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閱讀網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兩篇《美學曆程》讀後感,更多文章盡在美文閱讀網。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去年的這個季節,也是在“人間四月芳菲盡”的季節裏,我司組織了書法培訓,一年下來,從篆隸行走到行草楷,随着對各種碑帖的品讀和臨摹,對水一樣的墨汁配合柔軟的毛筆在宣紙上呈現出的力與美無比震撼。年屆不惑方知美,方才有了對何爲美以及美之爲美的初步認識。一年的翰墨學習,方始走向美,走進美的世界。
回想從出生到家庭、學校的教育,似乎我們對什麽是“美”,如何“審美”,一直停留在一個簡單的認知上,或者說,國内的教育隻會告訴你一個最簡單的價值判斷,至于“爲什麽”和“怎麽做到的”則從來沒有。老師們告訴你王羲之如何的遒美健秀,癫張醉素如何的狂放空靈,顔筋柳骨如何的挺拔有力;吳帶當風如何對飄逸超拔,曹衣出水如何的剛勁稠疊,八大山人如何的疏曠倔強。至于他們爲什麽寫的好、畫的好,好在什麽地方,這種美的出現有什麽樣的曆史背景,爲什麽會在那個時代出現這種美的表現形式等等,一概不知。爲什麽好?因爲老師說好,老師的老師也是這麽跟他說的,沒人問,沒人學,也沒人教。審美教育的缺失,讓我們早已不具備對藝術的雅與俗、美與醜的鑒賞辨别能力。造成當今書法之怪現狀,“醜書”大行其道。
爲了更好的學習書法(寫好字),多多少少的通過書法來熏陶和涵養自己的美感和審美情趣,有必要系統的了解中國的美學和美術史,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曆程》可以說是不得不讀的經典之作。初識李澤厚,是在看易中天先生的《閑話中國人》裏提到,當時乍一看到這個名字,腦海中下意識想到的是李嘉眨誀懯抢顫煽男值苤?悲催的金融民工暴露無遺)。後來百度方知,李澤厚出生于1930年,比李嘉章孕?歲,一個出生在湖南,一個出生在廣東,一個是著名哲學家,一個是香港首富。兩個人雖都在各自的領域成爲翹楚,但實在是“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維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美的曆程》初版于1981年,内容時間跨度從遠古圖騰和原始歌舞開端,曆青銅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到明清文藝思潮。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和認知,以通俗而又玲珑剔透到語言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如今新版配了近百幅精美的插圖,具體地呈現出中國這段波瀾壯闊的美的曆程。文字是美的注解,插圖是美的具象,感性認知與理性分析相得益彰,讓讀者在閱讀中實現文字與圖像的印證,讀來十分的親切。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對《美的曆程》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爲是部大書(應該說是幾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
美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從老子的腥私灾乐疇懨浪箰阂樱秸f文解字對美的解釋,《說文》: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注》:羊大則美,故從大。從這裏可以看到,“美”,從味覺上是甘甜的,從視覺上是曠大的,從語言上是溫善的。“美”是好看、好聽、好味的意思,自古及今都是如此。因此,“美”不同于一般的“漂亮”之意。“美”字出現的時候,往往用來形容眼耳鼻舌身意在色聲香味觸法全方面都得到愉悅的時候。《美的曆程》就是這樣一部能讓讀者身心都得到愉悅的書。
《美的曆程》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李澤厚先生對中國從遠古時代到明清近代的各種美的展示。遠古圖騰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的獰厲的美,先秦理論精神的儒道互補,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風度的主題與文的自覺,佛陀世界的壁畫、雕塑,盛唐下的青春、音樂性的美,中唐的韻外之緻,以及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的文藝思潮,都被作者以令人賞心悅目的文字一一道來,閱讀這部書,也就變成了内容與形式的雙重的美的享受。
讀完《美的曆程》,方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美學内涵的一脈相承。美學精神在曆史的長河裏淘砂剩金,在時代更叠的戰火中浴火重生,在文明的交融與沖突中凝凍積澱。随着歲月流逝,這種美的傳承和流變感染着人們的思想、觀念、情感、意志和精神。面對如此恢宏的美的流變,情不自禁一唱三歎,流連不已。跟随李澤厚先生的筆觸和講述,我們在這裏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曆程!“美作爲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内容,真與善,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與哲學和宗教一樣,是人類曆史的偉大成果,是指導人從生存到生活,是人之所以區别動物的根本問題。面對如此人生根本問題,如何從這本經典中,如何在短短的月度讀書任務中,吸收更多的營養,領會更深刻的美,提升丁點的審美層次,才不枉先生巨大而重要的美學研究成果。但這又是何其困難啊。話又說回來,美學的涵養和審美能力的提升應該是一生的追求,豈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思慮及此,更應抱着一份閑情逸緻來讀。正如李澤厚先生在這本書的開篇和結語所說的話一樣,在讀完這本書後,的确有一種“匆匆巡禮”的感覺,他把自己對中國遠古到明清的美學認識以最爲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風格和手法向我們呈現出來。于我而言,李澤厚先生的這部美學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我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在其啓發和指引下進入美學的探究和學習。
藝術和美是精神與心靈的外化、表現和寄托。“美的曆程”也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曆程,民族的藝術史也就是民族心靈的曆史,随着民族精神的演進而不斷變化發展。因此,在本書中,談藝術的發展必先談社會、思想的變化和演進,以期理解藝術和美發展的内在因素和相互作用。
先生的《美學曆程》似乎太薄,隻有幾十頁匆匆翻過;先生的《美學曆程》似乎又太厚,讓我迷戀于千年的美景中流連忘返。
《美的曆程》,你像一罐經年累月的陳年老酒,把那份苦澀剝去,留着沁人心脾的香醇;你也似一位久曆滄桑的老者,把世俗抛下,印在談笑風生的皺紋。你如縷縷春風,楊柳依依中保留着春的姗姗來遲;你如炎炎夏日,汗流浃背中揮灑着夏的激情四射;你如綿綿秋雨,梧桐深夜中彌漫着秋的纏綿悱恻;你如皚皚冬雪,寒風蕭索中沉澱着冬的剛勁淩厲。
先生的筆太過于獨特,讓我漫步于美的曆程中,忘卻了塵世的喧嚣與浮躁。千年的美景教我應接不暇,色彩斑斓中盡情散逸着古老國度所特有的氣質,讓美、智慧和藝術融入其中,美得深沉、美得壯麗。我不忍下筆,怕唐突了這份美輪美奂的藝術。如高山、如大海、如藍天,讓我瞻仰,讓我膜拜,讓我錯愕驚歎。
美的曆程好長,跨越了千年的曆史長河,擺在我的面前。它開啓于那沒有曆史記載的神秘時代,圖騰的龍飛鳳舞,絢麗的魚紋獸身,可怖的青銅饕餮,張揚着炫耀武力和神秘的時代精神。這種深沉、恐怖、崇高、難以抵擋的獰厲可畏之美,真正讓我體會到“暴力是文明社會的産婆”的深刻内涵。先秦甲骨金文中流動着中國書法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量的美,諸子百家争鳴着中華美學追求功能、關系、韻律之美。我們需要這種美,一種主觀情感客觀化的藝術。我來不及過多地停留,楚漢的浪漫主義已浸潤在我的周身。馬踏飛燕,風馳電掣,力量、邉雍退俣葮嫵闪舜鬂h天子統領下的大國氣勢與古拙的美學風貌。南征百越,北抵匈奴,東逼大海,西入大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崇尚“力”的曆史春秋。再往後觀賞,中國的文藝開始覺醒了。那種超然物外、平淡沖和,那種憂憤無端、慷慨任氣。《易》的萬有流變的生的禮贊,莊的高舉遠慕的人格本體,屈的死亡反思的以往深情,在這裏充分地交彙融合。這是一種風骨,一種超脫、清淨之美。這種美太過自由、太過灑脫、太過奇異,終被統治者用一種輪回來世的信仰之美所取代。
那無數的佛陀,豐富的故事,苦痛的麻痹,讓我們很難想象人們醉心于虛無缥缈的情景。在今天的我們,将如同誦讀悲怆的史詩或翻閱苦難的小說去看待這些藝術圖景,感受着這種通過美學形式積澱着的曆史和人生。美得沉重、陰郁,我不忍細細咀嚼,恍然間來到豐滿熱烈、充盈青春活力的盛唐的大千之美。帶着古老東方美學的特質,“詩聖”杜甫總是那樣的情感深沉,那樣的人道忠實。他完全執著于人間,關注于現實,不求個體解脫,不尋來世恩寵,而是把個體的心理沉浸在苦難的人文關懷的情感交流之中,認爲這就是自己的創作使命。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帶着發現美的慧眼,将絕句、草書、音樂、舞蹈的表現形式合爲一體,構成了當時詩書王國的美的天堂,奏出了一曲世界美苑奇葩的盛唐之音。陡然間,一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讓人高山仰止。峰回路轉,山來水往,我又來到宋元山水美景面前,如暢遊桂林山水般真切美妙。放眼望去,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如睡,四季景象各具風貌,美不勝收。韻外之緻的背後,有着蘇東坡先生對整個人生的空漠之感。這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歎,使得這種美别有一種韻味。山水佳境漸盡,我又回到了靈魂的歸宿,哲學意味的明清文藝思潮似乎在拷問着世事百态、人間冷暖、離合悲歡,入理動情。愛之深、恨之切的複雜之美,似乎給千年的美景留下了無窮的思考空間,我徘徊者、琢磨着。轉念間,西方偉大的哲學家、詩人歌德對中華文藝的一段評價浮現腦海:“在他們那裏,一切都比我們這裏更加明朗,更加純潔,也更合乎道德。在他們那裏,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沒有強烈的情欲和飛騰動蕩的詩興……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制,使得中國維持到數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存下去。”或許這就是對這段美的曆程的很好诠釋。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的流動,其本身就是節奏與和諧。華人和華夏藝術的美的理想是不求凝固的,不變的永恒,而求動态的平衡,雜亂中的和諧,自然與人的相對應而一緻,把它看作是宇宙的生命,人類的極緻,理想的境界。深情、執着、溫柔、含蓄,這些成了這千年美景的标準特征。
這美的曆程又仿佛太短,當我匆匆走過其間,卻又多了幾份不情願回返的意念。我想多表達一點,記述些心得,卻發現原來隻是徒勞。
最後,隻好借用日本的東山魁夷先生《一篇綠葉》中的一段話作爲結語:“無論何時,偶遇美景隻會是一次……如果櫻花常開,我們的生命常在,那麽兩相邂逅就不會動人情懷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閃現生的光輝,花是美的,人類在心靈的深處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熱愛自己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暫的,可他們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覺中我們會感到一種欣喜。”
美文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篇《美学历程》读后感,更多文章尽在美文阅读网。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去年的这个季节,也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季节里,我司组织了书法培训,一年下来,从篆隶行走到行草楷,随着对各种碑帖的品读和临摹,对水一样的墨汁配合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呈现出的力与美无比震撼。年届不惑方知美,方才有了对何为美以及美之为美的初步认识。一年的翰墨学习,方始走向美,走进美的世界。
回想从出生到家庭、学校的教育,似乎我们对什么是“美”,如何“审美”,一直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认知上,或者说,国内的教育只会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价值判断,至于“为什么”和“怎么做到的”则从来没有。老师们告诉你王羲之如何的遒美健秀,癫张醉素如何的狂放空灵,颜筋柳骨如何的挺拔有力;吴带当风如何对飘逸超拔,曹衣出水如何的刚劲稠叠,八大山人如何的疏旷倔强。至于他们为什么写的好、画的好,好在什么地方,这种美的出现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这种美的表现形式等等,一概不知。为什么好?因为老师说好,老师的老师也是这么跟他说的,没人问,没人学,也没人教。审美教育的缺失,让我们早已不具备对艺术的雅与俗、美与丑的鉴赏辨别能力。造成当今书法之怪现状,“丑书”大行其道。
为了更好的学习书法(写好字),多多少少的通过书法来熏陶和涵养自己的美感和审美情趣,有必要系统的了解中国的美学和美术史,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可以说是不得不读的经典之作。初识李泽厚,是在看易中天先生的《闲话中国人》里提到,当时乍一看到这个名字,脑海中下意识想到的是李嘉诚,以为是李泽楷的兄弟之流(悲催的金融民工暴露无遗)。后来百度方知,李泽厚出生于1930年,比李嘉诚略小2岁,一个出生在湖南,一个出生在广东,一个是著名哲学家,一个是香港首富。两个人虽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翘楚,但实在是“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维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美的历程》初版于1981年,内容时间跨度从远古图腾和原始歌舞开端,历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到明清文艺思潮。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和认知,以通俗而又玲珑剔透到语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今新版配了近百幅精美的插图,具体地呈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文字是美的注解,插图是美的具象,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相得益彰,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文字与图像的印证,读来十分的亲切。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对《美的历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美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从老子的众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到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注》:羊大则美,故从大。从这里可以看到,“美”,从味觉上是甘甜的,从视觉上是旷大的,从语言上是温善的。“美”是好看、好听、好味的意思,自古及今都是如此。因此,“美”不同于一般的“漂亮”之意。“美”字出现的时候,往往用来形容眼耳鼻舌身意在色声香味触法全方面都得到愉悦的时候。《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能让读者身心都得到愉悦的书。
《美的历程》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从远古时代到明清近代的各种美的展示。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的狞厉的美,先秦理论精神的儒道互补,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的主题与文的自觉,佛陀世界的壁画、雕塑,盛唐下的青春、音乐性的美,中唐的韵外之致,以及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的文艺思潮,都被作者以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字一一道来,阅读这部书,也就变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的美的享受。
读完《美的历程》,方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美学内涵的一脉相承。美学精神在历史的长河里淘砂剩金,在时代更迭的战火中浴火重生,在文明的交融与冲突中凝冻积淀。随着岁月流逝,这种美的传承和流变感染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和精神。面对如此恢宏的美的流变,情不自禁一唱三叹,流连不已。跟随李泽厚先生的笔触和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与哲学和宗教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是指导人从生存到生活,是人之所以区别动物的根本问题。面对如此人生根本问题,如何从这本经典中,如何在短短的月度读书任务中,吸收更多的营养,领会更深刻的美,提升丁点的审美层次,才不枉先生巨大而重要的美学研究成果。但这又是何其困难啊。话又说回来,美学的涵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应该是一生的追求,岂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思虑及此,更应抱着一份闲情逸致来读。正如李泽厚先生在这本书的开篇和结语所说的话一样,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确有一种“匆匆巡礼”的感觉,他把自己对中国远古到明清的美学认识以最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风格和手法向我们呈现出来。于我而言,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在其启发和指引下进入美学的探究和学习。
艺术和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化、表现和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历程,民族的艺术史也就是民族心灵的历史,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因此,在本书中,谈艺术的发展必先谈社会、思想的变化和演进,以期理解艺术和美发展的内在因素和相互作用。
先生的《美学历程》似乎太薄,只有几十页匆匆翻过;先生的《美学历程》似乎又太厚,让我迷恋于千年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美的历程》,你像一罐经年累月的陈年老酒,把那份苦涩剥去,留着沁人心脾的香醇;你也似一位久历沧桑的老者,把世俗抛下,印在谈笑风生的皱纹。你如缕缕春风,杨柳依依中保留着春的姗姗来迟;你如炎炎夏日,汗流浃背中挥洒着夏的激情四射;你如绵绵秋雨,梧桐深夜中弥漫着秋的缠绵悱恻;你如皑皑冬雪,寒风萧索中沉淀着冬的刚劲凌厉。
先生的笔太过于独特,让我漫步于美的历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浮躁。千年的美景教我应接不暇,色彩斑斓中尽情散逸着古老国度所特有的气质,让美、智慧和艺术融入其中,美得深沉、美得壮丽。我不忍下笔,怕唐突了这份美轮美奂的艺术。如高山、如大海、如蓝天,让我瞻仰,让我膜拜,让我错愕惊叹。
美的历程好长,跨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摆在我的面前。它开启于那没有历史记载的神秘时代,图腾的龙飞凤舞,绚丽的鱼纹兽身,可怖的青铜饕餮,张扬着炫耀武力和神秘的时代精神。这种深沉、恐怖、崇高、难以抵挡的狞厉可畏之美,真正让我体会到“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的深刻内涵。先秦甲骨金文中流动着中国书法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诸子百家争鸣着中华美学追求功能、关系、韵律之美。我们需要这种美,一种主观情感客观化的艺术。我来不及过多地停留,楚汉的浪漫主义已浸润在我的周身。马踏飞燕,风驰电掣,力量、运动和速度构成了大汉天子统领下的大国气势与古拙的美学风貌。南征百越,北抵匈奴,东逼大海,西入大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崇尚“力”的历史春秋。再往后观赏,中国的文艺开始觉醒了。那种超然物外、平淡冲和,那种忧愤无端、慷慨任气。《易》的万有流变的生的礼赞,庄的高举远慕的人格本体,屈的死亡反思的以往深情,在这里充分地交汇融合。这是一种风骨,一种超脱、清净之美。这种美太过自由、太过洒脱、太过奇异,终被统治者用一种轮回来世的信仰之美所取代。
那无数的佛陀,丰富的故事,苦痛的麻痹,让我们很难想象人们醉心于虚无缥缈的情景。在今天的我们,将如同诵读悲怆的史诗或翻阅苦难的小说去看待这些艺术图景,感受着这种通过美学形式积淀着的历史和人生。美得沉重、阴郁,我不忍细细咀嚼,恍然间来到丰满热烈、充盈青春活力的盛唐的大千之美。带着古老东方美学的特质,“诗圣”杜甫总是那样的情感深沉,那样的人道忠实。他完全执著于人间,关注于现实,不求个体解脱,不寻来世恩宠,而是把个体的心理沉浸在苦难的人文关怀的情感交流之中,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创作使命。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带着发现美的慧眼,将绝句、草书、音乐、舞蹈的表现形式合为一体,构成了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天堂,奏出了一曲世界美苑奇葩的盛唐之音。陡然间,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让人高山仰止。峰回路转,山来水往,我又来到宋元山水美景面前,如畅游桂林山水般真切美妙。放眼望去,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四季景象各具风貌,美不胜收。韵外之致的背后,有着苏东坡先生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使得这种美别有一种韵味。山水佳境渐尽,我又回到了灵魂的归宿,哲学意味的明清文艺思潮似乎在拷问着世事百态、人间冷暖、离合悲欢,入理动情。爱之深、恨之切的复杂之美,似乎给千年的美景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空间,我徘徊者、琢磨着。转念间,西方伟大的哲学家、诗人歌德对中华文艺的一段评价浮现脑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加明朗,更加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数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或许这就是对这段美的历程的很好诠释。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动,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华人和华夏艺术的美的理想是不求凝固的,不变的永恒,而求动态的平衡,杂乱中的和谐,自然与人的相对应而一致,把它看作是宇宙的生命,人类的极致,理想的境界。深情、执着、温柔、含蓄,这些成了这千年美景的标准特征。
这美的历程又仿佛太短,当我匆匆走过其间,却又多了几份不情愿回返的意念。我想多表达一点,记述些心得,却发现原来只是徒劳。
最后,只好借用日本的东山魁夷先生《一篇绿叶》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是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己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一种欣喜。”
标签:读后感800字、下一篇:我的阿勒泰读后感800字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