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後,面對世界的卸嗖豢芍氖挛铮祟愅錆M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驅使之下,人類一方面通過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通過理性的思考推理,來嘗試着解答這些問題和解釋一些現象。這樣,一部分解答成爲了确知的知識,即科學;另一部分由于時代的局限,不能給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類對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懼的一面,産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這些問題的東西,即神學。
羅素認爲,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着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産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爲“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複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别在于羅素訴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爲重視的,是人爲什麽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家夥所認爲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爲什麽活着?”。
當我懂事後,當我懂事後親身面對了死亡後,在面對死亡後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後,我就開始不斷的在内心中問着這個問題,失去外公的痛不斷的刺激着我,讓我聯想到幾十年後我父母的死和最後我的死,我是如此膽小,以緻我一想到這個問題便無法安穩入睡。
首先給我答案的是物理學,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滅,當這個理論擴大到整個宇宙時,即整個宇宙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類,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麽好抱怨的呢?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類也是要滅亡的,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會歸于零的,那麽我們現在所謂的奮鬥除了養活自己,苟且偷生外,還有什麽價值?當然這也是人類期望永恒的一種思想,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天體物理給了我一個類似神秘主義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廣袤,有着太多人類所稱之爲科學的東西,它是如此的寂寞,億萬年來是如此的安靜(我用了好久時間才适應用“它”來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麽來理解它,來認可它的存在,而人類作爲一種智慧生物,承擔起了這個責任。人類根本的責任,是發展科學,是盡可能的去了解這個宇宙的根本。
在這個基礎上,我才展開其他的思考。
爲了發展科技,在現今的情況來看,隻有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才行。這樣,我的思想難免的流于世俗了。
【第2篇】
羅素這本書很久以前就有老師推薦過,由于聽到很多評論說他對其他哲學家的解釋并不很忠實于原意,而且我記得還有人說過羅素根本就不懂形而上學,所以一直沒敢看,怕被他的先入爲主影響太深。後來由于專業課要講這本書,老師做了要求,我就看了這本被稱爲經典的著作。
看完之後,我覺得我的這個選擇是對的,這本書比我事先想象的更令我滿意。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很幽默,說的誇張點,簡直可以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也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了。
首先,論述清晰,這一點可能和羅素搞邏輯的事實有關。這也許是很多人認爲羅素不懂形而上學的原因,因爲他總是力圖把其他哲學家(尤其是歐陸哲學家)的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的更明白一點,在這個過程中,毫無疑問會丢掉很多細膩精微的意思。但是如果這是一種錯誤,我喜歡這種錯誤。這一點也保證了這本哲學史是一本很安全健康的書,也許我湵×艘稽c,但是它不會把我引向對我來說很危險的冥想之中:一切是那麽的清晰明了,即使不清晰明了的東西也會清晰明了的承認這一點。
論題的廣博,崇尚理性,具有常識感,在政治上和倫理上的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這些都是令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毫無疑問,這本書讓我接受羅素自己而不是他所論述的哲學家的哲學,但我認爲,這也是任何一本由個人撰寫的哲學史不可避免的問題。而羅素的哲學是很能幫助人的,并能使之成爲一個有着正常智慧的現代人。
另外,羅素從時代生活與哲學的關系出發,對論述的哲學家的選擇也與一般的哲學史有所區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學方面的成就作爲選擇标準,而是更看重哲學家的學說對時代社會生活影響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詩人,由于對哲學發展有比較大的影響,在本書中也都占有一席地位。
論述西方哲學史的名著有許多,各有其優點。相比之下,我認爲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的優勢在于,它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展的曆史,而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展,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果。社會環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産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産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當然了這本書應該說還是有偏頗的,比如,尼采這一章(尼采是我唯一看過原著的人),他沒有提到《悲劇的誕生》中的酒神精神之類美學見解。而這一點是尼采的思想中也很有影響的部分。最明顯的是,由于哲學立場不同,羅素對思辨哲學抱有偏見和輕視态度,他也就不可能比較客觀地理解和評價德國的思辨哲學,尤其在對黑格爾的哲學上更是如此。我推想他對其他哲學家的論述也是可能有偏頗的。
但是羅素畢竟是人,所以也不用苛求他寫出一本絕對完美絕對忠實的書。就我而言,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感覺就像來到了一個新大陸:原來話可以說的這麽清楚!很幸咴趩櫭蓵r能看到這本書。
總體說來,羅素的這本書使得我相信哲學是很實在的一門學問,而不是我以前出于無知所認爲的純粹是書呆子的夢呓。也許這是我最大的收獲吧。
【第3篇】
什麽是哲學?這本是個不可讨論的問題。因爲我們一旦給某個事物定義了概念,我們便規定了它,我們也因此陷入了定義的束縛之中。哲學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過程,是所有我們可知的和不可知、已知和未知的總集合。哲學是一個邉拥倪^程,在現有的語言條件下我們根本無法定義它。語言是人類思維創造的産物,是對我們生活的周圍的描述和解釋,這種描述必然帶有人類思想的主觀性,是對客觀事物概念化了的結果,這種概念是經過某種中介的規定性。哂镁哂醒}雜規定性的概念去描述哲學,去定義哲學,我們很難在大量而又複雜的表象中找到哲學的本質。物理上不是有“不确定性原理”嗎?我們一旦定義了哲學的形式,就無法準确地把握哲學的内容;反之我們一旦了解了哲學的本質,我麽将根本無法用某個形式把它表現出來。如何探究哲學的本質?黑格爾說過:“要理解一個事物的本質,必須了解它的過去。”哲學的過去即是探究哲學的本原。
哲學的本原是什麽?哲學的起點是什麽?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不斷探究這個問題的過程。兩千多年來無數哲學家試圖給出了無數個答案,可依然是莫衷一是。我們所有的概念都是由定義得來的,可能夠定義概念的物質又是什麽?其實,我們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于“是什麽”和“不是什麽”這兩個命題。我們講什麽是什麽的時候,這其中的“是”又是什麽呢?在語言當中,“是”隻是一個連接詞,連接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的中介。我們可以得出“你是人”的概念,也可以得出“人是你”的結論。這是兩個命題,隻是兩個概念的簡單排列。但“人是你”明顯不合邏輯,也無法解釋清楚。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認爲最初的起點必定是沒有任何中介和規定性的,它揚棄了自身一切的特殊内容,成爲空洞的“無”。所以黑格爾從“是”出發,把“是”當作産生一切問題的原因。這裏的“是”不是我們所說的“是什麽”中的“是”,這裏的“是”是包含的意志和決心,他認爲一切的事物都源于這種“意志和決心”。整個世界的最初是“無”,它不包含任何東西,同時它也包含有一切的東西,本原同時也是“有”,這個“有”和“無”是相對的,離開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沒有意義的。即否定的東西也同樣是肯定的;或說,自相矛盾的東西并不消解爲零,消解爲抽象的無,而是基本上僅僅消解爲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或說,這樣一個否定并非全盤否定,而是基本消解的被規定的事情的否定,因而是規定了的否定。而“是”就暗含在這無和有之中,推動着“是”向“無”的邉右约啊盁o”向“是”的轉化。但是在轉化完成之前,它僅僅是一種暗含的意志和決心,而并沒有絲毫的改變。這就比如我們一個人希望成爲老師,這僅僅是一種想象,隻是存在于我們意識當中的一種意念,在我們要去“是”之前,要成爲之前,我們什麽也還不是,我們還是無。事物就是在這種“是”邉赢斨胁粩喈b生。
但又有一個問題,這個“是”是從哪裏來的,即萬物包含的意志和決心又是如何産生的。黑格爾把它歸結于上帝,認爲上帝的思想是固然存在的,我們是在上帝的思想外化爲客觀事物之後才産生的。但到目前爲止,上帝是否存在還是個未知數。所以黑格爾無法更加準确地論述本原的問題。這有點像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起初起源于一個質點,一個抽象意義上的質點,然後在一場爆炸後形成現今的宇宙。宇宙起初是一個質點,它裏面什麽都沒有,但同時包含了宇宙萬物。但霍金同樣沒有解釋宇宙爲什麽會是質點以及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麽狀況,所以我們仍然需要找到一個揚棄了各種規定性和一切中介的最初點。
但這個中介點必竟是深奧而又複雜的。康德認爲本質和具體是兩個層次上的對立統一。本質是從具體中抽象出來的,它自身沒有獨立存在物,隻能依附在具體存在身上。因此,本質不涉及起源問題,它以存在爲基礎,進一步研究存在的發展變化規律。康德強調理性的重要性,它将哲學劃分爲經驗的宇宙論和理性的宇宙論,其實就是根據有限和無限的範疇劃分的。經驗停留在有限,它關注的是具體存在的發展變化;理性上升到無限,它把握本質存在的邉印@硇钥傁胪瞥鲆粋€條件的全體來,這個全體是一個絕對不受條件限制的東西,這就是哲學上的“無限”。因此,他認爲在複雜繁多的世間萬物當中尋找哲學的本原是不可能的,無論是金、木、水、火、土,還是小到分子、原子,我們都必須獨立于感性世界之外在抽象的理性世界中尋找哲學的本原。
無論哲學的本原是什麽,哲學的定義是無法給出的。它隻存在理念的無限延續當中,正如無數的哲學家不斷的試圖定義哲學的曆史一樣,哲學是一個混沌,茫茫然然,既看不清它的真實面目,又無法感知它的存在,因爲它根本不是一個現實世界的東西,而是我們需要哂酶行裕裕硇缘碾A段方式去認識它,理解它。我甚至懷疑,一旦我們人類消失了,哲學還存在嗎?一個離開了生物的地球還有思想嗎?我們平時熟視無睹的自然物,或許隻是我們感覺到的表象,而它的真實存在我們将永遠無法得知。否定的東西也同樣是肯定的,肯定地東西也同樣是否定的,哲學隻有在這永遠的矛盾邉赢斨胁拍艹吻濉;蛘叻穸ㄖ穸ǖ淖罱K結局就是這樣一直地延續下去,這個延續的過程才是真正的哲學。
【第1篇】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第2篇】
罗素这本书很久以前就有老师推荐过,由于听到很多评论说他对其他哲学家的解释并不很忠实于原意,而且我记得还有人说过罗素根本就不懂形而上学,所以一直没敢看,怕被他的先入为主影响太深。后来由于专业课要讲这本书,老师做了要求,我就看了这本被称为经典的著作。
看完之后,我觉得我的这个选择是对的,这本书比我事先想象的更令我满意。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很幽默,说的夸张点,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也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了。
首先,论述清晰,这一点可能和罗素搞逻辑的事实有关。这也许是很多人认为罗素不懂形而上学的原因,因为他总是力图把其他哲学家(尤其是欧陆哲学家)的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丢掉很多细腻精微的意思。但是如果这是一种错误,我喜欢这种错误。这一点也保证了这本哲学史是一本很安全健康的书,也许我浅薄了一点,但是它不会把我引向对我来说很危险的冥想之中:一切是那么的清晰明了,即使不清晰明了的东西也会清晰明了的承认这一点。
论题的广博,崇尚理性,具有常识感,在政治上和伦理上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这些都是令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毫无疑问,这本书让我接受罗素自己而不是他所论述的哲学家的哲学,但我认为,这也是任何一本由个人撰写的哲学史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罗素的哲学是很能帮助人的,并能使之成为一个有着正常智慧的现代人。
另外,罗素从时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也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为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都占有一席地位。
论述西方哲学史的名著有许多,各有其优点。相比之下,我认为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优势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当然了这本书应该说还是有偏颇的,比如,尼采这一章(尼采是我唯一看过原著的人),他没有提到《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之类美学见解。而这一点是尼采的思想中也很有影响的部分。最明显的是,由于哲学立场不同,罗素对思辨哲学抱有偏见和轻视态度,他也就不可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和评价德国的思辨哲学,尤其在对黑格尔的哲学上更是如此。我推想他对其他哲学家的论述也是可能有偏颇的。
但是罗素毕竟是人,所以也不用苛求他写出一本绝对完美绝对忠实的书。就我而言,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感觉就像来到了一个新大陆:原来话可以说的这么清楚!很幸运在启蒙时能看到这本书。
总体说来,罗素的这本书使得我相信哲学是很实在的一门学问,而不是我以前出于无知所认为的纯粹是书呆子的梦呓。也许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第3篇】
什么是哲学?这本是个不可讨论的问题。因为我们一旦给某个事物定义了概念,我们便规定了它,我们也因此陷入了定义的束缚之中。哲学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是所有我们可知的和不可知、已知和未知的总集合。哲学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在现有的语言条件下我们根本无法定义它。语言是人类思维创造的产物,是对我们生活的周围的描述和解释,这种描述必然带有人类思想的主观性,是对客观事物概念化了的结果,这种概念是经过某种中介的规定性。运用具有复杂规定性的概念去描述哲学,去定义哲学,我们很难在大量而又复杂的表象中找到哲学的本质。物理上不是有“不确定性原理”吗?我们一旦定义了哲学的形式,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哲学的内容;反之我们一旦了解了哲学的本质,我么将根本无法用某个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如何探究哲学的本质?黑格尔说过:“要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必须了解它的过去。”哲学的过去即是探究哲学的本原。
哲学的本原是什么?哲学的起点是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不断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两千多年来无数哲学家试图给出了无数个答案,可依然是莫衷一是。我们所有的概念都是由定义得来的,可能够定义概念的物质又是什么?其实,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这两个命题。我们讲什么是什么的时候,这其中的“是”又是什么呢?在语言当中,“是”只是一个连接词,连接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的中介。我们可以得出“你是人”的概念,也可以得出“人是你”的结论。这是两个命题,只是两个概念的简单排列。但“人是你”明显不合逻辑,也无法解释清楚。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认为最初的起点必定是没有任何中介和规定性的,它扬弃了自身一切的特殊内容,成为空洞的“无”。所以黑格尔从“是”出发,把“是”当作产生一切问题的原因。这里的“是”不是我们所说的“是什么”中的“是”,这里的“是”是包含的意志和决心,他认为一切的事物都源于这种“意志和决心”。整个世界的最初是“无”,它不包含任何东西,同时它也包含有一切的东西,本原同时也是“有”,这个“有”和“无”是相对的,离开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没有意义的。即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或说,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零,消解为抽象的无,而是基本上仅仅消解为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或说,这样一个否定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基本消解的被规定的事情的否定,因而是规定了的否定。而“是”就暗含在这无和有之中,推动着“是”向“无”的运动以及“无”向“是”的转化。但是在转化完成之前,它仅仅是一种暗含的意志和决心,而并没有丝毫的改变。这就比如我们一个人希望成为老师,这仅仅是一种想象,只是存在于我们意识当中的一种意念,在我们要去“是”之前,要成为之前,我们什么也还不是,我们还是无。事物就是在这种“是”运动当中不断产生。
但又有一个问题,这个“是”是从哪里来的,即万物包含的意志和决心又是如何产生的。黑格尔把它归结于上帝,认为上帝的思想是固然存在的,我们是在上帝的思想外化为客观事物之后才产生的。但到目前为止,上帝是否存在还是个未知数。所以黑格尔无法更加准确地论述本原的问题。这有点像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起初起源于一个质点,一个抽象意义上的质点,然后在一场爆炸后形成现今的宇宙。宇宙起初是一个质点,它里面什么都没有,但同时包含了宇宙万物。但霍金同样没有解释宇宙为什么会是质点以及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状况,所以我们仍然需要找到一个扬弃了各种规定性和一切中介的最初点。
但这个中介点必竟是深奥而又复杂的。康德认为本质和具体是两个层次上的对立统一。本质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它自身没有独立存在物,只能依附在具体存在身上。因此,本质不涉及起源问题,它以存在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存在的发展变化规律。康德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它将哲学划分为经验的宇宙论和理性的宇宙论,其实就是根据有限和无限的范畴划分的。经验停留在有限,它关注的是具体存在的发展变化;理性上升到无限,它把握本质存在的运动。理性总想推出一个条件的全体来,这个全体是一个绝对不受条件限制的东西,这就是哲学上的“无限”。因此,他认为在复杂繁多的世间万物当中寻找哲学的本原是不可能的,无论是金、木、水、火、土,还是小到分子、原子,我们都必须独立于感性世界之外在抽象的理性世界中寻找哲学的本原。
无论哲学的本原是什么,哲学的定义是无法给出的。它只存在理念的无限延续当中,正如无数的哲学家不断的试图定义哲学的历史一样,哲学是一个混沌,茫茫然然,既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又无法感知它的存在,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现实世界的东西,而是我们需要运用感性-知性-理性的阶段方式去认识它,理解它。我甚至怀疑,一旦我们人类消失了,哲学还存在吗?一个离开了生物的地球还有思想吗?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的自然物,或许只是我们感觉到的表象,而它的真实存在我们将永远无法得知。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肯定地东西也同样是否定的,哲学只有在这永远的矛盾运动当中才能澄清。或者否定之否定的最终结局就是这样一直地延续下去,这个延续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哲学。
上一篇:读《泉州俗语故事》有感600字
下一篇:今天我是升旗手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