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残存的善意——读《人间的命运》读书笔记

  芹泽先生的回忆穿插着一些闪光的瞬间。

  上回提到,作者和R记者因拒绝参与伤害中国人的行动,被迫乘坐“闷罐车”去青岛。但路上,一名士兵给他带来了“人类本该具有的善意”。(117页)

《人间的命运》读书笔记

  作者待在沙丁鱼罐头一般的车厢里。中途停车时,一名上等兵邀请作者去他的车厢。聊天中,作者知道了这名士兵毕业于熊本县农林学校。还是自己的读者呢!他出征时还偷偷夹带了芹泽先生的一部作品。他说,这部作品使他能忍受战地的痛苦。见到窗外流离的孩子,这名士兵向作者吐露衷肠。他出身贫苦,从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他困惑,为什么要打仗?但又不敢公开言说。

  离别时,他还嘱咐作者尽快离开战场。后来,他们通信一年半,直至音信全无……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两部电影:《啊!海军》和《窃听风暴》。

  本来是彩色的

  但我比较谨(dǎn)慎(xiǎo)

  主人公平田一郎为读书而报考海军军官学校,最终成为一名军官。后从战场调回学校任教。学生中有一名大学教授的孩子,为学习英语而来。面对和自己类似的学生,平田却不能吐露心声。日本节节败退,平田又要上战场了。临行前,校长告诉他,让他回来,就是为战败后的日本培养人才。临走时,平田在校史室偶遇那名学生。他告诉那个孩子,自己也曾以读书为目标来到这里,当然,自己不后悔成为军人。平田的朋友热爱绘画,阵亡在瓜岛,留下一支钢笔。平田把钢笔赠与这名学生,勉励他努力。

  《窃听风暴》讲述了一名“斯塔西”探员良心发现的故事。其中有一个片段,被监听者在楼下弹贝多芬的作品,监听者在楼上听得热泪盈眶。一曲终了,被监听者对他的妻子说:(请看图)

《人间的命运》读书笔记

  文学艺术,因可虚构而美丽。我读过一篇评论,里面说,这部电影不符合事实。事实是残酷的,没有良心发现的特工。《啊!海军》也不能说是一部反对战争的电影。平田一郎和那个学生,都在军校里被改变了。即便是为战后培养人才的理性行动,也让我不禁后背发凉。然而,这不正是战争的残酷吗?

  美好的东西,因其稀有,所以被珍视。战场上,良心未泯的士兵太少了。一片狂热中,理性思考的人太少了。电影是虚构的,真实存在的,是人对善良的渴望。残酷的现实中,残存的善意显得格外珍贵。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