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忏悔录》读后感读书笔记(精选10篇)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读书笔记1

  对于中国的很多知识分子而言,大部分崇尚科学理性,而对圣经的真理嗤之以鼻。

  在基督教史上,奥古斯丁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他在《忏悔录》中剖析了自己真实的心路历程。

  当奥古斯丁19岁的时候,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人,读了古罗马古典文学代表作家西塞罗的哲学论文《荷尔顿西乌斯》时,萌发了追求上帝真理之志。但是,到他最后决定受洗成为基督徒时,13年的漫长岁月已经逝去。我掩卷问自己,是什么原因造成奥古斯丁花费13年来完成这个充满痛苦、曲折的信仰皈依过程?更何况,他还有一个敬虔的基督徒母亲整天为他流泪祷告?

  从奥古斯丁自己叙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罗列出许多回答上述问题的原因:对世俗幸福的留恋;情欲的无休止纠缠;渴望社会承认的野心;星象学家的引诱;摩尼教哲学的误导等等。

  但是,从更深一层来看,阻碍奥古斯丁通向终极真理的最根本要害不是别的,正是他那以高学问和理性思辨能力为自恃的骄傲。换句话说,他的失败正在于他企图想以自己掌握的学识及理性分析来寻找通向真理之路,并把他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奥古斯丁对学问和理性是相当看重的,甚至可说到了崇拜的地步。这是由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奥古斯丁的父母从来就把学问的掌握放在这个孩子教育的首位,而根本忽视了对奥古斯丁进行道德与信仰方面的教育。这就使奥古斯丁自小就接受了“学问第一”的唯一价值观。

  其次,奥古斯丁的天才聪明使他在求学生涯中一帆风顺,得心应手,其他学生都不是他的对手,从而使他滋长了在追求学问中“出人头地”的巨大野心。

  再次,奥古斯丁以学问谋得雄辩术教师地位,又以学问获得社会尊敬。学问带来的既得利益,使他认识到学问的重要性和功利性。他说:“当时所推崇的学问,不过是通向聚讼的市场,我希望在此中显露头角。”

  本来,追求学问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奥古斯丁在上述人生历程中形成的学问观念却对他认识基督带来了障碍偏差。这些偏差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奥古斯丁一直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但是,学问带来的既得利益使他常常无法摆脱世俗幸福的引诱,并把其当作生活的目标,从而怠慢了对真理的追求。他自己承认:大约12年,我始终留连希冀于世俗的幸福,不致力于觅取另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不要说求而得之,即使仅仅寄以向往之心,亦已胜于获得任何宝藏……

  第二,对学问的喜爱以及由学问带来的满足使奥古斯丁有意无意地把他喜欢的学问和学者抬到最高的高度,而使他失去了尽早接近耶稣和圣经的机会。他承认自己对圣经的一度蔑视,他以为“圣经这本书和西塞罗的典雅文笔相较,真是瞠乎其后。”后来,他才醒悟,圣经正是真理的最高启示。

  第三,奥古斯丁掌握了高深的学问和理性思维的方法后,自然比一般人更能分析社会自然现象和规律,从而使他误以为通过理性分析就可以拿到取得绝对真理的钥匙。“因信称义”的门被他关上了。他说:“我灵魂的病,本来只能靠信仰来治疗的。”但他却拒绝了。

  说到底,奥古斯丁对理性、学问的崇拜就是对自己的崇拜。他在批判自己曾经一度迷恋过的摩尼教时说:

  “有人以意志的两面性为借口,主张我们有两个灵魂,一善一恶,同时并存。他们不愿在主里面,而想在自己身内成为光明,以为灵魂的本体既是神的本体,这样更加深了他们的黑暗,他们由于这种滔天的傲慢,所以跟神照耀入世之人的真光距离更远了。”

  正因为奥古斯丁一直执着以知识和理性来寻求终极真理,所以当他听到蓬底希那讲了《神贫者》的故事后,大受震惊,对好友阿利比乌斯发生了这样的喊叫:

  “我们等待什么呢?你没听到吗?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起来攫取了天堂,我们呢?我们带着满腹学问,却毫无心肝,在血肉中打滚。”

  这个喊叫,既叫出了理性学问在寻求终极真理方面的苍白无力,也叫出了奥古斯丁对理性崇拜、学问崇拜的觉醒。

  令我吃惊的是,1500年后的今天,许多像我这样的人还在重复奥古斯丁曾经犯过的谬误。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反对封建主义而打出“科学万岁”“民主万岁”的旗帜后,中国的年青知识分子就一直执着这样的价值观:通过读书达成仕途,通过科学的理性分析寻找到人生的目标,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丰功伟业。

  因此,当我刚被人介绍认识基督和圣经时,我根本就不屑一顾,认为是迷信和谎言。因为我迄到那时为止掌握的知识及理性认识程度,都不可能使我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耶稣的死而复活是事实,更不能承认自己是一个彻底的罪人而把命运交到耶稣手上。这样,我就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跌倒,痛苦万状。

  直到圣灵打开我僵死的心门,迎接耶稣作我的救主,我才明白,用自己仅有的那些逻辑、科技、理性的知识、方法去理解、判断神和神的话,是多么的愚蠢和不自量力。我才理解圣徒保罗讲的话:

  “我们讲这些事,不是用人智能所指教的语言,乃是用圣灵指教的语言,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林前2:13)。1000多年前的奥古斯丁也通过同样的途径领悟到这一点。他说:“由于我们的能力薄弱,不能单靠理智来寻获真理,便需要圣经的权力。”

  从奥古斯丁的故事和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们犯了同样一个错误,就是过份相信学问和自己的理性精神。以为通过它,我们不但能成就世俗的幸福,也能寻找到终极的真理。

  事实证明,这非但是徒劳无功的尝试,反而更加深了我们的罪孽。这不但是因为远离了神的学问和知识理性非但毫无用处,而且更严重的是我们竟然用神赐的智慧、理性来拒绝神的救赎。奥古斯丁曾经这样忏悔:

  “当我一无师承地读通了难解的“各类学问”著作时,对于有关信仰的道理,却犯了丑恶不堪,亵渎神圣的错误,那么我的聪明对我又有什么用处?”

  换句话说,上帝给我们智慧理性,乃是为了让我们通过人和万物来领会与赞美上帝的伟大、奇妙、慈爱。而我们的悲剧正在于把从上帝那里来的智慧学问高举起来,让它变成阻隔我们和上帝之间的铁墙。

  也就是说,当我们被学问、理性束缚住时,我们就不可能知道上帝的真理,同时也不能找到通向上帝之路。我们的理性骄傲,恰恰是我们无知的最好脚注。

  事实证明,当我们在理性学问中无限膨胀自己的时候,也是我们彻底迷失的时候。

  我们从理性骄傲的挫败中能够突围而出的唯一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谦卑自己,“因为上帝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忏悔录》读后感读书笔记2

  断断续续的一个多月,卢梭的《忏悔录》今天终于看完了。一个体弱多病多情敏感一生漂泊的俊美男人,放荡荒诞的种种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面前。

  无需看他的照片也能想象出他有一张俊美的脸庞并略带一些女性的柔美气质,因为文中提到过有好几个gay取向的教士主动接近并骚扰过他。看到他的照片时还是被惊到了,美的有点让人心生妒忌,那样的五官那样的面庞怎么就给了一个男人?

  他有着几分纯真又有着少许的豪迈,经常怀着饱满真挚的情感穿梭于小姐贵妇的裙裙摆摆之间,在激情的驱使下做出一些真挚可爱而又略显荒唐愚笨的事,种种情丝波动他都作了如实的描述。对友情的无比真挚常常换来背叛伤害,内心的柔软让他一次次的决定付诸东流。对音乐对文学的造诣都是听从内心的驱使而自然地流露,没有一丝的娇柔造作。

  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一直觉得他是一个真挚可爱的人,直到看到他曾与情侣戴莱丝先后有过五个孩子,而那些孩子一出生就全部被他们送到了育缨堂,从此音信全无。

  十二年后,有一个贵妇突发奇想愿意认领一个他的孩子,他曾经在第一个孩子的襁褓里放过一个牌号,颇费了一些周折后,当然是没有找到。其余的四个孩子连牌号都没有放,更不可能有一丝的音讯了。他的言语中对育缨堂的工作还流露出一丝的不满,此时的我心里一阵阵地疼痛,可怜那些孩子的父母尚在,一生却没能得到一点点的父母之爱。

  我不会从道德的制高点评判什么,但我真的有点难过有点迷芒。因为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中常会碰到一些手足无措的小问题,就想从书中寻一些前人的经验,多方比较后决定好好看看《爱弥儿》,看了几十页感觉挺好。文中提到爱弥儿是他想象中的孩子。我就自以为他肯定是没有自己的孩子,为了对《爱弥儿》有更深的理解,于是决定先对作者本人作进一步的了解。得知他还写有《忏悔录》,于是就开始阅读起来。

  结果,我迷茫了,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不曾扶养过孩子一天,没给过孩子一丝丝的父爱,却想象出一个爱弥儿用来教育,同时向世人展示育儿的理念,大谈自然教育,自然的孩子不应该在父母的身边自然地成长吗?

  《爱弥儿》这本书我究竟还该不该看呢?如果不该看,我又何苦花了那么长的时间看了他的《忏悔录》,一声叹息!

  《忏悔录》读后感读书笔记3

  奥古斯丁是一位著名的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那个时代的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基督教会。

  全书以自传的书体,讲论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美好交通历程。

  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中,我们不难看见一位时刻与上帝亲密相交之仆人的形像,他记录了从幼年、少年、青年、成年时期的信仰历程,期间都充满了主的慈爱与带领。

  以至你我会发现自己身上也会有相通之处,因为都是在主引领下的个人信仰见证,只是各人的恩赐不同,被主重用的程度不同。

  奥古斯丁的父亲是很有地位的异教徒,母亲却是个忠心虔诚的基督徒,他的环境与提摩太相似,有一位在家庭中起重要影响并引导人进入基督信仰的好母亲,她们都积极地引导自己的孩子归向主温暖全能的怀抱,接受永世的庇佑。

  这无疑是普天下母亲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所亲爱的孩子可以在主的保护下健康平安地成长,只是在她们身上更多地被赋予了使命感和成就感,因为她们的孩子都是被主拣选、重用的仆人。

  奥古斯丁被罗马天主教封为“圣人”和“圣师”,他在宗教改革上也有突出的贡献,他的一生并不平凡,乃是充满了主爱的大能。主使卑贱的他成为贵重的器皿,见证的是主的大能。

  他自幼年时起,就与神相交,认识上帝的全能和自己的卑微,从这本自传的记述,更能让我们看清一位蒙恩得救的成熟的基督徒,是如何看待自己过往的岁月,让我们明白当如何以基督的眼光看圣徒、看世界,看周围,看自己的环境。

  当我们去看《忏悔录》这本属灵著作时,我们当感受到巨匠奥古斯丁内心仰望主的真切情怀,不是出于人的智慧,乃是出于主的智慧。

  在那个世代,仍然有着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各样的限制,各样的逼迫,却不能使奥古斯丁向不信低头,向罪恶低头,向不顺服低头。相反的,他毅然决定受洗后过禁欲的生活,不向世俗低头。

  尽管他受洗时已33岁,距离他幼年时因疾病突然痊愈,受洗延迟,已经过去了许多的年月,这期间,他经历了许多人生的道路。然而,当他接受洗礼时,他的人生从撒但捆绑下的黑暗进入奇妙光明者的圣洁中。

  他悔改了,从往昔的岁月中被主释放出来,作主忠心的儿女,甚至成为了基督教神职人员。

  他所著的属灵书籍很多,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因为他的眼光因信就充满了真理的光辉,充满了对人性本身真实的看法,也是如今我们思想上当有的老师。

  因为家庭的关系,影响了他所受的教育,所受的熏陶又影响了他对基督教神学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没有人可以从全书中找到些许不诚实的地方,因为奥古斯丁完全打开了自己的心扉,让基督的光不仅在他的人生中绽放异彩,也间接地将这光传扬出去,要叫更多的人得着上帝的拯救,得着真正悔改得新生的道路。

  在主的面前,谁能真正圣洁无过呢?

  创造万有的真神,为奥古斯丁预备了一生的道路,也为一切相信的预备了救恩。真理的话语在这些伟大的布道家著作中绽放光辉,引人进入主真理的殿堂,加尔文如此,奥古斯丁也是如此。

  奥古斯丁的文献充满了对真理深刻的认识,引导读者进入他的真理教导中,往往会引发人的共鸣,这就是伟大布道家带有的特质,来自主的权柄和恩赐。

  当我们看见奥古斯丁的这本自传时,使人看见他在信仰道路上的热情与真诚,甚愿我们每位基督徒,都可以效法主的仁爱与信实,有诚实的祷告、诚实的见证、诚实地说话、行事、为人,甚至在一切的事工上也都追求圣洁,预备自己,好被主用。

  奥古斯丁说:忏悔的困难,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彻底地了解自己。

  他的谦卑由此可见一斑,何况是我们呢?我们当追求主圣洁的道路,常常以圣灵引导的方向,悔改得生命。

  《忏悔录》读后感读书笔记4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礼貌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

  这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我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能够打她。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我真实的生平。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马拉松知他们是怎样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

  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那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我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

  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儿园,总是担心幼儿不听话,调皮,导致安全出现问题,于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调皮,那是因为他们好奇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一致的压迫会不会改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

  也许自我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

  《忏悔录》读后感读书笔记5

  我们每个人都有错,但是懂的忏悔的并不多,真正能够影响后世的忏悔就更少了。历史上有三个人的忏悔影响深远,托尔斯泰、奥古斯丁、卢梭。而托尔斯泰与奥古斯丁的忏悔都是在寻找到上帝之后发起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今天我选择的这本书是托尔斯泰的《忏悔录》,非常薄。为什么要选择这本呢?因为他自身遇到的信仰问题也是我们当代伊斯兰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进行反思,情况很可能越来越糟。

  忏悔录

  这本书讲了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1828年的俄国,最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他出生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从小就受东正教的教育(和我们小时在寺里背几句教门知识、学几个字母很像),然而他到了大二时,突然反思,对所有的东西都不信了(与现在很多的回族家庭的孩子是不是也很像?)。

  他说,“回忆起来,那时也没有真正的信过,只不过对教给我的一切和成人在我面前的说教有一种信任的态度而已,但这种信任很不牢固,这也不是信仰。”

  另一方面,他看到他身边的有信仰的那些信仰东正教的人大都是一些愚蠢而残酷,既无道德又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宗教对于他们只是满足某种生活需要的手段,那么这其实已经不是信仰了。而那些自称不信教的倒大多是一些聪明、诚实、善良的人。

  正如最近看到的一首打油诗中讲道:喜教门,爱教门,教门事上无教门。也就是信仰群体的言行不一致给非信仰群体带来的影响太大了,他们如果看到信仰群体是这样的,根本不可能来信仰。

  于是他对于小时候父母教给他的已经不信仰,但是他还在一直追求完美,想完美自己,于是致力于各种学科来完善自己,他以为这就可以使他幸福。后来他失败了,他发现这只是他的私欲,只是为了比别人更有名、更富有,别的什么都带来不了。他对自己说“即便你的声誉比果戈理、普希金、莎士比亚,比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高,那又怎样呢?”他找不到答案。

  再后来他经历了各种痛苦的经历、各种边缘情境、各种想自杀的心理,终于找到了上帝。没有上帝,他就再也活不下去了。(阅读原文更精彩)

  笔者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在这个无神论及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够自然而然的从这个背景下挣脱上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并不是批判无神论,我们批判的是不思考。如果一个人经过艰苦卓绝的生命历程,他可以选择他认为对的宗教或思维方式,这是外界不能强加给予的。

  但是脑力劳动仿佛比体力劳动更难,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思考,选择了一种最消极的方式生活。大多数人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种浑浑噩噩,从来不去思考生命到底是什么,过到哪一天是哪一天;第二种是寻欢作乐,用欢乐来掩盖去寻找生命意义的痛苦,或者拼命的挣钱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静下来时尽量避免思考生命这一问题,尽量用娱乐或交际来转移视线;第三种是那些追寻生命意义而不得的人,他们很有可能选择自杀,因为如果把宗教抛在脑后,人生命的意义就等于虚无,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那么奋斗又有什么意思呢?或许有人说我为了家人,那么家人最后也会化为乌有,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说为了社会,为了造福子孙,那么社会子孙也会化为乌有,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说为了道德,那么什么是道呢?

  当这一系列的问题与无神论的主导思维交织在一起时,有人勇住直前,有人退却了,也有人转向了宗教,因为只有宗教才能解决生命意义的问题,这也是各大文明都是宗教主导的原因,可以说没有宗教就没有人的生存,因为除却宗教生存没有价值。

  现在已经有大量的人在寻找宗教并找到了宗教,可是他们找到的宗教却和自己想象的宗教差别很大,因为正在寻找信仰的这些仁人志士们把宗教当成了生命的意义,没有了宗教就等于没有了生命,于是他们迫切需要知道哪个宗教更适合他们。

  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仔细想想,我们当代是不是也遇到过与托尔斯泰先生相同的社会问题和信仰问题?

  1.学者去哪了?在穆斯林社区中,有多少伊玛目可以独挡一面努力宣教呢?当然这个原因很复杂,很多历史原因造成的,以前的很多伊玛目四教(儒释道伊)是兼通的,文武双全,文能写诗作赋,武能定国安邦。但是可能是由于几十年前杀害了太多的优秀的阿訇,也可能是家长的观念变了,也可能是大社会的影响,我们很难出大学者了。不出学者也没问题,但如果再出点负面的行为或言论,搞点教派纷争,这足以让非穆斯林敬而远之,不再敢接触伊斯兰。

  2.民族主义如何跨越?努力的宣教者中有几个可以跨越民族主义呢?小的时候,回族在清真寺里学点;主麻时,阿訇给来礼拜的回族讲点;出者麻堤的时候,一些回族走向了另外一些回族的清真寺;念经时,清真寺收着回族。后来我们发现,宣教的过程好像就是向不信教的回族传播的过程,真的面向中国人宣教的群体屈指可数。比较好的阿訇能做的只是汉族来了,我也很欢迎罢了,而不是主动的宣教。

  3.信仰群体的盲从。在本书中,托尔斯泰就是因为发现了盲从的情况,对于他那种有理智的人,很难接受,于是离开了东正教。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阿訇的知识很少,父母的知识很少,把孩子送进大学后学了一些科学知识后反问父母一些问题后,父母根本无法回答,于是孩子渐渐离开了教门。父母去找阿訇帮忙,阿訇也解决不了,只说“你的伊玛尼没了”,于是其他的父母越来越不敢让孩子上学了,直接让孩子去念经。更甚的是,成绩好的让去上学,成绩差的让去念经,把一些有社会习气的孩子扔进清真寺,这使问题更加严重了。

  信仰来自哪里

  我们接着谈盲从,首先一个问题是,信仰来自哪里?恩,不错,来自真主。因为真主在古兰经中说,(39:36)难道安拉不能使祂的仆人满足吗?他们以安拉之外的神灵恫吓你,安拉使谁迷误,谁就没有向导;(39:37)安拉引导谁,谁也不能使他迷误。难道安拉不是万能的、惩恶的主吗?

  所以我们在问一些宣教者为何不宣教时,他们总是用这个来搪塞,“真主不引导他我有什么办法?”

  后来,直到在读古兰经时发现了这一句,才知道读经不能断章取义,如果只和真主有关,那为什么要惩罚人呢?真主在古兰经中还说道,"祂以譬喻使许多人入迷途,也以譬喻使许多人上正路;但除悖逆者外,祂不以譬喻使人入迷途(2:26)。

  特别注意最好一句,除悖逆者外,他不使人入迷误,也就是说,人先犯罪,真主才使之迷误,而不是真主强行将一部分人赶进天堂或者赶进火狱。信仰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过程,否则即使真主使我们生在穆斯林家庭,我们对伊斯兰仍然是陌生的。

  盲从伊斯兰

  信仰伊斯兰

  OR

  再谈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是穆斯林?我们因为真理而选择了伊斯兰还是因为我们的父母是穆斯林我们才归信了伊斯兰?(他们就说:"不然,我们要遵守我们祖先的遗教。"即使他们的祖先无知无识,不循正道(他们仍要遵守他们的遗教)吗?(2:170))

  还有一些兄弟组妹看到非穆斯林好像见到火狱的居民似的,然而却忽略了(安拉只依各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2:286))。

  或许有人问,你们凭什么不信仰伊斯兰呢?你们怎么不思考呢?你们身边没有清真寺,你们没有网络吗?所以这么多条件都具备你们还不觉悟,你们必然是火狱的居民!然而我们发现这些都是穆斯林家庭的孩子说的,他们生在穆斯林家庭,很容易跟随父母的信仰。问题是没有了解过其他的宗教,他怎么知道伊斯兰是真理呢?在没有理智之前就选择了一个宗教而不加以反思,是盲从还是信仰呢?当然,教义学家认为,盲从的信仰也是信仰 ,只是有点弱罢了。

  大结局

  而托尔斯泰的例子就告诉我们,造物主在信仰方面是非常公平的,贫困家的孩子更好的励志,富家子弟能获取更好的学习资源,但是知识和磨砺总要相伴而行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信仰与出身没有关系,即使一个人生长在穆斯林家庭、即便他获得了伊斯兰知识,如果自己放弃了探索,他也不可能成为从心底明白生命的意义,知道宗教和信仰宗教还有很长的距离;一个出生在无神论国度的孩子,如果他努力求知,经受考验,也很可能获得人生的真谛,因为仿佛很多的无知无识的人更信服造物主。最后他即使没有寻找到造物主,他的归宿也未必比盲从者差。

  总之,信仰不是简单的盲从,而是真真实实的探索,此中有很多的荆棘,也有很多的花香,真的追找到信仰的那一天,我们才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幸福。

  笔者推荐书目:

  《穆斯林与当今世界宗教图景》、《全球责任与基督信仰》、《忏悔录-托尔斯泰》《忏悔录-奥古斯丁》、《边缘情境与西方文学经典》、《谁是受谴怒者》、《风雨兼程》、《神的历史》、《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净空法师恭读古兰经汇报。

  《忏悔录》读后感读书笔记6

  不忘初心作表率,争做“响她”引路人

  专门安排半天时间,认真研读了市纪委、监委编印的《忏悔警示录》,透过文字仿佛能看到那一张张痛哭流涕、悔恨交加的脸。18份忏悔录、15个案例剖析,就像沉重的警钟在耳边回荡了33次,令人震撼,令人警醒。有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坚定理想信念,把好“总开关”。纵观全书,绝大部分腐败分子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踌躇满志,中青年时期的艰苦奋斗,一步一步成长成熟,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重点岗位。然而就在他们身处要职,手握重权,人生最辉煌最成功的时候,却因为春风得意时的自我膨胀、历经艰辛后的补偿心态、初次得手后的侥幸心理,让他们的思想一步步滑坡,行为一步步失范,人生一步步毁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把好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丢了信仰,忘了初心,错了方向。

  强化监督管理,筑牢“防火墙”。案例中,很多人分析腐败原因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主观是自己独断专权,不听人言,不分是非。客观是长期以往,身边人不敢言,不再言,制度失去了效应。由此,值得反思的是,作为单位一把手、负责人,首先要自觉遵守制度,充分发扬民主,主动接受监督。作为其它工作人员,同样要坚定立场,坚持态度,坚守红线,该监督的要监督,该批评的要批评。从管理制度的制定完善来看,也要充分考虑可行性和实效性。扎紧制度的笼子,增强监督与被监督的意识,重抓各项措施的落实,才能真正筑牢反腐败的“防火墙”。

  严守纪律规矩,远离“地雷阵”。不学习,不守纪,不怕死是大部分人腐败原因检讨的主要因素。有些是基本不学习党纪法规,有些是走了形式没走心,有些是走心了没有执行,还有些是表面执行实质逆行。原因各有不同,相同的是都踩了“地雷”,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失去了工作、失去了亲情、失去自由、失去理想,甚至失去了他们一直梦寐以求荣誉、尊严和收入。有一句说得好:“知道会死在哪里,就提醒自己不要去那里好了”。作为党员干部,要坚持讲政治、守纪律、讲规矩,时刻牢记“四个意识”,坚守底线,远离红线。

  前车覆,后车戒。这本忏悔录就像一本诊断书,列举了病症、病因、病理,开出了防治处方,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告诉党员干部能做什么不能什么,是为一本很好的警示录、教科书。

  《忏悔录》读后感读书笔记7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随着全市“510”警示教育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市纪委、监委把近年来违纪违法干部的忏悔和案例剖析选编成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忏悔警示录》,旨在警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居安思危、引以为戒,切实做一个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合格党员。看了这本书,我深有所思,深受启迪。

  要做党和人民信任的“明白人”。书中第5页提到,原任盐都区区委常委武炳光,为客商争取到项目补助基金,事后竟说:“你怎么感谢我呀?”伸手要钱,张口就来,毫无廉耻。他认为自己能力水平不错,工作也付出了辛劳,看到别的干部提拔重用,自己担任多年副处级职务一直未提升,心理失衡。利用兼任农村经济开发区领导这一职务便利,接受项目老板的钱物,组织上未能得到的,就通过其他渠道“补偿”,在罪恶之路上越走越远……由于经常和项目老板接触,渐渐忘了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坚持的底线,忘记了他过去的几十年有过努力,有过拼搏,有过亮点,也有过辉煌。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新闻人”。书中第48页提到,响水县大有镇国土所原所长陈文功,他不务正业竟然务起了副业,提拔担任所长后对本职工作投入越来越少,而在怎么做生意、挣大钱上特别上心,这样不担当、不作为的党员干部终究受到党纪处分。第57页提到,重庆市武隆区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张晓江,他一面充当“忙碌”的领导当大官,一面腐化堕落、奢靡享乐的想发大财,戴了多年的“两面人”面具,他背叛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漠视纪律规矩、任性妄为、极度贪婪,是重庆市纪委查处的十八大以后不收敛、不收手,经历重要领导岗位且被提拔使用的典型“烂树”。 党员领导干部不管身居何职,都要有干事创业的雄心壮志,要敢于涉险滩、敢于攻坚克难,决不做太平官、庸懒官。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不是合格领导干部应有的心态,不符合“严”和“实”的要求。

  要做党和人民需要的“贴心人”。书中第71页提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原副厅长任杰灵,他在忏悔书上写道:“走上领导岗位后,为了满足虚荣心,我穿戴必讲名牌,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穿名牌,商标都不摘。想想,能数出来的名牌商标比知道的党纪条规还多!”从开始的半推半就,到后来的不择手段,扬言“只要给钱,一切都不是问题”。这种领导“摆设”必然受到组织和司法机关的制裁。书中第89页提到,山东省东营市发改委原党组书记、主任曹明刚的忏悔里写道:“我走丢了行时初心,跑偏了人生方向,淡忘了宗旨意识,放松了修身养性,从一个有志青年,变成了一个利禄俗客;从一个曾有益于社会的人,变成了党的肌体上的害虫、东营历史上的罪人,让组织失望,让领导痛心,让群众唾弃,这是何等的蜕变和腐化……”。他们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慢慢被遗忘,廉洁自律的底线慢慢被冲垮。本应精彩的人生,最终黯然惨淡收场,逃不过党纪法规的惩罚。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我们党就是这样的党,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是这样的党员干部,必须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透过《忏悔警示录》上的典型案例说明,党员领导干部一旦贪欲膨胀、利欲熏心,就会丧失理想信念,在金钱面前打败仗;一旦追逐名利、捞取功名,就会导致急功近利,贻误事业的发展;一旦恃权轻法、心存侥幸,就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最终变成人民的罪人。从中我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时刻提醒自我,时刻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勤政意识,要坚守社会责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更好发挥新闻舆论工作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新闻单位党的建设,推动新闻舆论战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强起来,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忏悔录》读后感读书笔记8

  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把一部50多万字的外国名著——卢梭的《忏悔录》读完,可以说这是一部我看过的最勇敢、最真诚、最暴露隐私的书。

  《忏悔录》是在卢梭晚年写成的,他从1766年开始写,直到1770年,前后用了4年多时间才完成,全面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从孩提时代寄人篱下受到的粗暴对待和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不公,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卢梭由于儿时受到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他心里牢牢地扎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一生,并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该书名为“忏悔”,实际是“控诉”和“呐喊”,并对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卢梭很真诚地披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是袒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写自己人生的点点滴滴和坎坎坷坷,他敢毫无隐瞒地剖析自己的人生和情感。他在书中写到“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前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虽然这些话听起来有点为自己辩护的意思,但像卢梭这般始终将灵魂摆在低处,以审判者的视角,度量自己走过的一生,我想,这不止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在道德的“衡量器”上能经得起持久的测评。这“道德的衡量器”是来自宇宙间一切无形的公正的概括,它不会随着社会的改革和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人类的存在或消亡而更替、毁灭。

  灵魂在低处,是因为“道德审判者”在高处,时时以忏悔的姿态,做灵魂的信徒。

  《忏悔录》读后感读书笔记9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盐城市纪委、监委编印的《忏悔警示录》警示教育读本,令人警醒,感受很深。该书收集了18篇忏悔录和15个案例剖析,既有盐城本地的,也有外省外市的;既有党政机关干部,也有国有企业干部。其中,我县大有镇国土所原所长陈文功贪污、挪用公款案,发人深省,也令人扼腕:短短几年间,陈文功从一名优秀国土所长,变得不务正业、贪赃枉法,挣大钱的欲望使他利令智昏,无视党纪国法,肆意侵吞、挪用国家资金,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还有盐城开发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招商局原局长王家东、城南新区伍佑街道办原副主任耿国顺、盐都区龙冈镇原镇长王羽等,他们原先都曾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过一定成绩,但最后却都走上了贪腐的道路。

  这些案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应当吸取深刻教训,引以为戒。在我看来,陈文功、王家东、耿国顺、王羽等人还是因为放松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从而背离了党的宗旨,放纵了个人贪欲,忘记了初心,偏离了人生航道。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忏悔警示录》就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权力的变异、金钱的诱惑等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将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始终绷紧党纪国法这根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奋力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建设“强富美高”新响水多作贡献!

  一、时刻保持思想警觉不放松,始终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作为党员干部,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耐得住寂寞,甘于清贫,不亢不卑,不为权利所迷惑,不为金钱所腐蚀,不为花红酒绿的生活所惶惑,以既干事、又“干净”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做一名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真正树立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二、坚定正确理想信念不动摇,始终做到坚韧不拔、矢志不渝。

  《忏悔警示录》中的典型案例充分说明,党员领导干部一旦贪欲膨胀、利欲熏心,就会丧失理想信念。比如,射阳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昌瑞无视党纪国法,把权力当成“资本”,大肆“捞钱”;东台市委统战部原部长秦志水背弃初衷,在“权利与金钱”中迷失方向等等,这都与他们心态失衡、忘记初心,不重视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忽视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改造是分不开的。我们每一个党员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增强公仆意识,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懈怠,始终做到廉洁自律、拒腐防变。

  接待办是县委、县政府接待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县内公务接待的组织、协调、指导等工作。我办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和《江苏省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盐城市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要求,进一步规范全县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完善接待制度,规范接待程序,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本人也将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委十项规定以及县纪委“20个一律”要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清清白白做人、规规矩矩做事。

  《忏悔录》读后感读书笔记10

  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和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追风筝的人》。这两本书,值得我反复研读,我个人十分喜欢。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忏悔录》是一部深刻剖析自我的自传体小说。在他的《忏悔录》中有这么一段话颇为令人震撼。“我。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卢梭身上,既有崇高优美,也有卑劣丑恶,既有坚强和力量,也有软弱和怯懦,既有朴实真诚,也有弄虚作假,既有精神和道德的美,也有某种市并无赖的习气。卢梭,追求绝对的真实,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完全暴露出来。他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最直接的动机和意图,以至于在写自传的晚年还有那么多揪心的悔恨。

  如果你敏感、多情,有一颗浪漫的心,你应该去读卢梭;如果你敢于彻底分析否定自我,在推翻与否定之中重识自我,你应该去读卢梭。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敢于公开忏悔,但我觉得,世人无须事事都做忏悔,不过适当自我反省是有必要的。还有一本书令我为之动容,书里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本书就叫《追风筝的人》。  十二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他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最终,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久违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得到心灵上的救赎。

  这两本书都是从不同的人生角度在做自我反省与自我剖析。《忏悔录》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解读。是基于道德品格的自律的忏悔意识。而《追风筝的人》则是一场关乎亲情、友情和心灵上的救赎。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试问,有多少人敢于这样深刻的剖析自己?!又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决心才敢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示于人前?!曾子有曰:“吾日三省吾身。”说的也是,人,应当每日从三个方面分析、总结自己,旨在提高自身的修为。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也曾提到:“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表达的,也都是希望人,应当时刻保持自律自省的人生态度,以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行、能力。一个人的眼界与心胸构成她做人的格局。而一切的变化,皆在于,格局与态度的变化。

  在生活中,我对人生格局进行了思考,并开始重新寻找最本真的内心。正面思考的人,知恩惜福,负面思考的人,怨天尤人。心态很重要。就拿我们医疗行业来说,我们的行业虽充满了风险与辛酸,但一样令人趋之若鹜,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如果我们放松对学习的要求,放松对技术的追求,那随时会像被用过的棉签一样,被淘汰掉。

  我不是个郁郁寡欢的人,我也不喜欢和死气沉沉的人交往。负面情绪又不能吃,你要那麽多干什么呢?!我是个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悲观主义不是情绪,是你对社会的态度和认知。世界在你眼中不公平,不代表它就是不公平,就像我始终相信,美,是永恒的。美,不会随着潮流更迭而变换,能随之变换的那叫时尚,不一定就是美。付诸努力,也是一样,念念不忘,终有回响,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公平的。

  中国的哲学不是让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让我们成为人。人性的缺陷人人都有,都一样,重要的是我们要修炼自己,少一些无谓的社交,多一些沉淀与反思。基于对自己的理解与认知,慢慢体会到自己要做的方向,总不能让外界所有的东西找到我们的内心,引诱出去却又让它流浪在路上。

  人这一生,不停行走,不断学习,学习与他人相处,也学习与自己相处。过去,我因为害怕,会一直回避,如今我很清楚,我可以输,但我不会再轻言放弃

  很久以后,那些好极了的和糟透了的时刻我们或许都会忘记,唯一真实的,是我们一起努力走过的人生。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