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读后感

篇一: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读后感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马克·吐温的晚年著作,构思新颖别致,使人读后更了解马克·吐温;更是对人性有种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异乡人,用一袋金币做诱饵,勾引那个城市的穷人,借此机会“败坏”赫德莱堡的三代“诚实”、“清高”的美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人不能太贪婪,否则,这个磨练意志的石头还有何用?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读后感篇二: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读后感

  这是一篇中篇小说,细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面对金钱诱惑时的心理动态。陌生人败坏赫德莱堡的计划不出意外地成功了,读来让人深感悲哀……

  《那是天堂,还是地狱?》

  笃信基督教的两位老姑母为了亲人改变初衷,一再违反教义,撒了一个又一个善意的谎言,在小说的最后,马克·吐温把对两个老妇人的裁决权交给了读者——她们虔诚地弯下腰聆听天使向她们宣读上帝的裁判:那会是天堂?还是地狱?


篇三: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读后感      何明轩

  十三年在社会上的生活,我发现最虚伪的人往往表面上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其实心里如煤一样黑。《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就是这种故事。

  多年以前,赫德莱堡是个拥有“诚实、清高、不可败坏”的荣誉,却因其不求于人与自满得罪了一个记仇的异乡人,使那个人受到极大的侮辱。最终,他用一封信让十几位有名之人把自己的家乡败坏得一败涂地。

  这就是虚伪。一旦识破,不仅让自己落得身败名裂,更使信任其着大失所望。其朋友失去其信任,其父母深感其失望,其教师、其学校,甚至其城市,都深感耻辱。好比文章中那些有名之人,出名却因钱财而转变为骗子。最终,谎言被揭穿而露出狐狸尾巴,成为人们嘲笑之对象,甚至将“美名远扬”的赫德莱堡变成“臭名昭著”的市镇。使邻村与邻市镇对其的妒忌转变为蔑视。看看,做虚伪者不如做诚实、真实的自我。

  想想,若赫德莱堡的人们是真正的诚实者—潜意识里都是做一个诚实的人。赫德莱堡中,就不会有“自满、无求于人”等词出现在其中了,更不会得罪那个记仇的外乡人了。那些有名之士会真正有名,那些钱就不会出现在他们的欲望中了,赫德莱堡得到的只会是妒忌了。若人们是真正的自己,那意思是,自己是怎样的人就怎样做。赫德莱堡会变成十分平常的小市镇。但只要人们将错误改正,这或许不难,却能让赫德莱堡再次成为有名之镇,得到的会是邻村的妒忌,却没有瞧不起了。

  在此,我呼吁赫德莱堡的人们,美国的市民们,地球村的村民们,请用诚实与真实之双手,扒掉虚伪的面具。

  
篇四: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读后感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近日得闲读完了它。《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马克。吐温中后期的一部中篇小说,他一改前期的幽默风格,而用辛辣的讽刺抨击美国社会的腐败、道德虚伪现象,以及金钱所产生的魔力和罪恶。它与《百万英磅》一样,通过在金钱对人的诱惑、腐蚀这个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从幽默到讽刺的写作风格。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描述的,是哈德莱堡本来是四里八乡最诚实最正直的一个镇子,他们把这种名望保持了三辈,成为了拒腐蚀抗诱惑的典型。为此,他们把诚实正直的美名看得高于一切,教育也从小孩子抓起。但是,由于无意中得罪了一个过路的外乡人,哈德莱堡的三世英名就毁于一旦了。哈德莱堡的几世英名是被那个外乡人毁掉的吗?是,但又不是。说是,是因为败坏哈德莱堡几世英名的一系列事件的的确确是那个外乡人一手精心策划的,他实际上就是败坏哈德莱堡美名这出闹剧的总导演。说不是吧,是因为哈德莱堡还不是名副其实的诚实正直,还不是名副其实的拒腐蚀抗诱惑。当然,不是说哈德莱堡一点诱惑都不能抵抗,不过他们只能抵抗那些小打小闹的诱惑,至于面临巨大的诱惑,他们就纷纷落马了。因此,哈德莱堡和别的镇的区别仅仅在于,别的镇是抵抗不了芝麻的诱惑,哈德莱堡则是抵抗不住西瓜的诱惑。仅此而已。

  赫德莱堡,其实是美国社会缩影的象征。小说借一袋金币的故事,无情地揭下了资产阶级诚实和道德的假面具,暴露了他们拜金主义的丑陋,讽刺了他们的伪善本质。赫德莱堡实际上成为整个美国社会的缩影,而那19位首要居民也就是全体资产阶级的代表。小说揭露了19世纪末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

  作家把资产阶级的卑鄙贪婪暴露得体无完肤、淋漓尽致,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文明作了一个卓越的总结。以理查兹夫妇为代表的赫德莱堡人根本无力抗拒金钱的魅力,赫德莱堡名誉被败坏是难以逃脱的宿命。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赫德莱堡人自己。确切地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赫德莱堡人对金钱的贪婪和难以抗拒的欲望。

 
篇五: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读后感

  《败坏了赫得莱堡的人》读来十分滑稽,想来却非常深刻;它那么荒诞不经,却又这样真实可信!由疑窦丛生,到真相大白,形成了这部作品的结构,也给读者留下深深地思考。

  赫得莱堡以最诚实、最清高的美誉闻名遐迩,是个“不可败坏的市镇”。但是,“不可败坏的市镇”终因最不诚实、最不清高而臭名远扬。一天夜里,一个异乡人把一口袋金币偷偷送到理查兹的家里,在赫得莱堡激起轩然大波。理查兹想独吞这笔巨资的严重不安,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一桩赫得莱堡引以为荣的事反使人变得郁郁不欢,各自怀着一颗最不光荣的心。三个星期后,十九位首要公民分别收到内容相同的信,使镇上的气氛立刻改观,个个讳莫如深。揭晓的日子,在悬旗结彩的镇公所里,执事、律师、银行家等十八位优秀人物相互攻击,当众出丑,使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败坏了赫得莱堡的人》此时已经完成了它的讽刺,在艺术上也能保持其完整。但是,马克。吐温余勇可贾他继续出奇制胜,顺理成章地又安排了理查兹领受“镀金铅饼”的情节,使小说波澜再起,讽刺的意味淋漓尽致。企图吞没这笔巨款的理查兹,反而被人们欢呼为“真正清白”的“全镇最廉洁的人”,这难道不是更可笑,更富于讽刺意味吗?理查兹心神不安,抑郁成疾。死前,这一唯一不丢丑的人吐露了真情,于是,“诚实”“清高”的赫得莱堡终于被“败坏”。它的光荣传统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无情地剥落了。

  小说里的大讽刺,由一系列小讽刺所组成,强有力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力量。故事发展的起伏跌宕和出其不意,以致使读者兴趣盎然,欲罢不能。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揭露自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而且狠狠地打,这是多么高超的讽刺艺术啊!一个“诚实”的,小小的赫得莱堡,何尝不是一个虚伪的,假仁假义的,庞大的社会!赫得莱堡的被败坏,未必不是对虚伪社会现实的嘲弄。

  虚伪是人的恶劣品性之一。人为了不当得利,便会显出虚伪的面孔。这“利”包括财物、权力、美色和荣宠。在专制社会,获得利益的最佳捷径就是当官。官者有权,有权就可以捞钱,“三年穷知县,十万雪花银”。官吏捞钱的手段无非巧取豪夺,巧取必然虚伪,豪夺可又想得好名声,也必然虚伪。明代的严嵩跪奏嘉靖皇帝,说他奉命祭奠皇父陵时天降祥瑞,不但雨霁应时,而且群鹳集绕、河流骤涨,庆云环围,并献上《庆云赋》。于是龙颜大悦,立刻提拔。严嵩就是这样依靠虚伪的谄媚升为吏部尚书,又以权谋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专制统治者大都喜爱阿谀逢迎,钻营者为升官固宠就大肆溜须拍马,虚伪便在官场大行其道。 “厚黑学”、“伪经”是必读书目,而“逢人只说三分话,末可轻抛一片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海水难量,人心叵测”等长久流传的谚语则是这种必读书目的补充。在当前,各个领域也都经常有造假的事情发生。假烟、假酒、假药、假电器、假奶粉……越是名牌,假冒越多,连防伪商标的假冒都层出不穷。人事领域里的假官、假职称;教育领域里的假文凭、假学历;财贸领域里的假账、假发票;生产领域里的假产量、假效益;科研领域里的假论文、假发明,还有假先进、假典型、假模范……

  虚伪就像硫酸,腐蚀着人类,危害着人类社会。它助长着官场的腐败,败坏着社会风气,阻碍着经济的发展,损害着人的心灵。培根说虚伪有三种害处:“第一,说谎者永远是虚弱的,因为他不得不随时提防被揭露。第二,说谎使人失去合作者。第三,这也是最根本的害处,就是说谎将使人失去人格——毁掉人们对他的信任。”一个社会如果诚信度很差,人民不信任政府,顾客不信任企业,学生、病人不信任老师、医生,人人以邻为壑,那么社会要稳定、要发展也是很困难的。

  这篇小说中,在现实面前,虚伪露出可憎的真相。真正有现实生命的,诚实的讽刺艺术,发挥了它强大的批判力量。难怪鲁迅称马克。吐温是“讲笑话的高手”。站在虚伪身边,掩卷长思,真实可信的现实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企盼远离虚伪,拥抱真实。愿我们的社会,永远不会像赫得莱堡一样“被败坏”。抬眼望去,头顶是一片朗朗晴空!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