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我是山果》读后感读书笔记(精选7篇)

山果读后感

  《我是山果》读后感读书笔记1

  《我叫山果》(以下简称山果)这篇散文我去年就看过。据说是某市一位领道的推荐,又在某官方微博上转发过,阅读量多么多么高,评价多么多么好,大家看了都纷纷表示感动,云云。很遗憾我看完一点也没感动,倒有点别扭的感觉。但在这个写作几无门槛的时代,我们有幸看过很多更糟的文章,比如前几天某伉俪关于电影《敦刻尔克》的影评,所以早已磨练出了忍耐力。《山果》至少在文字上是熟练的,看得出作者具有一定写作基础,文章的构思、叙事、描写、抒情都颇为精巧,乍一看自然清新,非细品难以察觉其匠心雕琢的痕迹。

  那么为什么我乍看之下就觉得别扭呢?并非我独具慧眼,不过身在行内而已。大家都是码字的,忽悠外人容易,忽悠内行还欠工夫。举个例子。我年轻时买过一本当代作家的散文集。序言大约是作家老愚写的。老愚很不客气地对集子中作者的文字优缺点挨个点评,唯独把一个作者吹捧得十全十美,那个作者叫余秋雨。现在回头来看,不免有些可笑了。但这也说明余大师的功力,他的文字真的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把内行都唬住。而《山果》还远没达到那种水平。

  其实像《山果》这类文章我见得多了。以前网络不够普及时,我常常接到外地作者的投稿。他们的文章质量整齐,一律够刊发水平线;主题是永恒的真善美,能通过最挑剔的审查;字数合适,排版得当,打印清晰,署名通联地址无一缺漏。一看就像在同一个老年大学写作班培训出来的东西。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低端的职业写手,写不出名堂,拿不到稿约,靠这种标准化的重复写作和一稿多投来赚取稿费。《山果》就似这种小作坊里的产品,惟一不同的是,它恰好被选中了。

  我百度了一下《山果》的作者,一说是黄兴蓉,一说叫蒋依。而这两个名字都查不到任何其他创作信息。这种籍籍无名与《山果》的文字质量是相称的,也说明《山果》的走红是极其偶然的。无论作者是谁,他或她都无力再写出一篇流传于世的作品来。而真正的好手绝不会仅有一篇“佳作”。

  再举个例子,《山果》这种文章就像“行画”,就是那种批量生产的毫无个性的商品画。

  想给外行讲明白一个文艺作品的好坏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也有画画的朋友,有时我们在某些文化气息刺鼻的场所看到一副貌似精美的画作,我刚赞叹几句,他就会不屑道:“这是行画。”如果我继续说:“这画的不是很美吗?”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以示懒得细说。

  我原本也不想细说,架不住我的微信群朋友圈总有人在转发此文,且要伴随着声响很大的感动。那好像是一种情商的绑架,你若不跟着大家一起感动,就显得特没眼光特没素养特别不合群特别冷酷无情无理取闹似的。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问题在哪里?

  一、媚俗的“卖惨”主题

  提到“卖惨”,我们往往会想到演艺界的矫情,事实上这种“博同情”的手法各行通用,也并不新鲜。不过在文艺创作中的“卖惨”,有时会相对复杂一些。比如《山果》的“卖惨”,并非是作者卖自己的“惨”,而是卖作品中人物的“惨”,以此来赚同情,暗中迎合读者的优越心理。也许会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甚至觉得我的看法过于刻薄。这些人的思路是这样的:“写别人的贫苦,怎么就是卖惨呢?难道人家一写到社会底层就要怀疑人家卖惨?”这种疑问不是没道理,文艺作品真实反映社会底层生活也更加值得尊重。但是你们忽略了文章的第一段:

  “我常常抱怨日子过得不称心.......但是怎么算过得好?应该和谁比?我说不清楚。前些日子我出了一趟远门,对这个问题好像有了一点儿感悟。”

  看出作者的写作初衷了吗?她开篇就交代了为何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自己“抱怨日子不称心”,不知“怎样才算过得好”“和谁比”,她才想起火车上碰到小女孩山果的事。这个意图再明显不过了。即通过讲述贫穷山区小姑娘山果的故事,来获得一点心理平衡的所谓“感悟”。很多读者都误会了这篇文章的主题,以为它是为了反映底层人民的贫苦和赞美劳动人民的善良。其实根本不是,人家作者在第一段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经常抱怨,我日子不称心,可我又不知道怎么才算称心如意,直到我看到了山果。细品其中的逻辑,从我的“抱怨”引出底层人民的“善良”,那么作者想说的“善良”是什么呢?是不抱怨。

  这个开头绝对是个大败笔。它一下就拉低了文章的格局,让文章的主题从“赞美劳动人民”的高大上直接跌落到“不抱怨”这种鸡汤水平。所以我说这种文章是那种低端写作的批量产品。它在立意上并不追求宏大,只求媚俗好卖。这篇《山果》应该也是按套路开头的,但写着写着不小心搞成主旋律了,而作者却浑然不觉。如果作者把作品放一阵子,她一定会看出这个问题。换一个开头,再好好润色一番,这文章可能会变成冰心的《小桔灯》,杨朔的《荔枝蜜》。

  二、煽情过度的失真叙事

  在文学作品中打假的难点在于文学是允许虚构的,哪怕是散文。正因如此,很多文章明明看着很假,却难以证伪。《山果》就是这样,饶是你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无可奈何。而且这个故事玩的套路就是“真善美”,你怀疑它似乎等同于怀疑“真善美”,这个锅可不好背。好在我们可以说说文学的典型性问题。

  我们不知道川滇边境有没有这么一个叫沙窝的小站,也不知道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到车站卖核桃的小女孩,我们知道的是,作者恰好碰到了她。问题是,文中的小女孩形象过度典型化了。她的外表是瘦弱、俊俏、背着一背篓核桃,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她的故事背景是家离车站几十里远,母亲生病,父亲让她来卖核桃换钱治病,她走了一天一夜山路才赶到车站,还在山洞里睡了一觉。她的形象设定是贫穷、善良、坚强、害羞、乐观。郭德纲讲话:一想之美。反正你想吧,一个大山沟里的十四岁小女孩的所有优点,她都具备;一个大山沟里的十四岁小女孩能遭遇的苦难,她都遇上了。这样的形象设计,就是脸谱化。脸谱化人物形象是缺乏个性特点的,它追求的就是恰好符合你的想象。我们用摄影作品举例。我们通常看到的,表现底层苦难的摄影作品,都是摆拍的。我不反对摄影的摆拍,就像我也不反对文学作品的虚构,但我们要看在这个摆拍和虚构的后面,创作者要呈现一个怎样的主题。如果是为了反映现实问题,摆拍和虚构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仅仅为了卖相好,那么这种摆拍和虚构出来的苦难,就很LOW逼了。

  文中的一大煽情点,是旁边一直玩扑克的四个农民工,感动于小女孩的遭遇,一人掏出五十块钱给她,让她留着给母亲买药。这副画面如果能拍下来,估计够上“感动中国”节目了。在其他旅客纷纷以低价(两毛五分钱十个核桃)抢购核桃的前提下,四个农民工能慷慨解囊送出二百元钱,这种事若说没有,好像侮辱了农民工兄弟,若说有,能亲眼目睹大概需要狗仔队一样的运气。哪怕让打扑克赢钱的那位伙计掏出五十块钱也更真实些吧。偏偏作者又碰到了这种表现底层劳动人民善良之心的典型案例。我们在感慨作者好运的同时,不能不对她的叙事过于追求典型性表示遗憾。像我这种年轻时总写先进事迹的人都知道:事例太典型,会有突兀感,导致文章失真。

  最恐怖的煽情是这一节:“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的时候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好吧。你们难道是国产电视连续剧看多了吗?像这种“你送我的衣服我嫁人时再穿”的俗套台词都能把你们打动?我们就笨寻思,一个大山里的十四岁小女孩,连感谢的话都不知如何表达,会喊出“你送我的衣服我嫁人时再穿”的时代最强音?

  稍微认真一点看文中的细节,就会发现很多疑点。比如背着满满一背篓核桃,走几十里山路,别说让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来做,就是大小伙子也受不了。比如同时挤上车的一群背背篓卖货的小孩,在小姑娘的核桃大卖时,居然被作者完全忽略了,一句都没提。再有作者对小女孩上车的沙窝车站有种莫名其妙的感情,连结尾抒情时都要提一下,却略过了小女孩下车的站名,这是什么道理呢?很可能是编织故事的疏漏。而且作者要让列车在中途误点半小时,作为小女孩卖核桃的时间,好像在故意规避铁路部门关于车上卖货的规定。我前文说过,这类文章为了便于纸媒刊发,不会触犯一点点规则。

  说个有趣的疑点吧,从这篇文章能够隐约看到冰心《小桔灯》的影子。《小桔灯》里的小女孩也坚强乐观,也有个生病的母亲,而且吃的是红薯稀饭。山果也坚强乐观,也有个生病的母亲,吃的干粮是红薯饼子。

  三、回避现实的伪现实主义

  《山果》之所以能打动很多人,是因为很多人把它当成真实。用推荐此文的领道话说:“中国还有很多太贫穷真善良的人。”行文至此,我必须说明一句,我对这位领道的荐文之举还是很欣赏的,有人情味,接地气。虽然他的审美水平令人不敢恭维,但我们不能苛求一位领道连文学都懂吧,把领道当成全才是可笑的奴性思维。中国当然还有着很多贫穷善良的人,不过这篇文章却绝非反映他们的贫穷善良的现实主义作品。它的立意原本就是“不抱怨”,宣扬“隐忍、坚强”等鸡汤思想,尽管它不经意间涉及到了底层的贫穷现实,但它甚至没做半点追问和反思。

  这也是这篇文章最让人怀疑之处。一个写作者,面对社会底层的苦难时,竟然想到了自己的日子过得称心不称心,还有什么“心灵深处的慈爱”,这是怎样一种狭隘的逻辑啊。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这文章纯属瞎编乱造。我们不要求每个写作者都有现实批判的责任感,然而在触及到人间贫苦时,刻意回避现实,夸大人性力量,就是很无耻的。

  虽然我一点也不觉得冰心和杨朔的散文多好,但同样是这种模式化的抒情小散文,对比一下《小桔灯》和《荔枝蜜》的点题升华,哪怕它们透着政治抒情的假,也比这篇《山果》高明得多。

  《我是山果》读后感读书笔记2

  凌晨一觉醒来,看到王政委在“老友乐”微信群里转发的“我叫山果”一文。正如政委所述那样,我也是一字一句地连看了两遍。一篇三千来字朴实无华的记叙文章,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值得深思……

  文章如一幅写意水墨画卷徐徐向读者展开。从一群十二三岁大山里的孩子背着背篓挤火车的广角镜头,浓缩到一位穿着打了补丁衣服满脸汗水的背篓小姑娘的特写镜头。通过列车上乘客们从开始迷惑到后来同情小姑娘,并通过购买她的核桃向孩子伸出援手的全部过程。

  文章中小主人公“山果”的经历,不仅使我联想到我的童年往事……。依稀记得童年时期----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当时偏僻农村家庭的孩子多,生活艰辛程度可想而知。正如文章中的女孩“山果”那样,十来岁的孩子穿打了补丁的衣服,吃不饱肚子,还要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农活劳动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那时由于家里孩子多,甚至每当某个孩子过生日那天,母亲只能把一个煮熟的鸡蛋偷偷塞进他(她)的小书包里……没有想到的是,时光流逝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我们国家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偏僻农村,还有许多像“山果”那样花一样的孩子,仍在经历着半个多世纪前我们那一代人所经历的艰难生活。

  联想到当下社会,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拉大。像“山果”这样的孩子还继续挣扎在贫困状态中。但是,我们坚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制定一系列惠民政策,一定会在不远的未来,从根本上使老少边穷地区的民众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让无数“山果”那样的孩子真正露出可爱的笑脸!

  《我是山果》读后感读书笔记3

  人过半百,经事无数,一颗心早被打磨得粗糙木然。虽然自己感情还算丰富,日常中能让自己感动的事情还真不多。可是,看到红河谷在线论坛上推荐的一篇《我叫山果》文章,看了两次,流了两次眼泪,以至于最后一段无法看完,不得不到洗手间擦泪洗脸。

  文章写了川滇大山里一群穿着破烂的十二三岁的孩子,用背篓背几十斤重核桃,走几十里的山路,吃自带的干粮红薯面饼,乘火车到县城卖核桃,来回一趟两天两夜,才换得十五六块钱,补贴家用。一个脸有菜色,身材瘦削的女孩,背着一个大大的装着核桃的背蒌,挤进车厢,挨着作者座位。作者帮她搁好背蒌,向座位里边让让,好让她站的舒服点。小女孩很懂事地,从背蒌拿出核桃执拗地装进作者衣兜,以表示感谢。从交谈中,作者得知小女孩母亲身体不好,卖核桃看病。

  在同情心的驱使下,作者动员乘客了买去小女孩的大半蒌核桃,快下车作者又把买给侄女的一套衣裳送给了小女孩。一直在旁边打扑克的四位农民工,也急忙每人塞给小女孩五十元,让给她妈治病。小女孩感动得泪水纷飞,不知怎么用言语表达感激之情,在列车开走的那一刻,冲着车窗里的几位农工民和作者,高喊:“大爷……大爷们”。冲窗作者高喊:“阿婆,我叫山——果——……”

  看罢这篇文章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了,想不到大山里还有这么穷的地方。同为中国公民,山区民众为什么就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呢?深山老林,固然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是,多年来,一车车木材矿产资源,源源不断地从大山里运向祖国建设四面八方,将轧破的山路和“残山剩水”留给山区,也将更多贫穷留给了山民,这说明我们的政策在这些方面有得失误,拉大了平原山区的差距。现在到了反哺山区民众的时候。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山区应做为扶贫工作重中之重,改变山区村民贫苦的状况,不再出现小孩失学和弱小的肩膀过早地肩负生活重担的辛酸场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人给小女孩五十元的四位的农民工,对同样是贫苦山民,有着一种天然的同情心。他们没有华丽动人的语言,没有什么高尚行为的想法,也有想到举行什么形式的损赠仪式,只是出于朴素的感情,说出很朴实的语言,很自然地把钱塞在小女孩手里。整过给钱过程,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唯其如此,才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人员,才感动得小女孩泪水奔流,才感动得作者泪流,才感动得读者泪流。

  民国小说家张恨水的女儿回忆她父亲说,她父亲才出道,还没出名,经常入不敷出。一次饿肚子时,是同样贫穷的邻居,给他盛了一碗稀饭填饱了肚子。多年后,张恨水对他女儿说,大意是,天底下关键时候,还是穷人能同情和帮助穷人。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穷人对贫困有切身体会,看别人困难的时候,感同身受,自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会自然施以援助。并不是说富人都没有同情之心,只是说对穷困没有切身感受,自然没有这种条件反射而已。

  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篇视角独到、真实具体、身临其境般感动人心的文章,让我们看到繁华景象背后之寒酸,富强背后之不足。只有正视问题、直面问题,才是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起点。齐心消除穷困,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真正实现了我们的民富国强之梦。

  《我是山果》读后感读书笔记4

  山果,我想对你说——读《山果》有感

  人越长大越孤单。孤单是因为见的人和事多了,越觉得看到了他们,就想到了自己的曾经和过去。人一旦怀旧了,就开始懂事了。只要懂事了,就特别容易感动。所以,内心会越来越觉得孤单。

  最近《新湖南》《怀化扶贫》等新媒体客户端转载了一篇《山果》的文章。其实,很久以前,就看到朋友圈在转载,当时就看的稀里哗啦的,总有一种感动在心间。

  自从2015年10月份,我从中共怀化市委办回溆浦县扶贫办从事扶贫工作以来,心中的感动就越积越多,一看到那些生活比自己贫困的群众,就回想到现在还生活在大山里的亲戚,还住在农村的爸妈,还过着艰难日子的亲人。没有因为自己现在是公务员而感到高高在上,也没有因为自己有点能耐就忘记自己根本。所以,这份初心,是我坚持做扶贫工作的动力源。

  扶贫工作做了两年了,这是我在一个岗位待的最长的时间,曾经到国家财政部驻地方办事处挂职过,在省委办公厅信息处跟班学习过,在市里工作过,在溆浦县沿溪乡过江坡村担任过第一支部书记。作为湖南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我经历了很多岗位,但是,最让我找到存在价值和过得有意义的工作是扶贫岗位;最让我有体面的生活的平台是溆浦县扶贫办;最让我想一直做下去的工作是扶贫工作;最让我坚持做的一件事是打脱贫攻坚战!

  因为,扶贫给我力量。这种力量是发自内心的源动力,是毫无违和感的宣言,是真心实意的表态。我刚刚过完29岁的生日,按照农村的说法,我已经三十而立了。

  就目前来看,我同一届的选调生都已经进入省委机关大院了,或者也是副科级乡镇领导干部了。从眼前来看,我比他们落后了,因为我还只是一个县直机关的股长,股长是没有行政级别的,也不是官,顶多算了僚,就是做事干活的。

  不过,内心里,我从来没有对坚持做扶贫工作这件事有过任何的怀疑。有时候工作很累,我动摇过,为什么要这么选择,为什么要坚持做扶贫工作,为什么要坚持写日记?

  扪心自问,我和自己的昨天比,我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成熟。我每天因为看到社会底层群众艰难生活的现状还能留下真诚的眼泪,就如看《山果》这篇文章,我在一个没有人的角落里,足足哭了半个小时。

  “女孩说:啊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啊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

  “啊婆,我叫山果……”

  山果,你就是大山的果子,我也是大山的孩子。我的家乡溆浦县,还有16.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8.32万贫困群众没有脱贫,还有122个贫困村没有脱贫出列,还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孩子,他们依旧被贫困折磨着,还在艰难的生活着,还在为衣食住行而发愁,还在……

  我不敢写下去了,因为我的眼睛已经无法看下去了。

  但是,我是一个三十而立的男人!我是一名基层扶贫干部,我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我必须给你信心和动力。如果,我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拿出我不多的工资和你分享。我也一定会告诉你,你一定要好好读书。

  我是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没有大树可以依傍,我没有大腿可以拥报,我没有任何资本可以不努力。幸运的是,我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和一位能够给我经济支撑的丈母娘。两位妈妈,一个教会我做人,一个教会我做事。我的妈妈告诉我,娃啊,不管怎样,我都要让你读大学;我的岳母告诉我,崽啊,不管怎样,你不能拿别人一分钱。

  所以,我学会了自强自立,我学会了经营家庭和洁身自好。不是我的,我坚决不要,是我要为之奋斗的,我哪怕去死,也要好好珍惜。

  扶贫是一个好平台,是我们年轻干部可以大显身手的好平台,是能够磨砺我们心智的大平台。习大大告诉我们,年轻人有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我不想当什么官,我只想依靠扶贫这个平台,给我实现梦想的平台,给我体现自我人生价值和活着意义的平台,让我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我是山果》读后感读书笔记5

  山果  ——一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目前,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微信中获得二万多个点赞,大家都被孩子的善良和纯真感动了。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让我连发了几个群。和那小姑娘的家乡比,我们真如生活在天堂中,太知足啦!

  我们都应该读一读这篇平凡而感人的故事。中国还有很多真贫穷、真善良的人,贫穷得让人心颜,善良得叫人落泪。。。。

  读完“山果”这篇文章,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时光流逝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我们国家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偏僻农村,还有许多像“山果”那样花一样的孩子,仍在经历着半个多世纪前我们那代人所经历的艰难生活。一篇3000来字朴实无华的记叙文章,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值得深思。。。

  虽然贫穷,却保持着善良的本质,我从内心希望,无数“山果”那样的孩子能真正露出可爱的笑脸!

  《我是山果》读后感读书笔记6

  凌晨一觉醒来,看到王政委在“老友乐”微信群里转发的“我叫山果”一文。正如政委所述那样,我也是一字一句地连看了两遍。一篇三千来字朴实无华的记叙文章,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值得深思……

  文章如一幅写意水墨画卷徐徐向读者展开。从一群十二三岁大山里的孩子背着背篓挤火车的广角镜头,浓缩到一位穿着打了补丁衣服满脸汗水的背篓小姑娘的特写镜头。通过列车上乘客们从开始迷惑到后来同情小姑娘,并通过购买她的核桃向孩子伸出援手的全部过程。

  文章中小主人公“山果”的经历,不仅使我联想到我的童年往事……。

  依稀记得童年时期----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当时偏僻农村家庭的孩子多,生活艰辛程度可想而知。正如文章中的女孩“山果”那样,十来岁的孩子穿打了补丁的衣服,吃不饱肚子,还要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农活劳动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那时由于家里孩子多,甚至每当某个孩子过生日那天,母亲只能把一个煮熟的鸡蛋偷偷塞进他(她)的小书包里……

  没有想到的是,时光流逝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我们国家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偏僻农村,还有许多像“山果”那样花一样的孩子,仍在经历着半个多世纪前我们那一代人所经历的艰难生活。

  联想到当下社会,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拉大。像“山果”这样的孩子还继续挣扎在贫困状态中。但是,我们坚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制定一系列惠民政策,一定会在不远的未来,从根本上使老少边穷地区的民众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让无数“山果”那样的孩子真正露出可爱的笑脸!

  《我是山果》读后感读书笔记7

  人过半百,经事无数,一颗心早被打磨得粗糙木然。虽然自己感情还算丰富,日常中能让自己感动的事情还真不多。可是,看到朋友推荐的一篇《我叫山果》文章,看了两次,流了两次眼泪,以至于最后一段无法看完,不得不到洗手间擦泪洗脸。

  文章写了川滇大山里一群穿着破烂的十二三岁的孩子,用背篓背几十斤重核 桃,走几十里的山路,吃自带的干粮红薯面饼,乘火车到县城卖核桃,来回一趟两天两夜,才换得十五六块钱,补贴家用。一个脸有菜色,身材瘦削的女孩,背着一 个大大的装着核桃的背蒌,挤进车厢,挨着作者座位。作者帮她搁好背蒌,向座位里边让让,好让她站的舒服点。小女孩很懂事地,从背蒌拿出核桃执拗地装进作者 衣兜,以表示感谢。从交谈中,作者得知小女孩母亲身体不好,卖核桃看病。

  在同情心的驱使下,作者动员乘客了买去小女孩的大半蒌核桃,快下车作者 又把买给侄女的一套衣裳送给了小女孩。一直在旁边打扑克的四位农民工,也急忙每人塞给小女孩五十元,让给她妈治病。小女孩感动得泪水纷飞,不知怎么用言语 表达感激之情,在列车开走的那一刻,冲着车窗里的几位农工民和作者,高喊:“大爷……大爷们”。冲窗作者高喊:“阿婆,我叫山——果——……”

  看罢这篇文章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了,想不到大山 里还有这么穷的地方。同为中国公民,山区民众为什么就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呢?深山老林,固然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是,多年来,一车 车木材矿产资源,源源不断地从大山里运向祖国建设四面八方,将轧破的山路和“残山剩水”留给山区,也将更多贫穷留给了山民,这说明我们的政策在这些方面有 得失误,拉大了平原山区的差距。现在到了反哺山区民众的时候。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山区应做为扶贫工作重中之重,改变山区村民贫苦的状况,不再出现小孩 失学和弱小的肩膀过早地肩负生活重担的辛酸场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人给小女孩五十元的四位的农民工,对同样是贫苦山 民,有着一种天然的同情心。他们没有华丽动人的语言,没有什么高尚行为的想法,也有想到举行什么形式的损赠仪式,只是出于朴素的感情,说出很朴实的语言, 很自然地把钱塞在小女孩手里。整个给钱过程,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唯其如此,才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人员,才感动得小女孩泪水奔流,才感动得作者泪流,才 感动得读者泪流。

  民国小说家张恨水的女儿回忆她父亲说,她父亲才出道,还没出名,经常入 不敷出。一次饿肚子时,是同样贫穷的邻居,给他盛了一碗稀饭填饱了肚子。多年后,张恨水对他女儿说,大意是,天底下关键时候,还是穷人能同情和帮助穷人。 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穷人对贫困有切身体会,看别人困难的时候,感同身受,自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会自然施以援助。并不是说富人都没有同情之心,只是 说对穷困没有切身感受,自然没有这种条件反射而已。

  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篇视角独到、真实具体、身临其境般感动人心的文章,让我们看到繁华景象背后之寒酸,富强背后之不足。只有正视问题、直面问题,才是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起点。齐心消除穷困,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真正实现了我们的民富国强之梦。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