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影评精选21篇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1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全国人民的期盼和关注中落下帷幕,《将改革进行到底》这部大型政论专题片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该片突出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连续十天的专题报道,不仅让广大人民群众全面认识了我国的国情,深入读懂了党和国家的“心”,更真切体会到了我们党为了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坚强决心。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涉及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的全面改革实践。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过去五年,全党兴利除弊,党内政治生态为之一新,靠的是改革;未来五年,我们蓄势待发,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新征程,依然要靠改革。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变革,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

  大到国家,作为一个拥有450多万个基层组织、8900多万名成员、在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思想共识,就难以跨过改革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更难打破改革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恪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党内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和全社会润物细无声的宣传引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的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改革能量。

  小至企业,想要在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独占鳌头,也必须团结一致,上下齐心,不畏困苦艰险勇往直前,才能在波诡云谲的竞争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再看我们的监测行业,也正如习总书记曾经对中国改革做过的比喻一样,监测行业亦如进入了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将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变成佳肴美食,也必将是我们企业以及每一个人需要深思和探索的“路”。

  一个企业在发展之初,都有许多美好的初衷与远景,但前进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各种问题与挑战,有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慢慢忘记了“初心”;有的人在困难重重之时,开始变得畏首畏尾;更有甚者,面对既得利益,宁愿冒大不韪铤而走险成为国家和人民的蛀虫、毒虫。因此,我们企业想要不断发展壮大,也一定要不忘初心,勇于前进,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从党的领导,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在行业的天地中,发挥企业优势,行驶企业使命。

  改革创新,催生发展新活力。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党员干部,我们都应紧跟党的步伐,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个人梦想、单位发展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同祖国和时代一起进步成长。“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让我们本着“初心”,勇往直前,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2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感:改革在路上公正在前行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聚焦司法体制改革,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的显著成绩,展示了司法体制改革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人民司法事业发展过程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法院“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稳步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有为有效。

  当前社会矛盾纠纷更加复杂、各类风险明显增多,法院执法办案压力持续加大,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进入决战之年,改革创新的脚步容不得半刻停息。必须坚定地将改革的精神、思路和方法贯彻于法院工作各方面、各环节,聚焦问题,突出重点,克难攻坚,以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创新,要聚焦问题短板不放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指出:“改革就是要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法院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问题和困难在所难免。改革发展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和困难。唯有改革创新方能解决问题、推进发展、守护公正。比如,针对法院受案数量持续增长的问题,关键要打好改革“组合拳”,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审判资源结构性调整、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专业化新型审判团队建设等工作,靠改革提效率、促公正。要加强与党委政府的沟通协调,在智慧法院建设、法官职业保障等工作中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创新和落实法官权益保障机制,有效提升保障水平。针对司法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不适应的问题,关键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创新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干警培养模式、培训内容,动态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实战式培训,紧扣实践所需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改革创新,要围绕重点工作抓落实。善抓重点,是推进改革创新的重要方法论。司法体制改革是当前法院工作重中之重,越是在面临更多难啃“硬骨头”的决战之年,越离不开改革创新。关键要把改革举措落细抓实,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定向施策、一抓到底,做好政策解读、改革督察、问责追责等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精准落地。执法办案是法院工作第一要务,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完善落实司法政策和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司法为民是法院工作根本宗旨,要立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当事人实际需求,不断优化“线上线下”司法服务,创新服务内容、载体,凸显服务的针对性、多样化,在更高层次上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只有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增强改革创新的过硬能力、行为自觉、实绩实效,才能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不断开创法院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3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让法律制度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思想不仅对我们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对我们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明确改革目标任务,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司法体制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要服务大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民众谋福祉。虽然法律制度与司法实践不能直接创造经济利益,也不能直接造就绿水青山,但却能守护绿水青山,遏制环境污染,敦促生态净化。徒法不足以自行,法贵施行。国家权力与行政机关制定了良好的环境保护制度,还需要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在实践中固守那最后一道防线。法官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了解学习新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守住万千金山银山,却不如绿水青山。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意义是为民司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障良性生态的长久持续。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4

  通过强化履职 为公平正义护航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是符合依法治国重大方略的,也是与“正义应当实现,并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句古老的法谚精神相契合的。那么检察机关如何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得见公平正义呢?我个人认为检察机关通过办理公益诉讼案件使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就能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老百姓的心田。为此宁乡县检察院将在省委、县委、上级检察院的统一部署下,加强统筹组织,深刻认识公益诉讼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业务学习,做好公益诉讼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储备,切实提高干警履行公益诉讼职能的业务水平,还人民群众“绿水青山”,让公平正义永不缺席。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5

  让宁乡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看完《守住绿水青山》,我对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深的认识。经济要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保护环境为要素。看到专题片中,一片片荒山,一片片沙漠,一洼洼废水,我们为发展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必须引以为戒。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大力倡导和传递“绿水青山贵于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宁乡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更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在大力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文化。现在已进入了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如何利用好、引导好自媒体的发展是当下文化和宣传工作的重要课题。玉潭街道注重提前介入、主动介入,大力发展“玉潭街道”微信公众号,及时挖掘正能量,及时传播正能量,不断凝聚正能量。今后,玉潭将更加注重中华文脉的传承,让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为玉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6

  司法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7月20日观看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体会如下:

  公平正义是全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最能体现全体公民的幸福感和尊严感,而司法就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仅要党中央从政治体制层面进行改革,更要在全社会从多方面入手,整体改革,综合推进。

  一是要提高司法的透明度。在司法领域,社会公众的很多误解,多出自于对公共权利的猜疑和不信任,而不透明正是导致这种猜疑的主因。因此,如何让司法体系更公开透明的运行,正是化解社会对司法猜疑和不信任的良药。二是加强基层政法队伍建设。基层队伍是服务群众的主体,是司法公信力最直接的体现。只有有了过硬的队伍,司法责任制才能落地生根。要着重将司法体质改革从上层建筑延伸到基层领域,着力让基层司法人员靠得住、留得住,能干事,能服务。三是要有敢于认错纠错的魄力。近年来,党中央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还公众以真像,还受害者以公道。但要进一步拓宽纠错领域,从大案要案,逐步延伸到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小事上。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入手,维护好每一个个体的权益,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四是健全司法体质改革监督机制。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如何让改革跳出纸上、走出会场、落入实处,是改革最难点和最关键所在,想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做得好不如群众评价好,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7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集聚焦司法体制改革。党中央高度重视司法体制改革,推动司法体制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当前司法领域仍存在着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等问题,削弱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症结,让人民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阳光。同时要注重化解矛盾,清除积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法律援助,让普通群众打得起官司,分享法制的公平正义。

  作为党员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保持清正廉洁,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倡导者、带头人、责任人、坚定维护者,自觉担当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坚持“干在一线,干在一起,干出一流”,以敢于担当、善谋实干、锐意进取的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8

  要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公平正义

  以深化改革破解“时代之问”,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回答。正是三年多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许多曾经认为解决不了的难题,其覆盖之广、力度之大、影响之深,令人惊讶,我国也因此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纷纷点赞。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这些年来,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积极性大大增强,民主的能力和水平也大大提高,这也就极大度推动了人民群众享受民主权利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9

  让公平正义之风盛行

  曾几何时,人情、金钱、关系让象征公平正义的司法无法真正做到公平正义。于是乎,在“哪里有灶病,哪里就是改革下刀子的切口”的指引下,改革之剑直指司法体系。当前,党中央以“对司法腐败,要零容忍度,坚决清除害群之马”的决心,在司法领域中动真格,见真章。远在基层的我们,在为党中央坚决贯彻司法改革拍手称赞之余,更将竭尽全力让公平正义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让公平、公开、公正成为常态,让公平正义之风盛行。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10

  7月17日开始,党委工作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10集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 ,迎接党的十九大。加起来不到10个小时的内容,确让我感触很深。我想,在新的挑战中,我们应该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用信念和行动去不断解决问题,突破阻碍,开拓进取,让准大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此谈几点个人感想:

  首先: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管理技能。“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牢牢把握机会,加大学习力度,认真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用好思想理论武器,开拓向前,继续前行,永不止步。

  其次:勇于担当,肩负起公司赋予的责任。我们当前的使命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的革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要切实担当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用真情真心实意去实干,坚持学做结合,在做好做实上狠下功夫,砥砺前行,奋发图强。

  再次:勇于战斗,努力攻克艰难险阻。在当前发电企业极其困难的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在发电企业不比从前,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煤价高涨、电价急降、电力营销困难等多重大山压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勇敢去面对。我们要继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不畏困难,勇于战斗,在战斗中将信念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在战斗中兑现自己对党、对公司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坚持做到知行合一,苦干实干,奋发有为。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11

  近日,《将改革进行到底》电视剧在各大荧屏热播,引发大家收看热潮和强烈反响。该剧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非凡历程。该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让我看后心潮澎湃、深受启发。主要有以下三点启发,与大家分享。

  不甘落后,做改革的拥护者。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美国、俄罗斯、日本等一些国家竞相调整改革发展战略,竭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如果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就会陷入战略被动,就会落后挨打。而党中央和习主席审时度势,作出全面实施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这是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之举、高瞻之举、勇气之举。作为基层政府的党员干部,我也不能落后,而要旗帜鲜明支持改革,做改革的头号忠实“粉丝”。在平时工作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响应号召,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始终走在改革事业最前线,争当改革“促进派”,把改革政策通过我的工作充分释放出来,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不辱使命,做改革的先行者。当前,我们正在面临成长路上的“烦恼”,“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7000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等。问题产生倒逼着我们必须做出改革。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后,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而这些硬骨头大多数都在地方和基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中国基层发展,围绕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关系、基层改革创新、基层干部培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要求,新目标。作为基层政府的党员干部,我们应该不辱使命,视使命为生命,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辩证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用改革思维来谋划和推动工作,去尝试创造性解决身边难点问题,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改革、适应改革、投身改革,做改革的先行者。不惧困难,做改革的担当者。最难走的是上坡路,最难行的是逆水船。改革越深入,继续改下去就越难;改革越全面,触碰到的利益阻力就越多。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如此,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在漫长的改革道路上,无论是扶贫攻坚、城镇一体化改革,还是放水抗旱、大数据整理等改革,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依然非常艰巨,但我们要正视困难与挫折,要树立不怕困难,不怕挑战,不惧怕危险的理念,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要在推进改革进程中主动担当,勇于战斗。努力成为改革过程中的担当者,为伟大的中国梦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作为改革的见证者,我们要“心怀感恩”;作为改革的推动者,我们要“坚定信念”;作为改革的参与者,我们要“积极作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要不甘落后、对党忠诚,不辱使命、忘我工作,不惧困难、永挑重担。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12

  发展出题目 改革做文章

  ——观《将改革进行到底》有感

  近30年,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最大历史经验就是持续不断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唯有靠改革。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我党敢于自省的政治魄力和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中宣部在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推出系列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既是坚定方向不动摇的集结号,也是凝聚共识再出发的冲锋号。逐集观专题片,十分震撼、感触颇多,对引自《之江新语》的“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印象很深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需要破解,同样也进入了“吃完肉要啃骨头”的改革深水区,承担着书写中国金融领域改革历史篇章的重大责任。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来找准问题、指明方向,但改革的主体是人民。刚刚结束的2017年度年中工作会议,周慕冰董事长和赵欢行长,已经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的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接下来,就需要全行50万员工凝心聚力、锐意创新,共同书写农业银行全面深化改革波澜壮阔的时代篇章。作为普通的一名员工,也略有感悟,记录以便日后反省可考。

  一是精准发力,冲破营业收入增长瓶颈。纵观国内外大型银行,综合化、全牌照经营是奠定市场地位的根本保证。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超额利润必然来自于某种形式的垄断(经济主体的创新,原始动力也是实现短期内的技术垄断),对于大型银行,真正具有比较优势的版块和部门,才是营业收入增长的动力源泉。因此,对于农业银行,冲破营业收入增长瓶颈,需要认真分析自身的比较优势,精准发力,有所取舍才能有所作为。这过程中,有个误区要格外注意,对于同业的优势领域和先进经验,即使跟随也要选择能跟得上的领域跟随,即使竞争也要选择有差异竞争能力的领域切入,切忌盲跟盲从、做最后的接盘手。

  二是深耕细作,打好不良贷款压降攻坚战。不良贷款不是洪水猛兽,压降不良余额和不良率是目标而不是出发点。对待不良贷款问题,要以全力挽回农业银行损失为出发点。必须深入研究造成不良的原因和可能的发展路径,深耕细作、分类施策,不能一压了之,仓促处置往往损失更大。面对新的形势,不良贷款压降已进入攻坚阶段,越是艰难越需要有耐心,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三是正本清源,守住合规经营底线。客观地讲,我行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和基础管理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从严治行、强化“双基”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但无论巡视、审计还是合规检查,所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人,再好的制度需要人来维护、再好的流程需要人来执行。“三线一网格”管理手段能够很好地发现员工行为的潜在风险隐患,如何防止从风险隐患发展成风险事件甚至是案件,则需要从人性角度入手、从基本的管理学概念出发,切实提高思想教育质量,切实解决员工的重大关切,从源头上形成合规经营的良好氛围。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13

  将改革进行到底:时代必然 主动而为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聚焦《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延续中华文脉》《守住绿水青山》《强军之路》《党的自我革新》《人民的获得感》,集中反映全面深化改革“四梁八柱”主体框架确立和推进的过程,充分展现了经济、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各领域的改革实践。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一张全面总结和展示深化改革三年来的成绩单,也是一张党中央发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动员令,它突出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智慧和力量,责任和担当。观后,让我对深化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革故鼎新,顺势而为。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描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目标,进入新的改革时间。当前,国家经济转型处于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更加依赖于全面改革的突破。改革的任务重,时间紧,需要我们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恒心,常抓不懈,将工作中心转移到改革上来,将工作重点聚焦到改革上来。习近平总书记比喻: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比喻,生动诠释了“深化”二字的含义。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深化改革”强调了改革不能浮于表面,必须向纵深推进;强调了要以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应对依然存在的错综复杂问题矛盾;强调了敢于触碰深层利益,敢闯敢试的尽责要求。因此,推陈出新势在必行,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将改革进行到底,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满足于治标不治本,而是有危机意识、创新意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以上及下,尽责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讲话中提出,各级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改革,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因此,以上及下,由宏观至微观,无论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和单位,都要当好主角,坚持自己的担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就农行而言,当前全行深入推进直营体制改革、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省会城市行管理体制改革、审计与内控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践行“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要求,一方面就是要以切实行动抓好我行各项改革落地生根,坚定不移地把内部改革向纵深推进,人力资源部门要切实落实责任和任务清单,做好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要放眼长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改革部署,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切实带动业务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都是在路上,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永远都是新手。无论国家的事业,还是农行的事业,改革越深入,继续改下去就越难;改革越全面,触碰到的困难就越多。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遇万难需放胆,破困局要智慧”,有了“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的运筹,有了既定的改革措施,有了矢志不渝的决心,改革终会乘风破浪抵达彼岸。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14

  近期,中宣部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连续播出了10集大型政论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以迎接党的十九大。

  《将改革进行到底》共分十集,分别为《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延续中华文脉》《守住绿水青山》《强军之路(上、下)》《党的自我革新》《人民的获得感》。整体上突出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

  作为开篇及总论的《时代之问》中,大量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改革、部署改革、亲力亲为推动改革的珍贵画面,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决策亲历者的生动讲述如醍醐灌顶。节目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国内和国际视野出发,透过历史、当代和未来的时空坐标,讲述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决策过程,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改革理念的形成轨迹,系统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要领域改革框架,概括总结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生动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改革进程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下面结合节目,我谈谈自己的观后感:那就是改革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改革才有意义。以人民为中心,动得就是“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就必须“五个勇于”:

  一、以人民为中心将改革进行到底

  纵观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我国的改革总体上秉承着渐进式的方略,通过稳健的政策调整,以时间换取空间,确保社会发展的稳步向前。改革的重点始终是围绕着人民,比如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房价调控;社保变革等等。改革是为了发展,是为了稳定,更是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为了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实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始终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高高举起改革大旗,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 激发无比的信心勇气,汇聚无穷的改革合力,才能真正将改革进行到底。

  如何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将改革进行到底,就要革除“官本位”思想。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深刻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为最大限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紧紧围绕便民、利民、惠民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设计和具体落实,彻底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控过严过细的状况,全面革除“官本位”思想,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党、服务型政府建设,坚决该放的放,该管的管。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注重从宏观上进行监管和调控。要以服务人民为本位,深入开展各项改革试点,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以人民为中心将改革进行到底,就要革除不实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实的作风只会让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会让人民群众对改革失去应有的耐心和信心。但改革就意味着对既得利益的改变,有些地方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在改革的进程中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者“只打雷不下雨”,改革没有迈出实质步伐。个别干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有意识阻扰改革的进程。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至今,依然还存在个别干部中饱私攘,违反八项规定的情况。我们要继续加大巡察力度,严查不实作风行为,通过强有力手段促进工作作风持续好转,为推动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要继续加大反腐力度,坚决严厉打击腐败行为,为改革的深入推进保驾护航。

  以人民为中心将改革进行到底,就要统筹全局狠抓落实。“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在认识论上要有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要学会统筹兼顾,在具体工作中要学会‘十指弹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教诲。改革是一个时代的命题,更是全中国数以亿计人民群众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坚持统筹兼顾,从改革构想、顶层设计到试点先行再到具体实施,从当前到长远,从宏观到微观,都要全盘把控好。

  二、改革必须坚持“五个勇于”

  勇于学习,深入推进思想铸魂。“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深入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关键在于推动学习的深度拓展,目的就是要用党的先进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队伍,让大家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牢记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实党的群众路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用好思想理论武器,开拓向前,继续前行,永不止步。

  勇于担当,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1949年毛泽东主席为新华社撰写的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时,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当前的时代使命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的革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要切实担当起自己在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用真情真心实意去实干,坚持学做结合,在做好做实上狠下功夫,砥砺前行,奋发图强。

  勇于革命,铸牢党的先锋堡垒。“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作为一个具有96年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我们要继承发扬好党的自我革命这个优良传统,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我们要持之以恒用好学习教育这一有力武器,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

  勇于战斗,努力攻克艰难险阻。新形势下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期有新的任务,伴随着新任务必然出现新的问题和困难。在全面贯彻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困难和挑战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勇敢去面对。我们要继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不畏困难,勇于战斗,在战斗中将信念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在战斗中兑现自己对时代、对党、对人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坚持做到知行合一,苦干实干,奋发有为。

  勇于胜利,让胜利果实普惠人民大众。所有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胜利。旧中国我们拿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气势努力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的是胜利,现在我们“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为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是为了胜利。我们要把勇于革命,勇于战斗,勇于胜利的革命情怀发扬光大,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争取“革命”事业更大的胜利,让全国人民一同抵达“光辉的彼岸”。

  “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新中国今天取过成绩和辉煌,正是过去4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目标,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推陈出新势在必行,改革任重道远,我们作为农行的普通一员,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要从人民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深入到群众,密切关注群众,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撸起袖子加油需要务实干,摒弃形式主义,持之以恒的做好各工作的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需要带头干,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大家一起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还需要同心干,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15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直保持其先进性?因为我们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敢于直视不足,勇于自我革新。曾几何时,很多地区为了发展经济,污染严重,草木凋零,鸟兽哀鸣。再看今朝,放眼美丽阜宁,莺飞草长,杨柳拂堤,我们创建园林城市,我们淘汰落后产能,我们关停污染企业,我们聚力创新,聚焦富民,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堆起了金山银山,光伏风电,全国领先,环保滤料,远销四海,绿色发展,我们早已扬帆起航,直济沧海。

  可以看到,我们的县域经济,环境生态都在良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郡县治而天下安,而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改革开放三十余载,国力日渐强盛,虽然我们一直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然卧榻之侧,豺狼四伏,我们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守卫亿万人民辛勤劳动的果实。曾经,我们靠小米加步枪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如今的解放军,在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前提下,顺时应势,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贯彻科技兴军战略,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建设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虽然我们的武器还不是最先进的,数量也不是最多的,但是我们为什么有把握打赢一场现代化战争。毛泽东同志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因为我们除了拥有高精尖的武器,更有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高超的指挥艺术和钢铁般的战斗意志,这是一切纸老虎望尘莫及的。

  保家卫国军威严扬,人民军队爱人民,将爱进行到底,将改革进行到底,将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16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球,纵览中国,聚焦改革,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与时俱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将改革进行到底》这部大型政论专题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观后深感时代的精神激荡翻滚,改革的浪潮澎湃无边,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改革开放时至今日,早已今非昔比。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已经大为拓展。要把改革推向前进,顶层设计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对那些制约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回答“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我们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了深刻而生动的阐述,并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主要领域改革框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也让整个民族找到了未来感。这就是我们的方向,我们的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没有轻松愉快,没有现成答案,没有后退余地,没有徘徊理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前进的号角,改革的前程不会一帆风顺,而是要“涉险滩”“啃硬骨头”。越是这个时候,就越需要保持定力、勇于担当,抓改革、促创新,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卫生计生工作尤其如此。医改是世界性难题,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我们要鼓起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摆脱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大会精神,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以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世界性难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继续发扬既往“走遍千山万水、访遍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付出千辛万苦”的优秀工作作风,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鼓励按政策生育,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天下大事,莫不如是,改革亦是如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定要抓住民生这条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深化医改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普惠型、兜底型民生建设相继推开,医患双方的获得感逐步增强。实行计划生育符合我国国情,全面两孩政策顺应群众期待,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持续改革完善,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要发挥人民的发挥主体作用,尊重首创精神。三明医改的成功经验已逐步推广全国,560个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正引领计划生育创新发展。无论卫生还是计生,任何国计民生都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寻找答案、求得真知,从而更好地执政为民,为民谋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幸运地赶上了这个时代,我们幸福地生活在这个国家。我们幸运地从事着卫生计生这项重要的民生工作,我们幸福地见证着越来越多的好政策持续落地生根。幸运的我们应当更加努力,努力让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们更加幸福。作为一名党员,同时也是国家公务员,既要有“舍我其谁”的勇气,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委党组的部署,统筹推进深化医改各项任务,积极构建鼓励按政策生育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撸起袖子加油干,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17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精准脱贫攻坚

  2017年7月27日,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以人民的获得感为主题作为最后一集收尾,超过一半的篇幅聚焦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党中央对扶贫开发的新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实施,共出台129个政策文件,构成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心怀贫困地区,时刻牵挂脱贫进展,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我们进入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而横向比较,同样是贫困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巨大,发展基础不同、资源条件各异,在各地落实中央扶贫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挥地缘优势,结合自身条件,创造性地实现多元化复合式的脱贫模式。归根到底,真扶贫、扶真贫要做到让困难群众增强职业本领,具有脱贫致富的能力,才能真正脱贫、永不返贫。

  今年6月下旬我参加中央党校博士班现场教学,赴河南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学习,7月下旬赴陕西商洛地区农村调研考察。先后一个月深入两地农村调研考察,同样是农村,贫富差距之大令人震惊、引人深思。这两个地区在自然地理条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临省相依,都处于黄河腹地,但却呈现出先进与落后截然相反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成为我国农村贫富发展不均的两个代表。

  新乡模式是以先进群体(刘庄史来贺、京华刘志华、回龙张荣锁、南李庄范海涛等等先进基层村支书)带头干事创业为基础,带动群众实现产业脱贫,改善贫困落后面貌。上世纪80年代基本实现小康的刘庄村,目前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00多元,退休党员和65岁以上退休村民年退休金达7200元,未成年人每月50元生活补贴,每户一套建筑面积472平方米,人均120平方米,八室四厅三卫两厨一库的精美别墅,全民免费医疗,免费12年义务教育。孟电集团董事长范海涛2008年当选南李庄社区党支部书记过上后,一心想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2010年集团投资1.3亿元全部建成58栋别墅,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入住,还建造了养老院、学校等等。为了让老百姓增加收入,投资建造建材城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反观陕西商洛两个贫困村——杨峪河镇建华村和闫村镇沙河湾村,属于连片特贫困区,位于秦岭大山深处,农民以传统的种植业为生,全村有一半以上人口是贫困人口(陕西省贫困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低于3015元),其中不乏赤贫户。没有青壮年劳动力的留守老人家庭很多低保户、五保户更是靠政府救济为生。调研所到之处,土坯危房、家徒四壁,老人孤苦疾病,孩子长期留守,让人心生酸楚。我特意到他们的锅里看看,老人和孩子一日三餐就吃玉米面糊糊煮土豆。很难相信,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强国,还有这么多这样一贫如洗的困难群众。年长的领导说,这也就是当年他们经历过的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水平。看到这样强烈的对比,才能够理解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理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决心。这是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是影响中国梦实现的重点难题。

  河南新乡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前进,陕西商洛的基层干部也正在积极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指示部署,加快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群众摆脱贫困,共享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成果。对照两种脱贫形式,一种是集体经济组织领导带头领导群众发展生产、实现共同富裕,一种是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入,精准扶贫,底线扶贫。带动型脱贫与投入型脱贫的两种典型方式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为我国扶贫减贫事业做出经验总结和模式借鉴。

  无论什么形式,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是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不要,不怨天尤人,用自己的劳动和奋斗创造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关于顶层设计的视角已经谈了很多,我希望能从群众的视角,从扶贫对象入手,谈谈现有的扶贫工作应该如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我想,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第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在总结新乡经验时,多数人会发出这样的质疑,这种方式根本不可复制,先进人物只有一个,不可能把全国的村支书都变成史来贺、张荣锁、吴金印、范海涛。但一个经验的推广和复制并不是复制带头人,而是学习带头人的精神。他们都有为民服务的信念、战天斗地的精神、审时度势的眼光。最关键的是,他们不是让群众暂时富起来,而是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致富之路——产业脱贫。

  投入式扶贫眼前的优势是,上手容易,见效快,能够依靠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投入迅速产生效益,实现极端贫困户的脱贫。从商洛杨峪河镇书记李文涛处了解到,扶贫局的任务是建华村整村搬迁到镇上的集中安置点。优惠政策有:精准识别的贫困户可以免费住价值20万的房子,不是贫困户的,可以申请生态搬迁,每家补5万;商州区国有光伏发电企业,村里70%的住户可以认领入股,一年收入一万多,所以大家都争相入股。但李书记也道出了他的担心,这些失地农民进了城,如果只依靠国家的救济,还是无法长期脱贫,生活保障也成问题,扶贫不能养懒汉啊。因此,扶贫工作也考虑到眼前脱贫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不是房子的城镇化,而是人的城镇化。因此,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是扶贫工作的长久之策。

  第二,政策性与创造性的关系。要着力提高扶贫政策在群众中的知晓率,充分释放政策效应。首先是基层干部充分了解政策,保证中央的政策不打折扣不变味地得到执行。在商洛市扶贫局的协调下,商洛机关干部十人驻一村,一人对口帮扶两家特困户,根据贫困户的需求对接相应的政策,向贫困户讲明白政策内容、标准、申请流程等。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识别,而识别的标准又因村而异。李书记介绍说,由于贫困户能得到政策上的大力帮扶,不少人家争抢贫困户的名额,甚至产生了不少信访问题,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镇里根据实际情况,在年收入低于3015元之外又创造性地设定了九种情形不予评定贫困户:有私家车的、购买商品房的、有财政供养人口的、有村干部的家庭等等不能评贫困户。每家每户情况千差万别,书记说,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吧,实在有难题就摸摸自己的良心。在这场扶贫攻坚战役中,基层干部无疑是一线的战士,是他们敬业为民的精神,成为战斗的坚强堡垒。同时,这也暴露了我们的制度的顶层设计上的缺陷,需要基层干部针对具体的贫困情形实行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将刚性政策的实施增加一些创造性的变通。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上,要吸取教训,精准识别,继续完善扶贫识别机制,可以逐步尝试将基层政府的组织动员技巧与社会组织的社区参与技巧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民主评议机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精准扶贫的群众认同度。

  第三,协同与动员的关系。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先进带动还是政府主导,都不能单打独斗完成。要向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需要协调好政府、市场、社会三维主体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建立起政策支持、资源市场、内生增长的扶贫脱贫体系,达到不同主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关注的健康扶贫模式。深化政府与市场主体在扶贫脱贫的合作机制,如探索政府与企业在扶贫领域的PPP合作模式。

  首先,依托社会组织和企业机构培训,把祖祖辈辈的传统种植业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使部分农民成为有文化、有思路的精英农民,甚至成为龙头企业带领人,带领参与合作的贫困户脱贫。

  新乡京华村的女书记刘志华,是北京到农村插队的知青,她的丈夫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北京文化部门工作,她本可以跟着进京改变命运。然而,她心里装着贫困的乡亲,不但自己坚决留下来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还把丈夫也带回了乡,共同为家乡的建设出力。改革开放后,已经拥有十几家实业企业的刘志华已经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然而她干事创业的脚步并未停止。她敢想敢干,寻找机遇,力排众议,1992年动用三百多亩土地,投资两千万建起了方圆几十公里内唯一的一个4A级旅景区——京华园,不到三年就收回成本,现在经营非常红火,让当地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双丰收。刘庄的华星药厂,需要培训一批高科技生物医学人才,史来贺就在村里办起了学校,请大城市的专家学者来培训农民上岗执业。因为他们知道,人力资源的储备是阻断代际贫困的根本途径。

  其次,运用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力量,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进先进经营和管理模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主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在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创新互联网扶贫模式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把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激发出来,把风险和成本降下去,使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果能更多惠及贫困家庭。

  耶鲁哥秦玥飞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立志改变故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当起了村官。经历过一系列产业扶贫的举措后,他创办的黑土麦田公益组织将留学归国的洋墨水与黑土地结合起来,发展新型农业和特色产业。湖南湘西的包谷烧是一种烈性的原浆酒,纯天然的发酵工艺,配合上浓浓的乡土情怀,别有一番风味。商洛的中草药种植和香菇种植是当地的传统农业项目,成立了几个大型合作社。在未来,运用这种新型的商业运作模式,让传统农产品摇身一变进入了城市的精品货架,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总之,以河南新乡先进群体社会主义新农村与陕西商洛地区精准扶贫为蓝本,深入分析当前带动型脱贫和投入型扶贫两种模式之间的利弊得失,我们不难看到,无论哪种扶贫形式,根本上都要充分激发群众自身的创造力和内生动力,都需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政策性与创造性、协同与动员三对关系,让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充分为扶贫对象这个主体服务,着力建设新型产业布局,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18

  最好的时代

  ——观《将改革进行到底》

  这是一幅全面描绘当今中国现状与发展的全景图,既展现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文化的沉淀,也直面贫穷、污染、腐败;这是一部详细阐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的“说文解字”,追根溯源、深入浅出解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是一声让中国梦激荡在每个人心中的集结号,“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这就是热播、热议、热评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

  置身于改革浪潮之中,享受着改革取得的成果,日复一日之间,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模糊了心中的梦想,忘了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观看本片的过程正是一次提醒:也许我们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而我们自当不辜负这个时代!

  《将改革进行到底》开篇即提出一个“时代之问”: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该如何走向未来?随后,该专题片每集围绕一个主题,从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非凡历程,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改革故事。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专题片的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唯一能够延续至今的文明,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这大概是身为中国人最引以为傲之处了。就像我正在书写所用的汉字,绵延五千年,承载历史,流传至今,而汉字的甲骨文雏形,据考证,更是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汉字,与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并称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字符号,为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的力量。而老子、孔子这些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之光,时至今日仍然照亮着我们,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当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的今天,观看进口影片、享用西餐、庆祝圣诞节、出国旅游、留学……成为中国老百姓普通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享受到的改革开放的成果。然而,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盲目跟风,崇尚西方生活方式,以偏概全,贬低中国传统文化。而这些人,据我观察,往往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一知半解,也对西方文明历史缺少全面了解,因而缺少了文化自信。

  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明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已为我们做了榜样和引领。在众多国际重要场合,习近平同志频频使用中国文化经典名句,以其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在世界上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他所引用,无佶屈聱牙、生僻艰涩之语,均为传世经典、耳熟能详之句,例如,他用“治大国如烹小鲜”阐明治国理政的态度;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表达开放包容的外交方针,用“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显现中华文化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发展的新机遇;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可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如果说我们正处在最好的时代,那这个时代也是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共同创造来的,历经风雨沧桑,以深沉厚重而又鲜活生动的面貌传到我辈,而我们自当继续传承发展,并向世界传播展现中华文明。

  《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已经播完,但改革永远是进行时。传承优秀思想、传播经典著作、弘扬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这是每一个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之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宋代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在今天仍有其时代意义,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展现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19

  健康承载中国梦

  将改革进行到底!

  正如片中所言:“一场伟大的改革,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一场伟大的改革,正在攻坚克难向纵深推进。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宏大布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诠释着改革永恒不变的价值底色。”

  而健康正是美好生活的根基,一个人的健康,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13亿人的健康,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蓝图,凝聚着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

  对百姓来说,健康中国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串数字,而是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实惠。自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小病看得上、大病看得起、重病有保障”,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国在较短时间内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基本医保网,筹资水平和政府投入逐年提高,为实现人人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惠及城乡居民超过13亿人。

  大病保险从无到有,2016年实现全覆盖,2016年全面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夯实了基本医保制度网底。

  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我国积极探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优化了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升级转型。目前,我国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医院服务能力明显提高,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截至2016年底,家庭医生签约率达2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38.8%。

  健康扶贫更是精准发力,变“漫灌”为“滴灌”,新农合覆盖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并实行政策倾斜,个人缴费部分按规定由财政给予补贴;变“输血”为“造血”,组织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医院,同时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斩断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链。

  “与50年前出生的那一代人相比,今天出生的中国人预期可以多活30多年。而且,中国只用了富裕国家一半的时间就取得这样的成绩。”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在与中国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人社部“三方五家”发布的报告中盛赞我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改革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已经从‘东亚病夫’变成‘东方巨人’,成就世界最大的人口健康红利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写到这里,身为一名青年医疗卫生工作者,内心已燃起别样的豪情,在自己的血脉中隐约听见了集结的号角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将改革进行到底,奋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努力,没有止境的追求,于我辈而言,则更多地在于对岗位的恪守,对敬业、乐业、勤业与精业精神的执著。也正是由每一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坚守,铸就“健康中国”的辉煌。

  我辈所肩负的,不仅仅是使命,更多的是无限的希望!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20

  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近日正在热播。该片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集中反映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确立的过程,并分别关注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的改革实践,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的伟大变革以全景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动真碰硬的自我革新在全党拉开帷幕。从“从严治党”的政治宣誓到“八项规定”的严厉执行,从思想教育的常态推进到党内法规的有序完善,我们党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步的迈进,都饱含着改革者“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勇气。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过去五年,全党兴利除弊,党内政治生态为之一新,靠的是改革;未来五年,我们蓄势待发,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新征程,依然要靠改革。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变革,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学得更深、悟得更透,把思想共识聚得更牢。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作为一个拥有450多万个基层组织、8900多万名成员、在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思想共识,就难以跨过改革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更难打破改革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恪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党内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和全社会润物细无声的宣传引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的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改革能量。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踏得更准、咬得更紧,把问题意识铭记在心。改革本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是犹如在极其凶险的湍流中奋进。行得越深越久,遇到的暗礁越多越险,但越是如此,越要聚精会神、瞄准方向、奋力向前。对于改革本身而言,最容易发力见效的点是“最短的板”,最容易失利露怯的也是“最短的板”。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始终把牢问题这一原动力,聆听时代的声音,认真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时时警惕防范老问题反弹回潮。在积极“向前看”的同时,不忘常杀“回马枪”,保持强烈的自省之心,切实将既有的改革成果巩固好。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把领导责任担得更实。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更是啃硬骨头的改革,需要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和强烈的担当精神是不行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坚持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推动各级党组织切实履行好自身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责任。破除地域、系统的界限,增强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改革措施的组织实施、跟踪问效,确保看准的改革目标一杆到底、不折不扣地推进。

  习总书记说的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都是在路上,面对成绩我们自豪,面对问题我们不退缩,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21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深入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三十几年来的改革,使中国国力日益强盛,人民思想愈发的开放,同时,它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和我们党的改革自觉性。改革涉及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都是改革的题中之义,而且此次改革并非只是细枝末节的修改调整,更注重的则是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局、审时度势,通过全面部署、顶层设计、基层实践等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包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光有改革的思想和政策还不够,发展和落实才重要。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发展,因此各项改革任务都是要坚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为了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各项具体改革措施,制定时间表,一项一项狠抓落实,切实保障好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抓而不实、等于不抓。因此,要明晰“谁来抓落实”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当然,中央深改组会议已经对各项改革工作的责任主体做了明确要求和规定,对一些具体改革,要求落实到人。“上下同欲者胜”,这种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更有力的保障了改革的落实。另外,督察也是落实的重要手段,改革推荐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

  改革的目的是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应“以人民为中心”,以增强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中国发展的改革征程,犹如“破茧成蝶”,有着重重障碍,层层痛苦,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继续前行,必定能不辱使命,书写出一份满意的改革新答卷!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