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800字三篇
kittenchen
2021-12-11 00:38:54
0

  美文閱讀網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一個人的遭遇》讀後感,更多文章盡在美文閱讀網。

  《一個人的遭遇》讀後感【一】

  《一個人的遭遇》英文名爲“The memory of world war ii”是關于二戰的故事,發表于一九五六年,那時戰争結束已經有十年。這個故事是戰争剛結束時肖洛霍夫遇見這樣一位家破人亡的軍人,通過他的不幸遭遇構思成的。該書通過作者的精心構思和巧妙安排,采用的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結構。就像《一千零一夜》的創作手法一樣,很好地把一個個的小故事串起來。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引出故事,第二部分是索科洛夫的自述,第三部分是結語。主要以第二部分爲主。

  肖洛霍夫能夠寫出這樣的書和他自身的經曆是分不開的。他出生在頓河哥薩克地區,青少年時期正直國内戰争最激烈的時候。他父親當過店員和磨坊經理,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他僅受過4年教育,靠自學成才,是頓河哥薩克地區多姿多彩的生活給予了後來成爲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上中學時因1918年爆發的國内戰争蔓延到學校所在的縣城而休學。國内革命戰争時期頓河地區的鬥争十分激烈和殘酷。少年時代的肖洛霍夫不僅是這場鬥争的目擊者而且直接參與了紅色政權組建時的一些工作1920年頓河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後他熱情投身新生活的建設先後當過鎮革命委員會辦事員、掃盲教師、業餘劇團的編劇兼演員、武裝征糧隊員等。所以他筆下的主人公索科洛夫也并不是什麽英雄式的人物,而是一個普通的參戰士兵。但是卻有廣泛的代表性。

  “哥薩克”在書中經常提到。經過查閱資料我才知道他們是俄國曆史上一批特殊的人,他們原先是從封建壓迫下逃亡出來的農奴、奴仆和市民,後移居邊境成爲自由人。十六、十七世紀他們被俄國沙皇利用來組成騎兵,對内鎮壓人民,對外對付異邦。他們可以向國庫領取薪饷,終身占用土地,免繳課稅,并建立自治組織。他們和普通農民不同,他們享有特權,世代相襲,養成了獨立不羁的性格。在文章中他們的一些言談舉止中就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的性格特征。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看着看着就聯想到了中國的一部作品《活着》。兩部小說的主人公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卻有着極爲相似的人生經曆,都經過年少的放縱堕落、戰争的殘酷和親人的離世。都是講述在苦難面前生命力的堅韌和頑強。但又有所不同,面對苦難,索科洛夫頑強反抗,表現出超人的意志力,而福貴則更多的呈現出淡然和超脫的姿态。索科洛夫在被俘後的兩年中受盡折磨和屈辱,“他們打你,隻是爲了有朝一日把你打死,爲了讓你咽下自己最後一滴血倒下去”。但是最後索科洛夫還是想辦法回到了自己的隊伍中。即使當他知道自己的親人都已經離他而去,甚至連兒子也在勝利的那一天犧牲了,他也沒有放棄生的希望,他最後領養了一個同樣命苦的孩子,兩個人相依爲命。主人公的這種形象正是俄羅斯民族精神的體現。俄羅斯民族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既是一個戰亂頻繁的民族,又是一個善于進行戰争擴張的民族。當國家受到外敵入侵時,每個民卸寄茏灶姷淖呱蠎饒觯瑺懨褡宥鴳稹?/p>

  雖然題爲“一個人的遭遇”但其實寫的卻是經曆戰争的一代人的遭遇。索科洛夫的經曆就是千千萬萬經曆過戰争的人們的一個縮影。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也許現實中并不存在這樣一個人,但是她卻是那麽地真實,原因就在于她是許許多多那個年代的婦女的縮影。索科洛夫在戰争中經曆的折磨就是所有戰士受到的折磨,從一個人物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時代。即使是我們沒有親身經曆過戰争,但我們依然可以體味到戰争的殘酷。腦子裏會冒出這樣的想法:願這世間再無戰争,人世永享和平。

  書中特别注重烘托故事背景。在正式叙述故事之前,前面往往會有一段環境的描寫,爲接下來的叙述做準備。如在《道路》中,開篇就是“蓋特曼大道沿着頓河通過草原,意志伸展到大海。左邊是傾斜的……”,另一篇文章也寫到:“在學校附近的矮牆旁,卷煙的火在黑暗中冒煙。有時候,風抓住帶火星的煙灰,輕輕地往上揚,直到火星熄滅爲止。于是,在深紫色的雪上又重又徽肿乓黄诎岛图澎o,寂靜和黑暗。”書中有喜劇也有悲劇,但是感受最深的就是呈現給我們的經常是血淋淋的畫面。但我們也能夠從書中體會到人性之美。當讀到主人公經過自己的努力有了善良的妻子,還有可愛的孩子們,最後還蓋了房子,我們會在心裏由衷地替他高興。在看到阿爾謝最後和安娜在一起的時候,會祝福他們,仿佛在他們面前戰争已不能将他們擊垮。有一段話也使我很受感動,看了好多次:我也是第一次發現,這位雖飽經苦難,但仍堅如栎樹的三十二歲中尉兩鬓銀白。這種由巨大痛苦換來的銀白是那麽純潔,以緻一般的白色的蛛絲落在中尉的船形帽上,觸及他的鬓發就不見了,不論我怎樣仔細查看,也看不出來。

  這本書已經讀過好幾次,最讓我難忘的就是字裏行間流露出的真情實感,沒有刻意地煽情,也沒有刻意地誇張,但我總會被文章中的故事所打動。讀了這本書還讓我對戰争有了更多的了解,看書和影視作品是不一樣的,看書可以自己想像,而影視作品會修改曆史,而且是直接的畫面出來,少了可供遐想的空間。看了這本書以後我還想去看肖洛霍夫的另一本小說《靜靜的頓河》。我想這就是成功的小說吧,他會激起你的閱讀興趣。

  《一個人的遭遇》讀後感【二】

  在戰亂紛紛的年代裏,索科洛夫先後失去了妻女和兒子,在這個世上,他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親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見了與他同病相憐的孩子--凡尼亞。從此,這孩子就成了他的精神支柱,讓他重新有了一個家。

  文章至此,我也被深深地打動了,作者雖沒有用華麗的辭藻,但卻在一個個小小的細節處體現的戰争的殘酷、人性的偉大以及作者的善良、堅強……

  再來,作者用多個角度刻畫人物,表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使得這個形象有血有肉,更加生動,豐富飽滿,讓讀者眼前一亮,仿佛能看見這個具體地、全面的人物。

  索科洛夫曾經是德國的戰俘,他經曆過無數的苦難與掙紮,逃出了德國軍隊的魔爪,就在他以爲可以和妻子兒女重新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一個噩耗傳來,他的妻子和女兒被炸死了,他再也沒有家了,他沒有哭,他必須要活下去。慶幸的是,他的兒子小多裏還活着,他參了軍。

  悲劇不曾停止,當索科洛夫去尋找自己的兒子時,他見到的卻隻有兒子冰冷的屍體,他依舊沒有哭,這是他作爲一個父親,作爲一個士兵最後的堅持,他的内心痛苦到了極點,他恨透了德國人。

  無疑,索科洛夫是個善良的人,當他遇見了那個可憐的孩子凡尼亞時,他毅然決然的領養了他。生活中的苦難并沒有擊倒索科洛夫,他抱着樂觀的心态,用他的堅強與善良,寫下新的人生之路。

  《一個人的遭遇》讀後感【三】

  戰争中,受害最大的永遠都是平民。

  索科洛夫,一個普通的勞動者,本該過着一個普通的生活,然後,平淡地老去,可是戰争,讓他的命咦兊枚酁目部馈?/p>

  先是17歲那年的十月大革命,再是1922年大饑荒。然後是衛國戰争。在一場場戰争中,他先後失去了他最親最愛的人,以及他靠自己的艱辛積累起的财富。

  小說中最打動人的我想應該是索科洛夫在災難面前堅強不屈的表現和剛毅的性格。在俘虜營裏,他夜夜夢見與家人對話,渴望有一天家人團聚,便以此爲精神支柱,鼓勵自己活下去。然而,命邊s和他開了個莫大的玩笑,等他好不容易逃出,卻得到了妻子和女兒們早已在兩年前被敵軍的戰火炸死了的消息。和一般人一樣,索科洛夫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希望這一切的一切隻是一場夢。

  不過,在知道妻子女兒罹難後三個月,索科洛夫收到了前線的一封信,是他的兒子阿拿多裏寄給他的,在信中告訴了他自己的情況。因爲兒子的成就,索科洛夫的情緒又好轉起來,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一樣,又像太陽從烏雲裏出來那樣喜氣洋洋啦。他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唯一的兒子上,甚至在夜裏也做着老頭兒的夢:戰争一結束,給兒子娶個媳婦,自己和他們住在一起,幹幹木匠活兒,抱抱孫子。這是作一個父親最普通的,也是在平常生活中最易實現的一個夢想啊。可是戰争,讓這注定無法實現。

  在戰争勝利的那一天,阿拿多裏被德國的一個阻擊兵打死了,被打死的還有他的夢想。

  我不知道最後索洛科夫是怎樣堅持住的。在面對兒子死去的肉體,那個不久前還是個鮮活的生命的最後親人,他沒有哭,他的眼淚已經在心裏幹枯了。在遠離故鄉的德國土地上,索洛科夫埋葬了自己最後的歡樂和希望。

  複員後,他沒有再回到自己的家鄉,沒有人能夠做到絕對的堅強,那片曾經帶給他幸福和歡樂的土地,現在隻能帶給他無限的的痛。

  這個受傷的靈魂,如果事情沒有出現轉機的話,我不知他還能否支撐這麽久。

  在烏留平斯克,索科洛夫愛上了喝酒的不良嗜好。失妻喪子的痛苦夜夜折磨着這個在戰争中過早上了年紀的男人,而他隻能靠喝酒來緩解。不過,索科洛夫卻因此領養了一個新兒子,一個因爲戰争,失去父母的流浪孩子,凡尼亞。當凡尼亞聽到索科洛夫說他是自己的父親時,激動得全身哆嗦,緊緊得貼着索洛科夫。索洛科夫也因爲這激動得全身打戰,兩手發抖……那是多麽久違的一種感覺,在這塵世上終于有了一個和自己可親的人,又有了家的感覺。戰争,讓這兩顆孤苦伶仃的心緊緊貼在一起。凡尼亞成了索科洛夫活下去的最後支柱。

  整個小說裏,最可憐的還是索洛科夫。凡尼亞畢竟還小,對人世還有許多不知的一面,他受傷的心,我想最後一定能被索科洛夫的愛治好。可是索科洛夫呢?這個在戰争中飽受精神和肉體傷害的男人。白天,他可以裝得很堅強,然而夜裏,他天天夢見死去的親人,半夜醒來,總是将整個枕頭濕透。

  其實索科洛夫隻是當時被戰争所害的平民中普通的一個。戰争總是給人民帶來無限的痛苦。

  美文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更多文章尽在美文阅读网。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一】

  《一个人的遭遇》英文名为“The memory of world war ii”是关于二战的故事,发表于一九五六年,那时战争结束已经有十年。这个故事是战争刚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这样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通过他的不幸遭遇构思成的。该书通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巧妙安排,采用的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就像《一千零一夜》的创作手法一样,很好地把一个个的小故事串起来。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出故事,第二部分是索科洛夫的自述,第三部分是结语。主要以第二部分为主。

  肖洛霍夫能够写出这样的书和他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顿河哥萨克地区,青少年时期正直国内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父亲当过店员和磨坊经理,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上中学时因1918年爆发的国内战争蔓延到学校所在的县城而休学。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少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不仅是这场斗争的目击者而且直接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1920年顿河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他热情投身新生活的建设先后当过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扫盲教师、业余剧团的编剧兼演员、武装征粮队员等。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索科洛夫也并不是什么英雄式的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参战士兵。但是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哥萨克”在书中经常提到。经过查阅资料我才知道他们是俄国历史上一批特殊的人,他们原先是从封建压迫下逃亡出来的农奴、奴仆和市民,后移居边境成为自由人。十六、十七世纪他们被俄国沙皇利用来组成骑兵,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对付异邦。他们可以向国库领取薪饷,终身占用土地,免缴课税,并建立自治组织。他们和普通农民不同,他们享有特权,世代相袭,养成了独立不羁的性格。在文章中他们的一些言谈举止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着看着就联想到了中国的一部作品《活着》。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却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都经过年少的放纵堕落、战争的残酷和亲人的离世。都是讲述在苦难面前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但又有所不同,面对苦难,索科洛夫顽强反抗,表现出超人的意志力,而福贵则更多的呈现出淡然和超脱的姿态。索科洛夫在被俘后的两年中受尽折磨和屈辱,“他们打你,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把你打死,为了让你咽下自己最后一滴血倒下去”。但是最后索科洛夫还是想办法回到了自己的队伍中。即使当他知道自己的亲人都已经离他而去,甚至连儿子也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了,他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他最后领养了一个同样命苦的孩子,两个人相依为命。主人公的这种形象正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体现。俄罗斯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民族,又是一个善于进行战争扩张的民族。当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每个民众都能自愿的走上战场,为民族而战。

  虽然题为“一个人的遭遇”但其实写的却是经历战争的一代人的遭遇。索科洛夫的经历就是千千万万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也许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人,但是她却是那么地真实,原因就在于她是许许多多那个年代的妇女的缩影。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的折磨就是所有战士受到的折磨,从一个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即使是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但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战争的残酷。脑子里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愿这世间再无战争,人世永享和平。

  书中特别注重烘托故事背景。在正式叙述故事之前,前面往往会有一段环境的描写,为接下来的叙述做准备。如在《道路》中,开篇就是“盖特曼大道沿着顿河通过草原,意志伸展到大海。左边是倾斜的……”,另一篇文章也写到:“在学校附近的矮墙旁,卷烟的火在黑暗中冒烟。有时候,风抓住带火星的烟灰,轻轻地往上扬,直到火星熄灭为止。于是,在深紫色的雪上又重又笼罩着一片黑暗和寂静,寂静和黑暗。”书中有喜剧也有悲剧,但是感受最深的就是呈现给我们的经常是血淋淋的画面。但我们也能够从书中体会到人性之美。当读到主人公经过自己的努力有了善良的妻子,还有可爱的孩子们,最后还盖了房子,我们会在心里由衷地替他高兴。在看到阿尔谢最后和安娜在一起的时候,会祝福他们,仿佛在他们面前战争已不能将他们击垮。有一段话也使我很受感动,看了好多次:我也是第一次发现,这位虽饱经苦难,但仍坚如栎树的三十二岁中尉两鬓银白。这种由巨大痛苦换来的银白是那么纯洁,以致一般的白色的蛛丝落在中尉的船形帽上,触及他的鬓发就不见了,不论我怎样仔细查看,也看不出来。

  这本书已经读过好几次,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没有刻意地煽情,也没有刻意地夸张,但我总会被文章中的故事所打动。读了这本书还让我对战争有了更多的了解,看书和影视作品是不一样的,看书可以自己想像,而影视作品会修改历史,而且是直接的画面出来,少了可供遐想的空间。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还想去看肖洛霍夫的另一本小说《静静的顿河》。我想这就是成功的小说吧,他会激起你的阅读兴趣。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二】

  在战乱纷纷的年代里,索科洛夫先后失去了妻女和儿子,在这个世上,他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亲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与他同病相怜的孩子--凡尼亚。从此,这孩子就成了他的精神支柱,让他重新有了一个家。

  文章至此,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作者虽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但却在一个个小小的细节处体现的战争的残酷、人性的伟大以及作者的善良、坚强……

  再来,作者用多个角度刻画人物,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使得这个形象有血有肉,更加生动,丰富饱满,让读者眼前一亮,仿佛能看见这个具体地、全面的人物。

  索科洛夫曾经是德国的战俘,他经历过无数的苦难与挣扎,逃出了德国军队的魔爪,就在他以为可以和妻子儿女重新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他的妻子和女儿被炸死了,他再也没有家了,他没有哭,他必须要活下去。庆幸的是,他的儿子小多里还活着,他参了军。

  悲剧不曾停止,当索科洛夫去寻找自己的儿子时,他见到的却只有儿子冰冷的尸体,他依旧没有哭,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士兵最后的坚持,他的内心痛苦到了极点,他恨透了德国人。

  无疑,索科洛夫是个善良的人,当他遇见了那个可怜的孩子凡尼亚时,他毅然决然的领养了他。生活中的苦难并没有击倒索科洛夫,他抱着乐观的心态,用他的坚强与善良,写下新的人生之路。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三】

  战争中,受害最大的永远都是平民。

  索科洛夫,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本该过着一个普通的生活,然后,平淡地老去,可是战争,让他的命运变得多灾坎坷。

  先是17岁那年的十月大革命,再是1922年大饥荒。然后是卫国战争。在一场场战争中,他先后失去了他最亲最爱的人,以及他靠自己的艰辛积累起的财富。

  小说中最打动人的我想应该是索科洛夫在灾难面前坚强不屈的表现和刚毅的性格。在俘虏营里,他夜夜梦见与家人对话,渴望有一天家人团聚,便以此为精神支柱,鼓励自己活下去。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莫大的玩笑,等他好不容易逃出,却得到了妻子和女儿们早已在两年前被敌军的战火炸死了的消息。和一般人一样,索科洛夫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希望这一切的一切只是一场梦。

  不过,在知道妻子女儿罹难后三个月,索科洛夫收到了前线的一封信,是他的儿子阿拿多里寄给他的,在信中告诉了他自己的情况。因为儿子的成就,索科洛夫的情绪又好转起来,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一样,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他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唯一的儿子上,甚至在夜里也做着老头儿的梦:战争一结束,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和他们住在一起,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这是作一个父亲最普通的,也是在平常生活中最易实现的一个梦想啊。可是战争,让这注定无法实现。

  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阿拿多里被德国的一个阻击兵打死了,被打死的还有他的梦想。

  我不知道最后索洛科夫是怎样坚持住的。在面对儿子死去的肉体,那个不久前还是个鲜活的生命的最后亲人,他没有哭,他的眼泪已经在心里干枯了。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索洛科夫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复员后,他没有再回到自己的家乡,没有人能够做到绝对的坚强,那片曾经带给他幸福和欢乐的土地,现在只能带给他无限的的痛。

  这个受伤的灵魂,如果事情没有出现转机的话,我不知他还能否支撑这么久。

  在乌留平斯克,索科洛夫爱上了喝酒的不良嗜好。失妻丧子的痛苦夜夜折磨着这个在战争中过早上了年纪的男人,而他只能靠喝酒来缓解。不过,索科洛夫却因此领养了一个新儿子,一个因为战争,失去父母的流浪孩子,凡尼亚。当凡尼亚听到索科洛夫说他是自己的父亲时,激动得全身哆嗦,紧紧得贴着索洛科夫。索洛科夫也因为这激动得全身打战,两手发抖……那是多么久违的一种感觉,在这尘世上终于有了一个和自己可亲的人,又有了家的感觉。战争,让这两颗孤苦伶仃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凡尼亚成了索科洛夫活下去的最后支柱。

  整个小说里,最可怜的还是索洛科夫。凡尼亚毕竟还小,对人世还有许多不知的一面,他受伤的心,我想最后一定能被索科洛夫的爱治好。可是索科洛夫呢?这个在战争中饱受精神和肉体伤害的男人。白天,他可以装得很坚强,然而夜里,他天天梦见死去的亲人,半夜醒来,总是将整个枕头湿透。

  其实索科洛夫只是当时被战争所害的平民中普通的一个。战争总是给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

标签:读后感800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纪录片《复兴之路》观后感影评精... 《复兴之路》纪录片观后感1复兴之路总共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部分...
《盲山》观后感影评精选10篇 《盲山》观后感1《我就是演员》第三期,里面出现了《盲山》的片段,虽然短短十几分钟,可内容却十分的令人...
小王子读后感200字左右 小王子讀後感200字左右 《小王子》這本書是篇有關愛和責任的寓言。 小王子,是個多愁善感的小人兒,他...
英语电影观后感影评(精选10篇... 英语电影观后感1The King's Speech is based on real histori...
《西游降魔篇》观后感影评精选1... 《西游降魔篇》观后感1看完《西游•降魔篇》,一个人关了灯坐在床头,想说些什么,又不知道从何...
《地心历险记》观后感影评精选1... 《地心历险记》观后感1《地心历险记》影评:奇妙的享受科幻影片具有独特的魅力,不可思议的情节、场景令人...
《好记者讲好故事2016》演讲... 【导读】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晴今天我和妈妈吗观看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我看了之后。给我印象...
水浒传读书心得200字 《水浒傳》寫的是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1前後)宋江等聚衅鹆x的故事。下面是美文閱讀網提供...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一)从这部影片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
红色电影观后感400字——《铁... 【导读】红色电影《铁道游击队》观后感《铁道游击队》是一部让鬼子听了心惊胆战、让人民听了热血沸腾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