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什么才是幸福的源泉 -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

  1979 年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1931-2018,被誉为“新新闻主义之父)曾描述过世界上最激烈的职业竞争 - 美国战斗机驾驶员的筛选。为了找到最佳人选,候选驾驶员需要经历一系列逐渐递增的勇气测试,最后找到能够克服巨大压力的英雄。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

  很多企业在配置最佳人员时也会复制这种做法,寻找具有“正确特质”的候选人。在企业一项重要的测试就是考察一个人的简历,根据候选人的过往经历来推断他是否能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新岗位上做出成绩。

  不过戴着成功光环的经理人从一家公司进入另一家公司,却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也并不少见。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在一千多位来自各行各业不同企业的领导人中,克里斯坦森教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目前职位上从开始到现在,所有你选择雇用或者提升的人中,有多少比例的人被证明是极好的选择,多少比例是一般的,多少比例的人是错误的选择。调查的结果分别是 33%,42% 和 25%。

  也就是说,一个典型的经理在选人方面还是会犯错。尽管企业追求生产和服务质量的零缺陷,但是人员选择上 20% 的缺陷比例却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筛选“正确特质”不能预测成功,那么什么才是呢?

  “正确的员工”不一定适合你的企业

  克里斯坦森教授在管理 CPS 公司,评估管理者就遇到类似的问题。

  在公司经营的最初两年,管理层决定聘请一名营运副总裁,从低水平产品开始生产。通过三个月的寻找,最后锁定两位候选人。

  候选人 A 来自董事会成员的推荐,在同行业的一家大型跨国企业担任运营副总裁,负责过 20 亿的销售量,他之前所在的公司,生产高端技术产品,是 CPS 未来的发展方向。

  另一位候选人 B 是公司一位工程师推荐的前老板。B 来自一家 3000 万美元收入的家族企业,从一线工作做起的管理者。

  公司的管理层更倾向于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 B,而董事会则强烈支持职业背景更好的 A。

  最后,公司选择了 A,花重金帮他从东京移居至波士顿。然而 A 并没有管理好工厂和操作流程,公司不得不在 18 个月后与他解聘。 而此时另一候选人 B 早已有了新工作,公司又不得不重新开始寻找合适的人选。

  A 虽然管理过生产运营,然而他所在的企业已经步入稳定期,没有经历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对于新建工厂和统筹新流程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并没有充分了解。而且他过去的管理经验主要以团队管理为基础,虽然管过员工,但并没有和员工一起并肩作战。

  而 B 就不同了,他有关闭旧工厂、工厂搬迁、开设新工厂等一系列实战经验,解决过别人可能都没遇到过的问题。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往往倾向于关注资源,而不是应用能力。(三种能力详见前一篇 什么才是幸福的源泉 3 -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大公司在选拔优秀人才时,也经常犯这种错误。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摩根.麦考尔在《高瞻远瞩》一书中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经理都犯了用人的错误。他认为,能力是在生活中培养和塑造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次项目的失败,一次新领域的任务都是经验学校的“课程”。具有或者缺乏某项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上过或没上过经验这堂“课程”。

  麦考尔的理论告诉人们,在经验学校学习正确的课程,将帮助人们在所有情况下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诺兰.阿奇博尔德(Nolan Archibald)曾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百得公司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他在商学院毕业后,并没有从事帮助自己快速晋升到首席执行官的管理咨询工作,而是选择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开始他早期的职业生涯 - 魁北克一家石棉矿生产企业工作。他认为,在困难的条件下领导员工的经历,将帮助他学习到成为首席执行官所需要的经验。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

  他的战略获得了成功,不久后成为了毕崔斯的首席执行官。在 42 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百得企业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 24 年。

  那么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是否一定需要有岗位相关工作经验的人?这个需要视情况而定:在一个新成立的企业里,工作流程还没有形成,每件事都依靠人来完成,就需要一位有经验的人来领导;而在流程相对完善,细节上更少依赖管理人员的公司,聘请或提拔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的人更有意义。

  其他领域也一样,在真正需要完成一项工作之前,培养人的实际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

  创造经验课堂

  如今的家长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真是苦不堪言。不仅要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还要接收来自老师的各种辅导任务,帮助孩子一起完成作业。

  为了让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好,获得老师的表扬,家长们卯足了劲,不辞辛劳地帮助孩子操办一切,但这也阻止了孩子在实践中学习重要的课程 - 领导力、组织能力和责任感。

  对于家长而言,衡量孩子成就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了,也就是资源本身。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孩子没有面对艰难的挑战,没有面对失败,他们就没法培养起生活中所需的韧性,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遇到困难会因为缺乏经验而遭遇挫败。

  同样,在员工管理中,很多管理者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常常迫于眼前的绩效压力,亲自完成本该由员工负责的复杂或是重要的任务。久而久之,员工的能力水平不仅得不到提高,一旦遇到困难,就上报领导,推卸责任。管理者自己做得叫苦不迭,团队绩效水平却没有提升。

  最近在网上学习心理学的相关课程,上周末是基础知识复习串讲。考虑到学员们都非常关心六月份的考试,老师在开讲前特意花了几分钟解释,这次串讲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识点做重点讲解,侧重于实际应用,至于考试,她也不知道具体会考些什么。然而在整个讲课过程中,不时有学员在互动区里提醒,“老师,讲重点!” 每每此时,老师就不得不再次解释,“我说的都是重点”。

  过去应试教育的经历过于根生蒂固,以至于我们现在仍然沿用这种惯性思维模式,凡事寻找唯一标准的答案,而且答案本身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

  在面试辅导的时候,常有学员问,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我的回答是: 没有标准答案。

  同样,学习、工作、生活都是过程重于结果,根本不存在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标准。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