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2500字
kittenchen
2021-12-10 23:49:18
0

吕思勉《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2500字:

文/袁梦柯。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天良发现之阶级;只有自行觉悟之个人,无自行觉悟之阶级。

用了两天时间看完吕思勉先生这本小册子,虽有书友认为其内容多为作者的观点,于历史而言,缺少客观性,读完后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阶级分化的成因、对历代政治思想的二分法及对先秦诸子的态度。

作者认为,原始部落的生活,大体可分为渔猎、游牧、农耕三种,“大抵山林川泽之地,多从渔猎径进于农耕;平原旷莽之地,则从渔猎进化到畜牧”,渔猎涉足的范围小,养活的人口少;畜牧渐渐畜养牲畜,而农耕民族则垦田定居,就其文明程度而言,农耕民族胜于畜牧民族,畜牧民族胜于渔猎民族。然而,农耕民族安土重迁,其性质爱好和平,故而在与被迫扩张的游牧民族斗争时,往往落败,沦为被统治一方。以炎黄执政为例,相传上古帝王,“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伏羲民族是为游牧民族,伏羲之后是神农氏,“神农”二字就判定其为农耕民族,而与神农氏对抗的黄帝族居于河北涿县,是为游牧民族,阪泉涿鹿之战,黄帝族破神农氏,即游牧民族征服农耕民族的事迹。可见,黄帝乃是侵略方,征服炎帝部落后混合为“炎黄族”。以此,作者认为,中原民族是侵略民族而非被侵略民族。

吕思勉《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2500字.jpg

在农耕社会内部,存在稳定而良好的规则,成员也仅有男妇、老幼的区分,因此不存在明显的阶级。被游牧民族征服之后,便诞生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种阶级。由于作为统治阶级的游牧民族不事农桑,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靠被征服的农耕民族劳作,便产生了统治者“治人而食于人”,被统治者“治于人而食人”的现象。阶级明显分化,由此产生。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为贵族(征服阶级中掌握政权的人)、平民(征服阶级中的平民),被统治阶级沦为奴隶。起先,征服阶级与被征服阶级矛盾尖锐,所以贵族与平民相去甚近,平民与奴隶相去甚远;后来,征服阶级与被征服阶级平和关系渐长,掌权的人则权力更加发达,征服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此时,贵族与平民相去甚远,而平民与奴隶又关系渐近。此则为贵族、平民、奴隶三阶级的关系。上古至春秋后期阶级关系可依据这一观点考察。

至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发现奴役征服阶级劳动,其劳动效率不及让其自利,多数人粗耕广大土地,不如一家一户精耕。因此,私有制诞生,伴随生产力进步,工业渐渐脱离农业独立,交换频繁,因此专司交换的商人阶级由此出现。商人阶级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处谋利,任施高利贷,致使农人失地,投靠富豪,成为佃农、奴隶。阶级变动,商人与地主豪强阶级崛起,两者政治权力剧增,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矛盾凸显之时,王权自然扩张以解决社会问题,而代表政治权力的,不是拥有采地的封建主,而是国王所信任的官僚。此时,由新兴工商家、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没落贵族组成的官僚阶级诞生。至此,商人阶级、地主阶级、官僚阶级诞生了。战国时期的阶级关系可以依此考察。秦时统一,已灭六国贵族,任用官僚,汉时又灭秦国贵族,官僚阶级因此掌握皇帝给予的政治权力。

无论征服阶级还是官僚阶级,都有治理思想,这便是“政治思想”。作者将思想分为进取派与保守派之分,其划分标准虽由行为而定,但背后驱动的却是公心与私心。进取派看到社会之弊,在公心的驱使下会采取行动,创立制度和事实来兴利除弊,从表面看,是好的阶级把坏的阶级消灭掉。然而,吕先生曾有一治理名言“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天良发现之阶级;读书笔记.只有自行觉悟之个人,无自行觉悟之阶级”,便是好的阶级掌权,其弊仍难革除。其理由有三:其一,理想的本性,总想做到十分,一落入事实界,就只能做到两三分了;其二,大多数人总是平凡的,好的阶级团结起来,先公益而后私利,是无有可能的;其三,好的阶级变为统治阶级后,往往欲少做事而多发财,而才智之士又多升入统治阶级,官僚发展有如西方唐斯卡宁之官僚增长模型。据此三点,公心驱动下的派别往往不能做好治道,反而会在私心驱动下诞生坏的制度与事实,此时,保守派便振臂而呼,如此做事,倒不如一事不做。因为进取不仅不能解决原弊,反而导致新的弊端,一弊加一弊等于二弊,不如放任一弊。这是保守派的立足之地。儒家与道家之争、汉代黄老与儒生之争、宋代新旧当人之争,以此观点代入,发现无不是进取和保守之争。

作者对诸子百家之思想更是新奇,他认为,“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是落伍的”,因为人的思想总是落后于时代。先秦诸子皆放眼向后看,实则名实分离,理论与实践不符。农家代表神农时期的思想,政府毫无权威,而经济方面物价论量不论质,乃是空想乌托邦。道家代表黄帝时期的思想,主张柔弱无为,其时就君主而言刚强躁进者多,易引火自焚,因此《道德经》中说“柔弱胜刚强”,其时人民文明程度低,没有“为”的资格就,然而,动荡的变革社会到来,万物化而欲作,恐怕不是“无名之朴”就能镇得住的。墨子之道取之于夏禹之世,其时遭水患,因此激起上下一体,不分人我,共同对敌,因此墨子主张节用、兼爱、非攻,辅之以尚贤的取才制度和明鬼的宗教思想把社会成员结合在一起,自己也组织墨家游侠“赴汤蹈刃,死不旋踵”以解决社会问题。墨子之道救世或无不可,然而,如何实行?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天良发现之阶级;只有自行觉悟之个人,无自行觉悟之阶级,急公好义、抑强扶弱的人能有几何。同样败在这个逻辑下的还有儒家,治天下绝不是一人之治,总是一个阶级去治,儒家所倡导的教化,与君主而言毫无效力,于人民而言,则不闻不问,视为做戏。法家则是先秦诸子中,最为新颖的,其主张限制官僚权力,一则安君,保证君主权力,一则保民,遏制官僚弊端,因此深得国王与人民的支持,故而于秦时大行其道。作者认为法家之弊在于国家、社会不分,致使国家权力扩张,其进取的公心将国家严峻制度带入人们生活的社会,扰乱正常社会生活,因此反而无功有罪。秦汉后世治道,往往儒法兼用,以儒家仁政抚慰百姓,取得平民阶级的支持,另一方面以法家治官,防止官僚乱政。

作为中国政治思想的源头,先秦思想影响深远,诸子及其思想是如何诞生的为何会产生,有何功用,有何弊端,都可以依上述三种观点来思考,这也是这本小册子的魅力所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老舍《我这一辈子》读书笔记 老舍《我这一辈子》是反应在社会变革与战乱横行的年代普通百姓的人生悲剧命运。看完后让我非常的沉重。但在...
《教育的本质》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中对“教育”更加清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这个国度被称为:礼义之邦!这是每个人...
借力取胜——孙子兵法读后感50... 借力取胜——孙子兵法读后感500字: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十二篇“火攻篇”的第一部分,借...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书笔记摘抄 1、“只要能看到你一眼,我就能平静半年。但如果看不到你。我就死。”2、人越是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
《傲慢与偏见》简介及读书笔记1... 作者:简·奥斯丁推荐理由:傲慢,偏见,这两个毋庸质疑的贬义词,让简。奥斯丁的作品成为精致的象征一时之...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人生是什么?人生该如何度过?这两个问题困扰着喜爱思考的人们。有些人认为,如果能够回答出这两个问题,就...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之认... 1、速成绝无可能在本章开篇李笑来老师引用了一句老话“戒骄戒躁”,当然,我们在上学时也没少听老师家长们...
稻盛和夫《经营十二条》读书笔记 稻盛和夫,作为王阳明心学在日本的一个继承和发扬者,在企业经营成功同时,开始著书传播自己的稻盛经营和哲...
格列佛游记主要内容50字100... 格列佛游记主要内容50字简介通过格列佛到小人国、大人国、飞鸟国、慧马国等国度的离奇旅行和种种遭遇,集...
阿Q正传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 鲁迅名作阿Q正传主要内容简介与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欢迎阅读点评!阿Q正传简介《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