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读书笔记之潘向黎《如一》

  以前看过一本潘向黎的书《万念》,取“万念丛生”之意,属于散文集,都是些一闪而过的感想和情绪,其中不乏一些很有道理的生活感言和名言警句,看得出她也属于很有自己想法的女子,所以这次看到她的书,毫不犹豫地就拿回家要再看一下。

读书笔记之潘向黎《如一》

  这本书和《万念》风格大异,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我猜她可能和安妮宝贝一样,积累到一定程度,思想自然而然跨越到另一个高度和时区,从以前多愁善感风花雪月烟雨蒙蒙模糊不清的感性女子,回归到现实社会认真工作安于生活视野清晰思维敏捷的理性LADY,不知道是年龄的关系还是经历使然,总之,女人大多是这样的发展路线,突然有一天你会意识到感情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情绪更是全然没有用处,只有你自己是自己的归宿,于是一切都开始重新排序按部就班,不再任性,开始过一种比较积极意义的主宰生活方式……

  言过正传,说这本书,它的构成简单清晰,分成读山川记、读故乡记、读人物记和读书观剧记四部分。

  读山川记自然就是游记了,作者记录的并不是什么著名的旅游胜地,也并没有过多地描写景色,她应该很认同迟子建关于游记的观念,“单纯地描写风景是没有意义的”,文学要做的,就是要把单调、死寂的风景注入情感。于是她记录的地方都是和她有感情联系的,比如厦门,是她父母定情的地方,比如东京,是她留学生活过的地方,比如明月山,是她感受到禅的慧智和空明的地方,比如金华,她真切地怀想了一番南宋人杰陈亮……因为有所感,同样的景色在每个人的眼中就变得不同,风景像是也活了起来,具备了性格和个性......

  第二部分写故乡泉州,把泉州的过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经的繁华和没落、古诗词中的泉州、泉州的刺桐花、福建茶的前世今生,总之,和泉州相关的东西基本都写透了。

  第三部分主写人物,大多是作者接触的文学圈内的文化人,包括陆文夫、丁帆、毕飞宇、范小青等等,我这才知道原来潘向黎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评论家潘旭澜,被陕西的文学界人士推崇备至,后来她采访陈忠实,当陈忠实得知她父亲是潘旭澜后立码由工作态度转为朋友态度,反客为主,邀请她一起吃饭聊天……看她写这些有名的文人,可以了解这些作家作为普通人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比如毕飞宇居然是天真的,范小青是豪爽的,陆文夫倒是人如其书,雅致温和的,哈哈,颇有一点看明星的八卦的感觉……

  第四部分读书观感,是我最爱看的部分,希望从别人的阅读中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或者比较一下同一本书自己的观后感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不过因为她是编辑,评论书的作者她大多认识,所以看的时候偶尔有些彼此互相捧场的感觉,比如她在这本书中夸黄昱宁“满腹经纶”,不像她的同龄人,一般多靠感觉,莺燕桃李一大片,好看是好看,缺点只有一个:不看也不会损失什么,而且说黄聪明、自信、老辣又不失分寸感……而黄昱宁的书《阴性阅读阳性写作》中则夸赞潘向黎“她的笑容像一朵半开的花,此前此后都是故事”……当然,诸如此类的互相站台也是应该的,这是属于知性的女人和女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更可贵、更难得。

读书笔记之潘向黎《如一》

  不过她夸起人来真是绝,比如称赞毕飞宇的那篇“看败家子毕飞宇请客”,把毕飞宇的才华比作一次次奢华的宴席,别人“请客”要考虑一下家底,希望细水长流,而毕飞宇才华太丰沛了,不在乎每次都极尽奢侈,永远有丰厚的“家底”,怪不得后来毕飞宇认为众多对他自己的评论中,潘向黎这篇是最佳的……哈哈,才女!

  现在,越来越爱看女人写的书,轻松的也好,严肃的也罢,总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份女人自尊自爱、恣意生活的快感,再加上一份理解和体贴,男人所谓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书中摘录:

  无论什么季节,无论风雨晦明,无论山呼海啸,即使音书断绝,即使朝不保夕,即使独处危崖,我们都知道,有那么两个好友,心底开着雷达,搜索着自己的动向,关注着自己的命运。

  目不杂视,耳不杂听,心不杂念。静则安,安则定,定则空,空则明。

  我们往往确实知道什么是好的、对的、应该做的,但是在关键时刻无法把握住;也非常像一个寓言:不是因为不重视,因为太重视了,反而失去。

  人是应该被尊重的。

  中国女人真不容易,中国女人活得真累啊!有来自生存的压力,来自传统的负担,竞争时代的要求和女性纯真本性的冲突,衰老和疾病,灵魂的孤独,心灵的痛苦。连亲情都带着苦涩。

  有时候读一本书会让你真正物超所值,因为你会觉得是同时在读三本书:读诗、读史、更读人生。

  看方方的《武昌城》你会发现,过去的很多习惯于接受的“观念”是多么荒谬。不该死的人倒下了,不是一个,是一片片倒下,冲锋号没有响起,胜利没有来,而且最后到来的都不知道能否称之为胜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挡子弹,挡的人死了,被掩护的人也还是死了,让为他而死的人的牺牲毫无价值……这部小说真正的主角,应该是绝望和悲哀。绝望是其中每个人的,悲哀是作者和读者的。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上一篇:《How Democracies Die》英语读书笔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