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的曆程》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下面是美文閱讀網爲大家搜集整理的苦難的曆程讀後感800字左右,歡迎閱讀與借鑒。
每個絢爛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參與創造中綻放出異彩。每部傳世名着都是社會激烈變動的縮影。《苦難的曆程》就是這樣一部由其作者阿托爾斯泰曆時二十年創作出的傳世佳作。
阿托爾斯泰是蘇聯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曾三次榮獲斯大林獎金。他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曾被選爲最高蘇維埃代表、科學院院士。他在文學上的光輝成就與他一生積極探索人生的價值并長期筆耕不綴是分不開的。
阿托爾斯泰出生于薩馬拉省的一個貴族家庭。早年就讀于彼得堡學院,中途退學,開始轉向現實主義創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上前線,到過英、法等國家。他擁護二月革命,對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軍任職,一九一八年流亡國外。大部分時間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時開始創作《苦難的曆程》的第一部《兩姊妹》。和高爾基的交往堅定了他回到祖國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開始了新的創作階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響的作品:《糧食》、《伊凡雷帝》、《苦難的曆程》後兩部《一九一八》、《陰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了蘇聯的無産階級文學事業。他也獲得了蘇聯人民的認可,獲列甯勳章。
《苦難的曆程》是托爾斯泰用了二十年時間精心構思和反複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長篇小說《兩姊妹》、《一九一八》、《陰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經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悅、失望、頹廢和振奮的辛酸曆程的結果。
小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國内戰争等重大曆史事件爲背景;故事的發展從彼得堡到外省,從荒僻的鄉村到硝煙彌漫的戰争前線,從伏爾加河到庫班,從烏克蘭到莫斯科,畫面廣闊;以四個性格不同的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爲主人公;情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主人公各奔東西zhaichao.net.cn,他們的個人幻想破滅開始,他們在動蕩的年代裏各自有着曲折複雜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曆史與民族的行列過程中終于跳出個人感情和願望的狹隘圈子,在一九二○年國内戰争将結束時,他們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團聚,在莫斯科大劇院中個人和集體、俄羅斯和蘇維埃,愛國主義和共産主義高度地結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篇:個人隻有在同國家、民族的結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這部小說還多方面顯示出很高的藝術技藝。作者善于結合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狀态和性格發展。驚心動魄的鬥争場面和表現愛情、歡樂、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錯出現,主人公随着情節的發展逐步豐滿,人物的深層心理刻畫細膩而清晰。倒叙、插叙的恰當哂茫瑫拧⒐P記、曆史資料的适當安排,使這部小說的結構顯得輕松自如。
盡管《苦難的曆程》中(尤其是後兩部)不時表現出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但瑕不掩瑜,《苦難的曆程》仍是托爾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蘇聯文學最優秀的長篇巨着之一。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部人生的哲理教師!
以前,每當我閱讀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時,總會有一種不知所雲的感覺。而在這幾天我再一次讀他的《苦難的曆程》時,才感受到那種國破人亡的憤怒。
當時的俄羅斯帝國四面受敵:外有德奧波三國在共同與俄作戰,國内又有白軍,捷克人和哥薩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歎:俄羅斯帝國算是完蛋了。
這本書描述了當時混亂時局下的四個主角:伊萬、伊裏奇、瓦季姆。羅辛,達莎和卡佳。在這四個人中,我最欣賞的是瓦季姆、羅辛。在我初次看這本書時,我覺得羅辛這個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卻偏偏要上前線,還想要去尋死。他抛棄相對強大的蘇俄紅軍,卻加入了處境艱難的白軍。現在我才明白,上前線,尋死都是因爲一腔報國熱情,不惜生命;加入白軍,是因爲他認爲白軍才是正義的隊伍,堅持自己的信念,這正是一種英雄氣概。
讀這本書後,我想到了我們中國。在解放前的幾十年裏,中國紅軍不也是危機四伏嗎?然而有無數像羅辛這樣的人加入了這支弱小而又危險的軍隊,使這支軍隊壯大了起來,才有了八年抗戰的勝利,才有了解放軍攻入南京總統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站在天安門上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國也經曆了一次苦難曆程,正是因爲無數人的抛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五星紅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難曆程》,一部國家的興衰史!
延伸閱讀:列夫托爾斯泰其他作品讀後感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将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隻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挂,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後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将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現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幹擾的生活吧,但現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麽?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後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現她隻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爲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後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周六,我信手翻開《複活》一書,很快就被小說裏熟悉的章節和人物所吸引,一口氣讀了大半。撫卷沉思,不由得浮想聯翩。
小說名曰《複活》,它隐喻一個人泯滅的良知在某種精神力量的感化下可以獲得重生。男女主人公通過各自的忏悔和寬恕,雙雙走向精神和道德的“複活”,使其人性得以複歸,這一切帶有濃厚的“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爾斯泰的味道。他借此從社會和個人的道德角度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讓每一個讀者思考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之間的關系,思索怎樣來進行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我們知道,由于種種原因,現在的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已經到了一種瀕臨危機的狀态:自私自利,物欲膨脹,貪污受賄,腐化堕落……幾百人圍觀落水者卻無人前去相救,肇事司機将傷者在送醫院的途中将其扔下任其死亡自己卻逃之夭夭……我想這些人連十八世紀托爾斯泰筆下的涅郝柳多夫都不如。爲什麽現在很多人感歎好人難做?難做好人?就因爲有人做了好事沒有被肯定相反被誤解。“槍打出頭鳥”,久而久之就讓人們達成了一個共識:你不去做好事你會沒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這樣的共識不能不說是我們道德水準的一個悲哀。相反,如果我們能夠讓好人不再吃虧或被誤解,讓更多的人都能夠見義勇爲或者多做好事,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和媒體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都來維護道德的規範,如此才能讓我們的社會風氣有所好轉,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溫馨無比。
《複活》之所以能夠感動人,這是因爲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杖绶▏骷伊_曼.羅蘭所言,《複活》較之其它作品,更能讓人清楚地看到托爾斯泰那雙直達心靈的眼睛。
《苦难的历程》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下面是美文阅读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左右,欢迎阅读与借鉴。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zhaichao.net.cn,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一九二○年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篇: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这部小说还多方面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技艺。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现爱情、欢乐、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错出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细腻而清晰。倒叙、插叙的恰当运用,书信、笔记、历史资料的适当安排,使这部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尽管《苦难的历程》中(尤其是后两部)不时表现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瑕不掩瑜,《苦难的历程》仍是托尔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最优秀的长篇巨着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部人生的哲理教师!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的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难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延伸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其他作品读后感
爱情固然美好,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爱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爱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起。
不过,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爱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现在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现在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爱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因为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人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人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要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周六,我信手翻开《复活》一书,很快就被小说里熟悉的章节和人物所吸引,一口气读了大半。抚卷沉思,不由得浮想联翩。
小说名曰《复活》,它隐喻一个人泯灭的良知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化下可以获得重生。男女主人公通过各自的忏悔和宽恕,双双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复活”,使其人性得以复归,这一切带有浓厚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尔斯泰的味道。他借此从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角度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让每一个读者思考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思索怎样来进行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我们知道,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已经到了一种濒临危机的状态:自私自利,物欲膨胀,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几百人围观落水者却无人前去相救,肇事司机将伤者在送医院的途中将其扔下任其死亡自己却逃之夭夭……我想这些人连十八世纪托尔斯泰笔下的涅郝柳多夫都不如。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感叹好人难做?难做好人?就因为有人做了好事没有被肯定相反被误解。“枪打出头鸟”,久而久之就让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你不去做好事你会没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这样的共识不能不说是我们道德水准的一个悲哀。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让好人不再吃亏或被误解,让更多的人都能够见义勇为或者多做好事,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和媒体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来维护道德的规范,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社会风气有所好转,让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馨无比。
《复活》之所以能够感动人,这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诚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复活》较之其它作品,更能让人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那双直达心灵的眼睛。
标签:读后感800字、
上一篇:《呐喊》读后感800字读后感
下一篇:拥抱幸福的小熊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