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閱讀網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兩篇緣緣堂随筆讀後感的讀後感文章,更多文章盡在美文閱讀網。
有時,我常常會想,我要做一個怎麽樣的人,是做一名授人知識的教師,還是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我就在這樣憂慮的環境中生存着,又迫于來自父母的壓力,無法脫離。我的心在痛苦的掙紮着。但它的出現,散去了我内心的浮躁。
一名虔盏姆鸾掏剑幻錾奈膶W家,一名出色的漫畫家,這便是我尊敬的豐子恺先生了。他的作品多之又多,卻又都富含哲理。其中最令我喜愛的便是那《緣緣堂随筆》了。它的語言不是那樣的華麗,卻是那樣的形象,令人回味。在書中,我看見了童年的豐子恺,在私塾上課的他,做父親的他。在書中,我還看見了不同于其他大人的豐先生。
人生就好比是一張網,豐先生這樣寫道:“我仿佛看見這世間有一個極大而極複雜的網,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結在網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種事物的時候,總要牽動無數的線,帶出無數的别的事物來,使得本物不能孤獨地明晰的顯現在我眼前,因之永遠不能看見世界的真相。”大人們在做事情總是會摻雜入一些不必要的事物,不必要的因素,不能直觀地去看待,本是很簡單的事物卻變複雜了。大人便是處于人生這張網的最中心了。孩子們便是如此天真,不摻雜任何因素,很快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事情的根本,孩子們也就處于這張網的最邊緣。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時間就像一把鋒利的刀,将孩子們帶入社會,磨去他們的天真,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殘酷,滿懷正義的青年爲了能有立足之地,變成了冷酷的成人。社會将人們磨砺成了我們自己不希望看到的那一面,人們的欲望改變了社會,而社會又改變了人們。使充滿正義、天真爛漫的青年們,變得奸詐,變得狡猾。
從豐先生的筆下,我真的讀懂了許多道理,也讓我充滿信心。在豐先生看來,孩子們的天真爛漫是多麽可貴。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可能是那麽好笑。但我認爲,孩子們的一言一行是上天給我們送來的最珍貴的禮物,他們天真爛漫。在他們眼中,周圍的一切事物卻是那樣有趣,那樣新鮮。在他們心中,對大人說的名詞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孩子們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是那樣的美好。我真想問一問那些大人:“你們的童年過得怎麽樣?”現在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子成鳳的。每天将自己的孩子壓進學海,幾乎不給他們一點空餘的時間。家長們,難道你們童年吃過的苦還不夠多麽,難道你們覺得童年吃那麽多苦還很快樂嗎?我在這裏勸一勸各位家長,不要将各位童年的苦轉移到孩子們身上,去回憶過去的心情,好好去體會體會孩子們的心情吧!請不要認爲你們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活潑可愛,出言不諱是由于自己把他“調教”好了,他們隻是過早受到了壓力,将自己的可愛,封存在那心靈的最深處,請不要用大人的規則去約束孩子,令孩子過早的體會到社會的殘酷,成爲社會中的一員。也請不要過于放縱自己的孩子,對他做什麽事情都不理。那他很可能會走上一條不歸路。請讓孩子們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
這世間最大的痛苦,也莫過于離别了。豐先生與緣緣堂的離别讓我記憶猶新。雖然緣緣堂并非爲人,但在豐先生心中,他已經成爲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迫于戰火,豐先生才含淚與他離别。
淚已打濕我的雙眼,這才從書的世界中清醒過來。我在想:“我長大後會不會變得那樣冷酷,那樣陰險,我會不會爲了自己的利益忘了自己要去實現夢想的原因呢?”
“不!會!”
如果豐先生是一名建築師,那麽它(《緣緣堂随筆》)就是一座燈塔,指引我前進。有了它的陪伴,我将穿越暗礁,擊退狂風,朝着目标努力前進。
如果豐先生是一名面包師,那麽它就是在我饑餓時的一塊面包,給予我力量。有了它的陪伴,我将隻顧風雨兼程。
如果豐先生是一名教練,那麽它就是在我失望時一句鼓勵的話語,給予我自信,我将隻顧與時間賽跑。
它也在不停的提醒我:不忘─—初─—心
讀豐子恺的散文,宛如細品一壺清香的茶,或如傾耳聆聽他以智慧之語話人生,也如暢遊于“陶淵明”式安閑甯靜的世界裏,那般惬意,那般自然,那般舒适。豐子恺天性平和,有着疏曠放達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品質,這種人格精神也就直接影響了他的創作風格。他的散文大都娓娓道來,處處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着人間關懷,表現出親切幽默、平易近人的文風,更流露了其率真的個性。讀着這些文字,就如同在與朋友閑話家常,親切自然,不拘形迹,平淡而又深刻。他在散文裏津津樂道孩子的童真世界,深情回憶師長的音容笑貌,崇尚天上的神明星辰、人間的禅宗藝術,且能對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瑣碎事觀察入微,寫出獨特自得的感興,嚼出耐人尋思的人生百味。讀罷,真讓人仿如親曆了一趟生命之旅,獲得一種甯靜的感覺,一種身心放松的愉快,一種滿足,一種惬意。于是,我們将更深刻地領悟到人生的真谛,更加懂得生活的意義。
兒童的天真是豐子恺在散文中始終贊美的主題。他在《給我的孩子們》《兒女》等篇中熱烈地表達了這種贊美情感。童年,對成人來說無疑是一座淪陷的城池,再也無法收複。而品味豐子恺的散文,卻仿佛把我們帶回到天真爛漫的時代,同感那份無憂無慮。豐子恺在老屋裏度過了他幸福的童年,于是他在文中多次描寫到這樣的快樂生活:祖母在家裏大規模地養蠶,屋裏的廳上,地上的落地鋪裏統統是蠶,他便架起跳跳板在屋裏通行,也爲蠶飼葉;閑着無聊時就以跳跳板爲樂,因此常失足跌到落地鋪裏;天井角落的缸裏經常養着蟹,待到中秋時節,蟹煮熟了,他就移桌子到外面的場地上,擡頭看月低頭吃蟹……哦,這樣可愛的故事真是太多太多了,這童真的世界,是那麽地純、真、美,讓我們回味無窮。
“吾愛童子身,蓮花不染塵。罵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對鏡心常定,逢人語自新。可慨年既長,物欲蔽天真。”這是豐子恺最喜歡的詩,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時常保持着孩童般的天真無邪。他認爲,唯有童心才絕對真純,不但沒有虛僞殘冷的腐蝕,沒有名利缰索的羁絆,更沒有懷疑妒忌的壓抑。是的,常道最美是童真,若心中時時秉持一顆孩童般正直無瑕的心,人才能活得真,活得自在,活出人生的意義。這是我們從豐子恺的文字裏頭讀出的一方道理。
豐子恺善于處理與子女間的關系,那與胁煌娜收咧異郏蔂懺S多父母學習的榜樣。他愛孩子,在朋友中有口皆碑。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散文二集》的導語中寫到:“豐子恺對于小孩子的愛,與冰心女士不同的是一種體貼入微的對于小孩子的愛,尤其是他的散文裏的特色。”同樣的,朱自清在同名散文《兒女》中也說到:“我的朋友大概都是愛孩子的,豐子恺爲他的孩子華瞻寫的文章,真是‘藹然仁者之言’”。
寫了《給我的孩子們》一文後,豐子恺又寫了《兒女》一文,再一次表達了自己對孩子那濃得化不開的愛。《兒女》的開篇直接寫了自己送走孩子之後獨居時的内心感受。離别了孩子,作者的心頭被空寂和孤獨填滿了。就在送走孩子的當晚,他把剩在竈間裏的很多東西都送給了别人,唯獨留下了四雙小鞋子。從留下小鞋子這一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豐子恺對孩子的愛是多麽的細膩、深沉與真切。豐子恺與兒女相處時,會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爲,處處爲兒女着想。例如對于孩子們種種調皮搗蛋的行爲,大人們一般難以容忍,連慈愛的豐子恺也會有不耐煩之時,也不免會哼喝孩子,奪走他們手中的東西,甚至批他們的小頰。但和别的父母不一樣的是,他随自己的兒女哼喝之後繼而以笑相對,奪了東西之後加倍奉還,批頰的手在途中立刻變爲了撫摸。其次,他總喜歡用欣賞的眼光去贊美兒女的創造,在别人眼中那幼稚可笑的行爲,在豐子恺看來卻是兒女們可貴的創舉。
再者,他與胁煌膼圻€在于他并不把孩子僅僅看作是自己的兒女,而是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的朋友。能把自己的子女當作朋友,這就跳出了一般的親子之愛,看問題的角度寬了,愛的内涵就更豐富了,這應該給我們當下的父母有很大的啓發。在散文《送考》中,作者開篇就寫自己奉命送考——“其實沒有什麽重要的責任,因此我頗有閑散的心情,可以旁觀他們的投考。”淡淡的幾句話,道出了豐子恺對自己孩子的升學考試持一種怎樣的态度。作爲考生家長的他,能與孩子保持着朋友般的關系,同情、理解孩子的處境,時時處處體察孩子的心理,想方設法幫助他們克服和排解焦慮,體現了寬厚的仁者風範。更重要的是他愛孩子的這種方式不像我們當代有些家長,因受狹隘的“一考定終身”觀念左右而對孩子的升學考試表現得特爲重視,他隻持一種自然的心态坦然對之。要知道,這過于重視會讓孩子心裏頭的緊張感徒增,給孩子增添很多不必要的壓力,最終不僅影響兒女的成績,也不利于兒女的健康成長。
杖唬覀兌汲姓J父母是愛孩子的,但很多父母都慣于用期望的鏈子把孩子緊緊鎖住,希望孩子達到自己的期望,延續自己的心願,而完全忽視了孩子的意願和情感,讓孩子倍感壓抑和負擔。其實,父母是不能單純地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财産的,孩子不僅是父母自身的延續,也是獨立的自然人,我們應該與孩子保持着朋友般的關系,讓彼此都有平等表達心中意願的權利,以敞開心胸來交流。并且,做到同情、理解孩子的處境,時時體察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要,這樣才能更恰當地給予子女真正的愛。
豐子恺,其文真且樸。讀其文就如同進行了一次生命探索之旅,并在這個旅程中受到靈魂的洗禮。他,讓我們的心靈由喧嚣歸于平靜,由消沉而重燃希望;他,就如滔滔長江流水邊的一位辛勤的擺渡人,用他質樸的筆作長篙,以他的真占儩崰懕簧钏缘氖萌藫纬鲆黄M奶炜铡?/p>
美文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篇缘缘堂随笔读后感的读后感文章,更多文章尽在美文阅读网。
有时,我常常会想,我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是做一名授人知识的教师,还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我就在这样忧虑的环境中生存着,又迫于来自父母的压力,无法脱离。我的心在痛苦的挣扎着。但它的出现,散去了我内心的浮躁。
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一名出色的漫画家,这便是我尊敬的丰子恺先生了。他的作品多之又多,却又都富含哲理。其中最令我喜爱的便是那《缘缘堂随笔》了。它的语言不是那样的华丽,却是那样的形象,令人回味。在书中,我看见了童年的丰子恺,在私塾上课的他,做父亲的他。在书中,我还看见了不同于其他大人的丰先生。
人生就好比是一张网,丰先生这样写道:“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的显现在我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大人们在做事情总是会掺杂入一些不必要的事物,不必要的因素,不能直观地去看待,本是很简单的事物却变复杂了。大人便是处于人生这张网的最中心了。孩子们便是如此天真,不掺杂任何因素,很快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事情的根本,孩子们也就处于这张网的最边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时间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将孩子们带入社会,磨去他们的天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残酷,满怀正义的青年为了能有立足之地,变成了冷酷的成人。社会将人们磨砺成了我们自己不希望看到的那一面,人们的欲望改变了社会,而社会又改变了人们。使充满正义、天真烂漫的青年们,变得奸诈,变得狡猾。
从丰先生的笔下,我真的读懂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充满信心。在丰先生看来,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是多么可贵。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可能是那么好笑。但我认为,孩子们的一言一行是上天给我们送来的最珍贵的礼物,他们天真烂漫。在他们眼中,周围的一切事物却是那样有趣,那样新鲜。在他们心中,对大人说的名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孩子们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是那样的美好。我真想问一问那些大人:“你们的童年过得怎么样?”现在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子成凤的。每天将自己的孩子压进学海,几乎不给他们一点空余的时间。家长们,难道你们童年吃过的苦还不够多么,难道你们觉得童年吃那么多苦还很快乐吗?我在这里劝一劝各位家长,不要将各位童年的苦转移到孩子们身上,去回忆过去的心情,好好去体会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吧!请不要认为你们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活泼可爱,出言不讳是由于自己把他“调教”好了,他们只是过早受到了压力,将自己的可爱,封存在那心灵的最深处,请不要用大人的规则去约束孩子,令孩子过早的体会到社会的残酷,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也请不要过于放纵自己的孩子,对他做什么事情都不理。那他很可能会走上一条不归路。请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这世间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离别了。丰先生与缘缘堂的离别让我记忆犹新。虽然缘缘堂并非为人,但在丰先生心中,他已经成为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迫于战火,丰先生才含泪与他离别。
泪已打湿我的双眼,这才从书的世界中清醒过来。我在想:“我长大后会不会变得那样冷酷,那样阴险,我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自己要去实现梦想的原因呢?”
“不!会!”
如果丰先生是一名建筑师,那么它(《缘缘堂随笔》)就是一座灯塔,指引我前进。有了它的陪伴,我将穿越暗礁,击退狂风,朝着目标努力前进。
如果丰先生是一名面包师,那么它就是在我饥饿时的一块面包,给予我力量。有了它的陪伴,我将只顾风雨兼程。
如果丰先生是一名教练,那么它就是在我失望时一句鼓励的话语,给予我自信,我将只顾与时间赛跑。
它也在不停的提醒我:不忘─—初─—心
读丰子恺的散文,宛如细品一壶清香的茶,或如倾耳聆听他以智慧之语话人生,也如畅游于“陶渊明”式安闲宁静的世界里,那般惬意,那般自然,那般舒适。丰子恺天性平和,有着疏旷放达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品质,这种人格精神也就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他的散文大都娓娓道来,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着人间关怀,表现出亲切幽默、平易近人的文风,更流露了其率真的个性。读着这些文字,就如同在与朋友闲话家常,亲切自然,不拘形迹,平淡而又深刻。他在散文里津津乐道孩子的童真世界,深情回忆师长的音容笑貌,崇尚天上的神明星辰、人间的禅宗艺术,且能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碎事观察入微,写出独特自得的感兴,嚼出耐人寻思的人生百味。读罢,真让人仿如亲历了一趟生命之旅,获得一种宁静的感觉,一种身心放松的愉快,一种满足,一种惬意。于是,我们将更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
儿童的天真是丰子恺在散文中始终赞美的主题。他在《给我的孩子们》《儿女》等篇中热烈地表达了这种赞美情感。童年,对成人来说无疑是一座沦陷的城池,再也无法收复。而品味丰子恺的散文,却仿佛把我们带回到天真烂漫的时代,同感那份无忧无虑。丰子恺在老屋里度过了他幸福的童年,于是他在文中多次描写到这样的快乐生活:祖母在家里大规模地养蚕,屋里的厅上,地上的落地铺里统统是蚕,他便架起跳跳板在屋里通行,也为蚕饲叶;闲着无聊时就以跳跳板为乐,因此常失足跌到落地铺里;天井角落的缸里经常养着蟹,待到中秋时节,蟹煮熟了,他就移桌子到外面的场地上,抬头看月低头吃蟹……哦,这样可爱的故事真是太多太多了,这童真的世界,是那么地纯、真、美,让我们回味无穷。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这是丰子恺最喜欢的诗,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时常保持着孩童般的天真无邪。他认为,唯有童心才绝对真纯,不但没有虚伪残冷的腐蚀,没有名利缰索的羁绊,更没有怀疑妒忌的压抑。是的,常道最美是童真,若心中时时秉持一颗孩童般正直无瑕的心,人才能活得真,活得自在,活出人生的意义。这是我们从丰子恺的文字里头读出的一方道理。
丰子恺善于处理与子女间的关系,那与众不同的仁者之爱,成为许多父母学习的榜样。他爱孩子,在朋友中有口皆碑。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散文二集》的导语中写到:“丰子恺对于小孩子的爱,与冰心女士不同的是一种体贴入微的对于小孩子的爱,尤其是他的散文里的特色。”同样的,朱自清在同名散文《儿女》中也说到:“我的朋友大概都是爱孩子的,丰子恺为他的孩子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
写了《给我的孩子们》一文后,丰子恺又写了《儿女》一文,再一次表达了自己对孩子那浓得化不开的爱。《儿女》的开篇直接写了自己送走孩子之后独居时的内心感受。离别了孩子,作者的心头被空寂和孤独填满了。就在送走孩子的当晚,他把剩在灶间里的很多东西都送给了别人,唯独留下了四双小鞋子。从留下小鞋子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丰子恺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细腻、深沉与真切。丰子恺与儿女相处时,会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处处为儿女着想。例如对于孩子们种种调皮捣蛋的行为,大人们一般难以容忍,连慈爱的丰子恺也会有不耐烦之时,也不免会哼喝孩子,夺走他们手中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但和别的父母不一样的是,他随自己的儿女哼喝之后继而以笑相对,夺了东西之后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途中立刻变为了抚摸。其次,他总喜欢用欣赏的眼光去赞美儿女的创造,在别人眼中那幼稚可笑的行为,在丰子恺看来却是儿女们可贵的创举。
再者,他与众不同的爱还在于他并不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自己的儿女,而是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朋友。能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朋友,这就跳出了一般的亲子之爱,看问题的角度宽了,爱的内涵就更丰富了,这应该给我们当下的父母有很大的启发。在散文《送考》中,作者开篇就写自己奉命送考——“其实没有什么重要的责任,因此我颇有闲散的心情,可以旁观他们的投考。”淡淡的几句话,道出了丰子恺对自己孩子的升学考试持一种怎样的态度。作为考生家长的他,能与孩子保持着朋友般的关系,同情、理解孩子的处境,时时处处体察孩子的心理,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克服和排解焦虑,体现了宽厚的仁者风范。更重要的是他爱孩子的这种方式不像我们当代有些家长,因受狭隘的“一考定终身”观念左右而对孩子的升学考试表现得特为重视,他只持一种自然的心态坦然对之。要知道,这过于重视会让孩子心里头的紧张感徒增,给孩子增添很多不必要的压力,最终不仅影响儿女的成绩,也不利于儿女的健康成长。
诚然,我们都承认父母是爱孩子的,但很多父母都惯于用期望的链子把孩子紧紧锁住,希望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延续自己的心愿,而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意愿和情感,让孩子倍感压抑和负担。其实,父母是不能单纯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孩子不仅是父母自身的延续,也是独立的自然人,我们应该与孩子保持着朋友般的关系,让彼此都有平等表达心中意愿的权利,以敞开心胸来交流。并且,做到同情、理解孩子的处境,时时体察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要,这样才能更恰当地给予子女真正的爱。
丰子恺,其文真且朴。读其文就如同进行了一次生命探索之旅,并在这个旅程中受到灵魂的洗礼。他,让我们的心灵由喧嚣归于平静,由消沉而重燃希望;他,就如滔滔长江流水边的一位辛勤的摆渡人,用他质朴的笔作长篙,以他的真诚纯洁为被生活所迷的失望旅人撑出一片希望的天空。
标签:读后感800字、
上一篇:《边城》读后感800字两篇
下一篇:《青春之歌》读后感800字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