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影评精选7篇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1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

  “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儒家教我们承担了重任,而道家让我们举重若轻”。

  ——于丹

  读于丹的文字,总有种境界辽阔之感。正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大家风范应如是。

  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历史文字,更多的是贯穿古今的精神感受。是文字,将过去与现在联结,也是文字,将温暖从心里源源不断的传递流淌。

  庄子,一位神秘而又富有争议的人物。在于丹的笔下,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以下是书中的精髓,融合了小考拉自己的见解,如有不足还望多指教。

  1.境界有大小

  “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

  ——于丹

  你可以了解世界,了解他人,但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是觉悟。觉是第一个阶段,当你听到善知识,突然感觉到醍醐灌顶,眼界通透时,这叫有所觉。

  遇到任何事,反观内心,去思考,去感悟,日积月累,将长长的日子,琐碎的事情一一融合,内化参理的过程叫悟。

  所以,生命是一场修行,一场大觉悟。

  2.感悟与超越

  “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在田径运动场上,比赛结束前,观众不会鼓掌,只有在第一名碰到终点线以后,掌声才会响起。所以后面的参赛者会听到更多的掌声,也正是第一名引领、触发了观众的喝彩声。

  我们以往的经验都认为,观众的掌声是送给第一名的,其实真正的成功者,往往都是孤独的,忍受着那些漫长的时光,最终破茧而出。

  3.大道至简

  羡慕庄子那种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豁然,勘破天机的睿智。

  什么是道?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因应无方,惟变所适”。

  这是古人的宇宙观。言简意赅,满腹精髓。宇宙万物本来混沌,宇宙之始本就一团真气。生命从无中来,又从有中无。凝结而成实体,亏损而消失殆尽。当一切生命精神看破,就会超越生死,超越自我,达到与宇宙物我相融的境界。

  佛祖拈花,伽叶微笑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真正的道,往往简单又含蓄,只是众生的慧根不同,认知深浅不一,领悟能力不同,而参悟程度大有不同罢了。其中的悠然新会,妙处难与君说。

  4.适当的距离让我们能够认清自己

  著名的狮身人面,斯芬克斯之谜:有一种动物,在清晨时是四条腿,在中午时是两条腿,在晚上时是三条腿,这个动物是什么?答案大家都已了然于胸,就是人类。简单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越是离我们近的东西,我们越难以认知。

  心不可测,看透其他人本身就已足够难,何况看透自己。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只求活的通透,过的自然。而我们也都可以外观与內醒,向外有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有无比深邃的内心。

  镜中花,水中月,花非花,雾非雾。时过境迁,此生不过梦一场。庄周扑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蓝田生烟......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知分之无常也。”

  —— 庄子《秋水》

  5.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人生没有弯路可言。每一种经历都无可替代,如果不站在现在,又何谈从前的弯路?所以,与其说少走弯路,不如说“弯路”成全了我们。

  人生的每一条路,都只能自己选择,自己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认识到了自己并得到确认。正所谓人生而孤独,我们要尽早适应。

  庄子笔下的人物:

  支离疏,相貌丑陋,却能养家糊口,自食其力

  哀驼它,其貌不扬,却能受周围人的欣赏与信赖

  “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单单表现出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或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于丹

  前几天看了监狱犯人的照片展览,很多出狱的人在社会上备受歧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找工作因为有黑历史而被拒绝。

  其实囚犯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感觉与尊严,也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只是社会对于他们太苛刻,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在阳光下,那些对生命的美好感知,有些人原本就是被剥夺的。

  但正是我们的冷漠,成为了伤害他们的第二利剑。所以,有时候冷漠就是帮凶。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时,尽量帮帮他们,如果做不到,请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他们。毕竟,自食其力的人值得尊敬。

  6.笑谈生与死

  庄子说: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古代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生死不过只是生命的形态演化。

  一个人,当他的内心把生命当做一次穿越的时候,也许死亡在他心中,已经变成生的延续,而死亡也早已被超越。

  于丹在书中写到,儒家的姿态是烈士,道家的姿态是高士。

  儒家是与时间去争强,类似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抢出来的时光,来修身,治国,平天下。

  而道家的态度则是,在流光中顺应自然,珍惜每分每秒,去乐生,去物我两忘。

  7.儒道不分家

  往往大众以为,儒家和道家是相反的两极,一个在讲入世,一个在讲出世,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但其实,涉及到个人,都是殊途同归。即让生命最大化的,过的有价值,活的更精彩。

  8.坚持与顺应

  “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于丹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反馈与沟通,和外界的社会,和内在的自己。庄子在书中提到过一种人生价值观“外化而内不化”。

  外表随着外界的改变而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有自己的基石,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就需要适应一定的规则,遵守一定的法律。这些都是可以外化的东西。他看上去既可以很随和平常,也可以外刚内柔,但总有他独特的价值观,独特的魅力与风格。这就是外圆内方,以柔软的姿态应对世间万物,内心则笃定不移。

  现代人的杂念太多,每天养车养房又养娃,唯独少了养心。那些彻悟,那些天地至理,那些生命最纯真的愿望,往往在平日的琐碎中被磨的消失殆尽。

  小到一个生命,大到自然万物,都有其道,都有其理,关乎于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

  谨以一句话作为总结:此心光明万物生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2

  喜欢这本书里说的一段话:“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

  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在经历相同的事情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对人生的感悟如是,对命运的把握亦如是。命运是个客观的东西,不一定完全依附于机遇。其实,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决定你的取舍,决定你的命运。

  于丹在《庄子心得》中还写道:“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泊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

  世界万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更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合理。当你面对你所不愿意面对的人或事,你是该抱怨还是该坦然面对呢,这完全在于你的心态。一个好的心态是,无论对于什么事物,我们都应该承认存在有其合理之处,反省一下自己付出了什么,如果的确不是因为自己的问题,那么该是怎么去解决问题了。是光抱怨,还是付诸于行动,来改变现状呢?其实我们也发现,但凡习惯于抱怨的人,往往都是行动的矮子,都很难有所作为。一个积极心态的人是应该勇于面对一切,不断调整自己,不断使自己适应这个社会,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提升自己。

  拥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用一种甘于承受、甘于孤独的心态去面对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琐碎,摆正心态,善于感悟,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明辨是非,让自己不会变得偏激,不会变得过于计较患得患失;才能及时反省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奉献,是一种不图回报、不讲好处的无私高尚的道德境界,它所蕴涵的精神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它的基石是我们教育人首先要拥有淡泊高远、无私奉献的良好心态。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知涌现出了多少个像蔡元培、陶行知等闪亮的名字,他们是先进教师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闪烁出来的最可贵的就是"无私奉献"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做事,充分体现出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因而得到社会的认同,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心态决定人生。我想,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根墨线,对人生,都有着自己的选择。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3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学无所不窥,著书十余万言,其要本集於老子之言,继承与发展老子的“道”,道法自然故道无所不在,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任何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象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经两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为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并被认为神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七篇之名称及主要学说如下:

  第一篇《逍遥游》——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人能无自私,无功利心,便能逍遥自在,神游於天地。

  第二篇《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普通人之所以与其他物有不同者为存乎私欲,句能免去私欲,则心与万物同。

  第三篇《养生主》——人之形体为宾,精神为主,修道在养人之精神。

  第四篇《人间世》——生当乱世,与人勿争名,自晦其德,免惹麻烦。

  第五篇《德充符》——德充於内,自应於外;不求外物,而外物自至,不求来归,而人自来归。

  第六篇《大宗师》——天地万物所宗的道,人得而学,以道为师,故曰「大宗师」。

  第七篇《应帝王》——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帝王无为而治。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4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庄子何其人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

  境界有大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认识你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本性与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坚持与顺应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

  谈笑论生死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

  心态与状态

  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大道与自然

  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5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

  庄子的人生价值观是外化内不化。这是什么意思呢?内不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在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我们将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庄子在他的书里面就提出这种人生的价值观。一个人之所以为他自已,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一个人的风格,有一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有他的不化,也就是说生命要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于丹心语)。

  我们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着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新的尺度,新的坐标。我们是食古不化,我们坚持着自己一种保守,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准则呢?还是能够与时俱进,调整自己呢?

  庄子在《秋水篇》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假托为孔子。他说,孔子有一天出去游学,那么游于匡地的时候,突然之间遭宋人的围攻,大家一层一层地包围起来,越围越多,越围越多。孔子一个人坐在那儿,耳听着外面的兵刃之声,弦歌不辍,唱着歌。这时,他的大弟子子路慌慌张张进来,一看老师还这样,就问他说,何夫子之娱?孔子淡淡地说,吾与汝。孔子说,子路,你看看我这个人啊。讳穷久矣,但是我没有躲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的命。我也求通达,我求通也久矣,但是也没得到,为什么呢?这是时运不好。在真正的治世,清明太平之中,是没有穷困可言的。而在暴君当道、虎狼之道的时候,也没有个别的通达之士,可以显赫出来。他说,这一切是我们躲不过去的。

  孔子还说,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勇敢:一个人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这是渔夫之勇。一个人在陆地行走不避猛虎,这是猎人之勇。而一个在白刃相交于前,能视死若生,这是烈士之勇。临大难而不惧,这叫圣人之勇。孔子说,穷困或通达,有它自然的道理,你要知道时运如何,心中有所秉持,这样才能够突然之间有大难当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心中有镇定的勇敢,这就是圣人的勇敢。过了一会,果然有带着兵甲的人进来了,对孔子说,对不起,我们搞错了,我们围的是一个叫阳虎的人。用这个故事的寓言,是为了告诉人,只有内心的安静,勇敢,在外在上,才能处变不惊(于丹心语)。这就是内心有所秉持,视为“不化”。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外在世界在这样一个丰富的物质时代,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内心都是有所坚持的。庄子所说的内不化是指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一个人的内心,不要受外界的影响,一定要有所坚持。而庄子所说的外化,则是指在与外界的相处时,要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相顺应。但一向超脱的庄子,为什么会提倡顺应外在世界呢?

  庄子在他的《人间世》里,说了说什么是人间世,他说人间万事,有很多的潜规则,有两种东西是必须遵守的,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女事亲,对父母尽孝,这是你的命,命定你必须要这么做。第二,作为人臣事君,在国家尽一份忠诚,这叫义。这与我们了解的庄子,有一点点理解上的不同。其实我们想想看,在当今世界,哪一个人跟他人没有关系呢?我们哪一个人,光凭内心的骄傲,光凭着内心的一种秉持,没有无生存上的迁就,可以安身立命呢?仅凭内心的秉持,而无自下而上上的造就,就无法安身立命(于丹心语)。

  有一个典故,说有一个使者,他去考察天堂和地狱。他下到地狱的时候发现,被罚到这里来的这些人一个个面黄肌瘦,大家都像饿死鬼一样,嗷嗷的每天都非常痛苦。说是不给他们吃的吗?吃的是给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拿着一个一米长的勺子,勺子上装满食物,怎么也放不到自己嘴里去,所以地狱的人越想吃东西,内心越受煎熬,久而久之,就形容槁枯。

  这个使者又去天堂考察,他看到天堂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有一个现象,让他大吃一惊。天堂里食物跟地狱没有多大差别,每个人手中拿的也是一米长的长把勺子,为什么天堂里的人是那么和美而精神欢畅呢?就一个奥秘,天堂里的人用长把子勺子互相喂,喂别人。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手中可能都拿着一米长的勺子,这是生命给我们的,你必须接受的一种规矩,这社会的法则。为什么要提倡人的外化呢?当你真正为他人的时候,你内心真正有所坚持的东西,才会真正实现。大家互相扶助之间,都会其乐融融。庄子也提倡这一点,也说一个人必须做到这些。但是庄子说,在处世,人外在的事情里面,有更难的事。是什么事呢?就是言语。

  说话这件事,是很难的,我们经常说,言多语失。人是个主观的动物,在传话的时候,难免会带来他当时正波动的情绪。所以庄子说,什么样的话难传?叫做两喜之言和两怒之言,最难传的就是带有喜怒的。他说,这个国君的话如果带有喜怒,你去传,这就叫传溢之言,也就是说这话是淤出来的。说这种话时的情绪不是平和的,传这种话如果传不好,就会招惹杀身之祸。所以他说传这种话太费劲了。所以他说给你一个建议吧,你人说话怎么样不失呢?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也就是说,平平实实,人心中所思所想,应该是怎么样的,千万不要添枝加叶,添油加醋。

  顺应外在,就是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庄子认为外在处世中,最难做的是说话。所以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绝不夸大其辞,也不乱传闲话。

  庄子还告诉我们说,光靠言辞谨慎不够,一个人必须要靠心智的聪明,要能看清外在的很多东西,是在时间流程中有所变化的。庄了说,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一个人可以做到外化,就外化是就规则,而内心一定要有分寸。没有分寸,没有定力的人,外在也是做不好这一切的。

  庄子提倡坚持内心而顺应外,于丹教授认为,只有人真正内心的安定,才可能做到外在的顺应。

  那么,什么是人真正内心的安定呢?庄子在《大宗师》里曾经很清楚地写过,一个人,是个老者,他面如孩童,已经到了耄(mao)耋(die)之年,周围人很奇怪,你看起来那么年轻,为什么?他说,我一生的参悟,人生有七个阶段(人生这七个阶段并不神秘,但我们听一听,也很难做到,也就是说,他说了内与外,我们先来看什么叫做身外。):

  使内心安定的第一步:身外。所谓身外,是把我们心中已有的一些经验系统,逐渐排除出去,腾出我们的心灵空间。他说,如果你把外在的一切,包括社会人际关系,这些你先都排队在你的心外,你就远离了世故,远离了外在许多约束你的规矩法度。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质世界的东西,尽量剥离出去。

  第三步:外生。也就是说把生命看得轻浅一点。什么叫做把生命看轻?其实,这并不是不看重人生。

  第四步:彻悟。这样的一种朝彻,心中通明透亮,说明当你把一切外在的东西都腾空,你的心灵,开始有了虚灵之境,道集于虚,虚室生白。人心腾空,你就会通达,就会透彻,就会明朗。

  第五步:见独。独是指唯一,也就是说,你终于能看天下万事为一体,不再孤立地去看很多事情。再去看很多东西,我们就会知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第六步:无古今。当你能把当下看作是一个整体时候,你就能把它贯穿古今的长河。你就会知道,人性没有国家边界,也没有时空阻隔。

  第七步:不死不生。追求到了一种人生的永恒,人生不会因为物质生命的陨落而真正寂灭,也不因为有这个形体在而过分放纵,而忽略生命的本真,所谓的不死不生,也就是这样一个意思。一个人只有做到这一点,你在外在表面的随和中,才能够不动摇,因为你内心的力量是坚强的。

  庄子提出的外化而内不化,把我们的心灵逐渐腾空,把我们心中的各种杂念排除,让我们的心底真正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谨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的整个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的纷争,少了很多的矛盾,最后,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6

  《于丹<庄子>心得》,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通过阅读本书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们的有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

  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人,生来,睡不过一床,食,不过一碗。短短数十年,一晃而过,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简单朴素一点,保持单纯的好。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7

  一本书,一盏茶,静静地坐在灯下,品味书中的芳香,品味文字的韵律,从书中寻找一份宁静,从书中寻找一份怅然。

  打开于丹《庄子心得》,一股浓重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于丹教授亲笔所签一句话顿时引入眼帘“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多少人一生追求“名利”二字,要做到这句话需要多大的心胸和气魄。

  在纷繁复杂,热闹万千的世界里,为了追求名利、财富,我们把自己弄的疲惫不堪。有的人便走进鱼肉飘香的酒馆狼吞虎咽一销愁绪;有的人则喜欢到灯红酒绿的KTV、酒吧,夜夜笙歌、酩酊大醉,以求灵魂的放松与喧泄,但反而借酒浇愁愁更愁;有的人把愁绪堆积心里,独自消受,久而久之越积越多,最终精神崩溃……

  在于丹《庄子心得》这本书中,于丹教授经常提到超越名利、淡泊为大,她用独到的现代见解,诠释了庄子留给后人的深邃思想和人生哲理。

  书中提到一个小故事:乾隆皇帝在下江南路途中遇到金山寺中的禅宗高僧法磐,乾隆皇帝问法磐大师:“这长江之中来来往往,一天要经过多少条船?“法磐大师答到:”两条船。“乾隆奇怪了怎么会才两条船呢?法磐解释到:”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来往往不外乎这两条船。“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多少人都在追求名利,多少人可以不为利所惑,不为名所累。

  庄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一天,庄子在濮水垂钓,楚国派了两位大夫前来,恭敬地请庄子做朝廷命官。庄子却对两位大夫提了个问题:“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有三千多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上,此神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呢?”二位大夫道:“自然是愿意活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吧,我也愿意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庄子不为名利所累,他认为,为名奔波,为利辛苦而丧失很多快乐、自由太不值得,自由的精神往往比名利富贵更重要。

  于丹教授曾应用过一个经典的小比喻: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这个小比喻就是说一只小小的鸟儿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鼹鼠到一条汤汤大河边去喝水,它能喝多少,果腹而已,喝饱了它的小肚子就喝不进去了。言外之意就是人生有涯,无论你拥有多少,你一辈子又能吃多少饭,能住多大的面积呢?不管你住的是600平米的豪宅或者1000平米的豪宅,往床上一躺,你能占的面积仅此而已。有时候淡泊为大,追求过多只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人的欲望永无止尽,永远都无法满足。当你没有房屋时,你会想要一间房屋能遮风挡雨就好。当拥有时,你会觉得这房屋太小,想要更大的房屋;当你没有吃的时,你只想要面包,有面包时,你还是不快乐,因为你发现别人在吃山珍海味……当一个人没有名利时,不折手段得到名利,而得到一点名利时又想要更多的名利。所以,一个贫困的人和身价上亿的人相比,他的快乐未必不如身价上亿的人。金钱、名利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你心里的快乐有多少,物质上的富有并不代表真正的富有。

  我们终日忙忙碌碌,不停奔波,也许我们早就忘了是为什么而出发。我们茫然,我们不知所措,我们看不清自己的方向。正所谓人生有涯,名利无涯,超越名利不等于消极无为,只有适可而止,才能知足常乐!

  一本书 · 一盏茶享受难得的宁静,感悟人生的内涵,感受豁然开朗的心境!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