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鲁迅作品读后感读书笔记(精选8篇)

鲁迅作品读后感

  鲁迅作品读后感读书笔记1

  在漫长的军旅岁月,我曾购置鲁迅著作,常孤灯夜读,受益很深。七三年冬,《内蒙古日报》等报刊曾刊用我的粗浅读后感。

  退休闲暇,今逢鲁迅辞世八十周年(鲁迅逝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重读鲁迅杰作,感触更深。

  伟人毛泽东盛赞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骨头是最硬的,代表“新文化的方向”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在风雨飘搖的黑暗旧中国,鲁迅肩扛正义,‘荷戟’前行,有胆有识,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满目疮痍,災难深重的祖国山河,痛心疾首,悲愤满腔,‘怒向刀丛觅小诗’,‘敢遣春温上笔端’。用简括洗炼的艺术笔触,悲怆地刻画了阿Q、狂人、祥林嫂、闰土、孔乙己、子君、呂纬甫等悲剧形象,控诉吃人的旧制度旧礼教,疾呼‘救救孩子’。他‘忧愤深广’,誓言‘我以我血荐轩辕’。缕缕《伤逝》,阵阵《呐喊》,声声《祝福》,振聋发聩,唤醒国人告別《徬徨》,挺身与邪恶势力抗争。

  鲁迅‘睁了眼看’世界,独具慧眼,洞察众生百态和世道人心。于胡同深处的青砖泥地上‘打磨投枪匕首’,‘在沉默中爆发’,‘于无声处听惊雷’。风雨兼程,呕心沥血,以如椽大笔揭穿卑劣伎俩,抨击时局黑幕。

  其杂文往往着墨不多,一掷中的,产生巨大杀伤力,淡淡几筆就勾绘了某些人物的嘴脸,而人物形象又具有典型意义。当妖风阴霾袭来时,他抵柱中流,‘站在沙滩上,看着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英勇善战,口诛笔伐,横扫时弊毒瘤,彰扬正义之声。

  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滋养了鲁迅。他浮沉于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厍,通哓经史。遨遊群星璀灿的时空,历览前贤,博采众长。涉猎中外,兼收並蓄。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壤,根須吸取古代文化的泉流,枝叶承接外国文学的雨露,融汇贯通,厚积薄发,如喷泉般涌流出不朽的文字,旷世杰作层出不穷。

  他既有深厚的古代文化的底蕴,善于传承,又奋力创新突破,开拓新文化。敢于别出心裁,喊出反叛之声,彻底摧毁传统中的腐臭,涅槃而后新生。传统的建设者是伟大的,批判则需要理性和勇气。鲁迅披荆斩棘,批判锋芒锐不可挡,辛辣犀利,入木三分,又界限分明,良莠清晰,分寸恰当,讲究对策。以审视的目光高瞻远瞩,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求索真理,称为‘拿来主義‘。

  鲁迅向往新的社会和新的制度,疾呼‘创造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时代’。他热诚地翻译和推荐外国进步文学,奠下中国新文学之基。满怀对新辈新文学的热烈期待,教育和砥砺青年们健康成长。鲁迅坚信:‘只有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未来定会实現。他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无比欣喜,认为‘其实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改革,是向来沒有一帆风順的’。‘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全都踏倒他’。

  伟大的鲁迅誉滿中外。追比圣贤不逊色,他却反感被神化,始终钟情于草根庶民。毕生鄙視虚名与浮华,从未松懈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和解剖,同时目光如炬地透视世人的劣根性,针砭其素质中的沉疴积弊。警醒仁人志士,挺起民族脊梁,‘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以《野草》寄喻草根大众在贫脊中的坚韧顽强,憧憬芳草沐风雨,茁长绿原野!

  巍峨鲁迅,高山仰止!谨吟拙句颂鲁迅:

  横眉傲骨真豪杰,

  鞠躬尽瘁孺子情。

  甘为众生担大義,

  热血重塑民族魂。

  力透纸背千钧笔,

  激扬文字惊寰宇。

  物换星移留胜蹟,

  百代长钦忧国心!

  鲁迅作品读后感读书笔记2

  鲁迅散文集读后感

  先生是这个急速发展的历史,快餐式文化横流的时代的刹车,慢慢行驶,调整好方向再前行。愿在先生之后时代的青年,能够摆脱冷气,像萤火虫般地发光,亿亿个萤火虫,便能使黑暗的天空照亮,光彻宏宇。那样,先生,便能看得到了吧。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先生的书,与现在这个时代有着不小的隔阂,我们小的时候就被要求阅读先生的书,却总觉得晦涩难懂,不仅是他的晦涩的白话文,还有他晦涩的思想,我们总是不欢迎先生的文章,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只是因为考试考这种文章,然而我们又读不懂他到底想要讲什么。前些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人们还想把先生的文章退出语文教材,小学、初中的教材被那些人删删改改,把先生的文章删去了。这个浮躁的时代,似乎有些容不下先生这种批判性的,直击痛处的,揭皮露骨的,如刀锋冷厉的文章。我们只愿看这个世界在表面上有多么美好,对于那个黑暗面,我们总是捂着眼睛,捂住耳朵,作掩耳盗铃状,以为像鸵鸟似的就可以把困难、不足放在那里就能消逝。

  我们终究太简单,思想太浅薄。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华盖集·杂感》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而感集·小杂感》

  有时也觉得宽恕是美德,但立刻也疑心这话是怯汉所发明,因为他没有报复的勇气;或者倒是卑怯的坏人所创造,因为他贻害于人而怕人来报复,便骗以宽恕的美名。——《鲁迅文集》

  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随感录》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

  你看他的文章,赤诚之心,对中国的热爱,统统在对我们中国人的批评与揭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美国有写丑陋的美国人、日本有写丑陋的日本人,中国有先生写的丑 陋的中国人,这不是对国人的诋毁,而是面对不足、差距、缺陷,是先生用文学,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理性地、现实地告诉我们,我们还有很多要做好的地方,我们还不够努力,我们的生活还不够好,我们的人民过得浑浑噩噩,思想还不够深度……当我有一天,终于不再厌烦先生晦涩的文字,认认真真地读他的文字,读他的思想,读他对中国青年的热切盼望,我能发现他是杰出的、卓越的、伟大的先锋,心有所悟。他长于叙事,长于用细节刻画人物,正如龙应台所说的: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先生自然是伟大的。

  对于退出教材,我的看法,自然也是不赞同的。倘若一味逃避着,不去用心阅读,不去对社会的一切现象进行反思,不去面对残酷的现实,那终究有什么用呢。我们读书正是为了此,而不是在学校里混日子;中药苦,难道就不喝了吗,难道医不好病吗;忠言逆耳,难道就不听了吗,难道说出之后不能改正吗;先生文章难,难道就 不读了吗,难道没有指出缺陷不足吗!都是一个道理的,掩耳盗铃,鸵鸟埋沙,正是说的这件事。

  先生是这个急速发展的历史,快餐式文化横流的时代的刹车,慢慢行驶,调整好方向再前行。郑振铎《悼鲁迅》 道:“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愿在先生之后时代的青年,能够摆脱冷气,像萤火虫般地发光,亿亿个萤火虫,便能使黑暗的天空照亮,光彻宏宇。那样,先生,便能看得到了吧。

  鲁迅作品读后感读书笔记3

  读《鲁迅小说作品集》有感

  曾经有人调侃说,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前不久,我终于读完了周树人同志的小说集,发现他果然名不虚传。虽说小说比起杂文更好理解一点,但惭愧的是,我依旧不大能读懂。不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点自己的感受,现在想和大家分享下。

  在我读到这本小说集第二部分,也就是《彷徨》的时候,我第三次读到了《祝福》。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着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说实话,看到这里时,我仍然鼻子一酸,几乎要落下泪来。我仿佛看到了鲁镇的天空,灰蒙蒙的夜幕中不时有绚丽的烟花绽放,将冰冷阴暗的角落里的人照得若隐若现。她蜷在街角,满头风霜,身体早已冻僵了----这是被赶出来的祥林嫂。在全镇最热闹的“祝福”这一夜,她却在漫天绽放的烟花和噼啪作响的鞭炮中悄悄死去,陪伴她的只有呼啸的寒风和漫天的白雪,无人关怀。天地圣众就在她的头顶上空蹒跚,她却没有得到祝福,只能带着悲惨的经历离去。

  从这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使我深深同情着祥林嫂,并为她的逝世感到痛心。同时,鲁迅先生刻画人物形象的功力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比如说《故事新编》中《铸剑》这一篇,鲁迅先生在开头先写了主人公眉间尺处理老鼠的一件小事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眉间尺晚上被老鼠的动静闹醒。他下床点上松明,发现有一只大老鼠落在了水瓮中。他赏玩了老鼠一会儿,突然“发生了憎恨”,便拿芦柴将老鼠按进水底。可他“忽然觉得它可怜了”,又将老鼠捞了上来。之后,他一会儿觉得老鼠“可恨可憎得很”,一会儿觉得“很可怜”,于是两次想溺死老鼠又两次将老鼠救起。等到他最终下定决心将老鼠一脚踩死后,他又觉得“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

  只消这一件小事,鲁迅先生便将眉间尺的矛盾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凶狠的一面,又有善良的一面。所以眉间尺行事总是摇摆不定,优柔寡断,无法成大事。这样的性格,也就注定了之后人物的悲剧结局。

  在看《鲁迅小说作品集》以前,我其实不那么敬佩鲁迅先生。原因说来惭愧,只因鲁迅先生本来是个学医的,临时改道才成了位文人。我总觉得先生理科出身,对于写作又是半道出家,大概只是因其作品反映了那时社会的黑暗,才得以成名吧?现在再看我以前的想法,我简直羞得要找个地缝钻下去。要不是考虑到想找一条能容纳我的地缝可能要去东非大裂谷,路途实在遥远,我一定付诸实践。鲁迅先生绝对是有两把刷子(也有可能是四把刷子)的人,不然也不至于到了如今其作品还能让学生闻风丧胆,他老人家还位列“语文三怕”之中。

  所以说啊,人还是要多读书。鲁迅先生的作品确实有点儿难懂,但读他的书时我觉得很有趣。人们说,读一本书就是在和作者对话。虽然鲁迅先生貌似屏蔽了我的消息,但我还可以从书中窥见那个时代的一角,还能学到点写作技巧,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鲁迅作品读后感读书笔记4

  阅读经典 走近大师

  ——《鲁迅作品里的教育》读后感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其作品堪称文学经典。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作品中所展现出的灿烂的艺术成就和深邃睿智的人文思想,都极具教育价值。使学生走进鲁迅的作品和精神世界去了解并理解鲁迅,进而接受鲁迅,才能使鲁迅作品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被正确认知和传承。

  第一,探索国民性,追求个性解放。

  鲁迅对教育的关注是从对国民性的探讨开始的。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去日本留学的本意是要学习医学,救死扶伤。但在他看一些战事资料时,他发现中国国民围观枪决本国人竟是麻木的、不以为然的。“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就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此后,鲁迅先生便弃医从文,主张改造民族性进行思想革命。于是他“对于国民性的劣点的研究、揭发、攻击、肃清,终身不懈”。而早在1907年,鲁迅在日本读书时写的《文化偏至论》中便提出了他对人性的追求。所以,鲁迅先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第二,批判封建旧教育。

  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必然要批判禁锢人们头脑的封建旧教育。《孔乙己》这篇小说也是对封建旧教育发出的指责批判。孔乙己是封建教育“培养”的典型的知识分子,考不上科举的他没有学到谋生的技能,又不愿意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没有自家财产过活,只能潦倒一生,最后在众人的讥笑中死去,成为封建旧教育的牺牲品。因此,21世纪提倡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十分正确的,学习并不意味着读死书,动手实践出真理,全面发展才是好学生。那些禁锢人类思想的枷锁没有资格称为教育,解放思想才能有更好的创造力和发展。

  第三,让儿童幸福地度日,自由地发展。

  鲁迅先生还很重视儿童的教育。《风筝》一文便通过写反对弟弟放风筝并捣毁他自制的风筝的往事,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对儿童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教育方法。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小学课文里最印象深刻的一文,全文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前者是儿童的快乐天堂,后者则枯燥无味,从而揭露了封建旧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扼杀。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将来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鲁迅先生对封建旧教育的批判就是为了儿童。他最厌恶的是《二十四孝图》。“他说,他听完二十四个故事以后,才知道‘孝’是如此之难,‘陆绩怀橘’,偷个橘子回去孝敬母亲还可以做到,‘哭竹生笋’恐就难以如愿,‘卧冰求鲤’便会有生命危险,而‘郭巨埋儿’简直是骇人听闻。” 我们不难看出,封建礼教的很多思想是错误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欺骗。因此,今天的我们一定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让儿童幸福地度日,自由发展。

  第四,要读有用的书,走自己的路。

  鲁迅先生对青年寄予了很大希望,他认为青年总将胜过老年,他希望青年可以成为革命的战士。而这,就需要青年努力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肩负起社会重任。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就表达了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但拒绝一味接受的思想。我们要读有用的书,但不是跟着书走,我们要走自己的路。

  但是现在很多学生的学习走进应试教育的死角,只会读死书,效果也并不好,长此以往,学生便会自怨自艾。以作品为支撑,把学生引到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思考中来,精神一旦在心灵中扎根生长,作品将会永生。在鲁迅面前,我们要培养的就如他一样具有民族脊梁的中国人。

  鲁迅作品读后感读书笔记5

  伟人毛泽东当年盛赞鲁迅是新文化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骨头是最硬的”,“沒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代表“新文化的方向”,“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在风雨飘搖的黑暗旧中国,大筆如椽,英勇善战,呼啸猛進,凝聚民族之魂。诚为庶民鼓与呼,不为王侯唱赞歌。他的思想、道德、骨气、学识及文学成就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灿烂的光彩!激扬文字千钧筆,百代长钦忧国心!

  鲁迅有胆有识,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敢同魔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金刚不可夺其志。对苍生草民仁厚悲悯,与布衣百姓休戚与共,为九州万方的水深火热揪心。面对满目疮痍,风雨如磐,災难深重的祖国山河,他悲愤满腔,痛心疾首,用简括、洗炼的艺术笔触,悲怆地刻画了阿Q、狂人、祥林嫂、闺土、孔乙己等众多悲剧形象,控诉吃人的旧制度旧礼教,深情呼吁“救救孩子”。他“忧愤深广”,“梦里依稀慈母泪”,“寄意寒星“,“荷戟”奋战,“怒向刀丛覓小诗”。“我以我血荐轩辕”,殷切憧憬着新的社会和新的制度。

  鲁迅独具慧眼,拂开历史迷雾,透視人间百态,识破卑劣伎俩,揭穿骗局黑幕。其杂文之所以有巨大杀伤力,那是因为他饱经坎坷磨难,植根社会现实,深諳世道人心,切中沉疴时弊。他義愤填膺,在胡同深处的

  青砖泥地上打磨投枪匕首,藏身陋巷,卧薪尝胆。在隐忍和缄默的长城脚下挺身奋起,呐喊狮吼,如火山喷涌。“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孕育了鲁迅。他兼有屈原的高洁,忧愤;李白的激越,孤傲;杜甫的沉郁,悲悯;苏轼的豪放,壮怀…………他遨遊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涉猎中外,通哓经史,融汇古今,兼收並蓄,满腹经纶,厚积薄发。

  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穿越时空熏陶着他,他却不做盲目的順民,秉持自身的思辯与判断,对传统进行消化亦或抵触。披荆斩棘,求索真理,敢于别出心裁,喊出反叛之声。传统的建设者是伟大的,批判则需要理性和勇气。他的批判锋芒所向披靡,锐不可挡,辛辣犀利,入木有三分,又界限分明,良莠清晰,分寸恰当,讲究对策。以审视的目光高瞻远瞩,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称为“拿来主義”。

  伟大的鲁迅誉滿中外,在世界文坛堪比俄国革命文豪高尔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远比关汉卿厚重,虽然他们一今一古。鲁迅追比圣贤不逊色,但他不是神。即使是神,也属于国产,昭然民族魂。他栉风沐雨,劈波斩浪,跋涉于中华大地。毕生鄙視虚名与奢华,以脚踏实地为荣,植根神州莽原。“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恰如其作品《野草》所揭示:野草有根,岁岁枯荣,春风吹拂,繁衍生息,点染山川,世代不绝。

  伟哉鲁迅!巍然鲁迅!伟人长睡,高山仰止!今吟拙句颂鲁迅:傲骨振臂真豪杰,挈妇将雏怜子心,甘为众生争大義,拼将热血铸国魂!

  郁达夫曾说:沒有伟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不知拥护爱戴和景仰的国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缅怀鲁迅,永远用鲁迅精神烛照我们的人生之路。愿崛起的中华以源远流长的璀灿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鲁迅作品读后感读书笔记6

  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读鲁迅《两地书》有感

  《两地书》是鲁迅和许广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间的书信合集,共收两人书信135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的是女师大的事,是许广平作为一个进步学生向鲁迅的请教,内容都是对当前时局的描述、讨论、请教,信中流露的是对师长和导师的敬爱。鲁迅的回信多是对许广平的解答和人生的指引。第二部分是厦门与广州之间的通信,由于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互相间写的多是生活琐事,也是对各人的去处表示些担忧。从通讯的语气看,相互间没有了之前的拘谨,更多的是关怀。第三部分是北京上海间的通信,主要是夫妻间的生活上的关心。

  《两地书》反映了鲁迅对敌人坚韧斗争、对自己严格解剖的革命精神。书中许多的经典名句,对社会、人生、时局、人性的看法一针见血,思想之深刻,令人惊叹。比如他在1925年3月18日给许广平的回信中谈到教育说道“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那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对于当时的社会,他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去什么新东西,都变成了漆黑。”对于“现在”,鲁迅说“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面对“现在”这一个题目,都交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在《两地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大部分是鲁迅当时对许广平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以及人生的指导,虽然时过境迁,但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指导价值。

  人生的道路往往是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很多曲折坎坷、遇到很多歧路岔口。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曾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迷茫无助。我费力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忙碌的价值”,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让我很不开心,但当我读到鲁迅1925年3月11日《致许广平》中的一段,我便从长久的困顿中解放出来。

  那是临近春节的一个无聊的午后。大街上熙熙攘攘,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但我好像并不感到喜悦。以前,每到年底,我总会写点什么,算是对过去的一点总结、回忆,对未来的一点展望打算。但是,今年,我好像连回忆都懒得去写。正在无聊间,想到前几天,我们去市博物馆参观“鲁迅的读书生活展”,打算写一篇鲁迅作品读后感,于是就打算从书柜里找出鲁迅的书读一读。关于鲁迅的书,我共有四本:《中国小说史略》、《且介亭杂文》、《朝花夕拾》、《两地书》都是以前的版本。《且介亭杂文》和《朝花夕拾》都十分破旧,我看了《且介亭杂文》的出版日期和定价,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十日,定价112元,繁体竖排,看着费劲,于是就打算看看《两地书》。

  其中就读到鲁迅1925年3月11日《致许广平》中这一段“我再说说我自己如何在世上活过去的方法,以供参考罢——

  走在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返,先是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其二,便是穷途了,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却也象在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荆棘里姑且走走。”

  是啊,人生的长途,谁都会遇到歧路,几千年前的墨翟先生不是也遇到了吗。他是恸哭而返,可见他也没有解决的办法。倒是鲁迅先生的办法实用,真的,我们不妨“在歧路头坐下来,歇一会,或者睡一觉,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鲁迅不愧是中国文化的一杆旗,对于人生是歧路,他没有恸哭,没有畏惧,有的只是从容、坚定、不屈。他告诫我们,人生的长途,每个人都会遇到“歧途”乃至“穷途”,但是,这很正常,不要怕。如果一时不知道如何选择,不妨坐下来,歇一会,再走。倘若途中遇到老虎,也不要怕,可以爬到树上,等它饿的走去了再下来。万一它竟不走呢,鲁迅说,那就自己饿死在树上,而且先用带子缚住,连尸体也决不给它吃。再万一没有树呢?那么,没有法子,只好请它吃了,但也不妨咬它一口。

  鲁迅对待歧路办法,对待困难态度,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我想,对于今天的我们,经常读一读鲁迅先生文章,一定会帮助我们驱散天空的阴云,拂去人生的迷茫。

  鲁迅说:“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是的,不管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无论遇到“歧路”或是“穷途”,都不要怕、不要畏惧,只有勇敢的走下去,走的人多了,面前自然有路。

  鲁迅作品读后感读书笔记7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书中有批判,有嘲笑,可以视为鲁迅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真正的鲁迅。这本书确实非常好看。

  《朝花夕拾》与一般的自传或回忆录的写法不同,它不是个人生活的编年史,而只是从生活回忆中选取一些有意义的片断,写出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具有连续性的系列散文。鲁迅的生活阅历相当丰富,即使在本书中所反映的青少年时代,可写之事也很多,但他只从中选取了十个题目,这与他一贯主张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严谨的写作态度有关。这十篇散文,每篇都有很深的思想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众多散文中,可以称得上是上乘之作了。

  这本散文中,我觉得最好的一篇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散文里,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还有那《二十四孝图》中的“卧冰求鲤”、“老莱娱亲”,被鲁迅斥责了一顿,好有趣!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希望大家多多去看《朝花夕拾》。

  鲁迅作品读后感读书笔记8

  要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呐喊》当居首位,真的,一点也不夸张。不论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药》中的华老栓;《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还是《阿Q正传》中的阿Q,都能跃然纸上。《呐喊》是鲁迅先生经典小说集,更是中国的名著。

  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坚强精神脊柱,鲁迅先生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这八字深深包含着对中国人民的怜惜和悲伤。

  曾记得,那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上流阶级生活的孔乙己。他在酒店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以偷为职业。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竟被打断了腿。孔乙己的死,让我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他们可供炫耀的惟有学问而已,可学问在世人眼中又算什么呢?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方面仅寥寥几笔,但细腻地刻画出了一个落魄书生的形象,不知感染了几代人。

  曾记得,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那个“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上,带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作者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点头哈腰的。将当时人民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展露无遗。

  《药》则体现出了一个民主的愚昧和无知。其中的环境描写似乎就是当时世道的黑暗程度与动荡不安。让人们深深地对自身的无知而感到可悲。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呐喊》中的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阿Q正传》。《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鲁迅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是因为它“写出那时代国人的灵魂”。

  在我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之后,鲁迅先生的《呐喊》却仍让我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里,尽是鲁迅先生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尽是鲁迅先生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