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未来简史》读后感

  凭借着对部分医学知识的了解,终于在近期读完了这本著作,不得不说,它颠覆了我的世界观,也让我产生了无限遐想,就好像地球从我认识的球形突然变成了一个立方体一样,我被重重地震惊到了。尤瓦尔·赫拉利教授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人类的发展历史,并提出了一些未来的瞻望,虽说我要去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却实在是担心对他这三十万字的研究成果产生误解,另外,这本书本就是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几千字的读后感也难免颇失妥当,就权当这篇文章做是浅薄之见吧。虽说书名是“未来简史”,但作者还是花了大量笔墨来回顾历史,以至于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分析,从而得出了我们接下来可能迈出的下一步。

《未来简史》读后感

  窥探未来

  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阿米巴原虫,再到爬行动物,最终成为智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如今的智人,正处于一个从过去向未来过渡的节点上,我们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克服了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个威胁人类生存的大问题,正在走向永生,永远快乐和化身成神的道路上,这些确确实实是正在发生的也能够见证的。

  如今的人类平均寿命已经从100年前的不到40岁到了今天的70岁,这是因为以上三个威胁基本消失,如果过一阵子,医学界宣布所有疾病都能被治愈,那么每个人都能至少活到90岁,然而上述只是避免死亡,医学的持续发展还能让人类延长寿命,比如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的心脏因为持续工作了九十年,罢工抗议,那么,我所需要做的,只是去医院换一个兢兢业业的心脏就可以了,就算是我出了严重的车祸,不得不截肢,也只需要和医生签一个协议,就能在一星期内又四肢健全地出院了,这个时候的人类寿命会有多少呢?很难说,也许我们这一代正好活到那一天也不一定。

  如果你告诉我,实现了人生理想让你心花怒放,那我会告诉你,可能事实并非你想的那样,让你如此快乐的并非是理想的实现这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体内的生化机制在起作用,这种机制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如同多巴胺刺激中脑让我们产生欲望一样,这些化学物质刺激中脑从而让你产生了快乐的感觉。关于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着:在某实验室的笼子里,一只在群落里地位低下的小白鼠,因为某种物理可见光的刺激,突然就成了团队的领袖。又比如,在某只小鼠误食了弓形虫卵囊之后,弓形虫为了完成其生活史,侵犯这只小鼠的大脑并形成包囊,这只小鼠就如同喝醉了酒一样大摇大摆走到一只猫面前发起挑衅(事实上,寄生虫操纵宿主大脑并不是个例,有种名为双盘吸虫的寄生虫,可以寄生在蜗牛的眼睛内,让蜗牛暴露在容易被鸟类捕食的地方,从而完成其生活史)。不论是通过药物、电刺激还是利用别的生物来使人类受益,如今这些方式已经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但值得警惕的是,广泛病人群体因为这些药物而受益,另外一个群体却因为这些药品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一些能够让人类产生幸福感的药物被批准了,那么某些人就不用因为失去亲人而饱受痛苦,表白失败痛彻心扉也只需要服用一片药丸,就能改头换面,从头再来,这岂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而直接成神,神性并非全能,而是超出人类自身的能力。科技正在努力实现这一点,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在这方面发展迅速。如果让医生不需要乘坐火箭就能通过佩戴远程控制头盔给在月球空间站突发心脏病的宇航员动手术,唯一需要的就是够快的网络信号和几只仿生手臂罢了;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更聪明,更强壮,那么通过基因工程是否能让这一愿望实现?听起来可能有些异想天开,不过有些设想已经成为了事实,如今猴子可以学会通过控制植入脑中的电极实现远程操纵仿生手脚,瘫痪的病人也可以通过意念操作计算机。但没有人知道我们会因为这些科技而走向何处,因为我们正在用生物科技重新塑造人类的心灵,而以我们现在的心灵,不能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生命旅途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意识和信仰的多个论述。

  意识并不是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哲学设想,也不是关于风在动,旗在动还是心在动的辩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麻烦别再开玩笑了,神经学家可不会这么说,他们会肯定得告诉你,帮你做决定的,是前额皮质,并不是所谓的“内心”。假设你正在参与美国大选的全国选举,需要在一天之内决定:把手里的一票投给特朗普还是希拉里,你感到左右两难,最终决定在午饭后将这宝贵的一票投给特朗普,可是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吃过午饭的你,前额皮质“吃饱了撑的”般指使你把这一票投给了希拉里,这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还是大脑给你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呢?

  情绪究竟受我们控制还是只是大脑中的一种放电模式?我们来让事实说话,抑郁症患者可以通过在大脑中植入一个电极并在胸部植入一个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可以控制大脑中的电极释放电流,从而直接让患者开心起来不再抑郁,有一个患者在做了这个手术几个月后突然又抑郁,医生在检查后告诉他只是微型计算机没电了,在更换电池后,这个患者又开心的手舞足蹈起来。情绪与本能行为(摄食、饮水和性行为)一样,受下丘脑和边缘系统调节,这两种表现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经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属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如果对杏仁核外侧部或者下丘脑背侧区施以电刺激,我们会看到动物出现恐惧和逃避反应。那什么是自由意志呢?它是否只是我们大脑的一种运算结果?自己真的是大脑的主人吗?我们能不能控制自己让意识停止运转20秒让大脑什么都不要想吗?有些科学家干脆利落的解释了人类与计算机的区别:人类的运算建立在碳的平台上,并且与其运转相伴随的还有意识这种“副产品”;计算机则不然,它的运算建立在硅的平台上,而且没有多余的杂质,相比较起来,计算机的算法更加理性和精准,意识似乎只会成为拖人类后腿的产物。

  关于自由意识是否真的存在也激发了学术界的一番讨论,“人类有自由意志看起来仿佛不是道德判断,而是对世界的事实描述。然而,虽然这种说法在洛克、卢梭或杰斐逊的时代可能很有道理,但根据生命科学的最新发现,却已不在成立。自由意志和当代科学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实验室里的一头大象,许多人假装专心看着显微镜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仪,而不愿面对这个问题。”,“如果有人拿刀把另一个人刺死,学者想问原因,再说‘因为他自己做了这个选择’已经不再有说服力。基因学家和大脑科学家反而能提供更为详细的答案: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特定基因构造让大脑出现某种电化学反应,而基因构造反映的是从古至今的进化压力及突变的结果。”更何况,我们已经发现了暴力基因的存在,对于这种罪犯的处理也着实让法官们觉得棘手,因为他们的犯罪并不是因为他们想要犯罪,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只是想去这样做罢了,这种意识真的来自他们自己的内心吗?还是说意识只是和灵魂一样,是抽象而虚假的存在,这些行为只不过是基因的表演罢了?

  但是我们所要明确的是,科学的本质是假设,与风水迷信之类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也没有对错之分,我们之所以这么相信科学,是因为它确实能够在研究分析大量样本之后,给我们最明智的选择。现在的诸多理论,也是站在人类整个历史之上建立起来的,当数据主义占据潮流,大数据能够分析更加海量的数据,全人类的数据都公开透明,我们没有办法保证几十年后的“科学”会不会被冠以和迷信一样的标签。

  与意识同样有趣的是关于信仰的话题。寥寥数人组成的团体不存在信仰之说,7万年前,也就是在认知革命之前,不存在伊南娜女神,法老,萨满,也不存在宙斯,安拉,雷音寺,没有亚当与夏娃,天堂和地狱,也没有国家,资本主义,人民币之说。智人要完成大规模的合作,人类就不得不编造故事,人类为生活创造意义,为此,某些部落必须献祭儿童向神明乞求平安,而事实上,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这个几百人的部落更加团结。如今的公司品牌,明星效应,当然也包括宗教,各种政体,甚至学校也包括在内,用“虚构的事物”来描述他们似乎更为贴切。拿最近的例子来说,苹果公司本身并不能创造任何价值,能创造价值的是在工厂里的员工,而众多的员工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是因为他们深信苹果公司这个虚构的概念真实存在;如果某人购买的雷克萨斯游艇出现了严重的售后问题,他当然可能通过法律诉讼大捞一笔,但是那些赔款究竟是谁给他的?雷克萨斯的董事会?还是制造那辆游艇的技术员工?这艘游艇被制造时的车间呢?都不会是,法官裁决的是雷克萨斯公司给他的赔款,可这个虚无的东西既没有参与产品的制作,也没有充当管理人的角色,更没有能力从“市场”这个地方获得利润的能力,又从哪里延伸出赔款的能力呢?

  当然,人类编织的信仰也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史上大多时候,如果有人想知道某场战争是否正义,他们会问上帝,但很少有人会去问问二等兵或一般平民的意见或感受。正因如此,很多战争都是因为信仰不同而引起,但是可怕的事情就是出现在这里,在他们思考究竟是信仰不同会带来痛苦还是战争会带来痛苦时,如果选择前者,那么毫无疑问,虚构的故事占领了这些士兵的思想。在中世纪,当一个年轻人宣誓为了“收复耶路撒冷圣地”而参加十字军东征,对战撒拉逊人这些“异教徒”时,亲人会为他们感到骄傲而落泪,所有美丽姑娘们都会露出崇拜的眼神,他们相信基督教才是正统,为保卫信仰而战死的人会得到救赎,上帝会欢迎他们的灵魂上天堂。生命与人权在当时是不存在的话题,“如果一位英国青年决定加入国际特赦组织,前往叙利亚保护难民人权,现在大家会觉得他是个英雄,但在中世纪,大家会觉得这人疯了。”

  同样,人类也善于用虚假的谎言掩盖自己的错误,就像很少有人会告诉你古人的“通假字”其实大多是他们的错别字,却让如今的学生煞费苦心。我们热爱生命,但没人会痛心疾首一个事实:其实自智人出现以来,只有极少部分生物没有痛遭人类血腥的屠杀而灭种,智人不仅成了整个地球的主人,更是生态系统的梦魇。就在近些年,中国三峡大坝的建立,客观来讲,就是人类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再次灭绝了数个物种,一方面我们赞叹生物的魅力,另一方面却没有人为白鳍豚的灭绝买单。我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可没有哪个领导人能够限制美国这个碳排放第二大国退出《巴黎协定》,事实是美国增加的经济为过量的CO2排放制造了借口,日益恶化的环境却增加了整个人类的负担。想一想,你究竟希望在原始森林中漫步旅行10小时,还是在受污染的纺织工厂工作10小时?究竟是什么标准能衡量人类的成功,是产量,经济,还是社会和谐稳定?

  “但这就是有用”,虚构概念能够让人类更容易合作,但我们最好只把他们当做一种达成目标的工具。人类发明了这些概念,好让它们为人类服务,没人希望最后反而是人类为这些概念服务,甚至牺牲生命。

  结语

  在《人类简史》上有提及一个有趣的观点,数亿年来,进化最成功的其实并非人类,而是粮食作物。它们从土地上最平凡的一个物种,演化到了今天,用最轻松的方式——利用人类这一媒介,肆无忌惮地生长与繁衍,甚至还能通过与别的物种“联姻”而变得更壮硕,从这种观点上来说,是植物征服了人类,而非人类征服了植物。况且,在农业革命之后,农民需要经过多个月的耕作才会来到相对较短的收成高峰期,“丰收的时候,农民可能会在收成结束后的晚上欢庆一场,慰劳这段时间的辛劳,但顶多一个星期后就又会回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这样能收获更多的生活资本,并因此能够养育更多后代,但不少农民因为辛勤劳作而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还要不停做规划,担心自然灾害,担心未来收成,因为“房子”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这样的生活可不比农业革命之前的采集时代好到哪去,相比之下,人类的生活更加繁重不堪,食物相比之前也更加单一,而那些农作物却因此“生生不息”。

  未来究竟如何?我们无从得知,赫拉利教授本人表示自己只是提出一种设想,结局如何,还要看事实而定,毕竟,历史上有不少事情因为“预测”而改变,马克思曾预言资本主义会走向灭亡并写出《资本论》,但当资本主义者研究这本书后却让资本主义得以壮大,全球盛行,“第一颗人造卫星和阿波罗11号发射,也让全球想象力大作,大家都开始认为到了20世纪结束的时候,人类就可以移民到火星和冥王星。但这些预测全都没有成真。而另一方面,当时谁都没想过互联网能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

  当“深蓝”击败加里·卡斯帕罗夫,当EMI演奏出“比巴赫更巴赫”的音乐,当VITAL算法担任香港创投公司DKV的董事会成员,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逐步深入我们的生活。数据主义这种“新宗教”的到来,也预示着人文主义正在逐渐衰亡,人们正在牺牲意义换取力量。生物可能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可能只是进行数据处理,没有意识的算法,也极有可能将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到那时候,世界将会是什么样,我们就需要前进着也思考着了。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