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我们生活在一个眼界受到束缚的世界,我们在过去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会阻碍我们接受新的思想,阻碍我们重新评价一些我们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

  从《海洋与文明》、《枪炮、细菌与钢铁》到《丝绸之路》,他们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点,就是与以往不同的视角。

《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从陆地说到海洋说,从人种决定论到地理决定论,从欧洲中心论到东方中心论,跳出惯有思维和框架,描述世界历史,诉说人类恢弘。

  在《丝绸之路》的前言,作者3次提到不同的角度,可见本书的新意。

  看待历史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角度……

  好多故事都让我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历史……

  总之,我希望这本书的读者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

  连接东方和西方的丝绸之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从远古一直讲到塔利班,跨度很大。从最初的贸易之路,转成宗教之路,再因能源而成战场——伊战之路……整整25条路,怪不得本书英文名字是个复数《TheSilk Roads》。

  我喜欢的

  世界一直都是一张巨大的网

  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快速发展,我们把这归功于科技、互联网和交通。但全球化其实早在几千年前还没有这些功臣时,便已经大大存在。

  否则,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不会写出“乌浒河上的巴克特里亚(位于今阿富汗北部)人极擅谈判和贸易,其国都成为各类商品的交易市场,货源地既遥远又广泛。”

  丝绸之路,是形成这张网的原因之一。

  站在这里,你能打开一扇审视历史的新窗口,你将看到一个复杂交织的世界:大陆与大陆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亚大草原上发生的事情可以在北非感同身受,巴格达发生的事件可以在斯堪的纳维亚找到回响,美洲的新发现会影响中国商品的价格,进而使印度北部的马匹市场需求剧增。

  无论人们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一直都在。

  世界一直都是一张巨大的网。所以,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

  2000多年前,中国手工制造的丝绸可供迦太基和地中海周围其他城市的权贵豪门穿戴,法兰西南部生产的陶器能够出现在英格兰和波斯湾,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阿富汗背部的建筑雕刻着希腊文字,中亚蓄养的马匹骄傲地驰骋在千里之外的东方。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2000年前一枚金币的生命历程。它在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级造币厂铸造,作为一名士兵的部分军饷被用来在英格兰北部边疆购买物品,随后又回到了罗马帝国税务官的保险柜里,接着到了一个去往东方的商人手里,后又被用作支付购买在巴里加沙销售的食品。它深受兴都库什地区统治者的喜爱,他们感叹钱币的设计、形状和样式,然后让雕刻师照原样制作——而雕刻师本人可能就是罗马人,或波斯人,或印度人,或中国人,或就是学过造币技术的当地人。这是一个相互联系、非常复杂、渴望交流的世界。

  更直观地,我们今天通过前人留下的图片记录发现。比如在马来西亚滨城寺庙里的壁画上,一艘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试图找寻世界了解世界;比如荷兰黄金时代维米尔作品《窗边读信的少女》,画面前景处有一件极具亚洲特色的青花瓷器。

  图片1.png

  早在2000年前,全球化就已经是事实,它提供着机遇带来了问题,也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所谓的——

  5世纪中期教派之争

  表面上是语言转化问题(古叙利亚语翻译成希腊语),事实上,争论的背后完全是一场两位教会首脑之间的权利之争。

  圣地远征军

  表面上,是为了信仰和虔诚的骑士精神。

  据某个参与决策的高层军官记载,这一决定是高级机密;对外界,我们只说是海外航行。

  事实上,都和个人利益、对方对手和相互争执相关。

  某个西方修道士甚至闯入12世纪皇家修建的潘托克拉托教堂。“把你们这儿最珍贵的遗物拿出来,”他命令一个教士,“否则马上杀了你!”他发现一个装满教堂珍宝的箱子,恨不得“双手去抓”。

  蒙古人的崛起

  表面上是他们在外界眼里所谓的生活方式漂泊不定、混乱不堪,事实上: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很有规律、很讲秩序,不断迁移并非无目的地漫游,而是为了满足畜牧的需要;对于豢养着大批牛羊的它们来说,找到水草丰盛的牧场不仅能让部落走向成功,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部落的生死存亡。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阅读史书最大的收获。哪怕于当时一刻尚未清晰,但经过岁月的洗礼,真相总会显示出来。于是就有了那么多“所谓的”和“事实上”。

《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19世纪50年代美国对伊朗的援助

  表面上是帮助——帮助伊朗人建立一个没有压迫的、“繁荣和平的世界”。事实上,美国人之所以愿意做这些事情,部分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英国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扶植那些中东政权,部分是因为需要对苏联的扩张做出反应,然而这些都不是美国密切关注伊朗的理由,真正的原因在于石油。

  文字优美

  《海洋与文明》的文字风格偏文献类,所以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些生涩。《枪炮、细菌与钢铁》的文字通俗幽默,很平易近人。《丝绸之路》则与这两本都不同。

  描绘历史需要一张巨大的画布,但也需要对细节的精确把握。当画卷最终完成后,得做到从远处看引人入胜,从近处看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这也意味着本书的写作既要让比较缺乏历史知识的读者看得懂,又要让专家觉得足够专业。

  这是作者对自己的要求,在我看来,他的文字优美,刻画细腻。

  摘录几段感受一下:

  中国的巨变如何在过去的历史中找到影子,各国权利的兴衰起落、世界各地的黎明与黄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规律。

  它还指出,世界旋转的轴心正在转移——移回到那个让它旋转千年的初始之地,丝绸之路。

  这应该是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时刻,一个基督教灵魂和肉体重归一体的时刻,靠这两条有力的臂膀(即罗马和波斯,两个最伟大的文明古国)的并肩合作,大西洋和喜马拉雅山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今日的威尼斯是古代辉煌成就的缩影,但让威尼斯崛起的星星之火却发端于无情的人口贩卖……那些受到利益威胁的人企图借此剪去威尼斯逐渐丰满的羽翼。

  这些是伟大的帝国在倒下前的垂死挣扎,他徒劳地想要挽留昔日的荣光。

  文字既生动,又接地气,让人很容易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却不流俗。如同书中提到的《经济学人》杂志之评价——本书充满了“精美睿智”的描写,万分赞同。

  当然翻译的流畅和准确,也是功不可没。

  我不喜欢的

  从内容上讲,尽管我知道不应过于民族狭隘,应该跳出原有的认知,站在世界角度看中国,可我还有些在意书中有点打酱油的中国角色。毕竟丝绸之路的另一端是中国。而主要描述都是西方那半条丝路的内容,与欧洲紧密相连的内容。

  1993年……这一时期的中国也在经历重大的转型,邓小平等人在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中取得成效,将这个国家从一个偏远的地区性势力改造成为一个经济、军事和政治抱负不断提升的大国。

  偏远的地区性势力?世界是这么定位中国的吗?感觉还是以西方世界为中心的角度来写的。

  从形式上说,依旧是注释和地图的缺失。相比于西方世界和历史而言,中东这部分区域的国家地理上离我们更近,但心理上却更遥远。所以对于没有概念的人来说,还是买个世界地图搭配在一起看吧,效果更佳。

  这本书引发思考——今天我们认为充斥着恐怖主义的中东地区,昔日曾是万国垂涎的世界中心,再过几百年,这个中心又即将在哪里呢?

  这本书也揭露了本质——无论这个中心在哪里,人类的进程目前为止总在佐证着这样一句话: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希望,总有一天,我们人类的荣耀远高于此。每一个人,正如,来自希腊圣地德尔斐的箴言:

  童年时,听话;

  青年时,自律;

  成年时,正义;

  老年时,智慧;

  死去时,安详。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