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台灣作家張德芬的心靈小說,故事從杜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下面是美文閱讀網爲大家搜集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歡迎閱讀。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一)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沐浴着溫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爲你撥開雲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裏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雲,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直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裏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希望。在中學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老師眼裏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鬥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标準變得多元,再想爲自己标記一個閃亮的标簽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随着人潮不自覺的走着,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我想,也許我的外表可以代表我,于是開始關注自己的着裝;也許我的工作可以代表我,于是積極參加社團,想在忙碌中體會自我的存在;也許成績可以代表我,于是勤啃書本,爲成績單上的分數下力氣。可是當我閑下來,獨處時,還是會感到空虛撲面而來,我不快樂,這是爲什麽?伸出雙手想去抓住自己卻落空,我到底是誰?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并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松,但這與内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己的身體。

  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複複,卻影響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直覺的見證。”

   這是曾經台視知名女主播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的一段話。對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你可以理解爲你是一個曆經幾世輪回的古老靈魂與肉體精 神的融合;對于更多的人來說,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是可以感受,觀察,檢驗自己思想情緒的一種覺知,我們擁有身體,身份,甚至思想,可我們不是他們。這其實 是換了一種更高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當我把自己定位爲駐紮在身體裏的覺知,借助身體,身份等來體驗這個世界,突然發現以前的一些問題不再是問題,隻需正确對 待自己的得與失,不因爲外界的褒貶而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有錯改錯,就事論事,絕不将對事情的看法變成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因爲任何一種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 己。

  書中還講到,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悅平和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可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悅的 狀态。這就是我 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不會留戀糖的甜蜜,正是因爲我們曾經喜悅滿足,長大後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滿缽滿,擺到自 己面前,試圖讓自己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将我們與真我的喜悅平和層 層隔離。我們太執着于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錯不在我們追求外物,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要過于追求。太執着于外 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别心,對于那些我們認爲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 欲望,将自己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悅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并且學會傾聽自己内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強烈 的方向感,不至于在高度繁華的世界裏,淪落爲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幹什麽,要到哪裏的窮忙族。

  寫的這些,其實隻是書中内涵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爲它隻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沒有人可以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可以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爲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對于初入心理學、心靈修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修地圖,是不過分的。隻是每個人可能選擇不同的主幹道。另外,覺得原來很多宗教裏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确的證明爲是合乎科學的,比如說,心想事成,臣服态度,祈稌r的能量場變化……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二)

  爲什麽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爲什麽我不快樂?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想必很多人都這樣問過自己,在都市生活中的我們常會感到迷失和疲倦,不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而這本書則掀起了對心靈探索的高潮,書中涉及很多對心、追求的探索,對幸福的定義,對生活的态度。

   書中描述女主人公與一位老人的談話,中間穿插些結合生活的小故事,有的涉及工作、情感、性格、人際關系,這是一本 “現代修心書”,作者用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這四個層次,提供者在生活中身體力行書中的種種建議,讓讀者獲得身心的療愈,作者用心良苦,在字裏行 間,用心與煩惱的人們耐心交流。書中的老者是智慧的象征,意在告訴讀者要善于和自己内心深處的智慧老者交流,抛開世俗現實世界的困擾和面具,發現潛意識裏 真正的自己。

  你可能在忙碌中漸漸忘了自己追求生活的最初動機;你可能帶着面具遊走在形形色色的人群裏,在遇到挫折失敗後不願面對自己 和周圍的環境;你窮盡一 生追求的可能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費盡心思争取的可能最後使你失去了快樂,現在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每一個人都無所适從,而這本書恰恰指明了方向,要看得 清内心深處的自己,我們所追求的“愛、和平、幸福”才有意義。

  “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隻是有的禮物包得很難看,讓我 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 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内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在書的最 後,老人這樣鼓勵着主人公,如果我們耐心剝開它們一層層的外殼并且将這些禮物細細品味,那麽生活将會是另外一番風景。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