后。

  相信每个人都能像我一样总结出看完电影的N个分享点,也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独到最深刻的见解,生命就是这样,充满意义,因为,我们尊重彼此的不同,我们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最后,我们一起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流浪地球》观后感11

  《流浪地球》——国产科幻片的里程碑

  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我给大家拜一个不早不晚的年哈哈。

  今天去看了《流浪地球》,为了之前的约定,看完电影回来马上投入写一个影评,之前的书评链接在这里第十一期阅读【修改版】《流浪地球》——刘慈欣,看书可以先掌握一点儿书里的大概意思,再去看电影,就完全不会懵逼。

  请注意,此刻开始,内含大量大量大大量剧透,请慎读。

  铺垫一下电影的前部分剧情:太阳要爆炸了,人类在地球上安装了一万个发动机,首先让地球停止自转,然后发动机改变公转轨道,近日点不变,远日点慢慢的越来越远,在木星引力的帮助下,达到逃逸速度脱离太阳轨道之后,加速脱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

  故事发生在脱离太阳公转轨道,借力木星引力的时候。这时候地球表面基本上已经荒废了,只剩下了地球发动机和运输燃料的地面工作人员,自转停止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灾难,所有幸存的人类都搬入了地下城,搬入地下城得摇号,和北京车牌一样。电影里的这个时代,地下城已经完全建好了(虽然看上去无比破败,一点儿也不像利用未来科技建造的哈哈)

  这一天,刘培强(演员:战狼吴)到达退休年龄交接工作,一点儿也不现实,这么年轻就退休准备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了,导演也觉得门儿也没有!

  这一天,刘启(刘培强的儿子:小战狼)厌倦了在地下城的日子,带着自己的妹妹,偷了姥爷韩大爷(吴孟达饰)的驾驶证,找办证小哥雷佳音做了一个假证,到地面上参观去了。

  总之“狼父无犬子”,小战狼带着妹妹到了地面上,就开上了姥爷的大卡车横冲直撞了。

  这一天,地球被木星引力捕获,地面发动机全部失灵,地球作为卫星,面临突破和木星之间的洛希极限。

  名词解释:洛希极限

  洛希极限是指当行星与卫星距离近到一定程度时,潮汐作用就会使天体本身解体分散。这个使卫星解体的距离的极限值是由法国天文学家洛希首先求得的,因此称为洛希极限。

  原本是想要利用木星的引力把地球吸过去,只要飞得足够快,并且算好角度,切向加速度,就可以利用木星引力脱离公转轨道并甩向外太空。而地球飞过木星的时候,不能靠的太近,太近了超过洛希极限,地球就会挂了,但是离太远的话,引力又不太够,会达不到冲出太阳系的第三宇宙速度。(只能拐回来继续绕太阳转)

  但是借木星引力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地球被木星吸住了。木星的磁场和辐射相当的强大,地球上所有的电子仪器在木星强大的磁场下全部失灵,所以地球发动机熄火了。

  首先给大家几个数字,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是太阳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木星直径约为14.3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1.25倍。木星质量是地球的318倍,体积为地球的1316倍。木星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的大。

  关于公转和引力的问题,大部分科普文估计一找一大堆,在这里我也不讲的很复杂了,简单通俗易懂的说一下:地球差点儿被木星吸进去,那为什么没有被太阳吸走呢?

  引力和引力方向相反,就想拔河一样,向力大的一方走,那又为什么不往力大的一面走呢,既然蛮力不行,就用巧力,绕圆周运动,这样就不会撞到了。两个巨大的引力比力气,大的拉着小的走,小的拼命反抗,虽然受制于人,但可以保得一命。

  可以看下BBC拍的《旅行者号:冲出太阳系》,可以通过行星引力完成加速。

  这个故事设定没有具体的年月,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没提,但肯定是一个未知的未来。

  第一,实现了人体冬眠,刘培强和一票空间站工作人员都已经实现了非常高级的冬眠,可以看出来冬眠的非常简单,苏醒的也非常随意。

  第二,已经到达高级人工智能阶段,空间站的人工智能已经很高级了,具备了部分情感和思考能力,并且还杀人了。

  第三,实现了重元素聚变。对于物理学和化学来说,序数26(铁元素)以后的均为重元素。而在天文学中,重元素是指除氢、氦以外的所有元素。在《流浪地球》中的重元素应该是天文学意义上的。大概就是利用石头做燃料,虽然越重的元素聚变效率越低,anyway,科幻嘛。

  回到电影,就在韩大爷去看守所捞刘启并驱车逃往安置点的时候(为啥要捞呢?违章驾驶被抓了呗)被CN171-11小队的队长王磊(李光洁饰演),征用车辆了。因为他们要运送宝贵的引火煤(完了那东西叫啥我忘了),去重启被木星引力破坏关闭的地球发动机。

  一车人在运送“引火煤”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见到了面目全非的上海,遇到了二次地震,爷爷死了,队员死了,历尽千辛万苦和全世界抢修队的紧急抢修,地球发动机大部分恢复工作。

  另一边,空间站里,所有工作人员进入低消耗冬眠状态,刘培强想和韩大爷通话确保一家人安全,后来查看定位发现韩大爷和儿子的车,没有进入地下城安置点,而是去了上海,他破冬眠仓而出,想看看怎么回事儿。

  同时,俄罗斯人(为啥百度百科的演员名单上没有人家,我也是很奇怪,明明算是个主演)也被在冬眠里唤醒了,他们发现空间站正在全力推进撤离太阳系,空间站放弃地球了。

  刘培强和俄罗斯人想进入主控制室看看,在途中发生意外,俄罗斯人挂了,有外国人加入其实挺有意思的,在危难关头还能开玩笑并且不违和。

  最后刘培强和AI莫斯对话,发现了真相,联合国其实有两个计划,流浪地球计划和种子计划。什么意思呢?流浪地球如果中途失败,放弃地球启动种子计划。带着空间站的人和资源,重新寻找新的行星。

  其中空间站的前进三,应该是是致敬《三体》。

  AI叛逃(也不算叛逃其实)放弃地球,应该是致敬《太空漫游2001》“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来自《太空漫游2001》原著中最高执政官对反叛军的话。

  至于牺牲空间站,我觉得可能是致敬《全频道阻塞干扰》

  最后地球肯定不能放弃啊,还是由于“狼父无犬子“,刘启突然想到了,咱们不如,把木星表面的氢气和氦气炸了吧,利用爆炸的推力,脱离木星引力。我当时就觉得这么简单的办法,为什么科学家想不到孩子却想到了。

  后来联合国说以色列科学家想到了,但是不可能成功,总之最后也没成功,刘培强手动控制空间站,牺牲自己引爆了木星表面的气体,地球获救,人类继续流浪地球计划。

  读 后 感

  1,北京和上海都没了这些场景让人看得莫名的爽,纽约东京洛杉矶实在没有代入感。【北京没了】这种震撼度,比纽约大多了。有情感投入在里面,甚至比《2012》和《后天》看起来更爽,当一个长镜头从地面升起,越过巨大的挖掘机,顺着行星发动机的热焰火升向太空站。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2,小演员演技不错,只不过刘启为啥恨他爹我没看懂,虽然刘启很聪明也很果断,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很出色的了。但是我觉得这个背景设定下,当然要从小多上理性课程,以防止灾难发生时的感情用事。

  还有一个小科普,看到刘启对刘培强说:你说让我想你的时候就321看星星,但北京的天空,根本没有星星。这个地方影院里好多人笑,大家肯定以为是在讽刺雾霾,其实不是,发动机自转停止后,面向太阳的这一边是永昼,看不到星星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夜晚了。途中小分队路过赤道的时候王磊也有提到,接下来讲进入永夜区域。

  小说里有一段我搬上来:

  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很有意思的是,地球上所有的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课还是有的,只是课本中前太阳时代的人类历史对我们就像伊甸园中的神话一样。

  2,“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我就想问问,这句话为啥不能亚押韵?【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不团圆】多好。

  3,科学方面的槽就不详细吐了,比如重聚变,比如木星引力基本不可能失控,测算角度和速度最不应该出问题,比如同为自由落体的哥哥,是怎么加速抓住妹妹的。

  4,煽情戏太尬了:

  第一个尬点,韩大爷感叹那时候太阳还是个温柔慈祥的太阳,我们觉得幸福垂手可得从没认真珍惜体会过(大概吧,他那句词比我这句还尬),这台词基本是小学读后感作文的水平。

  第二个尬点,刘培强是如何说服联合国的,我没太看懂,他那几句话,完全没有任何说服力,“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不是带着冬眠的人和受精卵了嘛,谁说没有人了。

  其次我还有一个问题,联合国到底在哪儿啊,决策人已经脱离肉体变成意识了嘛。不然空间站都冬眠了,地球上人人自危,联合国的人都集合在什么神秘而安全的地方?

  第三个尬点,小女孩儿的广播,同样没看懂是怎么说服其他救援队的。全程尬煽情。

  5,《流浪地球》这部小说里,我觉得最亮点的部分,是【无情】,在地球时刻面临毁灭这种历史背景下,任何一种感情,对于人类来说,都已经是奢望了。而电影里,情感纽带实在是太多了。

  同样搬一段原文:

  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当然我知道电影必须宣扬正能量,不能像书里那样拍,毕竟要ZZ正确。

  6,说一下李一一这个角色,我觉得看完这个电影,大概会让一大票惹人喜爱的程序猿小哥哥翻身,这个角色非常出彩,自带英雄和幽默光环,最后被女主昵称为李长条,这么看他俩倒适合做一对儿,程序猿终于不再注孤生了。

  7,联合国向地球发布最后通告的时候,所有人调转车头决定回家找妈,这时候我妈问了我一句“地球都没了,回家干嘛?”我说当然是和家人团圆啊。不过我想了想,真到了那一天,也许我会像《2012》黄石公园那个疯子一样,非常兴奋自己有幸见证整个人类灭亡。

  8,电影中取消了叛军那一段,失去了原著中反转又被打耳光的震撼感,看完电影如果觉得好看,真的建议再去看一看原著,很短的短篇,原著里想要传达的观念,还是非常发人深省的。

  9,电影特效没有违和感,演员很出色,完全不出戏。唯一一点就是情感线路过多,我不清楚时间线,但距书中的描述,这应该是【刹车时代】的最后阶段了,人类通过发动机让地球停止自转就需要40多年。

  发动机推动变轨的过程大概要15年,但前期建造地下城和安装发动机,至少也需要几十年吧,这是少说我感觉,因为在原著里,从发现太阳氦闪会爆发到刹车时代,就已经过去380年了。我觉得这更符合人类可操作的学习建设的速度。

  所以过分突出各种情感纽带我觉得有点儿夸张了,我个人认为,在灾难面前,人类绝对不可能越进化越重感情的,一定是感性部分越来越少,越来越理性。

  原著里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10,写到最后看到了电影的幕后和一些科普。设定显然是100年内,虽然我觉得几十年内完成成熟的冬眠,重元素聚变,建一万个地球发动机,建几十亿人的地下城,刹住地球自转并变轨脱离公转轨道,这么多事情全部做好,显然不可能。不过无所谓了,电影嘛,要自洽,要共鸣,人物自然不能太遥远。(下图来自微博)

  感觉剧透的不是特别多,还是那句话,大刘第一部改编小说,特效爽,演技赞,建议看,比期待值高出了不少。

  最后的最后,大灾难下地球一家亲,再一次发出呼吁:愿地球统一文字,统一语言,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地球人民和平共处,大力发展科技,合力冲出太阳系!哈哈!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刘慈欣《流浪地球》

  “死亡是一座永恒的灯塔,不管你驶向何方,最终都会朝它转向。一切都将逝去,只有死神永生。”——刘慈欣《三体死神永生》

  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人在宇宙漫步,星空是他们最后的坟墓。相比之下,你那点考试升职亲子关系家庭问题就像屎壳郎找不到合适的粪球一样卑微。——刘慈欣《球状闪电》

  《流浪地球》观后感12

  希望,是回家的方向

  ——《流浪地球》观后感

  大年初一,去看了一场电影《流浪地球》。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我读过一些,一开始读的时候,有点费劲,需要指读,因为我是文科生,习惯了读那些情感为先的生活化小说。但,后来,习惯了刘慈欣的表达风格,也就有点喜欢读他的文字,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思维是可以优化和训练的。

  中午的街巷,人极其少。下午的影院,人极其多。整个影院,随着《流浪地球》情节的展开,我清晰地听到了一个小女孩的哭声,不是被情节吓哭,而是感动的哭。

  “流浪地球”计划,意思是带着地球去流浪。渺小的人类在地球上建立无数个巨大的发动机,推动地球流浪,去到4.3光年距离外的另一个星系,建立新家园。至于为什么要流浪?也许因为太阳即将急速膨胀,吞噬地球。人类不得以出此下策,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在原著作品中,根据联合政府制定的“流浪地球”计划,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他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

  影片中出现的一些数字,例如,4.3光年的距离,2500年的时间,100代人的努力,150亿吨的推力,太阳系45亿年的历史,地球上35亿的人口,等等,无论怎么看,简直就是一部宏大的叙事,想象奇特。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强大的绝望感,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怎么努力。

  这部影片伴随着绝望感的同时,更孕育了强大的希望。“影片在不经意间,就呈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深刻而宏大的历史命题。”张泉灵曾经说过:“科幻电影不是完全给你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世界,而是架构在一个新的时空当中,讲述一个还跟你的心紧紧贴合的这样的一个故事”。在这影片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种温情。故事的主线,是宇航员刘培强和刘启之间的父子关系,由于长久的时空阻隔而产生隔阂,却又在绝境里彼此关爱,最终父子之间的隔阂得以消除。老人韩子昂,为救刘启和朵朵,牺牲了自己。指挥官王磊,看似冷酷无情,但在整个救护过程中,紧紧守护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他们之所以能紧紧团结,彼此相助,因他们知道,守护家园,团结大家是不变的主题。家是地球上的每一个小单位,没有地球,家就无从附着,地球是每一个人的家。整个影片看完,深深打动我的就是这个,是影片中父子之间的彼此守候,是同伴之间的彼此团结。

  当然,影片中的特效也很美,场景的大片设计感很强。如果绝望与希望,是该影片的两个关键词,是重要的催泪点。电影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如果事先看一下原作,在观影的时候进行对比,可能会更有好玩吧。

  偏爱影片中的一句台词“希望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钻石,是回家的方向。”看完后,我更加喜欢了。说得真好,希望,真是回家的方向。我想,该片放在大年初一上映,可能,编剧和作者刘慈欣也希望我们喜爱这句台词吧。

  《流浪地球》观后感13

  《流浪地球》观后感

  这部电影的同名小说没看过,我是奔着大刘的名号去看这部电影的。

  电影叫做《流浪地球》,为什么在地球前面加一个流浪呢?因为地球所在的太阳系要毁灭,地球想要生存必须到4.2光年之外另外一个恒星系。而这个距离,地球要走2500年,即在浩瀚的宇宙中流浪2500年。因此,取名为流浪地球。

  电影中主要角色,刘培强是一名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工作;刘培强之子刘启,和姥爷生活在北京地下城;韩子昂是刘启的姥爷,一名运输车司机;朵朵是韩子昂的养孙女即是刘启之妹;王磊是救援小分队的队长,负责运送“火石”任务。

  情节概述:地球流浪了17年之后,刘培强从空间站退休,准备返航回地球。刘启对父亲有误解,不愿意见到父亲。因此,在父亲返航之前,准备离开北京地下城,前往地面。碰巧,这个时候地球正好运行到木星附近,受到木星吸引,快要跌入木星的大气层中。刘启、朵朵还有姥爷加入了王磊的救援分队,负责运输地球引擎重要的部件,以便重新启动地球发动机引擎。尽管,最后地球将大部分引擎重新燃烧起来,但是由于地球与木星越来越近,已经不可能脱离木星的引力,地球上的人类也陷入了极度的悲观。而此时,空间站选择放弃地球,独自撤离。在这关键的一刻,刘启想到通过引燃木星,产生强大的冲击波让地球脱离木星的引力。通过很多人的努力和牺牲,最终实现了这一可能性几乎为零的方案,地球成功脱离木星引力,人类获得了新生。

  服装设计:整部电影服装主要都是工作服,在服装设计上,专业性最为重要。救援队的服装看起来比较先进,有科技感。其他人的服装看起来比较中规中矩,没有特别抢眼的地方。

  布景设计:对于地下城的布局略显简单,不过对于地球表面的布局还是比较大气磅礴,那种冰冷硬邦邦的世界能感受到零下80℃的酷寒。另外运输车的设计也是满满高科技未来感,无论是地球仪式的方形盘还是奇怪的车头,都非常吸引眼球。地球发动机引擎的复杂和奇妙也让人惊叹不已。不过一个最大的不足是3D效果很差。

  本片整体的的节奏还是比较快的,整个故事情节的推进比较紧凑,看起来比较过瘾。除了最后,感情处理部分有些拖沓和煽情。本片主要是两条线。第一条线也是主线是任务线,地球表面,主要是刘启与救援运输队作为主力在完成任务,拯救地球。空间站,刘培强默默的关心儿子,突破种种限制,并且帮助他们拯救了地球。感情线,儿子刘启对于父亲的不理解以及怨恨,在父亲决定牺牲自己来拯救地球的时候,刘启吐露出对父亲真实的情感,消除了父子之间的隔阂。

  感受:看完之后,听有观众说:灾难片不像灾难片,科幻片不像科幻片。我想了想,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前面一部分有点《2012》的场面和感觉,后面又有点类似《星际迷航》。作为中国硬科幻代表人物,刘慈欣的很多作品都包含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天文知识,以及在这些知识基础上,给出地球文明的未来的一种可能。这部电影还是比较完整的展现出大刘的作品风格。

  本片作为科幻电影,尽管和国外科幻大片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中国迄今为止拍的最好的科幻电影。期待大刘更多的作品搬上影评,期待中国科幻电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流浪地球》观后感14

  语言表达比较乱,仅代表个人观点,而且有大量剧透。

  亮身份,我是大刘的脑残粉。看过三体三部曲,还有比较印象深刻的地火,水星播种,诗云,乡村教师等等。看之前因为高中有读过大刘的小说,小说集《带上她的眼睛》,黑色封面的那本,《流浪地球》就收录在里面,仅仅32页文字。所以觉得这个主题可以延伸的地方很多。

  可塑性高,但没想到做了这么大的改动,甚至最后空间站也毁灭了,这是全新的颠覆。电影的脑洞扩张到了我无法想象到的地步。电影里的火种计划和三体中的逃跑派有一种相似之处,更像是保全自己让人类繁衍的长远想法。其实火种计划本身没什么可以批判的,不需要道德绑架。倘若没有父子关系,刘培强和刘启的故事线,结局截然相反。爱,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类最后选择希望而没有放弃,令人感动。因为当机器人测算出到达洛希极限地球就无可挽回地要被解体,以色列科学家也指出李一一的方案可能性为零,我们都绝望了。被判定死刑,电影似乎向着悲剧和全人类的毁灭一发不可收。

  最后确实离成功差五千公里,但我们都忘记了还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吴京饰演的刘培强站了出来,牺牲自己,把空间站的能量转化为地球最后冲刺的动能。人类得到了救赎,空间站不复存在,但只要地球在,希望尚在。

  木星点燃的一瞬间,那个大场景让我想到了梵高的星月夜,想到了二向箔。人类真是弱不禁风,但渺小的人类有伟大的文明,才有了创造奇迹的力量。

  希望是那个时代比钻石后面更可贵的东西。

  ——这句台词前后出现两次,第二次的时候真的戳中了泪点。当看到北京,上海变为一片冷寂,杭州地下所被岩浆吞噬。这些熟悉的地名和不可能发生的场景相结合,让我意识到我们脚下还踩着坚实的土地,人类的生存就是幸运和上天赐予我们的希望。

  如果太阳真的要膨胀,这篇小说无疑有指导意义,可行性需要更加精密的科学计算,但是大刘的大体方向不会错。而地球文明面对灭顶之灾的时候,全人类自然会团结一心。人一努力,上帝就发笑,可是人放弃,上帝连发笑都不屑。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而且还可以二刷去挖掘一些细节,继续思索。对于科幻迷,大刘的粉丝甚至科学家都有一定的启发,也能或多或少影响观众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而且我总感觉还有续集,针对流浪地球之后的几段时期。我的猜测。

  大刘牛逼,郭帆也很牛逼,这个片子当然不是一个劲地夸,吹得天花乱坠,但是可以打个高分,期待以后有更好的作品,属于中国人的科幻片。

  《流浪地球》观后感15

  《流浪地球》内部观影会观后感

  大刘也来了,围了一群人,我就不凑热闹啦

  说明一下:之前水区有说的那次并不是最终成片,我这次是首次内部观影,小道消息说昨天晚上才刚刚剪完

  楼主看完了,先自曝身份:科幻迷,但是并不死忠。清华大学博士生,力学航天相关专业。看过的电影并不多,但是科幻电影还是看过一些的。

  先打个分:9.5/10(包含情怀1分和国产1分,希望有一天“国产”成为习惯而不是加分项)。大刘现场评价:电影出乎意料地成功。

  一会儿回去慢慢写。

  大刘:“在世界科幻片行列中,水平也不差。”

  大刘:“中国科幻电影,今天真正起航了。”

  韩松老师也来了。“它把我们中国人春节回家放到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

  微剧透:最后放了一个地球尺度的大爆竹???

  在场专业人士认为应该是十亿以上。大刘:“哪怕只有10块,也已经是巨大的成功了。”

  导演感谢吴京了,我觉得在这部片子里就别黑战狼战狼的了,个人感觉“科幻元年”的说法还有待观察,但是这绝对是世界标杆的科幻大片。

  合影阶段,捧着大麦(大卖)还行

  楼主正在坐地铁回学校的路上,还没吃午饭。各位看官老爷稍安勿躁,回去后一定更。给各位磕头了,咚咚咚。

  ……………………………………

  地铁上的更新一

  楼主现在刚坐上地铁,先回答评论中的一些问题。

  1、楼主的票的来源,确实是认识内部人士,不过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反正和楼主没有直接利益关系。怀疑楼主是水军的,爱看看不看滚,没人在乎你阴暗的内心。

  2、关于评分,9.5中国产、情怀确实各占一分,抛开这些也确实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3、关于情节猜测的,以大刘的原话来说,可以说只是借助了大刘的点子做背景,情节上都是原创(再创作?)。更加爆炸的是,在后段又出现了一个爆炸式的科幻点子!我很怀疑这个点子也是来自于大刘。

  …………………………

  地铁上的更新二

  好饿

  科幻片,我认为和科幻小说一样,剧情上的核心都在于一个“点子”。注意,我说的是“狭义”的科幻片,复仇者联盟一类的片子我更愿意将之归于奇幻,而盗梦空间则更接近科幻的范畴。

  在此类片子中,我认为星际穿越做得最为出色,以“引力”为主线,虫洞、近黑洞世界的时间减缓以及超级潮汐,冰冻世界的冰冻大气,这每一个都是绝妙的点子。

  流浪地球电影的设定完全来自于原著小说,而小说的宏大设定,在中国科幻界,个人认为仅次于三体系列的世界背景。“家园意识”是电影的核心,放在过年这个时间点,又赋予了多层次的内涵。当“回家”的概念扩展到千年的时间尺度和光年的空间尺度,剧中人的抉择格外扣人心弦。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流浪地球电影后期又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科幻点子,这个点子的层级类似于三体二中面壁人的战略方案。这点子应该也是大刘的功劳,反正我当时就是一身鸡皮疙瘩,牛逼!

  ………………………………

  吃完饭三更

  杨国福真好吃

  说说剧情。但是楼主不想剧透,就尽量说说剧情给我的感觉吧。

  电影的剧情和小说中的情节没有关系,也没有反叛军的戏份,各位不要猜了

  总体来说,角色的设置与星际穿越非常相似,但是也不突兀,不能算加分项,但也不减分吧。不过这样的剧情,其实更能使我想起大刘的《全频带阻塞干扰》,至于为什么,防剧透不透露了。

  戏份大概七成是在地面,三成在空间站。地面是常见的瞎几把凑的小队拯救世界,俗套但也没啥大错,毕竟好莱坞现在正在以及将来必将一直使用这种剧情。当然剧情不可能一直是紧张刺激的,总得穿插着轻松的元素。在看好莱坞的美式梗都已经审美疲劳后,我惊讶地发现流浪地球的梗没有照抄美式幽默的形式!非常自然又意外的爆笑,这个梗不剧透了,各位亲身感受。反正我笑爆!

  …………………………

  老铁们等等我,忽然有个事。一会儿更。 15:48

  ......................

  完事儿了,换了电脑回来继续更。

  再补几句关于剧情的。总体来说,我认为电影《流浪地球》将故事讲好了,但是并不算顶级的故事。故事可以算是跌宕起伏,剧情冲突交代得也很清楚,表现得也很流畅。背景铺陈并不长,花了不到五分钟就讲清楚了。剧情本身相比于《2012》《后天》等等灾难片要强一些。虽然有《星际穿越》类似的感情主线,却没有后期类似于“近黑洞星球上七年前发出的信号实际上才刚刚发出”一类合理又令人大呼过瘾的跌宕。总而言之,剧情方面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尤其是,剧情上大大小小的伏笔到后面都有体现,没说啥废话~

  演员方面,抱歉我真的不关心娱乐圈,而且深度脸盲,除了吴京我谁都认不出来。感觉上,演技都不算下线,起码没有让我特别出戏的地方。在这之上,我就看不出什么了。

  说起吴京,虽说他对这部电影的贡献非常大,但是我并不觉得这部片子里他的演技好。对比《星际穿越》中同样饰演在空间站/飞船上的父亲的马修麦康纳,吴京饰演的父亲少了一些感情与血肉。从另一方面讲,这也与角色身份不同有关系。作为中国的宇航员,吴京饰演的角色更像中国军人。他显然也想着力表现自己的这种硬汉形象。不过,最后砸酒瓶的时候那个动作真是帅!

  请记住吴京这个角色,再顺带读读《全频带阻塞干扰》,这是看片前的忠告。

  我继续写,大家先看着。

  .....................

  现在说说特效,这是很多人关心的,也是我特别关注的,

  大家已经看到大刘的说法了:“这次特效并没有塑料玩具感,厚重感是很足的。”我也有这种感觉,这次的特效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成熟”。就像是成熟的特效感觉做出的工业品,没有丝毫稚嫩感。

  我将独立来说一下三个方面的特效,分别是:地上的地球发动机工业群,地上的大片废土冰原,地球尺度的宇宙场景。

  /*****地球发动机工业群*****/

  冰原中的废土上举行工业基地,到处都是张牙舞爪的钢筋巨石,这种场景特效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制作,毕竟此类的电影、游戏已经有很多了。“工业感”十足,电影的特效在这部分我给10分。原著中,每个地球发动机有珠穆朗玛峰的大小,但是电影给我感觉会小一点,但也没小太多。有意思的一点是,大刘在原著中给出的每台发动机推力为150亿吨(懒得算瞎几把估一个数),而电影则改成了150万亿吨。

  工业感的另一个体现是“土方车”,就是在地球表面运石块作为重聚变燃料的工程车。这个车的造型真是帅,朋克感爆炸,造型师下功夫了!而且也是笑点之一,大家到时自己体会。

  /*****废土冰原*****/

  电影/小说的设定里,地球自转停止所引起的巨大潮汐会吞没许多沿海城市,并且在随之到来的寒冷中会冻成大冰原。电影中用了大量镜头展现这废土冰原。其中北京是建在陆地上的,而上海被整个冻在了大冰坨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的各种地标式建筑,甚至可以看到被冻在冰中的车辆和商店。以前在各种电影中也看到过外国人对中国城市的废土构想,但都感觉那里面充满着白皮对中国的刻板映像,它们构造出的废土就像是造型逼真的蜡像在这城市中缺乏生活的“触感”。流浪地球的团队做出的中国城市废土没有这种感觉,在看到冻在冰中的救护车和小饭馆时,我真的为这剧情中的城市感到悲痛。

  然而我认为这部分的特效有一些细微的问题。风雪太大,雪覆盖太厚,让人看不清大的建筑的许多细节。有一瞬间,我感觉我是在看游戏CG。不过,瑕不掩瑜,这部分特效依然是成熟的,给9.5分。

  /*****宇宙场景*****/

  妹子叫我去吃饭,饭票要出发了,晚上回来写。

  lei了lei了

  宇宙场景,目前的电影里专门地、刻意地去展示的,我只看过两个: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

  结论是:流浪地球在这方面远不如星际穿越,但是还能看。

  因为我是力学出身,且做过许多仿真,对很多东西可能会观察的比较细致。相比较一般人就是能知道很多看起来“违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

  这些问题在大尺度的特效上尤其明显,因为很多特效都是特效师根据日常经验来做的,在星球尺度的特效上,特效师的经验失效了。

  举个例子,星际争霸2的一段cg,中间有星球爆炸的情景是这样的

  这个动画中,星球从内部炸开,在几秒钟的时间内,环状冲击波传播出三到四个星球半径的距离,显然速度过快。而星球炸裂成几个大石块。在星球这么大的尺度上,冲击波的传播都需要数分钟几十秒钟的过程(如地震波),不可能出现如此大的整体性断裂。实际上,这时星球的表现应该类似于液体。这种仅仅凭借日常经验所制作的特效会让人觉得这星球显得“小”。简而言之,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看起来越“慢”。想象一下我们拍到的太阳表面活动的视频,就能够理解。

  说道流浪地球的特效,主要的特效的部分集中在大气层的形态上。这种巨大物体移动所引起的“缓慢”感表现得还行,但是星球运动所甩开的大气层样子还是略显单薄。另一个场景,土星表面占满天空的样子,应该戏份更大一些,能够拍出“土星升起”的样子就更好了。至于土星本身的样子,这都算不上特效。卫星和探测器拍摄的照片视频都一大堆。

  另一个地方的特效涉嫌剧透,我就只说一句话:燃烧效果太单薄了,而且颜色有问题。

  作为对比,星际穿越对于黑洞的展现可谓是震撼,但是要知道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可是诺贝尔学奖获得者,并且那个特效可是实打实的在超算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得来的。我只能说,流浪地球的美工尽力了,模拟的方程就在那里摆着,也没有技术壁垒,就是没钱/没意识到需要雇人雇设备去搞这个。

  ..............................

  音乐方面:电影的音乐不加分也不减分,气氛烘托都挺到位,但是也没有特别的亮点,不像《星际穿越》的bgm一样,听着就扣人心弦。

  .............................

  我还是想再说一次这个电影的感情线。明线是亲情与大意,但是暗线就是“回家”。

  各位不妨设想一下自己身处流浪地球的年代,那么你的家就可能是杭州或者是石家庄的地下城市,而你爷爷的家就可能是灾变到来之前的上海。对于在空间站中领航的引航员来说,他们的家就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家就是脚下或者头顶震颤着、封冻着的行星。这可怜的行星呢,它的家则是太阳系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的椭圆形轨道。

  而地球,必须离家去流浪了。

  在这浪子上生活的人类,是不是就,回不了家了呢?

  回家的路途多遥远,就像被冰封的城市,被熔岩淹没的地下城,就像千万年后才能解冻的贝加尔湖,就像被太阳吞没的第三课行星的轨道。

  中国人,对回家的感情,永远是不可磨灭的。同样的场景,交给美国人拍,可能就是地球踏上了伟大征程,广大宇宙等着我们尽情探索。中国人拍,就会是这种时间上、空间上都割不断的脐带的撕扯的痛苦。

  要过年了,赶紧回家,看看电影,挺好。

  给大家拜个早年!

  ............................

  说道打分凭据,我经过这半天沉淀,总结如下:

  总分:7.5。国产加分1,情怀加分1。

  剧情上: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情节略老套,扣0.5分。

  特效:有一个成熟特效团队,近景特效能进入世界第一梯队,宏大的特效还不足,扣0.5分。

  音乐:中规中矩,扣0.5分。

  演员:虽然我不抵触吴京,但是我是真的不会评价演员。暂且扣0.5分吧。

  拍摄:我也不懂镜头语言,但是里面有一个我很不喜欢的镜头手法,就是表现某个场景时,镜头在每个人直接快速移动,然后在人身上定格。国产电影貌似很喜欢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扣0.5分。

  国产加分项:如果这部电影真的能开创中国科幻电影类型的辉煌,我愿意给这1分。

  情怀加分项:对,我是科幻粉丝,流浪地球又是我核心喜欢的几篇之一。另外,这部电影里我能找到三体和全频带阻塞干扰的梗/彩蛋,私以为可以加分。

  谢谢各位大哥大嫂,大哥大嫂过年好~~

  《流浪地球》观后感16

  理性与感性,绝望与希望,宇宙与家——《流浪地球》观后感

  本来只是想在朋友圈发个感想写了这些,不过写完发现也有将近1000字了,考虑到这个公众号常写一些小众的、宅向的东西,这次难得写了个大众主流的优秀作品的感想,就在这里也发一下当个记录吧。

  是将剧透程度降至最低的感想,还未观看的朋友也可放心阅读,不过毕竟还是透露了一点点剧情走势,所以还是更推荐去电影院看完后再来读这些感想,或者不读也行,因为看过后就已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电影《流浪地球》是借用了原作小说设定的全新创作,我觉得远远超越原作了。电影没有被大刘的价值观束缚住(如果在一半左右处结局基本就是另一个版本的《三体》了),而是向极富艺术美感的原作设定中注入了绝望中的希望、家的温情这些新的内核,在冰冷的理性中融入了一缕温暖的感性。

  最能创造出戏剧性从而吸引观众的,是冲突。不过这部电影没描绘太多危机来临时人类之间的争斗——换言之即人与人的冲突,而是更加集中笔墨去展现人对灾难的抗争——换言之即人与自然法则的冲突,根本没有谈判机会因而绝无和解可能的绝对冲突。这反而更令人感到比他人的恶意更加残酷的是宇宙的无意,后半情节的一波三折也就更扣人心弦。而每次形势陷入谷底后出现的转机都是令人略感意外与震撼后又立即觉得合乎(作品的)逻辑,完全没有机械降神的突兀感,而是山重水复后自然而然地看到的柳暗花明。值得一提的是,最终的绝处逢生也恰恰是“成功率0%”这样的纯理性运算所预估不到的变数,恰恰是由冰冷的公式无法导出的感性所促成,犹如画龙点睛。

  这部电影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将宇宙格局的故事通过一个小家庭来展现。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一万个人的死亡是统计数字,过于追求大格局极易导致观众看着悲惨的场面却毫无代入感而无法激起内心波澜。但电影将镜头聚焦于一个小小的家庭的经历、聚焦于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之间的情感,让观众充分体会了每一个角色的内心纠葛后,再穿插一些世界各地的人的简短镜头,这样就轻易地将观众感受到的厚重情感从一个家庭的点扩散到了整个世界无数家庭的面。于是即使是那些得不到特写镜头的牺牲,也不会显得好像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而是能让观众通过推“己”及人充分想象其背后的故事。宏大叙事的广度与个人内心刻画的深度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韩朵朵的身世亦是点睛之笔,那一句“我不知道她的父母是谁,水下的每个人都是她的父母”,看似与主线剧情并无太大关联,却与最终的结局一脉相承,体现着同样的主旨。“家”究竟是什么呢。我想,或许它与结尾的那句“绝望与希望的交织”,是同义词。这也呼应了标题中的“流浪”一词。刘启与韩朵朵还铭记着那些珍贵的回忆并心怀希望地努力,这个小家庭就还在;只要人类还在永不言弃地努力而不问是否徒劳,在宇宙中漂泊流浪的地球,就依旧是家。

  《流浪地球》观后感17

  带上孤独笑着去流浪 | 《流浪地球》

  啊 我的流浪地球

  无比幸运的是 我们还活着

  无言不道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

  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刘慈欣《流浪地球》

  宇宙诞生一百四十亿年以来,

  假设我们的确是生命进化的偶然,

  是宇宙漫长时间进程中无比孤独渺小的存在,

  那么可以说浩瀚无垠是我们终将的归宿。

  我希望到时候可以带上这早已破败不堪的蓝色星球,

  因为在上万年的人类文明中这颗星球的名字叫“家”,

  它一直孤独地流浪着。

  大年初一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流浪地球》

  大家多多少少可能已经听说过了,

  这部违反常规贺岁档合家欢类型的影片

  很多看过的人都惊呼这肯定又是一匹“黑马”,

  但是相比于“黑马”这个形容

  我更认为应该用“尝试”来称呼它,

  一次竭尽全力的尝试。

  先不论电影如何,但是它的确

  让我们多少看到了中国此种类型片的希望。

  电影简述来说就是:未来因太阳的过度膨胀,

  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继续生存。

  人类倾其所有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器,

  带着地球飞出太阳系,一起流浪宇宙,

  开启了预计耗费2500年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不出意外这应该是《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试水之作。

  对于了解刘慈欣或者看过“神作”《三体》的人来说,

  其宏大的世界观构建一直让书迷们叹为观止,

  在这个基础上听说导演郭帆和编剧

  也邀请了四位中科院科学家一同探讨,

  承袭老刘的故事主义并最终建立了一套

  严谨且在国内同等领域前所未见宇宙世界观。

  开场的几分钟导演很清晰的交代了故事的主线,

  这段的结束伴随“流浪地球”这四个字出现

  多种国家语言的“再见,太阳系”。

  此时的小编激动万分,

  因为就这短短的七分钟让我坚信接下来的两个小时

  对于“是否值回票价”这个问题

  绝对不会在我需要担心的范畴内了。

  1.看国产科幻终于不会因为特效而头疼

  国人从来不会缺少科幻的脑洞,

  还是会有很多人每当抬头仰望星空会悄悄

  幻想一下我们是否真是这浩瀚宇宙中唯一的存在。

  其实真正限制国产科幻电影发展的

  两个问题就是资金和技术。就因为这最实际的问题,

  往往让我们的科幻电影在立项的时候

  就被粉丝们认为是一场注定“消耗期待”的笑话。

  然而《流浪地球》第一次让人看到了

  国产科幻片特效不再停留在五毛这个币值了,

  如果你问我我愿意给多少?我的答案是10块。

  (虽说有个人情感主义夸张的成分)

  在没有超级流量卡司的前提之下,

  将近3亿的投资说明《流浪地球》

  确实可以归类入为“烧钱”国产电影第一梯队了,

  有了这个硬指标,

  对于电影的期待理所当然就被拉伸到了一定的高度,

  于是导演果然没有让影者失望。

  2.借鉴就等于失去自己的灵魂,简直谬论

  影片中包括:地木相撞、地球“刹车出走”、

  行星发动机等奇异景观非常震撼。

  整个航天机械设备的设计也都是非常吸引人眼球。

  更有很多科幻细节处理,比如各类飞船设备、

  地下城的建筑风格、地面运输车的构造

  等一系列元素科幻感和工业质感十足,

  而且代入感也非常高一点都不感觉违和,

  作为国产科幻片来说能做到这一点已然非常难得了。

  正如刘慈欣第一看完影片后说的那句话:

  “他印象中国产科幻的特效一直就像刚拆封的新玩具,

  总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但是没想到第一次

  看完剪辑原片后他感受到非常真实的科技厚重感。”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出来了,

  因为作为一个资深的科幻迷我在观影的过程中

  也发现了很多好莱坞的影子。例如:

  行星发动机的的造型有点类似

  《独立日2》中外星人的巨大飞行器;

  影片中各种山崩地裂,楼宇坍塌的灾难场景

  让人感觉在看《2012》和《后天》;

  领航员空间站的设计有着《太空旅客》的影子;

  而吴京和俄罗斯宇航员在太空的那几分钟

  激动人心的镜头则让人不禁想起了

  《星际穿越》、《地心引力》;

  最后联合政府对全体的人类的宣言几乎完全

  效仿了90年代的《天地大冲撞》以及《世界末日》;

  就连其中无处不在的智能AI机器人“Moss”,

  据说在某次采访中导演郭帆也承认他是在

  致敬1968年的科幻神作《2001太空漫游》

  (以上仅属个人观点,默嫌)

  但是对于这种影子我却不以为然,

  而且很值得教育一下那些抨击的人。

  影片从一开始,便带有极强的后启示录电影的特征

  它为我们展现了世界末日后的地球场景。

  由于地表温度的剧烈下降,

  地球上幸存的人类必须搬去“地下城”。

  如果说以上显示出后启示录电影的废墟美学,

  那么地下城的置景则带有反乌托邦电影中

  常见的美学风格——赛博朋克。

  不难看出,尽管有那么多借鉴好莱坞的影子,

  但这种适当地根据影片内容进行移植,

  至少彰显了主创的用心。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急于创造,

  借鉴着前人的成功案例稳扎稳打的进步发展

  可能才更值得国人来深思的一个问题。

  但是就像前面说的,很多人激进的

  人会认为借鉴等于失去国产创作的灵魂,

  有甚者更觉得这是抄袭,在我看来其实一种谬论。

  难道你要说表演系学生在中戏北电潜心钻研四年

  莎士比亚悲剧也是一种抄袭吗?

  我想说的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永远不能因为前者的成功而去否定后者的努力。”

  3.科幻缺少的或许正是中国式的家国情怀

  说完了科幻电影硬性标准,我们再来谈谈

  这部电影很有标志性的软件“东方式梦想与情感”。

  我看了很多人都说当看到主演中有出现了吴京后,

  他们就拒绝观看了。我很难理解这种行为,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东方特有的家国情怀”

  和“狗血式个人英雄主义”画上了等号,

  这个是非常悲哀的。难道不就是

  因为“情感”这个微妙且虚无的文明元素才促使

  我们成为了这星空下特有的存在吗?

  你会发现国外很多的科幻电影都是以寻找

  新家园为最终目标,以至于当导演拿着剧本

  来到美国寻找投资的时候只收获了

  对方对于国人世界观的赞叹却没有带回实实在在

  的资本,或许就是因为东方这份独有的家国情怀

  是西方流水线电影工业无法理解的,

  “为什么地球出现了危机,跑路都要带着地球一块跑?”

  这就是东方观念不同于西方的地方,

  也就是对于“故土”的眷恋。就像影片后半段,

  末日将至,对于人类最后的一次宣讲中说到的是:

  “所有人回到自己的家中,拥抱家人。”

  在影片的主线剧情里,

  父子的情感因为同一件事而串联了起来

  ——拯救我们的流浪地球。

  然而,在生命的陨落后,

  在巨大的灾难前的无能为力时,

  当地球末日随着时间的倒计时分秒逼近,

  这种父子情渐渐上升为了人类共同的宿命感。

  当所有人都即将彻底放弃时,

  却又抱着唯一的一线生机,

  凝聚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

  不去营造劫后余生的庆幸或者大难不死的舒心,

  也不去强调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

  而是令每个人真切地从绝境与死亡中睁开眼睛,

  并且依然愿意抬头仰望浩瀚的未来,

  正应了他那句;

  “太阳死了,人还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在我看来,在观影的两个小时中

  我为影片中的“英雄主义”而热血沸腾;

  为影片中的“家国情怀”而热泪盈眶,

  在这无聊的日常生活牢笼下花

  80元在2小时中得到这些反馈还不够吗?

  (观影时带好纸巾哦,除非你是一只冷血猛兽)

  《流浪地球》观后感

  “开启中国科幻元年、中国科幻里程碑、比肩好莱坞”

  等等沉重无比的大帽子仿佛在一瞬间

  又被扣在了这部之前鲜为人知的电影头上。

  但是鉴于以往的惨痛教训一个

  新希望的诞生往往就会被这些利弊交织的压力

  给扼杀在摇篮之中,所以我更愿意说

  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新起点”,而在

  这个起点之后我们将会跑出怎样的一个未来赛道?

  看完三遍以后,我能确定——未来可期!

  没错我看了三遍,而且应该还有四刷、五刷,

  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已经优秀到了极致,

  他的缺点可能也可以写同样的长篇大论,

  但作为科幻的狂热爱好者以及刘慈欣的铁杆书迷,

  我更多的是对中国未来科幻电影

  又或者说是对于整个人类未来发展进程的憧憬吧。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里,地球显得极为渺小,

  更别说依附于地球生活的人类了。但不可否认,

  正是我们这群看似如沧海一粟的人类,

  会始终心怀着星辰大海的炽热梦想。

  即便人类早已陷入苟延残喘的境地,

  但梦想的火焰,

  从来不曾停止过燃烧。

  以上都是以我个人角度出发来对这部影片的叙述,

  当然会和很多人的认知会有出入,

  但是就像电影和小说中重复的那句话那般。

  “无论未来历史导向何处,

  我们依旧应该选择希望。”

  感谢你

  又一次带着我们

  仰望星空

  《流浪地球》观后感18

  《流浪地球》,我的评价是,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科幻电影。

  当然,这个评价主观成分居多。

  因为,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外国的科幻电影再好,都没资格和我天朝的电影比。

  对于电影本身的评价,网上有很多,我不再赘言。

  值得一提的是,看了这部电影,我就觉得,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又近一步了。

  民族复兴的关键,是文化复兴,电影业作为世界上最具规模的一种文化产业,对于文化复兴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流浪地球》,将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复兴的开端。

  从此以后,我们中国将成为文化产业输出大国。

  从今年开始,我们中国的思想文化,将会逐步成为全人类的主流意识形态。

  这才是《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最具价值之所在。

  其将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流浪地球计划】,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和意志。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势不可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最后,再谈谈《流浪地球》的深刻思想内涵,其内在思想还是一个字——【爱】。

  全人类对地球,对家的热爱。

  为了这份爱,全人类奋不顾身,牺牲一切。

  中华民族,世界人民,誓与地球,同生共死!是这部电影的潜台词。

  向刘慈欣作家以及这部电影的所有工作人员致敬!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