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读书笔记之陈绮贞《不在他方》

  第一次看陈绮贞写的书。

  虽说作者是一个歌手,却是一个很有才气的歌手,她歌曲的每个音符,每句歌词,完全都是她亲笔创作的,像朱哲琴一样。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又去网上下载了她的歌,听了一首《旅行的意义》,旋律婉转,曲调简单,映衬着她的声音,非常的干净及清澈,很有些王菲那种天籁之音的感觉。

  然后知道她是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好吧,是个学哲学的女生哟,唱歌只是机缘巧合。

  这本书的名字《不在他方》,英文用的是Placeless Place,指一个无根、不确定、无法命名的空间,很符合哲学系的风格哈。如果不在他方,应该就是此时此地吧,她自己说,“这是一本关于追求的书,探索的对象是现在,是这里;不属于过去或未来,也不在他方”。

  所以,全书记录的就是一些在路上、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比如柏林的一个晚上,斯威士兰的一天,下雨天,租屋,宿舍,照片,武侠小说等等……我个人觉得,无论作者在书中记录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就是此时此刻我的感悟,我心灵的归属,一个placeless place.......

  整本书的特点,语言内敛含蓄,情感细腻敏锐.......生活中的琐碎,喧嚣嘈杂的市井生活,早年家庭破碎带来的伤痛,娓娓道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伤感,反而有一种觉悟的力量。序言中骆以军形容得非常贴切:她“疑惑中相信,悲伤中微笑,看似柔弱却从不犹豫伸出坚定的手,朝远方出发的同时却无比珍惜沙漏里每粒昔时时光的沙粒”……

读书笔记之陈绮贞《不在他方》

  看她写欣赏花的姿态,“在花开得最美满的时候,你不移开视线地看着它,在你眼前,开始凋零的瞬间,你没有惊叹,没有怜惜,你只是知道,你正在看着一朵这世界上最绝美的花”。

  于是,我想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呢?--在女儿不断长大的过程中,你一直陪伴着她,看她笑,看她哭,你拥抱她、安慰她,然后她慢慢长大,慢慢离你远去,你不悲伤,你不失望,因为你知道,你们一起渡过了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这就是看书的愉快和感悟吧......

  书中类似的让你有所感悟的句子很多,比如:

  人生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理解世界的。

  我在顷刻间就看完的一切,他们看了又看,所见之物因为长时间的凝视,从无法逃离的被动者变成了主动的陪伴者。

  最令人害怕的,不是你必须眼看着落下的花瓣自然的腐烂,而是因为恐惧将整盆花株连带泥土一并挥去,覆上厚厚的水泥,永不闻花香。

  据说巴比伦人发明的占星术辗转传到中国,便成了紫薇斗数。都是以一个人出生的时间作为判断标准,看当时天上星宿的位置,绘出一张生命地图。后来参数更多,出生时的经纬度,时间判断标准精细到分……

  去过斯威士兰,她感慨: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所有的幸运和不幸,就像是万花筒里的星星,命运之神不知道何时双手一转,有些星星就陨落,有些星星永远孤垂在宇宙最遥远的角落。

  威尼斯的洒脱,任大家来凭吊还不知期的毁灭,欢乐地在照片中留下参与进行中的死亡的证据,感觉不出这个进入倒数计时的城市的担忧。真实是,人很难抗拒这种没有明天的堕落。

  在柏林酒吧自己计数付账:诚实本来是一种美德,用来彼此检验的诚实和一种能够自我满足的诚实,的确还是不同的。

  旅行中的很多细节和启发,仿佛经过飞行回来的途中被脱水保存,到了像今天一样下着绵绵细雨的早晨,就不成比例地开始吸水膨胀。

  瑜伽:肉体的疼痛和欢愉是真的。但人生最终,是让你练习,是要通过身体的节制,让灵魂有机会,体会自由。

  这阵子我突然明白了人为什么需要死亡。需要完整、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彻底汰旧换新。需要一种可以相信的轮回形式。

  想当年,除了勇敢,我还有一种麻木的特质,因为突然搬家、转学,父母离异,身体突然长高,牙齿猛烈生长,因为生活的剧烈改变而意识到不是只有昨天和明天,而是还有过去和未来。这一切归属于成长的种种现象,让我对于单单只是疼痛,没有了太特殊的感觉,忍耐一下,事情就能最快地结束。

  就像大家玩捉迷藏的时候,我总是躲得太好了,认真地游戏,认真地屏住呼吸,直到所有人都离开了,或说是根本忘了我的存在,才孤独地庆祝自己的胜利。

  我相信每个人的一生,都还是有着决定性的界线,在过了那条界线之后,即使你还是睁着孩子的眼睛,你看到的也不再只是孩子眼中的世界了。身心的痛楚的确是最快的成长,亲身踩在时间上的尖刀,忍耐过一种只有自己能让自己解脱的遭遇,成长的计时器才真正开始启动。

  照片是一种可以永远拥有此刻的影像。

  朋友去世:生命是一种探寻,有人问我为何总是和煦地写着唱着,只因为现实迎面而来的强度,需要平日的温柔来补偿。

  一个人该如何归属,与其说是人在空间中移动,更可以说是自我版图的扩张,人就是活着的地图本身。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