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无处可藏》读书笔记

  隐私到底有多重要?

  微信投票需要获取你的姓名、朋友圈相关资料,点击同意。

  小程序需要获取你的地址,通讯录等相关资料,点击同意。

《无处可藏》读书笔记

  上传身份证或者是完成注册详细信息,所有商品打五折,还是同意。

  中国人的隐私有多不被重视,以至于百度的大boss公开说,中国人不那么在意。

  好似成了傻子,被卖了,还在说,这个产品、这个服务挺好的。

  1 《无处可藏》

  当2012年斯洛登爆料美国的窃听行为时,全世界都展开了讨论,谁谁谁被窃听了,谁谁谁没有隐私了。

  但对于那时的自己,整个事件,基本是人云亦云的状态。

  而六年以后看了这样一本书,完整了介绍了,整个过程,关于那个脑海中的电脑高手,虽然文字依旧将其埋在雾气当中,但至少这个人的相关特征通过文字缓缓呈现。

  理智、有能力、逻辑性好 、谨慎。

  而不是偏执狂、激进分子、自恋狂。

  整个事件从明面上看,好似斯洛登一个人的舞台,但是背后却是一整串完整的流程,记者、报纸、刊物、以及中间的链接纽带。

  就像一部电影展开一个个镜头,带入六年前的惊心动魄之中。

  而后面的文字部分,又想纪录片,从不同的角度解析着事件背后想要推动的事实,想要关进笼子的权利,以及想要变成局外人身份的记者。

  2秘密

  如果你有一种能力,可以看穿所有人的心思,你想要吗?

  如果你发现有一个人能够看穿你所有的心思,你还能和他做朋友吗?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这样的一个人变成了每天面对的移动设备,它知道你的聊天对象,它可以分析出聊天内容中的关键字句,它甚至可以通过文字对比判断你当时的情绪与聊天的结果。

  一个人的一天,或者说一个人的人生已经与电子设备发生了高度的重合。

  如果有人能够读取电子设备上的秘密,那么他就能读取你,通过引导你,做他想要你做的事情。

  高中开始用QQ,大学开始写网络小说,写博客,经营不同社群里面的个人账号,希望在网络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而现在,小到发朋友圈都会想,这个痕迹是否应该被留下;在评论时,会思考,这个痕迹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太多人一不小心变成了旋涡中心,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父亲在年幼时总告诉我的那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

  网络的世界,越多的痕迹,越多的漏洞,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出列的是谁。

  谁也不知道,出列以后是被舆论压死,还是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痕迹,都会被记录,如果不能被很好的隐私保护,最终会成为射向自己的利刃。

  3 你看到的世界

  第一次打开抖音的时候,觉得没有意思关掉了,因此逃过了一次习惯于兴趣的被记录。但逛淘宝APP的时候却没有那么幸运。

  但如今的淘宝,越来越与我当初用的时候相距甚远。

《无处可藏》读书笔记

  那时淘宝还没有开始分析消费习惯,我买了连衣裙,它可能会给你推荐玩具拼图,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小玩意,那个大大的市场展示着,琳琅满目。

  而现在只要我买了一件东西,相同相似的东西就会反复推荐,点了史莱姆以后,他就永不间断的觉得你需要减压,我能看到的,并不是市场上的丰富,而是根据我的情况,只给我适合我的。

  如同现在很多的APP,只要你主动搜索一次,就会根据你的搜索反复给你推荐类似的产品,但是如果我买了电饭锅,我真的不需要再看一百个电饭锅的推荐。

  我希望我能够通过互联网得到一个真实且丰富多彩的世界,而目前的情况是,互联网能够给你的是一个你希望看到的世界。

  3 客观与自由的新闻报道

  作者从自身的角度阐述了报道以后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有同行的赞许,也有尖锐的口诛笔伐。

  两方观点的交织其实正常,而文章却从记者与新闻报道的自由与客观角度,引入了一个深入的思考。

  记者在对于事件的报道上,应该遵循完全的客观,但是没有人能够做到完全的客观,童年的经历,所在的位置,成长的环境都会影响一个人对于事件的看法。

  而新闻报道要求的公正客观需要记者来完成,而本就七情六欲的人如何完成绝对的公平客观呢。

  所以,新闻其实其实质上还是具有煽动与情感性的文字体,只是更为隐蔽和高明。

  作者在文中提到记者需要拥有“局外人”的身份,才能更为客观的报道事实,从多方面来完善事件,但是目前记者团队多是属于某些利益集团,以至于他们的产出变成了利益集团的传声筒。

  从这个角度,其实书籍回到的自由与限制的最初辩题,政府对于公民的相关数据的收集的自由与限制、民对于自身言论自由与限制、记者对于工作的自由与限制。

  每个人,每个角度,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自由,也有相关的限制。

  能做的,唯有沟通与遵守。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