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见识》读书笔记

  昨天和大学的师兄交流,建议我读一下吴军博士的《见识》。一直是很喜欢吴军博士写的文字,于是花了大概 2 个小时读完。

  我读书一般不会去精读,但会偶尔停下,联想自己当前的状况加以思考。以前就是有一些想法,也就一闪而过。现在越来越珍惜这一些想法,有意要把他们记录下来,有些得去执行,有些可能后面记起可以回忆。

《见识》读书笔记

  一年一个月的假期

  我不论多忙,每年夏天一定要休息一个月。最近两年,暑假是带着全家在奥地利的小城萨尔茨堡度过的,因为在那里可以欣赏到世界顶级音乐大师们的表演。

  目前的我呢?每一年最多也就只有 15 天的假期,然而并不够使用,更不需要谈到可以有出去度假了。我是否也可以拥有这样的一个目标,让自己每年有一个月的休息时间,也带着老婆、孩子到国外去度假。一方面可以提高一些阅历和见识,一方面多陪伴家人,让孩子也能有一个不一样的童年。

  说到要出国,我现在应该还完全没有准备好,因为语言交流能力不行。因此这个目标要是成立的话,我在现在就得学好英语,报个雅思或者托福,尽可能快地掌握流利英语交流的能力。说真的反过来也有助于自己的工作,现在国际化大目标在前面,现在每天阅读大量的英文文档还是很吃力的,词汇、语法、联想等能力真的很差。

  那么,奥地利小城萨尔茨堡是在哪里呢?我的大脑里竟然对这个一点概念也没有,整个世界地图上我也忘记了奥地利的位置,它离我现在有多远?去那里需要多少的成本?除了奥地利,还有哪些地方值得去?一直想要带老婆去趟欧洲,那么应该如何去,怎么去?

  太多选择,反而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这一个章节,主要是利用了印度人在美国职场的表现比中国人好的几个原因来阐述。简单概括来看,从印度的文化及当前的发展来看,他们在美国往往能够选择的很少,而作为主场的美国人以及国家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人来说,就有太多的选择了。选择太多,导致人太浮躁,不愿意长期在一个地方、一个领域努力经营,而做到顶级是需要时间的。

  活在当下,摆在眼前的也有很多的机会。职场上的跳槽,让你从一个大公司跳到另外一个大公司,或者是和志同道合的人出来一起创业,但无论如何,选择前两者都会对当下的工作与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作出抉择。最近也是在问自己,你会选择哪一条路?是否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后来思考良久,看清了,这个虚拟的选择是多余的,既然认定了一个方向,那又何须纠结向左还是向右,坚持直行才是捷径。

  “人生应该做减法”

  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因为你已经很抓紧时间了。你需要做的事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少做事。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其实也无关大体,就不需要去做它们,这样你就不会天天忙忙碌碌。

  工作这么多年了,我还是很清晰地记得《钢铁是如何炼成的》的里面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像个机器一样,为什么不能做一些减法,让自己多一些时间来生活呢?给自己一个目标,每天工作最多 10 个小时,也就是只能投入 50% 的精力就好了。换句话来说,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给自己多一些呼吸的空间。

  “人生是马拉松长跑”

  与之对比的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可能没错,在当下的中国环境中,很多家庭都会有这样的观念去培养孩子。但更关键的是,即使在起跑线上赢了,今后也未必赢,因为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一辈子的事情,是马拉松比赛,而不是百米赛跑。更何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人主动退场,请注意,这里是“主动”退场。最后的赢家,不是一开始跑的快的人,而是为数不多坚持跑下来的人。

  暑假又要到了,我听到的是很多小孩子上各种兴趣培训班,想想就很累。以前我们条件不行,暑假两个月就是在家里避暑,吃饭睡觉看电视,非常自由开心。以后我想我也不会给我们小孩去报各种培训班,除非他很喜欢。

  持续阅读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但是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现在最享受的时间是坐地铁或者公交车,因为我可以拿起手机进行阅读。当然和读一本有所区别,因为现在会有很多公众号、知乎专栏可以去看。看的内容其实取决于你的订阅类型,有时候读到一些好文章,我会收藏起来,稍后再认真阅读一遍,二次吸收。但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其实很容易遗忘,获取的知识点也是离散的,它只适合于在坐车这样的场景。

  越来越发现,你对于某一件事的看法,取决于你的见识 -- 视野。视野说白了就是你获取到的信息量,没有这些信息的储备是难以说出你的想法的。或者根本就没有想法。以前、现在,我就有这种尴尬的情况发生,一个会议上没法插入话题,会后也没有什么想法。这其实很危险,你想要什么?能要什么?没有发声就意味着会失去机会。因此,越发觉得阅读非常重要,应当摄入比当前所处位置更多的信息,方能再往前走。

  没记错的话,马总年初的时候定了要读 100 本书,现在看来不无道理。多吸收知识,才能有智慧。

  拉里·佩奇的经营管理智慧

  他是谁?我居然不知道。他是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按道理,在互联网行业,我应该去了解每一个巨头公司的历史,它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特此记个 Action,我觉得它们这些名人的经历非常有用。

  把产品做成牙刷

  好的产品,就应该是牙刷。每一个人每天都会使用牙刷,每天至少 1 - 2 次,有些人会更多,每次会有 3 - 5 分钟。因为大家都在使用,因此离不开它了。牙刷式产品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由于牙刷是每天都要使用的产品,它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如果它有 1% 的时间不灵,那么大家都会很烦。

  牙刷式的产品功能简单,因此容易被同类产品替代。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爆款了。一个好的品牌,每过一段时间要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提醒大家它的存在。

《见识》读书笔记

  从本质中寻找商业模式

  谷歌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提供了有用的内容。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内容,而没有注意到“有用”。从这个观点来看,我已经看到了百度的非常可悲之处。百度依靠国内的搜索流量入口,却是提供“无用”的内容。从这一点来看,百度的搜索是迟早要悲剧的。

  薪火相传

  谷歌如果只做一个产品,那么将会活不久。一个企业和一个人是同一个道理,会有生老病死。应该正确地认识到一个企业是会死去的,没有不死的公司。那么这这种前提下,如何让公司的基因能够传承下来,才是更好的延续。

  销售大师的智慧

  这里我就简单罗列下几个要点吧,已经很有感触了:

  销售的本质:把钱收回来。与我们常规想象的不一样,销售其实不是把东西卖给你,而是把你的钱收回来。收钱,才是它们的目的。

  持续的生意:让顾客把买的东西用光。简单举个例子,你到理发店,会让你办个会员卡,然后往里面充钱。虽然你在一开始获得了一笔不小的流动资金,如果你只是提供理发的服务,那么就有问题了,你要为此花费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但如果你还提供其他的服务,例如美容美发,那会相对好些。

  商品和服务要让消费者有面子。如果我们能够顾及别人的面子,生意就能做好,事情就能做好;如果我们为别人提供价值,而不是一味地推销,我们的产品,甚至我们自己,就会收到欢迎。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