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读书笔记之朱大可《时光》

  毫无疑问,朱大可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很多人说他是“文化流氓”,肆意地贬低别人,当然也有很多支持他的粉丝。一般来说,我都是远离纷争的,但对这本书中讲历史器物还是很兴趣,所以还是决定看一下。

读书笔记之朱大可《时光》

  这本书是“朱大可守望书系”的收官之作,也就是把他历年中各种文字都摘录了一部分。

  根据内容,我个人认为其实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虽然目录中分成了更多部分),一个是历史器物,包括玉、宝剑、铜鼎、古镜、茶、瓷等,见下面摘录,这部分内容翔实,语体典雅,比较好看。

  另一部分是个人经历的回顾,包括对“文革”时期童年的回忆和悉尼八年的生活,这部分虽然是以儿童的视角进行描述,但很多事例都能看出当年历史的残酷。

  比如,作者说一年级班主任陶的自杀,她“是个面目凶恶的老处女”,她在学校楼梯顶端的木栏上,“怒气冲天地把自己弄成了一具死尸”;隔壁的秦瘦鸥夫妇因为用印着最高领袖照片的报纸做书皮,被挂着牌子批斗;陈独秀的孙子偷他的书,陈独秀的女儿(据说是他晚年红杏出墙的结晶)可能因为绝望,卖光了家产在外面尽情地吃馆子,享受生命的最后大餐;不停自杀的各种邻居;不停消失的童年小伙伴;人们盲目地向自己的身体里注入鸡血;更多的人疯狂地进行着毛主席像章竞赛……

  必须在令人心碎的事实中找到真正的生活,由于对白昼的绝望,我们从此不再思念茫茫黑夜。我们先后背叛了自己的最初信念。从那时候起,我们就像死掉了一样,如同卡夫卡的虫子。

  文革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人们后知后觉地恍然大悟,仿佛完成了一次重大的觉醒,疯狂的属性就此被外推给了那个已经流逝的岁月。每每看涉及文革的文章,都会唏嘘好几天,一方面庆幸自己没出生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另一方面也为那个年代饱受摧残的人和事忿恨不已,我个人觉得很需要一些理性地、分析和回顾那个时代的书或者文章,帮我们从人性、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寻找它出现的原因,造成的后果、弥补的努力等等,可惜这一段历史被提及的实在不多,估计还要再等上一些时候吧,只是到那个时候,估计世人大多已经不知道有过这样一段黑暗的岁月了......

  剩下的其实都可以归纳在第三部分,大众文化批判系列。很多时候,可以看出作者是比较消极的,比如他说“事实上,书籍所保留的大多是废弃的思想。书籍就是那种世界上最沉重的尘土。”“也许只需要三五年时间,纸质图书就会沦为微众的工具,被大众所彻底抛弃”。

  不过,作者对慢生活的描述我还是很有同感的:慢生活的宋明样本,中国式时间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大致有,一,所有人都自我延展工作时间,把旅游和休闲视为浪费,二,不断催熟儿童智力发育,从三岁就开始各种学习,卷入应试教育怪圈,三,政绩和市政建设挂钩,官员成为高速机器的推动者,而以粗暴的方式,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而言,慢生活是最奢侈的愿景。

  总之,从这本书里的文字看,我个人觉得朱大可专业方面确实还是知识丰厚的,个别语境中可以看出他的用语稍显刻薄,消极,估计这是和个人的性格相关的。性格估计是他成为争议人物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后,摘录一下他对历史器物方面的小结:

  茶:

  东晋常璩qu2《华阳国志·巴志》称,当年周武王伐纣,从巴蜀之国得到了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等贡物。并记载“园有芳弱香茗”,据说是人工种植茶树的最初记录。唐弘扬佛法,茶受到禅宗大力推崇。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描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明代茶道日趋成熟,徐渭在《陶学士烹茶图》里说,“醒吟醉草不曾闲,人人唤我作张颠。安能买景如图画,碧树红花煮月团”,吟诗和书写、酒醉与苏醒、癫狂与理性,这些对立元素在茶的领地获得统一。茶与酒轮值制度,是中国饮品文化的最大机密。

  剑:

  先秦时期的兵器工业,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以铜剑为代表的吴越世代,以铁剑为代表的楚世代,以及以铜铁弓箭为特征的秦世代。

  鼎:

  早期的历史学家大都以为是夏朝打开了铸造铜鼎的历史,夏禹派认为是禹本人发明了铜鼎,夏启派认为是夏的儿子启首次铸造的,第三种是盛世派,虚指虞夏之盛。

  汤人(商)把铜器推向高潮,按比例加入锡,既作为食器也做祭器与刑具。

  早期华夏器物神学的三大支柱:铜鼎、宝镜、玉器。

  玉:

  同时呈现石、水和血特性,像石头一样坚硬,像水一样晶莹,像血一样流布着人的精气。玉的发展从上古的巫玉,到帝玉,周朝制定了玉器的礼制,《周礼》记载了六种宫廷祭祀所用的玉器(圭/璋/璧/琮/琥/璜),还留下了三件著名玉器-随侯珠/和氏璧/昆山之玉。之后士玉,儒家把玉推举到道德象征的高度,之后玉的工艺学征显,玩玉,再后来玉的所指边界扩张,从男体开始,转向女体,随和返回男体,再完成对人类的全面指代。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